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一、单选题1.“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教导人们和谐而不是等同。这一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核心思想 B.传统美德C.科技工艺 D.人文精神2.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分歧,产生矛盾,这需要妥善处理。下列做法中,属于“妥善处理”的是( )①尊重个人主见,互不妥协②加强沟通,反复商讨③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异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一位老师每逢节气都会给学生写寄语,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此举体现了( )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②因循守旧,固守传统③以文化人,润心启智④教学相长,亦师亦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下面图片是为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门、故宫和京剧等元素;“上海福”简直就是一张外滩的艺术照;“重庆福”有重庆特色的火锅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马俑住进了大雁塔……这些“福”字( )①设计随意,是对汉字基本知识缺少了解的表现②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③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④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5.《朱子家训》是记载我国古代优良家风的代表作。其中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这体现了( )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仍然具有启迪作用。下面对古文蕴含的道理解读正确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们要崇尚气节,保持自尊,坚守原则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相处,不盲从苟同③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我们要激发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们要坚定目标,培养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结构看,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观察“孝”字的演变过程,下列对汉字的说法你认同的有( )①已经融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血脉②有美妙的形态且富有独特的神韵③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④将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2024年秋季学期起,戏剧、舞蹈、影视首次分别作为独立学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对此,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有( )①这有利于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②艺术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发挥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③艺术课程的开设决定人们的文化修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④艺术课程不如文化课程重要,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9.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格言、诗句与材料蕴含道理最为一致的是( )①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②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③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0.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人心齐,泰山移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③礼之用,和为贵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启示我们与他人相处应该( )A.相互独立、相互封闭B.融合发展、实现统一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D.理解分歧、消除差异12.2024年8月30日,海南省委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海南好人”候选人建议人选名单,共有12人入选。该活动的开展( )①有利于引导我们倾尽所有帮助他人②有利于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的思考③有利于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④有利于我们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最适合的是( )A. B.C. D.14.下面是某校开展的“榜样的力量”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岁月启迪见贤思齐”——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榜样的古语。 ★“榜样引领一路前行”——征集榜样人物事迹,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 ★“止于至善崇德向善”——制作《青春品质修炼手册》,发出学习倡议。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 )①汲取榜样力量,向上向善成长②打好青春底色,提升精神境界③追寻传统智慧,传承人文精神④弘扬榜样精神,塑造完美人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从“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的袁隆平到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张桂梅……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先行者。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的精神力量有( )①敬业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心怀祖国,发扬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③忠于人民,勇于担当,不言代价与回报 ④诚实守信,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分析说明题16.材料 在当今社会,一些传统的中华人文精神观念逐渐被人们忽视,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一些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在商业活动中经常出现欺诈行为等。问题:(1)请分析这些现象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拾这些被忽视的中华人文精神。17.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问题:(1)结合材料,说明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2)请你为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提出三条具体建议。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D D A B A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A A A1.D【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及作用。D:“和而不同”意思是在与人相处时,追求和谐但不强求一致,这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故D符合题意;ABC:“和而不同”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是“核心思想”、“传统美德”、“科技工艺”,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2.B【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②③:当我们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时,要加强沟通,反复商讨;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异,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互不妥协不利于解决问题,故①说法错误;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这不符合合作学习的要求,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3.A【详解】本题考查教师的相关知识。①③: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题干中教师用二十四节气给学生写寄语体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文化人,润心启智,故①③正确;②:材料未涉及因循守旧,固守传统,故排除②;④:材料未涉及尊师重教,教学相长,故排除④;故本题选A。4.D【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图片中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表现;它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它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同时做到了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故②③④说法正确;①:这些“福”字是精心设计,是对汉字基本知识深入了解的表现,故①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5.D【详解】本题考查对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内容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D: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依据题文描述,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的治家格言属于勤俭节约的家庭美德,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此三项说法正确,但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BC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A【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①②③: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告诉我们要崇尚气节,保持自尊,坚守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这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相处,不盲从苟同;“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的意思是知道在浩渺的大海外还有许多国家, 不敢忘掉国家的危机辜负了岁月,这启示我们要激发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含义是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心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幸福人生,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7.B【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②③: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图中“孝”字的演变过程以及《说文解字》的解释体现了汉字有美妙的形态且富有独特的神韵,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同时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的具体体现,故②③说法正确;①:汉字并未完全融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故①说法错误;④:题干未能体现将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故④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8.A【详解】本题考查对弘扬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①②: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将戏剧、舞蹈、影视首次分别作为独立学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是弘扬中华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艺术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发挥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这有利于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故①②说法正确;③:“决定”说法太绝对,艺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水平和促进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故③说法错误;④:艺术课程和文化课程同样重要,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9.B【详解】本题考查文明有礼。①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强调文明有礼的重要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④:强调自强,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B【详解】本题考查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的认识和理解。①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人心齐泰山移”比喻只要大家和谐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礼之用,和为贵” 的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在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更为重要,此三项均体现和谐的思想,故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思是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表达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故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1.C【详解】本题考查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及作用的认识和理解。C: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是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妨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这启示我们与他人相处时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故C说法正确;A:与他人相处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交流,故A说法错误;B: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他人相处不应该走向统一,故B说法错误;D:“消除”说法太绝对,差异无法消除,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2.D【详解】本题考查对弘扬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举办评选“海南好人”的活动目的在引领社会向上向善,鼓励我们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这有利于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有利于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同时有利于我们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故②③④说法正确;①:“倾尽所有”说法太绝对,帮助他人要尽己所能,故①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13.A【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A:“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强调的是一种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故A符合题意; B:“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强调目标和勤奋的重要性,故B不符合题意;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意思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先,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4.A【详解】本题考查对弘扬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①②③: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学校开展的“榜样的力量”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征集榜样人物事迹,有利于汲取榜样力量,弘扬榜样精神,实现价值引领,有利于我们打好青春底色,提升精神境界,向上向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追寻传统智慧,传承人文精神,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完美人生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塑造完美人生,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5.A【详解】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③:题干中,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从“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的袁隆平到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张桂梅等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体现了敬业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忠于人民,勇于担当,不言代价与回报;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选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6.(1)不良影响:破坏社会和谐氛围,影响人际关系,增加社会矛盾;降低社会信任度,阻碍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产生不良引导等。(2)①从自身做起,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关心家人,传承家庭美德。③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④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分析】考点考查:中华人文精神观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中华人文精神观念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一些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在商业活动中经常出现欺诈行为→破坏社会和谐氛围;降低社会信任度;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作答。17.(1)①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使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文化自信。③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信。(2)①开展中华人文精神主题班会,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②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感受经典中的人文精神。③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古迹等,增强对中华人文精神的直观感受。【分析】考点考查:中华人文精神能力考查:分析和描述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中华人文精神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联系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关键词②: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联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使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文化自信。关键词②: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联系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开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形式,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