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热点专题探究课件(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历史热点专题探究课件(8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专题六 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从1775年的第一声枪响拉开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到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独立,历经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宣告结束……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欧洲殖民者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统治,挣脱了殖民者的枷锁,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场战争也使英国的全球殖民帝国遭受毁灭性打击。
——摘编自王延彬《美国战争
小说的流变研究》
材料二 二战胜利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出现了新高潮,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开始了走向联合的道路……从世界格局的角度看,第三世界的成熟与发展,对雅尔塔格局造成巨大冲击,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
——摘编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
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1)材料一中的“第一声枪响”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4分)
事件:来克星顿的枪声。(2分)
影响: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全球的殖民统治;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图,概括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出现了新高潮”相关的史实。(4分)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展迅速。(2分)史实:纳米比亚独立;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2分,任答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2分)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民族解放;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解放运动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等等。
(2分,任答两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纵观4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走出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迈向富强的崭新道路。
——摘编自《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深刻启
示》(《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8日09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中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数据变化的趋势。(4分)
图1趋势:苏俄(联)农业生产指数在1913—1921年下降,在1921—1928年上升。(2分)图2趋势:1928—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品产量持续增长。(2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两例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并总结中国走出“摆脱贫困、迈向富强的崭新道路”的历史经验。(4分)
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特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建立自贸区;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等等。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因素。(2分)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政策措施得当;人民的支持;立足国情;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11张PPT)
专题四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以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苏联制定宪法的模式和1936年宪法的内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
——摘编自秦前红、周伟《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宪政思考——写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50周年之际》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一中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4分)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4分,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二 英国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在这种体制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体形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对王权进行了“限制”?(4分)
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2分)
法律文件:《权利法案》。(2分)
(3)综合上述内容,请围绕制度建设谈谈你的认识。(2分)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符合国情;制度建设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先进经验。(2分,任答两点即可)
2.某位历史老师以“改革与革命”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12分)
任务一 【释读绘画——对比改革路径】
(1)以上图片分别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哪一项内容?这两场改革有哪些相同影响?(4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1分)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1分)
相同影响: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任务二 【解析史料——理解革命之智】
  革命是失败了。通过革命这一剧烈的阵痛,没有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但是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地度过了的。把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推翻,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不是一件小事情。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地度过了的”?(4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或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任务三 【举例论述——梳理改革之变】
(3)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两个,以“改革促发展”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彼得一世改革  戊戌变法  罗斯福新政
新中国土地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示例
改革促发展
论述: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在中国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历史证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才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4分)(共11张PPT)
专题八 近现代科技、思想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和美国北部已完成、法国接近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2分)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的新特点。(4分)
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交叉(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论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4分)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4分)
2.[小切口·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
16—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高等教育概况一览表(部分)
法国 18世纪末,法国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培养多方面的优秀公民和爱国者……在男女平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巴黎公社时期的教育委员会也在教育普及化取得成就
英国 19世纪初,英国推行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提倡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不再实施宗教教育。同时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促使中下层阶级和女子获得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美国 19世纪中期,美国在新兴农工学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型大学的创办,赋予大学以科学研究的职能,使美国高等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日本 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政府成立了为日本工业化服务的一批大学,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除注重知识传授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忠孝意识、军国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18—19世纪上述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分)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日益普及化、平等化,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4分)
(2)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任选其中两个国家的具体史实加以阐释。(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示例
观点:两次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国家教育进步。(2分)
阐释: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生产力发展,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多。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英国进行大学推广运动,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美国政府积极创办研究型大学,促使美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进程。(6分)(共12张PPT)
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表(部分)
阶段 发展情况
借船出海 (1984— 1997年) 1984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成立,走出一条独特的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滚动发展的道路;1995年,车企进行改制,北汽、上汽集团总公司成立
阶段 发展情况
自主创新 (1997年 至今) 1997年,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9年,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启动;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100%股权,开辟了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路径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的新发展。(4分)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滚动发展;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创立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开辟自主品牌国际化。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2分)
基于国情;勇于改革和创新;善于学习。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4分)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城乡出现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分,答出四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人物 相关史事
李 鸿 章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主持了大批洋务实业,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开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等。1865年建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72年下令试办轮船招商局
人物 相关史事
康 有 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当时参加会试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变法图强。后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不久,设上海强学会,创办《强学报》。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
人物 相关史事
孙 中 山 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主持开展革命宣传、武装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
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材料中李鸿章与近代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归纳康有为为推动维新变法做出的努力。(4分)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分)努力:联合当时参加会试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变法图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设上海强学会,创办报刊;促成百日维新。(2分)
(2)围绕“探索发展”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示例
观点:不断地探索改革推动社会(国家)向前发展。(2分)
论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大批洋务实业,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开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4分)
结论:探索改革是发展强大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共13张PPT)
专题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人 物 篇 汉武帝时期派使节 ① 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面对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又派卫青、霍去病出击, ② 经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清朝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了准噶尔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 ③ ”封号,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某班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2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史 实 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评 价 篇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将“人物篇”中①②③处内容补充完整。(3分)
①张骞(1分) ②匈奴(1分) ③班禅额尔德尼(1分)
(2)从“史实篇”的表格和图片中任选其一,介绍与其相关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件。(5分,要求:写出事件名称,并从交往方式和影响两个角度作答)
示例
《步辇图》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1分)唐朝时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实现了唐蕃和亲。这次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同时,唐朝也将中原的文化、科技和制度传播到了西藏地区,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3)根据展板中的三个篇章,概括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4分)
统治者的重视和恰当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奋斗。(4分,任答两点即可)
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唐宋元时期的和谐之光”为主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12分)
任务一 【解读数据——见证经济和谐】
南方 江苏 浙江 福建 北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唐 18 44 29 唐 32 11 32
北宋 43 86 45 北宋 12 7 25
南宋 73 185 63 金及同时 期的南宋 4 2 14
唐宋时期南北方公共水利
工程项目统计表(单位/个)
(1)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南宋时期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2分)
变化趋势:南方公共水利工程不断增多,北方公共水利工程不断减少。(1分)变化:经济重心南移。(1分)
任务二 【品读诗歌——体会社会和谐】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 《从军行》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北宋)汪洙
《神童诗》(节选)

(2)品读上面诗歌,概括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唐朝尚武轻文(崇尚武功),宋朝重文轻武(重视文治)。(2分)影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扭转了唐末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长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冗兵、冗官、冗费,军队战斗力减弱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任务三 【研读史料——认识民族和谐】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唐宋元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巩固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6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示例
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巩固与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交融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先后出现了多次民族间的战与和,
如北宋与辽在多年征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签订宋夏和议,南宋与金之间签订宋金和议,使政权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元朝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巩固、发展。(2分)(共10张PPT)
专题五 全球化下的中国与世界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由闭关自守变为互相往来、互相依赖。(2分)
原因: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2分,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革命的兴起为标志,一股空前强劲的全球化浪潮开始席卷世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经济日趋自由化和制度化。跨国公司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宠儿。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这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推动“全球化浪潮开始席卷世界”具体因素。(4分)
信息革命的兴起;世贸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从国际合作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坚持开放发展;坚守合作共赢的理念;各国加大合作力度;构建合理的世界经济体系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在当代国际秩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问题都无法有效解决。因此,有必要充分理解中国政府的提议。但是,为了与中国理念和倡议进行富有成效的公开对话,我们必须首先消除冷战思维的不良影响。
——摘编自[巴]高文勇《世界失序之际,
中国正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绘制年代尺,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4分)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证明“中国在当代国际秩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为中国继续发挥国际影响力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举例证明:近年来,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安全,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倡导以和平与发展为导向的外交政策。中国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提升奠定了基础。(4分)
建议: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11张PPT)
专题七 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决策,所剩下的就是英、美、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他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徐天星、许平、王红生等
《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奴役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广播演说
  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数千武装人员恐怖活动的威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并简要评价这一格局。(4分)
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和平与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且增添了新的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因此不能长久地维持和平。(2分)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变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变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2分)
影响:双方扩军备战,威胁世界和平;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国应采取何种对策?(2分)
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国际大事
1995年 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1999年 美国、中国等国发起成立了二十国集团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材料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使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仍然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4分)
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围绕“全球治理”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示例
观点:全球治理需要继续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2分)
论述: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空前灾难的惨痛教训,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总之,在全球治理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继续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才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6分)(共12张PPT)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农民政治、经济上的翻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拥护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慰劳红军,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土改中,中国共产党派出工作队,深入乡村,发动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千百年来处于自由散漫、自给自足状态的农民,有了明确的阶级意识,他们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成为中共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革命的作用。(4分)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2分)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等。
(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改革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4分)
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党的工作队深入乡村,广泛动员;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总结了以前土地改革的经验;等等。
(4分,答出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2分)
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发展需要;人民的利益等。
(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小切口·红色博物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一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藏文物(部分)。

  上图(左)为1927年8月,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捐赠给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一万银元捐款收条;上图(右)为共产党员罗石冰在收到捐款后写下的回信,信中明确告知这笔捐款已送到参加起义的部队手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收条”与“回信”所对应的时代背景。(2分)
背景: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分)

毛泽东手迹“巩固统一战线” 《(百团大战中)亲临前线指挥的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木刻画 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师白求恩送给晋察冀军区的手术器械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文物(部分)。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哪些努力?(4分)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与支援。
(4分,任答两点即可)
全国各地红色博物馆(部分)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座红色博物馆并结合历史人物相关史实,说明建立红色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价值。(6分)
示例
选择: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历史文化价值: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建立,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当年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并把他发扬光大。因此红色博物馆是展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窗户”,是让革命文物“讲故事”的“讲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
选择: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历史文化价值: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坐落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位于邓小平故居旁,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是国内一家以纪念邓小平同志光辉一生为专题的陈列馆;陈列馆深刻地诠释邓小平同志的辉煌历程和邓小平理论的不朽丰碑,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变化的丰富内涵。(6分,任选一座说明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