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一、选择题1.“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2.明成祖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打开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以下史实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设立市舶司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3.明成祖永乐年间,榜葛剌(今孟加拉国一带)的使臣带着一只“麒麟”(长颈鹿)来到北京,择期向皇帝进献,在北京引发轰动。促成此次进献的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人来华 B.倭寇侵扰东南 C.明成祖北伐 D.郑和出使西洋4.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使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戚继光受命南下抗倭。这说明( )A.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B.戚家军的军纪严明C.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战争 D.明朝中期社会稳定5.“战后,朝鲜称明朝为‘再造之恩’,立‘大报坛’祭祀万历皇帝。”这体现了中朝关系的何种性质( )A.平等军事同盟 B.宗藩伦理纽带C.经济依附关系 D.宗教文化同源6.“丰臣秀吉病逝后,日军仓促撤退,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域截击,歼灭其主力。”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外交谈判成功 B.日本内部政权更迭C.朝鲜军民独自抗敌 D.欧洲列强介入调停7.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中国古代的( )A.民族关系 B.文化发展 C.对外交往 D.社会变革8.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还有战舰护航,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翻译、医生、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厨师、工匠等。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C.准备充分、规模大D.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9.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大海就在那》专题展览,分“联通大洋”“异域奇珍”“海史掠影”“海贸物语”“信俗之舟”“东西互鉴”六个部分,以下史事能入选“联通大洋”的是( )A.李冰修建都江堰 B.文成公主入藏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10.史书记载其“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与该记载相关的是( )A.鉴真东渡 B.郑和下西洋C.文天祥抗元 D.土尔扈特部回归11.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明朝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B.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好往来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D.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2.小明所在的班级一起编演了“中华英雄谱”历史剧,小明为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据此推断,小明扮演的历史人物是( )以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严格训练:招募矿工、农民,操练新阵法 平定浙东倭患: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A.郑和 B.郑成功 C.李自成 D.戚继光13.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是指( )A.沙俄入侵黑龙江 B.荷兰占台湾C.澳门被殖民者占领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14.明朝时,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现,这些书籍记录了大量的水文、气象、岛屿位置等信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引领了中国对外探索 B.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C.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D.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15.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主要歌颂该历史人物( )A.抗击外来侵略 B.争取民族独立 C.收回宝岛台湾 D.抗击沙俄侵略二、综合题16.海陆交通,互通往来材料一 20世纪末,在印尼苏门答腊附近发现的唐代沉船“黑石号”,船内有大量的碗、盏、壶等瓷器。因为扬州是商业中心,且交通便利,学者推测,这艘船可能从扬州出发,经明州、广州等地,继而踏上南海航线,最后在印尼苏门答腊附近遇难沉没。材料二 蒙古帝国统治地域广大,史无前例。那么,怎样保证统治的有效性呢?首先是设立驿站,仅元朝控制的区域就有一千五百多处驿站,按照交通工具的不同,分为马站、牛站、驴站、船站、狗站等。其次是设置“急递铺”,专门用来传递紧急文书。在欧亚大陆,蒙古帝国建立发达的驿站系统,将欧亚大陆空前地贯通起来。——以上材料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历次航行都由庞大的队伍构成,其中人员超过27000人的有四次,船舶数目虽因路程远近等情况有所增减,最少的一次也有四十八艘。郑和下西洋,带动了华人出洋,海外侨居的华人越来越多,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寄居的地方建立了许多三宝庙,并且把庙里的“三宝公”当做保护神来对待。——摘编自李士厚著《郑和新传》(1)据材料一、概括“黑石号”所载货物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一经济领域的成就。并指出学者为什么认为“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为实现有效统治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材料四:童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2)请你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一项发明,说说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件史事?对比材料三,明朝对外关系有何变化?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C B B C C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D D B A1.C【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得出,材料评价的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排除A项;鉴真东渡也发生在唐朝,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倭寇的侵略,与“西洋”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2.C【详解】根据材料“明成祖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如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 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C项正确;鉴真东渡是唐朝的历史事件,题干描述的是明朝时期,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而材料所述为明朝的对外交往方面,不是贸易,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中期,明成祖是在明前期,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宣传明朝国威,促进明朝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D项正确;葡萄牙人来华是在明朝末年,排除A项;倭寇侵扰东南是在明中后期,排除B项;明成祖北伐是北伐蒙古,与孟加拉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根据材料“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使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戚继光受命南下抗倭。”并结合所学可知,倭寇对中国百姓进行烧杀掠夺,戚继光抗倭是反倭寇侵略的战争,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是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戚家军的军纪严明,体现的是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期社会稳定,而是倭患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战后,朝鲜称明朝为‘再造之恩’,立‘大报坛’祭祀万历皇帝。”可知,朝鲜称明朝有“再造之恩”并设立“大报坛”祭祀万历皇帝,反映了朝鲜对明朝的感激与尊崇。这一行为源于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中明朝出兵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通过朝贡体系与明朝建立联系,接受明朝的册封并奉其为宗主国。战后朝鲜的举动体现了宗藩关系中基于儒家伦理的等级义务,即藩属国对宗主国的忠诚与道德回报,而非单纯的军事同盟或经济依附,B项正确;平等军事同盟不符合宗藩等级特征,排除A项;经济依附、宗教文化同源与题干中“再造之恩”“祭祀”等政治伦理内容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题干“丰臣秀吉病逝后,日军仓促撤退,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域截击,歼灭其主力”结合所学可知,丰臣秀吉是日本侵略朝鲜和明朝的核心推动者,其病逝后,日本内部因权力更迭陷入混乱,无法继续维持战争,导致日军仓促撤退,明鲜联军虽在露梁海战取得胜利,但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因丰臣秀吉去世引发的政权动荡,A项正确;明朝外交谈判未真正成功,排除A项;朝鲜并非独自抗敌,排除C项;欧洲列强也未曾介入调停,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据题干信息“丝绸之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开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唐代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学文化;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是为了纪念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些史实契合主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C项正确;民族关系、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这些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8.C【详解】根据题干“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有27000多人”“有使臣、官兵、翻译、医生、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厨师、工匠等”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大,随行人员多,配备了充足的人员以应对各种情况,可见郑和下西洋准备充分、规模大,C项正确;题目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准备情况,未提及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等重大影响,排除AB项;郑和下西洋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但题目未涉及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材料“联通大洋”“异域奇珍”“海史掠影”“海贸物语”“信俗之舟”“东西互鉴”六个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洲与非洲之间的交流,能入选“联通大洋”专题,D项正确;李冰修建都江堰属于水利工程领域的内容,或者属于科技板块,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交融,应该纳入到民族交往交融专题,排除B项;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交流,属于东西互鉴专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与“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不符,排除A项;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与“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不符,排除C项;土尔扈特部回归属于加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反映的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分析和评价,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明朝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是对客观历史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描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客观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是对清朝设置台湾府这一客观历史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据题干“以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严格训练:招募矿工、农民,操练新阵法”“平定浙东倭患: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在浙江一带招募矿工训练成军队,打击进犯的倭寇。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车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D项正确;郑和在明朝前期七下西洋,排除A项;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根据题干“戚继光”“未敢忘危”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形成了倭患,戚继光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D项正确;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排除A项;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与戚继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据题干“明朝时,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现,这些书籍记录了大量的水文、气象、岛屿位置等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成就了大量的航海著作,这些著作为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项正确;引领了中国对外探索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明朝的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依据材料“南疆”可知该英雄人物与新疆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A项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不是争取民族独立,排除B项;收回宝岛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抗击沙俄的是康熙帝,排除D项。故选A项。16.(1)领域:制瓷业。原因:扬州是商业中心,交通较为便利,利于货品往来。(2)措施:设立驿站,加强控制区域的管辖、设置“急传铺”,传递紧急文书。(3)特点:次数多、规模大。影响:推动了华人对外交往的开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详解】(1)领域:根据材料“船内有大量的碗、盏、壶等瓷器”体现出唐朝制瓷业繁荣。原因:根据材料“这艘船可能从扬州出发,经明州、广州等地,继而踏上南海航线,最后在印尼苏门答腊附近遇难沉没”并结合所学知识,扬州是商业中心,交通较为便利,利于货品往来。(2)措施:根据材料“首先是设立驿站,仅元朝控制的区域就有一千五百多处驿站,按照交通工具的不同,分为马站、牛站、驴站、船站、狗站等”可以得出措施是设立驿站,加强控制区域的管辖;根据材料“其次是设置‘急递铺’,专门用来传递紧急文书”可以得出设置“急传铺”,传递紧急文书。(3)特点: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可以得出特点是次数多;根据材料“其中人员超过27000人的有四次,船舶数目虽因路程远近等情况有所增减,最少的一次也有四十八艘”可以得出特点是规模大;影响: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华人出洋,海外侨居的华人越来越多”可以得出推动了华人对外交往的开展;根据材料“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寄居的地方建立了许多三宝庙”可以得出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17.(1)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等。(任答一点)(2)印刷术:降低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任答一点)(3)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任答1点)(4)事件:戚继光抗倭;变化:从和平交往到战争冲突。【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得出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留学生传播中华文明。事例:依据所学知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推动中印文化交流;遣唐使来华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等。(2)选择并说明:依据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如选择印刷书,可指出印刷术降低了制书的成本,加快了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传到欧洲后推动了宗教改革等运动;如选择指南针,可指出指南针是航海技术的一大进步,传到欧洲后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技术条件;如选择火药,可指出火药推动了人类军事重大变革,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战胜封建贵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改革。(3)影响:根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4)史事:依据材料四“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可知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来自日本的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威胁明朝的统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将领戚继光组织了“戚家军”,基本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变化:对比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这一中外和平交往的事件,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戚继光抗倭,由此得出明朝对外关系从和平交往到战争冲突。【点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