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
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明宣宗时期,撤销奴儿干都司,改由辽东都司间接管理东北。”这一变化说明明朝对东北的控制有何变化( )
A.从直接管辖转为松散羁縻 B.加强军事屯田力度
C.彻底放弃东北领土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2.九年级(1)班同学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洪武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制度
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A.文化专制 B.民本思想 C.社会经济 D.君主专制
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
A.解决倭患 B.强化皇权 C.增强国力 D.巩固边疆
4.下表呈现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外应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隋 ①
唐 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
明 ②
A.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兴办太学 B.隋文帝创立进士科、依据门第推荐
C.隋文帝创立进士科、废除丞相 D.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八股取士
5.“这种考试形式强调的是文笔的规范化和套用程度,而非真正的才干和思想深度。因此,这种考试形式也被批评为‘千人一面’的机械化文化。”材料评价的是( )
A.八股取士 B.重文轻武 C.尊孔崇儒 D.特务机构
6.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A.“四书”“五经” B.《史记》 C.《齐民要术》 D.《三国演义》
7.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一。下面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郾城大捷 B.南宋灭亡 C.明朝建立 D.蒙古灭金
8.中学生小明在查阅——历史人物时发现其人物生平(部分):“穷苦出身——云游四方——投红巾军——义军骁将——攻占应天——灭陈汉——统一江南——建立大明……”该历史人物是(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铁木真 D.朱元璋
9.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八股取士”中运用了这一方法,得到的相同点包括( )
①都以政治利诱为主要方式 ②实质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③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④都将儒学立为正统思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0.明太祖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为解决朝臣权力过大这一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封诸子为王 D.完善三省六部制
11.“永宁寺碑记载,明廷多次派遣官员至奴儿干地区巡视,并建寺立碑。”永宁寺碑的历史意义是( )
A.证明明朝对东北实施有效管辖 B.反映佛教在东北的传播
C.记录女真部落反叛事件 D.体现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12.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教训中洞察到明代的败亡并不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而是一个制度的穷途末路。他曾大呼“帝王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所说的“一个制度”是指( )
A.科举制度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专制 D.丞相制度
13.一天早晨,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 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措施有关( )
A.八股取士 B.创立内阁 C.设立锦衣卫 D.废除行省制
二、综合题
14.文化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唐会要》记载,唐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国取甘蔗制糖法,令扬州煎蔗之汁,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②宋代制造的远洋航船,载重量达4000多石,多桅多帆。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 ③欧洲现存最早火器实物是14世纪末的铁铳和铜铳,其形制与中国传世火铳极为相似。
(1)将材料一中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
A.技术进步为宋代远洋航行提供条件:____________
B.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影响:___________
C. 中国重视吸收借鉴外来的科技文化: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和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与其正像为官方标准像,而异相多被民间奉为真身一样,朱元璋圣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语言,而那些掺杂了各种离奇、惊骇内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朱元璋相貌之变,发轫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但宫廷和上层后来也部分地接受了太祖皇帝那张不同寻常的丑像。
——整理自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
(2)在材料二的两幅画像中选取一幅,说说画中朱元璋的形象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朱元璋具有两幅不同画像的原因。
(4)你倾向于选取哪一幅图作为朱元璋的画像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5)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文化成就与历史现实的关系。
三、材料题
15.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秩(官吏品级)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行省”有哪些权力?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2)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哪一措施?明太祖和明成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D A A C D D A
题号 11 12 13
答案 A C C
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明宣宗时期,撤销奴儿干都司,改由辽东都司间接管理东北。”可知,明朝对东北的控制方式从直接管辖变为依赖地方势力或部族的松散羁縻统治,管理力度减弱,A项正确;加强军事屯田与撤销军政机构的事实矛盾,排除B项;彻底放弃东北错误,辽东都司仍存在,明朝未完全放弃东北,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清朝在西南推行的政策,与明朝东北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所实行的措施,D项正确;文化专制主要是指加强思想控制,例如八股取士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实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重视民力等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社会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B项正确;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倭患形成于明朝中期,排除A项;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增强国力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中央官制和地方官职的变化,与边疆管理无关,因此不能说明其目的是巩固边疆,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及表格信息“下表呈现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①对应隋,②对应明”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故①为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明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故②处填写八股取士,D项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朝,排除A项;依据门第推荐是九品中正制,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废除丞相是明朝,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文笔的规范化和套用程度”、“‘千人一面’的机械化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A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与考试无关,排除B项;尊孔崇儒不属于考试形式,排除C项;明朝特务机构是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负责监视臣民,与考试形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科举考试题目”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A项正确;《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由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排除C项;《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据图示信息“136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C项正确;郾城大捷在南宋初年,排除A项;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排除B项;1234年,蒙古灭金,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建立大明的是朱元璋,D项正确;李世民是唐朝皇帝,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宋朝,排除B项;铁木真统一蒙古,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据题干“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八股取士”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这些措施实行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秦朝的“焚书坑儒”没有都以政治利诱为主要方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学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明太祖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解决“朝臣的权力过大”的问题,采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能的办法,A项正确;锦衣卫为明朝的特务机构,与解决朝臣权力过大无关,排除B项;分封诸子镇守边疆是为了巩固边疆,而非解决朝臣权力过大,排除C项;唐朝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宁寺碑是明朝在奴儿干地区(今黑龙江下游)设立的实物证据。明朝为加强边疆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多次派遣官员巡视、建寺立碑。此举表明明朝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对东北地区实施有效管辖,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官员巡视和立碑,属于行政管辖,与佛教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明朝官员巡视和立碑,与女真叛乱无关,排除C项;奴儿干地区位于东北,与朝鲜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据材料“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教训中洞察到明代的败亡并不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而是一个制度的穷途末路”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因此其反对的是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且与黄宗羲所说的“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关系不大,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中的“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丞相制度在明初便已经被废除,黄宗羲的“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并未反对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让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C项正确;八股取士是明朝在科举制度上的变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创立内阁是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废除行省制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1)A.②;B.③;C.①。
(2)图1:圆脸,五官端正。 图2:长脸,下巴突出,额头隆起,脸上有麻子。
(3)原因: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官方的改造和加工,以及民间的演义与加工。
(4)图1:我倾向于选取图1作为朱元璋的画像。理由:图1中的朱元璋形象符合传统的帝王形象,圆脸、五官端正,更符合人们对帝王的认知。此外,官方在朱元璋形象的塑造中可能更注重其正面形象的宣传,以维护皇权的威严和正统性。
(5)
关系:文化成就往往反映了历史现实,但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演变和加工。历史现实是文化成就的基础,而文化成就则是历史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
【详解】(1)序号:A.根据材料“宋代制造的远洋航船,载重量达4000多石,多桅多帆。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知宋代造船技术进步,航海经验丰富,为为宋代远洋航行提供条件,因此为②;B.根据材料“欧洲现存最早火器实物是14世纪末的铁铳和铜铳,其形制与中国传世火铳极为相似”并结合所学,火药传入欧洲,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因此为③;C.根据材料“唐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国取甘蔗制糖法,令扬州煎蔗之汁,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可知唐朝时期借鉴印度的制糖法,,说明重视重视吸收外来的科技文化,因此为①。
(2)特点: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认真观察画像特点,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描述,例如:据材料“图1朱元璋圆脸像(部分)”可知,朱元璋正襟危坐,圆脸,五官端正;据材料“图2朱元璋长脸像(部分)”可知,朱元璋长脸,下巴突出,额头隆起,脸上有麻子。
(3)原因:根据“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和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朱元璋相貌之变,发轫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可知,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官方的改造和加工,以及民间的演义与加工。
(4)选择及理由: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副进行说明。如选择图1,可强调其形象符合传统的帝王形象,圆脸、五官端正,更符合人们对帝王的认知。此外,官方在朱元璋形象的塑造中可能更注重其正面形象的宣传,以维护皇权的威严和正统性。
(5)关系: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形象变化及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析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文化成就往往反映了历史现实,但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演变和加工。历史现实是文化成就的基础,而文化成就则是历史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
15.(1)权力:管理地方事务,聚集财富,供应中央。
(2)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明太祖:锦衣卫;
明成祖:东厂。
【详解】(1)权力:据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可知,管理地方事务;据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聚集财富,供应中央。
(2)措施: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机构: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 察、缉捕、刑狱诸事。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 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