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18 井冈翠竹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18 井冈翠竹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单元 18 井冈翠竹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析描写翠竹的语句,学习作者寓情于物的写法,体会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描写翠竹的语句,学习作者寓情于物的写法,体会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其坚韧的生命和昂扬的节操,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家袁鹰同样对竹子情有独钟,那么井冈山的翠竹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作者介绍】
袁鹰( 1924—2023 ),原名田锺zhōng洛,江苏淮安人,作家。他的作品《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刘文学》一诗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 在艺术方面,他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得作品诗意盎然。
他的散文语言平淡老辣,题材广泛,寓意较深,且有历史纵深感。主要作品有《风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等。
【写作背景】
《井冈翠竹》写于1960年。那一年,作者袁鹰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他和同事从茨cí坪出发,穿过密密层层的毛竹林,重走红军路,试图探寻历史的足迹。回来后,他写了一组抒情散文,合并为《井冈山记》,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第1、2期合刊上,后于1963年收录进袁鹰散文集《风帆》中。《井冈山记》写了四样富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东西:“茨cí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了类似组诗的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井冈翠竹》是其中的第三部分,原题作《青山翠竹》。
【知识链接】
井冈山,隶属于江西省,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
井冈山是革命圣地和5A级旅游景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主要景点有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茅坪景区等。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2)毛竹的神采。从远到近写井冈山的毛竹苍翠茂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采”令人“难忘”。
第二部分:(3-9)革命的竹子。写井冈山的毛竹在中国革命斗争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勇”令人“难忘”。
第三部分:(10-12)奉献的竹子。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人开发井冈山毛竹的情景,这是说井冈翠竹的“新功”令人“难忘”。
第四部分:(13)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赞美井冈翠竹,赞美中国人民。
【全文分析】
1.默读文章5—2自然段,勾画出竹子用途的句子或者词语,分类概括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
明确:生活上: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过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战场上: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2.第二部分描写了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①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
②两个“老表”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
③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
④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筒盛水做饭,用竹桥、竹滑道运下竹子为建设祖国做材料。
作用: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国建设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第8段层层推进,渲染出毛竹旺盛的生命力。想一想,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
明确:表面写毛竹生命力之旺盛,实际上在写井冈山人民在红军下山后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表达了对他们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气节的赞颂之情。
4.描写井冈翠竹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借物喻人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井冈翠竹的坚韧、用途广泛等特点,来比喻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时期的英勇无畏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5.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颂人,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理解“井冈举竹”的象征意义。
明确:作者由眼前的井冈山毛竹实景联想到井冈山人民,从毛竹实际的贡献联想到毛竹精神,内部既包含了时间顺序,即从井冈翠竹当年的业绩写到今日所建立的功勋;又包含了空间顺序,从摹写井冈山的毛竹到展望下山后走向全国的毛竹,象征着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传遍全国。在每一处描写的内部,都先从竹写起,进而以竹喻人,以丰富的联想、诚挚的感情,赋予毛竹深邃的象征意义,最终达到竹就是人、人就是竹的浑然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6.赏析文中第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部分通过反问句强调战士们不会忘记井冈翠竹 接着详细列举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的多种用途,如搭帐篷、作梭镖、当容器、作扁担、作吹火筒以及摆竹钉阵等,这些用途体现了井冈山的翠竹在当时的重要性,它是革命战士生活和战斗的重要工具,在保卫红色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现在不再用竹钉做武器了,但它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7.赏析“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明确:这句话中使用了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穿云钻雾,呼啸而来”,这里的动词有形有声,既描绘了滑道高耸入云的画面,又表现了毛竹下滑速度之快、声势之大。后面“滑”“转”“流”“挤”“走”五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并用拟人手法把竹子和人融为一体,使句子带有强烈的感彩,把井冈山人急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革命热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也使语言铿锵有力,富于动感和节奏感。
8.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行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明确:红军离开井冈山北上抗日之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表现了毛竹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敌人杀人放火,也烧了毛竹,但是毛竹在血雨腥风里不向敌人低头弯腰,突出了毛竹的坚贞不屈。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本文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线索,贯通全文,叙事,抒情,状物,议论。作者抓住毛竹的本质特征,对毛竹展开具体描绘,又通过丰富的联想,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将二者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笔笔写竹,又笔笔见人,展示出更广阔的意境和深远的思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井冈山人民的可贵精神。
2.语言生动,感情真挚。
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如写井冈毛竹在革命斗争中“搭过帐篷”“做过梭镖”“盛过水”“蒸过饭”等,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准确地将毛竹的作用体现得十分详尽。本文语言诗化,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句式,运用第二人称,字里行间浸透了对井冈山毛竹和井冈山人民的深厚感情。
【中心思想】
《井冈翠竹》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井冈翠竹的秀美外形和刚强气节,记述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讴歌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
【当堂检测】
1.字音字形
基础读写
字音字形 深坳____ 砍伐____ 殷切____ 功勋____ 摇hàn____ yù yù____ 苍苍 jiǎo____尽脑汁 悬崖绝bì____ 幽谷荒tān____
杨杨制作了一份有关竹子的资料卡。同学们就资料卡的内容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资料一:竹,为禾本科、竹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质,中间稍空,有节且多而密,正常高在5-10米,有的甚至可达40米;竹叶呈狭披针形,叶面深绿色( )竹子花像稻穗,主要颜色以黄色为主。
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水性、耐磨性等特性,可以制作成各种家具或工艺品;竹笋、竹米、竹鞭均可食用或入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竹枝杆挺拔,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古代多用来形容正直不屈的人物。竹在生长期间不畏严寒酷暑,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资料二: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2.下列关于资料一的发言,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年”“木质”“良好”“正直”的词性相同。
B.“多而密”“傲雪凌霜”“严寒酷暑”的短语结构均不相同。
C.“主要颜色以黄色为主”存在语病,应删去“主要”。
D.“竹在生长期间不畏严寒酷暑,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一句的主干是“竹不畏”。
3.语段括号中漏了标点符号,请你补上最恰当的标点符号。
4.请简要分析资料二中“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的含义。
5.资料二中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请结合《井冈翠竹》一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6.袁鹰在《井冈翠竹》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井冈翠竹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袭)
在艺术作品展中,筱熙看到其中一篇名为《竹乡竹韵》的文章,非常喜欢,展览后邀请大家品读赏析,请你参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竹乡竹韵
①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座山自东而西站成三排,形成一个大大的“川”字。倘若从天空俯瞰,这三座山躺在川东大竹县境内的部分,仿若系上了一件“竹”的披风。
②在大竹县境内的丘丘岭岭、沟沟壑壑、坝坝角角,到处生发着茂密的竹林。至于形成的时间已不可考,但因邑内“竹多竹大”,这方土地在唐朝时被赐名“大竹”。
③在大竹这片土地上,乡村叫竹乡,县城叫竹城。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环绕,山野沟谷、河边路坎,到处是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随风摇曳的身影。一脚踏进这里,就会与气象万千的竹子撞个满怀;而此时此刻,竹也一定会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
④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
⑤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大竹一个偏远的村子。打从记事起,每年开春后,父亲就会带着我们一家大大小小种竹。坡坡坎坎、田边地角,但凡不宜种庄稼的地方,父亲都会要求植上一株竹。“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靠竹度光阴。”父亲的话,我一直记着。
⑥那时,家乡有很多山野竹林,乡亲们没有一个随意去砍伐的,但挖竹笋、采竹菌却是一拨一拨的。每次走进竹林,就像到了宝山一般,望着那些鲜嫩的竹笋、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母亲不停地刨啊采啊,我则追着那些飞舞的笋子虫在竹林中窜来窜去……
⑦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什么竹笋炖竹菌、竹笋煮野菜、竹笋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鲜嫩的竹笋、竹菌相伴,进到嘴里,就多了一种清香。
⑧如果说吃竹得受时令所限的话,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离不了。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如今,这些竹家什实现审美升级,工艺愈加精巧。
⑨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
⑩大竹竹唢呐,粗略一瞥,外形与传统的铜制或木制唢呐没什么不同。但细看就会发现,全身除哨是燕麦秆外,其他部分均由竹乡土生土长的罗汉竹制成。大竹人的生活,离不开竹唢呐。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气秉性,灌进了那节节竹管里。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遍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
早在21世纪初,大竹人便开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仅将原五峰竹海公园升级打造成4A级景区,还在山野乡村新添了各种各样的竹,每条公路沿线也都成了竹的景观带。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竹景观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带“竹”字,大小广场无处不“竹”。
从升级竹家什,到开发竹文旅,竹,让大竹人富了起来;竹,也吸引来各地的客人。
大竹,正一天天变得更加葱茏和富饶!
(作者:彭明凯。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10日,有删改)
7.文章的题目为“竹乡竹韵”,请梳理全文内容,说说“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完成填空。
内容 体现之“韵”
大竹县境内竹林茂密,乡村、县城都与竹相关 ①
② 体现出生活方式之韵
竹笋、竹菌给人们带来美味,各种竹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③
④ 富有艺术之韵
大竹人做“竹”文章,发展竹文旅,让大竹县变得葱茏富饶 呈现出发展之韵
8.本文笔触细腻,描绘生动,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倘若从天空俯瞰,这三座山躺在川东大竹县境内的部分,仿若系上了一件“竹”的披风。(分析“躺”的表达效果)
(2)一脚踏进这里,就会与气象万千的竹子撞个满怀;而此时此刻,竹也一定会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9.文章说“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气秉性,灌进了那节节竹管里”,其实,大竹的竹,不仅被大竹人灌进了“脾气秉性”,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请联系文意说说竹有哪些“脾气秉性”。
10.筱熙想用一副对联来赞颂竹乡竹韵的蓬勃发展,他拟出了上联,请你根据文意拟出下联。
上联:竹家什升级展新貌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11.大竹县拟举办一场竹文化节,要在文化节上展示竹与大竹人生活的紧密联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方面举例说明竹在大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ào;fá;yīn;xūn;撼;郁郁;绞;壁;滩
解析:深坳:shēn ào,很深的山坳。
砍伐:kǎn fá,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锯下来或砍倒。
殷切:yīn qiè,深厚而急切,常用来形容期望、关怀等情感深厚且迫切。
功勋:gōng xūn,指对国家、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立下的特殊功劳。
摇撼:yáo hàn,摇动,震撼,使劲地摇动某物,也可用于比喻对某种事物或局面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郁郁苍苍:yù yù cāng cāng,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也可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景象。
绞尽脑汁:jiǎo jìn nǎo zhī,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
悬崖绝壁:xuán yá jué bì,形容山势险峻,陡峭的山崖,几乎垂直的石壁,难以攀登。
幽谷荒滩:yōu gǔ huāng tān,幽深的山谷和荒芜的河滩,常用来形容偏僻、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
2.答案:C
解析:A.“多年”为数量词,“木质”为名词,“良好”为形容词,“正直”是形容词,因此这四个词的词性并不完全相同,选项表述有误;
B.“多而密”是由形容词“多”和“密”通过连词“而”连接构成的并列短语;“傲雪凌霜”是由两个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描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严寒酷暑”则是由两个名词性词语通过连词构成的并列短语,故三个词语都是并列短语,短语结构相同;
D.这句话的主干提取应为“竹不畏严寒酷暑,得到喜爱”,“在生长期间”作为状语修饰“竹”,“人们的”和“广泛”修饰“喜爱”;
故选C。
3.答案:;
解析:根据资料一第一段“竹叶呈狭披针形,叶面深绿色”“竹子花像稻穗,主要颜色以黄色为主”可知,两个句子分别从竹叶和竹子花两个方面介绍了竹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应使用分号“;”隔开。
4.答案:一是指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下,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象征井冈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铮铮铁骨。
解析:句中“血雨腥风”用来形容环境或时代的动荡与残酷,暗示着毛竹生长的背景充满了挑战与困难。“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毛竹在恶劣环境下的生长状态。毛竹的颜色变化,象征着它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存与反复抗争。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毛竹都能坚持生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两句话直接表达了毛竹的斗争精神。它不会屈服于残暴的势力,也不会在敌人面前低头。这种精神与毛竹的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形象紧密相连。据此可知这句话一方面指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下,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根据资料二“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可知,这句话不仅描述了毛竹,更象征着井冈山的人民。毛竹的斗争精神被赋予了井冈山人民的精神,他们同样具有不畏残暴、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通过毛竹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井冈山人民的赞美与敬仰。故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象征井冈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铮铮铁骨。据此作答即可。
5.答案:示例:井冈山的毛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及第一个红色政权做过奉献,且贡献巨大;它生命力极其顽强,象征着坚贞不屈的井冈山军民。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井冈山的毛竹在历史上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及第一个红色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地区的人民利用毛竹制作了各种军事和生活用品,如竹杠、竹梯、竹筏等,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同时,毛竹还作为建筑材料,帮助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坚固的根据地。因此,从历史贡献的角度来看,井冈山的毛竹确实可以被视为“革命的竹子”。再结合资料二“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可知,除了历史贡献外,井冈山的翠竹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坚贞不屈的井冈山军民。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吹雨打,刀砍火烧也永不低头。这种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精神品质,正是井冈山军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他们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因此,井冈山的翠竹成为了这种革命精神的象征,被称为“革命的竹子”。
6.答案:示例:喧嚣的城市中,我愿将目光投向那默默无闻却坚韧不拔的小草。它不像玫瑰那样艳丽夺目,也不似牡丹般富贵雍容,但它有着比任何花朵都要顽强的生命力。在坚硬的水泥缝隙里,它倔强地探出头来,绿意盎然,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即使环境再恶劣,也要勇敢地追求生长的权利。
解析:(1)审题立意。题目要求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赞颂生活中喜欢的一种事物,字数120字左右。象征手法能让事物蕴含深层意义,对比则可突出事物特点。立意方向:从给定的小草、松柏、梅花等事物中选择,挖掘其代表的精神品质,如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松柏的坚韧不屈、梅花的傲雪凌霜等,通过对比突出该事物独特之处,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2)思路点拨。若以梅花为例,它在寒冬绽放,与其他在温暖季节盛开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先描述春天百花盛开时的热闹与娇艳,“春天,百花争艳,桃花粉嫩娇俏,牡丹雍容华贵,在暖阳下尽显妩媚。”展现它们的美丽与活力。再描写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而寒冬,万物凋零,一片肃杀。” 形成强烈反差。着重描写梅花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绽放的姿态,“唯有梅花,傲立枝头,那点点红梅,如燃烧的火焰,在皑皑白雪中格外夺目。” 然后点明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不惧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困境中坚守,散发属于自己的芬芳。” 回扣主题,完成对梅花的赞颂。
示例:春天,花园里的名花争奇斗艳,玫瑰娇艳欲滴,郁金香绚丽夺目,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欣赏。可墙角那片小草,总是被人忽视。它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扑鼻的香气。但无论是贫瘠的土地,还是狭窄的石缝,都有它顽强生长的身影。它象征着平凡而坚韧的力量,即便渺小,也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生机。
7.答案:示例:①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之韵;②大竹人一生与竹紧密相连,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等;③彰显出实用之韵;④竹带给大竹人艺术灵感,如竹唢呐搬上艺术舞台且不断发展
解析:根据第②段中“在大竹县境内的丘丘岭岭、沟沟壑壑、坝坝角角,到处生发着茂密的竹林”“但因邑内‘竹多竹大’,这方土地在唐朝时被赐名‘大竹’”,第③段中“在大竹这片土地上,乡村叫竹乡,县城叫竹城。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环绕,山野沟谷、河边路坎,到处是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随风摇曳的身影”可知,大竹不仅竹子多、竹子的种类多,而且地名也与“竹”有关,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貌之韵”;
根据第④段中“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可以概括出“大竹人一生与竹紧密相连,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等”;
根据第⑥段中“但挖竹笋、采竹菌却是一拨一拨的。每次走进竹林,就像到了宝山一般,望着那些鲜嫩的竹笋、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什么竹笋炖竹菌、竹笋煮野菜、竹笋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鲜嫩的竹笋、竹菌相伴,进到嘴里,就多了一种清香”,第⑧段中“如果说吃竹得受时令所限的话,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离不了。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可知,竹子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概括为“彰显出实用之韵”;
根据第⑨段中“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第⑩段中“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遍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以概括出“竹带给大竹人艺术灵感,如竹唢呐搬上艺术舞台且不断发展”。
8.答案:(1)示例:“躺”字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座山在大竹县境内部分闲适的姿态,赋予了山以人的动作和形态,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竹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的热情好客和慷慨大方的特点,突出了竹子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1)“躺”字赋予了山以生命和动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座山在大竹县境内的部分非常平缓,展现了它们慵懒、宁静、闲适的状态,使整个场景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增强了感染力。
(2)“撞个满怀”“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等语句将竹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撞个满怀”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踏入竹林时,茂密而充满生机的竹子与作者亲密接触的情景,突出家乡的竹子到处都是的特点;“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则赋予了它们友好和热情的性格特点;“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则形象地表现了竹子给予作者的美好感受和滋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答案:示例:①坚韧顽强,它在大竹县的各种环境中都能生长;②热情好客、乐于分享,它用自己的方式欢迎每一位到访者;③无私奉献,它为人们提供美食、生活用品和艺术灵感;④富有艺术气质,它成就了大竹竹唢呐等艺术形式;⑤富有创新精神,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探索竹的多元用途,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根据第②段中“在大竹县境内的丘丘岭岭、沟沟壑壑、坝坝角角,到处生发着茂密的竹林”,第③段中“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环绕,山野沟谷、河边路坎,到处是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随风摇曳的身影”可知,竹子的生命力很强,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可见其“坚韧顽强”;
根据第③段中“一脚踏进这里,就会与气象万千的竹子撞个满怀;而此时此刻,竹也一定会热情地欢迎你、接纳你,把它们的清香和甘露献给你”可知,竹子十分真诚,热情好客;
根据第④段中“种竹、吃竹、用竹、赏竹、玩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第⑧段中“如果说吃竹得受时令所限的话,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离不了。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第⑨段中“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可知,竹子对人们倾其所有,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质;
根据第⑩段中“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欢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知,竹子具有艺术气质;
根据第 段中“早在21世纪初,大竹人便开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仅将原五峰竹海公园升级打造成4A级景区,还在山野乡村新添了各种各样的竹,每条公路沿线也都成了竹的景观带。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竹景观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带‘竹’字,大小广场无处不‘竹’”,第 段中“从升级竹家什,到开发竹文旅,竹,让大竹人富了起来;竹,也吸引来各地的客人”可知,竹子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多角度发挥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0.答案:示例:竹文旅开发聚客潮
解析: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这副对联用于赞颂竹乡竹韵的蓬勃发展,“竹家什升级展新貌”是对“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如今,这些竹家什实现审美升级,工艺愈加精巧”的概括,是从竹子实用性角度出发的,整体属于“主谓结构”;作答时可以从根据第 段中“早在21世纪初,大竹人便开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仅将原五峰竹海公园升级打造成4A级景区,还在山野乡村新添了各种各样的竹,每条公路沿线也都成了竹的景观带。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竹景观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带‘竹’字,大小广场无处不‘竹’”,第 段中“从升级竹家什,到开发竹文旅,竹,让大竹人富了起来;竹,也吸引来各地的客人”提炼出“竹文旅”,从竹子的文旅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补写下联,“竹文旅”的开发吸引了各地的客人,据此可以补写为:竹文旅开发聚客潮。下联的末字“潮”是平声,符合对联的要求。
11.答案:示例:①在饮食方面,竹笋、竹菌是大竹人餐桌上的美味食材,吃竹贯串大竹人的一生;②在生产生活工具方面,无论是播种、侍弄庄稼的竹篮子、竹背篓等,还是日常起居的竹筷、竹席,以及倒腾食物的竹筲箕等竹家什,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竹,并且如今工艺愈加精巧;③在艺术文化方面,大竹竹唢呐是大竹人竹艺术的代表,除了哨子,其他均由罗汉竹制成,融入了大竹人的脾气秉性,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广泛传播。
解析:根据第⑥段中“但挖竹笋、采竹菌却是一拨一拨的。每次走进竹林,就像到了宝山一般,望着那些鲜嫩的竹笋、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断的竹笋、竹菌,母亲每天都能变着花样摆弄出美味来。什么竹笋炖竹菌、竹笋煮野菜、竹笋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鲜嫩的竹笋、竹菌相伴,进到嘴里,就多了一种清香”可知,竹子使人们的饮食更加丰富,他们一生都在享用竹子这一美味;
根据第⑧段中“播种、侍弄、收割庄稼要用竹篮子、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腾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笼、竹甑子、竹锅盖。如今,这些竹家什实现审美升级,工艺愈加精巧”可知,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这些竹制品越来越精美;
根据第⑨段中“竹,还带给大竹人艺术的灵感。大竹人早就将竹搬上了艺术舞台,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唢呐”,第⑩段中“全身除哨是燕麦秆外,其他部分均由竹乡土生土长的罗汉竹制成。大竹人的生活,离不开竹唢呐。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气秉性,灌进了那节节竹管里。近些年,竹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唢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吹欢了大竹的沟沟坎坎,还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知,竹子与大竹人的脾气秉性非常相似,竹唢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