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综合测试题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一、选择题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若你到下图所示遗址,会了解到的人物是( ) 黄袍加身处遗址(位于河南省封丘县)A.隋炀帝杨广 B.宋太祖赵匡胤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高宗赵构2.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3.宋太祖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在边境设立节度使C.分化相权以加强君权 D.选地方精锐入禁军4.“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了两万石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达成绍兴和议 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C.订立澶渊之盟 D.仰慕中原文化5.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A.偏安江南,安于现状 B.一心求和,与金对峙C.向往和平,发展经济 D.立志北伐,收复中原6.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A.茶树、烟草B.棉花、大豆C.棉花、茶树D.棉花、玉米7.新考法图片类比 文物是我们解读历史密码的重要途径,根据如图的货币样式,结合宋代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 D.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互鉴8.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9.《元可刺马丁塞志铭》介绍了元朝一名地方官可刺马丁的出身:“公世居大都。公之父讳雅哈赛思,系波斯人也……公之母苏图氏,乃蒙古人也。”据此推断,可刺马丁是( )A.波斯人 B.汉族人 C.回族人 D.蒙古人10.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A.编年体例为后世的典范 B.利于后世统治者借鉴历史加强统治C.编写结构的宏大 D.编写取材范围广11.金兵入侵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情辞慷慨……上文记述的是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12.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的繁荣风貌。该材料直接说明北宋时期( )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C.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D.绘画水平不断提高13.“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后,陶字可以拆下维续使用。”这一技术的发明者是( )A.李时珍 B.徐光启 C.毕昇 D.宋应星14.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如下图)它的出现反映了( ) A.汉朝商品经济发展 B.隋朝科举制的创立C.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D.宋代市民文化丰富15.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16.“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说法主要反映A.三大发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B.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C.三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D.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17.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C.沟通了五大水系 D.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18.《元史·百官志》记载某机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元朝A.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设立统一的边疆管辖机构C.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D.中原地区和西域联系加强19.西汉初年,人口约1400或1600万,其中黄河流域的人口大致是长江流域的三倍不止;唐天宝年间,全国总人口约5300万,其中黄河流域人口多于长江流域不足两倍;北宋元丰元年间,全国人口约9000万,其中长江流域的人口数量完成了逆袭,竟然是黄河流域的1.6倍之多。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战乱不断 B.国家政策的推行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阶层的发展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追溯中国科技史,下列发明与导航相关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铳二、综合题21.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张老师以“宋元时期的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完成。任务一 【设计方案——体会宋代繁荣】海南岛→泉州市舶司遗址→四川成都(1)上面是以“体会宋代繁荣”为主题的游学线路,请你简述理由。(写出两点)任务二 【情境再现——了解经济发展】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一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总结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一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一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2)你能从上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3)宋代为了防止唐末的弊端出现,说出宋朝统治者制定的一项重大国策及其历史影响。(写出一条有利影响)三、材料题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材料二:到了元代,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民族格局基本形成,古老民族消失,新的民族形成,边疆民族内迁,导致民族之间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材料一中的“累世之业”,是指忽必烈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族先辈的拼搏,他的祖父是谁?“遂一天下”是怎么回事?(2)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来源于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一、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元朝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C A C D A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C D C C B C C B1.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黄袍加身处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 年初,朝廷派赵匡胤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B项正确;隋炀帝杨广不是通过黄袍加身当上的皇帝,排除A项;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地位,排除C项;宋高宗赵构是在“靖康之变”后在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了南宋,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这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项正确;“程朱理学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江南经济的繁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与科技发展关系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吸取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夺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A项正确;宋代在边境设立节度使是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以应对外部威胁,与材料信息“重文轻武”不符,排除B项;宋代分化相权以加强君权,使得皇帝能够更直接地管理和控制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与材料信息“重文轻武”不符,排除C项;宋太祖选地方精锐入禁军,目的是控制军权,与材料信息“重文轻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了两万石粟”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和辽经过多次战争,于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从此,边境实现了和平,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C项正确;绍兴和议是金与南宋之间的,与材料辽与北宋不符,排除A项;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是北宋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宋辽和议后双方贸易往来的史实,与仰慕中原文化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并结合所学可知,诗句即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A项正确;材料体现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不是一心求和,与金对峙,排除B项;材料体现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体现不出南宋统治者发展经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依据题干“南宋时”“沿江而下去江东”“经济作物”,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朝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茶树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初,种植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7.D【详解】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即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材料体现货币形制,与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方针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西夏和辽的货币,与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北宋海外贸易繁荣说法正确,但材料体现的是辽和西夏的货币,并非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延续,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力,故A正确;元朝已经成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故B错误;行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故C错误;中央和地方一直有矛盾,行省制没能解决矛盾,故D错误。9.C【详解】根据材料“公之父讳雅哈赛思,系波斯人也……公之母苏图氏,乃蒙古人也”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即回族,C项正确;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而波斯人同汉、蒙等民族长期相处而形成了回族,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回族,而不是波斯人,A项错误;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而材料所述元朝逐渐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B项错误;蒙古族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材料体现的是回族,而不是蒙古族,D项错误。10.A【详解】《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根据题干“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可知编年体例为后世的典范,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体现,因此排除,选择A项。11.B【详解】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故选B;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是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不符合“语言清丽,情辞慷慨”,排除A;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不符合“语言清丽,情辞慷慨”,排除C;关汉卿是元朝文学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排除D。【点睛】12.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摊贩、贩运商人、各种手工业者的各类商业活动,生动反映出宋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大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故B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开始,到南宋完成,故A描述错误,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业的水平,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故D错误。综上答案B。13.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用黏土制成小方块,再刻单字,用火烧成陶字后排版印刷,效率高,材料还可以反复使用,所以题干材料这一技术的发明者是毕昇,C项符合题意;A项是医药学家,排除;B项是明代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排除;D项著有《天工开物》,主要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排除。故选C。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舍),因此题干图片“瓦舍”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项正确;“瓦舍”是宋朝出现的,与汉朝、隋朝、唐朝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5.C【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天下第一码头”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繁盛,故C符合题意;民族关系融洽、科学技术发达、军事实力强大这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A、B、D排除。故选C。1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这是在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即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题干是说中国的发明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中的作用,未涉及国家、宗教对欧洲社会的转型是否发挥作用,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但只是其中一项发明的具体作用,故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17.B【详解】据题干“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和所学可知,这条航线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直接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南方的物资能够更便捷地到达北方,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运粮船的航线,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民族交融的具体促进作用,排除A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运粮船的航线主要是运输粮食,而不是直接提高全国粮食产量,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称为宣政院辖地。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的机关。材料中机构是宣政院,说明元朝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选C;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并非统一的边疆管辖机构,排除B;材料反映元朝设立宣政院,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排除D。【点睛】19.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初年……黄河流域的人口大致是长江流域的三倍不止;唐天宝年间……黄河流域人口多于长江流域不足两倍;北宋……长江流域的人口数量完成了逆袭,竟然是黄河流域的1.6倍之多”可知,材料内容反映出南方人口占比逐渐超过北方,这主要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有关,C项正确;北方战乱不断是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不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国家没有推行人口南迁的政策,排除B项;在唐朝时期市民阶层还没有兴起,所以说市民阶层的发展不是人口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发明与导航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与“发明与导航相关”不符,排除A项;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明与导航相关”不符,排除C项;火铳与火药的发明相关,运用到军事领域,与“发明与导航相关”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1.(1)理由:海南岛在宋代时,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当地的热带作物种植等经济活动逐渐繁荣,同时渔业等也较为发达,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市舶司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标志;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体现了宋代商业发达。(2)历史信息: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铁器是主要的出口货物;宋代航海业和造船技术十分发达;南海一号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3)国策:崇文抑武。影响: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在宋代时,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当地的热带作物种植等经济活动逐渐繁荣,同时渔业等也较为发达,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泉州是宋代著名的港口城市,市舶司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标志,市舶司遗址见证了当时大量的海外贸易活动,如瓷器、丝绸等商品从这里远销海外,外国的香料、珠宝等也从这里进入中国;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交子的出现方便了商业交易,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宋代商业发达。(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瓷器畅销海外;同时,宋代的冶铁业也有很大发展,铁器的质量和产量都较高。这说明瓷器和铁器在宋代的海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根据材料“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海一号作为宋代商船的代表,其相对完好的船身结构体现了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也反映出宋代航海业的发达,足以支持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活动。根据材料“能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南海一号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3)国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五代十国时期,整个社会崇尚武力,文人地位低下,武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宋朝实行 “崇文抑武” 政策后,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文官的待遇和地位。同时,对武将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武将的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并且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使得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2.(1)祖父:成吉思汗(铁木真)。事件:灭亡南宋,统一全国。(2)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3)贡献: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详解】(1)祖父:根据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故忽必烈的祖父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事件:根据材料一“摧灭弱宋,遂一天下。”结合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遂一天下”是指:灭亡南宋,统一全国。(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是中书省临时 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 10个行省。这一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 度。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故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隶属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故元朝负责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3)贡献:根据“材料一元朝攻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材料二‘到了元代,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民族格局基本形成,古老民族消失,新的民族形成,边疆民族内迁,导致民族之间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从“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的角度”概括元朝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如: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