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苏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八 年 级 历 史姓名: 班级: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阅读以下史料,由此可以判断,“他”应是( )据史料记载,1952年10月19日,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他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A.黄继光 B.雷锋 C.邱少云 D.王进喜2.“它是西藏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转折,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一评论是基于西藏 ( )A.开始属于中央管辖 B.实现和平解放C.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农奴获得解放3.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关系图。对其中重合部分(用阴影表示)理解正确的是( )A.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4.“……在农村占农户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材料所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A.背景 B.内容 C.结果 D.影响5.如表表格可用于说明( )比较项 旧中国 新中国,国家命运 贫穷落后、任人宰割 独立自主人民命运 受奴役、受压迫 当家作主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B.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D.西藏和平解放的影响6.1952年底,广东省某地区一农民王四用牛在耕田时高兴地叨咕着:“老黄牛呀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干起活来呱呱叫,一家大小都爱它,哥哥给它割青草,嫂嫂给它拌豆渣,弟弟牵它去饮水,哎,我就给它带上一朵大红花。”这块田的“主人”应该是( )A.国家 B.集体 C.地主 D.王四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A.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C.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 D.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8.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为标题报道了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元勋,从此他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他就是( )A.邓稼先 B.杨利伟 C.袁隆平 D.屠呦呦9.“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重要内容节选自图中的( )A. B. C. D.10.“一五”计划期间,上海陆续将272家轻工、纺织等工厂和一些商业迁往甘肃、河南、安徽等省。上海为全国提供电站用汽轮发电机56台、26.48万千瓦,交流发电机124.06万千瓦,矿山设备1.1万吨,机床1.89万台,汽车外胎49.9万套。上海这一做法( )A.促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C.推动了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D.实现了我国工业化的目标11.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材料旨在表述中共八大的( )A.召开背景 B.通过决议 C.历史意义 D.主要内容12.有一种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源起于一位党的好干部,他是(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袁隆平13.经过五年多的改革开放实践,城乡自由贸易、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经济成分促使城市经济和国营企业启动改革。以上内容出现的基本前提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效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成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4.《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写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_____为标志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_____”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我们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上合、金砖、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双边多边场合。从2025年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中可以看出中国( )A.贯彻了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B.展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意识C.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贯彻了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16.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B.兼容并包多元发展C.独立自主服务全球 D.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党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那样严重的错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材料印证了党百年奋斗的哪一历史经验( )A.坚持理论创新 B.坚持胸怀天下C.坚持自我革命 D.坚持统一战线18.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19.于建芳回忆道:“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践行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经济体制改革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20.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处理港澳问题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制度体制,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现了中国智慧,是典型的中国方案,值得他国借鉴。”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体制”是( )A.直接针对港澳问题的科学设想 B.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南C.理论与国情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D.处理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题干中“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A.海峡两岸彻底结束军事对峙 B.海峡两岸直按实现“大三通”C.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2.民族团结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力量所在。阅读如图,在图中序号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23.如表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2年“九二共识”A.统一大业的推进 B.经济改革的深化C.对外开放的扩大 D.民主法治的完善24.2024年3月,台北自行车展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行。总部在浙江的骑行装备跨境电商“洛克兄弟”,连续多年参加台北自行车展;来自苏州的八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次车展觅得商机。这反映了( )A.海峡两岸打破隔绝状态 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C.海峡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D.海峡两岸加强政治合作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结果。(4)综合材料二、三,归纳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梦想实现】材料一: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受。这次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材料一中的“改革”是依据政府颁布的哪一法律文件进行的?此次改革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由分到合】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摘编自《历史纵横》(2)材料二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条路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艰辛探索】材料三: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哪几个事件?对此,你如何评价?(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调整农村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27.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不断追求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材料二】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举措,“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彰显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常态。“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及其中间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陆上腹地国家。它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之路,是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建国一百周年时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形成了怎样的战略布局?(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举措体现了我国政府怎样的理念?(4)实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至少写两点)2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据许士玲《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1)材料一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1999年该理论在什么地方实践成功?材料二:2020年1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新的一年大陆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框架内,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新浪新闻》(2)材料二中“九二共识”的基础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大陆采取什么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材料三: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是大势所趋。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2023年5月17日第十届“大江论坛”根据材料指出,影响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