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下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下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
下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一只靴子上的文明
林莽
①如果说意大利是一只踏入地中海的长筒靴子,庞贝正好在它的脚腕前侧上。
②2011年初夏,我们从德国的法兰克福驱车经瑞士进入意大利,从西北到东南,纵穿了这只踏在地中海上的长筒靴子,我们一路向南,最后抵达闻名世界的伟大的罗马古城遗迹——庞贝。
③穿过德国南部的黑森林,绕过瑞士的一角,我们最先进入了威尼斯。上百年的棕色调的楼群、水道、街巷和大大小小的桥梁,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威尼斯,它就是一座庞大的水上迷宫。
④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我被巨大的游轮震惊了。当我流连于周围建筑上的雕塑之美,回头看向广场一侧的海,那里的海却突然消失了,一座高大的、有十多层的楼体,遮住了广场一侧的海面。仔细看,才知道那是一艘游轮在缓缓驶过,游轮上的人像无数个小黑点,他们在眺望广场上的建筑,并与岸上的人们相互招手致意。
⑤亚德里亚海的波涛总是激荡的,各种游船漂浮在水上,装饰华丽的贡多拉①在水巷中穿行,城市周边的彩色岛、玻璃岛、电影岛有着各自不同的魅力。
⑥在意大利的公路上行驶,有许多土红色的古老的村庄,在起伏的山地缓坡上,树冠细高的丝柏分散在房舍的四周,高出所有房子的是古堡的瞭望塔或教堂的尖顶。
⑦当你走进罗马古城,这种感觉就会更为强烈。坚固的石头城墙,高大的松树伸展开像绿色的云朵一样的树冠,令这座文明古城增添了优雅而神秘的美。古罗马广场,从地下到天空,此起彼伏地堆垒着十几个世纪的殿堂、纪念柱、雕塑、城堡、斗兽场、纪念馆……当你站在那儿,会有一种无法自控的时空穿越之感,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真的不可能体会到那种震撼与惊讶。
⑧在我的知识范畴之内,以为罗马古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两百公里之外的庞贝又是一个极端的特例。
⑨庞贝是一座兴起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城市,一个古罗马第二大的繁华商业城市,一座被火山熔岩覆盖了两千年的城市,一座经一百多年发掘又再现于世的城市。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它真切地告诉我们,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是如何生活的,它还告诉我们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中,人们的生存状态,那种缓慢的进步与变化也是有限的。
⑩我们从壁画、浮雕、马赛克拼图的细节中感受到了古罗马时代的文明与繁荣。一座曾消逝了的城市——庞贝,让我们真切地走进了两千年前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中。
一只踏在了蓝色地中海上的靴子,镶嵌着那么多古老而充满无限魅力的遗迹与文明。
(文章有删减)
【注释】①贡多拉:音译,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1.(内容理解)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游览路线是威尼斯——罗马古城——庞贝。
B.威尼斯是由楼群、水道、街巷以及大大小小的桥梁构成的。
C.作者认为罗马古城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与之相比。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意大利丰富遗迹与文明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2.(句子赏析)请你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第⑤段:亚德里亚海的波涛总是激荡的,各种游船漂浮在水上,装饰华丽的贡多拉在水巷中穿行。
描写方法:
表达效果:
3.(标题作用)请你说说文章以“一只靴子上的文明”为题好在哪。
4.(拓展探究)请你结合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以及文章中的语句,仿照示例,任意选两个方面向别人介绍一下威尼斯。
上百年的棕色调的楼群、水道、街巷和大大小小的桥梁,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威尼斯,它就是一座庞大的水上迷宫。
示例:历史: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建筑很有特色,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 ):
( ):
走进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千米。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水、宽阔的坝子……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透到黑龙潭而成的。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城内共有大小桥三百五十四座,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西北十五公里,由北向南绵延近五十公里,有十三座山峰。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蜒飞腾。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为长江南岸第一峰,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族的最后乐园——泸沽湖及其神秘的摩梭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月色溶溶的晚上,漫步古城的小街,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
5.全文像是一篇对丽江的解说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  )的丽江,宛如让读者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
A.动态 B.静态
6.文中画“____”的句子在文章中起了 的作用。
7.用“____”画出全文的总起句。
8.文中画“﹏﹏”句子是一个 句,表达了作者 之情。
迷人的夏季牧场
碧野
①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绚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沿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A】草原是这样无边地平展着,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②当你策马在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③【B】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④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⑤特别诱人的是黄昏时,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ǎi)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⑥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有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
⑦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中最后的幸福时光。
⑧过后,整个草原沉浸在夜晚中。如果这时你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文章有删减)
9.(信息提取)不同时段的牧场,风景也全然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右侧序号填入表格。
时间 草原
阳光晴朗时 (1)
阵雨过后 (2)
黄昏 金碧辉煌的世界
夜晚 (3)
①宁静而安详 ②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③像块巨大的蓝宝石
10.(句子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从动、静态的角度描写了牧场的景色。[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1)【A】句属于 描写;写出了牧场的 ,表达了 (情感)。
(2)【B】句属于 描写,写出了 ,表达了 (情感)。
11.(内容概括)文章标题是“迷人的夏季牧场”,试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迷人”这一特点的。
12.挑战题。
本文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展现了夏季牧场绚丽的自然风光。请你也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表现一处景色。(150字左右)
仰望布达拉宫(节选)
进入拉萨,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幢等鎏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作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作红宫。无论白宫还是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的猎猎飘动。白、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犹如伫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是布达拉宫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
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康,在一个宽阔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拉,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宫墙、峭壁、古柳、经幡的倒影一起映入湖里,使布达拉在雄伟中又增添了几分俏丽。
倘若站在八廓街头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
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3.填空。
(1)布达拉宫的宫墙及窗户主要有____、____、____三种颜色。
(2)作者是透过____看到布达拉宫的剪影,接着是站在____仰望布达拉宫,后来又分别从____、____、____几个不同角度眺望布达拉宫。
14.布达拉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摘录文中有关词语回答。
庄严
15.联系全文,写一写你对题目中“仰望”一词的理解。
16.“布达拉宫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点灰尘也不沾染,非常清洁。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么美啊!我如果有架照相机,一定要把那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放开喉咙高声歌唱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
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欢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7.把短文中画“ ”的部分换成合适的词语,写在短文的括号里。
18.为了使文字表达更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拟人句,请你用“﹏﹏”画出其中一句。
19.请你在短文中用“ ”画出一句动态描写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一句静态描写的句子。
20.第4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请你想象一下,除此之外,山坡上还有什么景物?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
2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家乡的小河
①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②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③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绚而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④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自己火红的脸庞。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⑤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又一阵风来,倒映在水中的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⑥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这时,寒风肆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xī)窸窣(su)窣的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⑦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22.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轻掩 ①遮盖;②关;③乘人不备。 ( )
凝固 ①结实,牢固;②坚硬;③坚决地;④本来。 ( )
23.本文第③一⑥段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请说明理由。
24.认真读第②段,用“____”画出描写小河静态的部分;用“﹏﹏﹏”画出描写小河动态的部分。这样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③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
26.为什么作者把夕阳西下时小河中倒映的树影比作醉汉?“站定”又是什么意思?
27.文中多处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 动态描写 通过写激荡的波涛和穿行在水巷中的贡多拉,表现出亚德里亚海的别有生趣。 3.“一只靴子”实际指意大利。以“一只靴子上的文明”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是探索城市文明。同时,以“一只靴子”为题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 交通工具 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名为贡多拉的小艇,它的外形独特,行动十分灵活。 地形 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错,像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宫,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探险。
【解析】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C.结合第⑧自然段中“以为罗马古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两百公里之外的庞贝又是一个极端的特例”可知,庞贝可以与罗马相比。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亚德里亚海的波涛总是激荡的,各种游船漂浮在水上,装饰华丽的贡多拉在水巷中穿行。”中的“激荡”“漂浮”“穿行”可知,这是对亚德里亚海的波涛、贡多拉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亚德里亚海的别有生趣。
3.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如果说意大利是一只踏入地中海的长筒靴子”可知,标题中“一只靴子”实际上是指:意大利;结合第 自然段“一只踏在了蓝色地中海上的靴子,镶嵌着那么多古老而充满无限魅力的遗迹与文明。”可知,“一只靴子上的文明”实际是指意大利这个城市的文明,是文章的主题,作者以“一只靴子上的文明”为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题干可知,是仿照片段,任选两个方面向别人介绍威尼斯,只要语句通顺,符合要求即可。
如:建筑:一座高大的、有十多层的楼体,遮住了广场一侧的海面。
价值: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是如何生活的,它还告诉我们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中,人们的生存状态,那种缓慢的进步与变化也是有限的。
5.B 6.承上启下 7.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8. 反问 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
【解析】5.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静态描写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动态描写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下的描摹状写。文中的对“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的描写,主要是静止状态的描写,是静态的描写。
6.本题考查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本句中“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承接上面“高原姑苏”风貌的内容。“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引出下面具体介绍的玉龙雪山。
7.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提取。总起句可以在文章中的开头位置找,内容是对是对文章或段落内容的概括。
8.抓住句式的特点,有反问词“难道、吗?”来明确其是反问句。表达对陶醉在丽江的美景中,表达了喜爱与赞美之情。
9. ② ③ ① 10. 静态 绚丽迷人 作者对牧场景色的赞美之情 动态 牧女们在草原上策马放牧时的自在洒脱 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之情 11.①千里牧场有绚丽的自然风光;②草原上的牧草茂盛,牛、羊、马膘肥体壮;③牧民热情好客,生活幸福。 12.此处罕有人迹,路边的草已有半人高,连中间的小路也被掩去大半,只有零星几块裸露在外的石阶,还能看出人工修建的痕迹。但当你再往远处走,就能见到一条小溪,你会听到水流的哗啦声,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在溪水旁,你会看到一群青蛙在荷叶上欢快地跳跃,它们不断发出呱呱的声音,与水流声交织成一曲动静相宜的乐章。
【解析】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草原是这样无边地平展着,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可知,阳光晴朗时的草原像风平浪静的海洋,故选②。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可知,阵雨过后的草原像块巨大的蓝宝石,故选③;
结合第⑧自然段中“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可知,夜晚的草原是:宁静而安详,故选①。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1)结合A句“草原是这样无边地平展着,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中的“平展着”“风平浪静”“闪烁着白光”可知,这是对草原的静态描写,突出了牧场的绚丽多彩,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牧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结合B句“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中“银铃似的叮当声”“击响”“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可知,这是对牧场的动态描写,写出了牧女们在牧场上奔驰的自在洒脱,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赞美之情。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绚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第②自然段中“当你策马在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第⑤自然段中“特别诱人的是黄昏时,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第⑥自然段中“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可知,短文主要从牧场迷人的自然风光,牧场上的牛、羊、马膘肥体壮,牧民们的热情好客等来描写的“迷人的夏季牧场”。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来描写一处景色,只要语句通顺即可。
如: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远天、白云、森林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片寂静。突然,对岸的森林里飞出一群鸟,湖面便热闹起来。霎时间,湖面上绽放出了一片绚烂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越发显得波光粼粼。它们叽叽啾啾,拖儿携女、呼朋唤友,有的远走高飞;有的孤芳自赏;有低低地掠过水面;有的悄然无息地飞走了……让认最感到有趣的是一个黑白蓝连间的蓝丝水鸟一也就一只领头鸟。只见它与别的鸟截然不同,高昂着头,”大步流星”,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瞧瞧那个,好似万物都十分稀奇……
13.白红黑
车窗铺着花岗岩的路上红山西侧人工湖北岸大昭寺的金顶上 14. 崇高 雄伟 巍峨 神圣 雄奇 15.“仰望”说明了布达拉宫在作者的心中十分神圣、庄严,表达了作者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16.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布达拉宫的热爱和赞美,也说明了布达拉宫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解析】略
17.一尘不染 连绵起伏 引吭高歌 18.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 19.一阵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的海洋之中。
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 20.山坡上的景象。还有洁白的羊群,一只只羊儿正在贪婪地吃着嫩嫩的草,它们就像绣在碧绿草地上的白色大花。 21.由远到近,我喜欢乡村的傍晚美景。
【分析】17.考查对词语的积累和理解,短文中画线句子“一点灰尘也不沾染,非常清洁”换成词语可以是“一尘不染”;“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换成词语是“连绵起伏”;“放开喉咙高声歌唱的”换成词语是“引颈高歌”。
18.考查对拟人句的认识,为了使文字表达更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拟人句,如: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
19.考查对写法的把握,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一阵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的海洋之中。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
20.考查概括能力和想象续写,第4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山坡上的景象。除此之外,山坡上可能还有洁白的羊群,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写出来如:一只只羊儿正在贪婪地吃着嫩嫩的草,它们就像绣在碧绿草地上的白色大花。
21.考查文章的写法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抒发了“我”喜爱乡村傍晚美景的思想感情。
22. ① ② 23.时间顺序。 从“小河的早晨”“太阳爬上了树梢”“夕阳西下”“小河的夜晚”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24.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
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小河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是美的,小河仿佛就在我的眼前,画面感强烈 25.描写了早晨的河面薄雾缭绕,朝霞映红了河面的情景。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小河朦胧的样子写活了。 26.夕阳西下时的小河倒映着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风一吹,树的倒影晃来晃去,像醉汉一样。 “站定”是指风一停,水波静止,一切都不动了。 27. 拟人 比喻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小河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解析】22.考查字义,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遮盖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凝固:板滞;停滞;固定不变。凝:坚硬。
23.考查写作顺序,结合文段内容:“小河的早晨”“ 太阳爬上了树梢”“ 夕阳西下”“ 小河的夜晚”可知本文第③一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
24.考查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句子的理解。
静态描写 ,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一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描写。
25.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第3自然段可知本段描写了早晨的河面薄雾缭绕,朝霞映红了河面的情景。“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作者把小河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把霞比作胭脂,把雾气比作羽纱。把早晨小河朦胧的样子写活了。
26.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读文可知,夕阳西下时的小河倒映着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风一吹,树的倒影晃来晃去,像醉汉一样。“站定”是指风一停,水波静止,一切都不动了。
27.考查文章的修辞手法。文章多处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任选一处分析。“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小河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