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重庆市中考历史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分。1.二里头遗址有力佐证了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它的建立者是( )A. 黄帝 B. 禹 C. 启 D. 周武王2.如图名为玉壁的谱系(上排依次为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殷墟遗址,下排依次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些玉璧反映了( )A.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B. 玉璧的生活化功用加强C.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D. 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3.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苏美尔人等地都有着各种版本的关于洪水的传说。据此可推断( )A. 这些神话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B. 古代同一时期发生严重自然灾害C. 早期人类文明与大河流域有关 D. 传说对于历史研究没有参考价值4.观察唐宋时期元日(元旦)活动的变迁,其( )唐 宋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竿,设丰盛的家宴,举家同庆 宋人“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A. 打破了坊市功能界限 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5.受西方文明影响和强烈的爱国心驱动,孙中山从青年时代起便已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生计。以下体现其“民生主义”思想的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6.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共同体现了( )A. 黑人奴隶谋求解放的精神 B. 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C.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 D. 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7.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学生的剧本示意图,判断该剧本名称为( )A. 师夷长技 B. 国家统一 C. 军阀割据 D. 走向共和8.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下列对总路线评价正确的是( )A. 使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D. 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9.1927年,“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在国民党反动派屠刀的逼迫下,中国共产党( )A. 领导资产阶级发动“二次革命” B.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C.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0.“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灌溉沟渠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稻作遗存;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石犁、木耒等农具,以及大型粮仓和窖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是( )A. 手工业技术高度专业化 B. 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C. 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组织化 D. 宗教仪式主导社会生活11.一位世纪伟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达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基本路线市场经济国企改革 B. 共同富裕初级阶段一带一路C. 思想解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不忘初心12.图片在一定程度能直观地反映历史。下列材料能反映出雅典民主制度( )《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画家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捕捉了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的瞬间。苏格拉底是雅典公民,他认为,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来作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不一定代表正义。他要求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对雅典简单多数的民主制提出异议。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A. 有效地限制了奴隶主的权力 B. 存在着较大的时代局限性C. 保障了雅典人拥有民主权利 D.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3.1714年,英国议会提供丰厚的奖励以寻找精准测量经度的方法。1759年,约翰 哈里森制作的航海钟能精确测算经度,并可以随身携带。该航海钟的发明( )A. 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 B. 受益于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C. 基于英国海外殖民扩张需要 D. 表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4.大化改新之前,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改订全国氏姓,制定了“八色姓”,把皇亲血统的氏姓列为八姓之首,和其他氏族加以严格区别。这一举措旨在( )A. 促进日本社会转型 B.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 完善官僚政治制度15.如图是二战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 标志着苏德战争爆发 B. 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C.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D. 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商业发展原因新探》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图A 自秦朝建立以后,我国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重要的保证;在统一国家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畅通无阻,联系密切;各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师用书图B材料三魏晋时期,南方经济之所以有较大发展,原因很多,如南方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从而为高度发达的盛唐经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1) 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 依据材料二图A,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图B,指出国家统一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3) 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政治,是一座历史的灯塔。唐太宗极为重视谏官的人选,并提高他们的地位,他规定宰相入阁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遇有失误,即行论谏。在制定政策、调整社会关系时,唐太宗始终秉承“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的理念。贞观四年(630)西北各国的国君联合起来共同给唐太宗上“天可汗”的尊号。自此,唐太宗成为一定国际范围内的天下共主。——摘编自荣新江:《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材料二:唐代有许多国际化的大都会,而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居民的都城长安堪称“万国都会”,城中居住着数以十万计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有时一年单是来华的使节就有万人以上,其中不只有亚洲人,还有欧洲人、非洲人。唐朝人是大气而开放的,也是崇尚新奇的。可以说,外来物品渗透到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人认可了世界,世界也认同了唐人。在外国人世代相传的记忆里,在这块东方古土上居住和生息着的永远是唐人,于是,直到现今,世人将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之为“唐人街”,唐人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代名词。——摘编自孙英刚:《辉煌灿烂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2) 以下表述能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①来华的使节主要包括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 ______②唐人只崇尚外来文化,所以外来物品渗透到唐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______③唐朝的繁盛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______(3) 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世界认同了唐人”。(要求史论结合)材料三:隋唐王朝是胡汉两族融合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不同的民族之间一旦结成了平等的关系,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国力就会增强,文化就会提高,进而才会影响至东亚诸国。胡汉两族的融合使得隋唐国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周边诸国向隋唐派遣了不少外交使节,并送去了大量的留学生以及学问僧,致力于隋唐文化的汲取。——【日】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繁荣的条件有哪些?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与联系。——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史实,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 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4) 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1.【答案】B2.【答案】C3.【答案】C4.【答案】D5.【答案】D6.【答案】C7.【答案】D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B13.【答案】C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小题1】表现;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商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特征:社会大变革。【小题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作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小题3】原因:南方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影响:南北方经济均衡发展;为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奠定基础。启示:要重视科技创新;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7.【答案】【小题1】措施:①重视谏官人选和提高谏官地位;②秉承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小题2】①正确;②错误;③未涉及【小题3】鉴真的东渡给当时的日本社会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医学以及建筑成果,推动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极大进步【小题4】条件:民族平等促进共同繁荣;开放的政策是国家繁荣的条件(开放促进国家繁荣);统治者励精图治18.【答案】【小题1】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小题2】由敌视(对抗)到走向缓和(关系正常化)。国家利益的需要。【小题3】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小题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与对话等。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