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5.5注意事项: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3、用黑色钢笔或中性笔作答。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3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一5题。(15分,每小题3分)清明时节的雨,总带着氤氢的诗意。甲。以“春游”和“踏青”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类型,演绎着清明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澄澈的审美意蕴。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一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描绘的便是1400年前的春日(胜境/胜景)。①山峦叠嶂,碧波荡漾,画中游人泛舟水上,衣决似与微风同舞,妆面与桃花相映成趣。②在笔墨交融中,人如芥子般隐入自然,消弭了与山川的距离。乙。这种咫尺千里的山河胸襟,代表了中国山水文化独特的美学追求。丙。【A】唐代张萱在《號国夫人游春图》中,以疏朗构图描绘虢国夫人一行游春踏青的场景。仕女风姿绰约,·马匹膘肥体健。画家未着一笔草木却满纸生绿,将旖旎春光藏进了按鞯的绣纹里。③背景用留白隐喻雨后的澄净,是空潆湿润的洇痕,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传神写照,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追求的体现。澄澈是人内心的纯净。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中,旅人沿山径蜿蜒而上,马蹄叩击桥板的节奏与松涛共鸣,观者视线随山势跌宕而起伏,仿佛能触到苔点皴染的山石、飞白勾勒的流云。中国艺术从不孤立地凝视一草一木,丁。【B】踏青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让身心成为春光的容器。我们从一幅幅(精美绝伦/美轮美英)的画作中不仅感受到“惜春不觉归来晚,花压重门带月敲”的闲适,“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的率性,而且领悟了清明画境的终翻极美学:④澄澈不是逃避暄嚣的幻境,而是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清明。(倘若/既然)心灵如清明雨水般澄澈,画者与观者就可以超越形骸束缚,在笔墨间体悟天地的(生生不息/声声不息)。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鞍鞯(jiàn)衣袂笔墨交融B.旖旎(y)胸襟山峦叠嶂C,蜿蜒暄翳风姿绰约(chud)D.皴染(cin)形骸山势跌宕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胜景美轮美奂既然生生不息B.胜境美轮美奂倘若声声不息C,胜景精美绝伦倘若生生不息D.胜境精美绝伦既然声声不息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D(A.jian—jion,B.yT—yi,C.暄—喧)2.C(胜景:优美的风景;胜境:风景优美的地方;“胜景”更符合文意。精美绝伦:形容非常精致、美丽,无法超越或媲美;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美绝伦”更符合文意。倘若…就…属于假设关系复句,既然…就…属于因果关系复句,根据文意此处“徜若”更适合。生生不息:不断生长、繁殖,强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声声不息:形容声音持续不断;“生生不息”更适合文意。)3.B(承接上文“清明”甲处选①,乙处根据上文“人如芥子般”提示为④,丙处根据下文“留白”应选③,丁处承前指代应选②)4.D(属于并列关系)5.A(A处没用比喻)二、(8分)6.(2分)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1分)在北京(1分)举行7.(3分)示例一:22岁的戚发轫和他的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次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奇迹,用毕生心血践行着“航天报国”的初心誓言。示例二:35岁的孙家栋临危受命,用26年时间走完欧美40年的发展道路,用北斗精神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每句1分)8.(3分)(1)①,删去“使”或删去“从…里”(1分)(2)②,将“成败”改为“成功”或将“要”改为“能否”(是否)(1分)(3)③,将“领跑”与“并跑”调换顺序(1分)(只找出句子,但没有修改或修改不正确不得分)三、(10分)9.(10分)①溪云初起日沉阁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⑥雾淞沆砀⑦张岱(每空1分,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第二部分阅读(57分)四、(21分)(一)(6分)10.(3分)C(“柳”暗含惜春之意,言之无据。)11.(3分)示例一:运用了夸张(比喻)(1分)的手法,“醉如泥”凸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酣醉的状态(1分),写出诗人想要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1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分)。示例二:运用了想象(心理描写)(1分)的手法,写诗人想象友人“生羽翼”飞来相见并“相伴醉如泥”(1分),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强烈期盼,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1分)。(二)(15分)12.(3分)C(“通举众诣太祖于许”中的“举”意为“率领”;“百里奚举于市”的“举”意为“被举荐”。)13.(3分)D(D项均为介词,表被动。A项:介词,让、把/介词,因为。B项:介词,到/介词,比。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14.(5分)(1)(3分)李通知道陈恭没有决断,就自己制定计策,和周直约定会面,酒喝到畅快时将他杀了。(2)(2分)(我)刚刚和曹公通力合作,按道义不应该因为私情而损害公家的法度。15.(4分)①遇事果断,颇有谋略。②克己守法,公正无私。③仁爱善良,舍已为人。④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每点1分)五、(29分)(一)(16分)16.(3分)D(完全替代有误,“稻草爷”仍然坚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17.(6分)(1)(3分)(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天空比作倒扣的铁锅,将田间喻为蒸笼,将汗水比作雨,生动形象地写出酷热难耐的夏日田间劳作景象(1分),烘托稻草爷勒劳、坚韧的品质(1分)。(2)(3分)运用心理描写(1分),写出了村民对“稻草爷”翻晒稻草的迷惑与嘲笑(1分),与下文村民讨要稻草形成强烈对比(1分)。18.(3分)表现“稻草爷”劳动的熟练与艰辛(1分),凸显了“稻草爷”勤劳、坚守传统的特点(1分),为后文写稻草的用途埋下伏笔(1分)。19.(4分)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揭示了“稻草爷”割稻草、码稻草的原因之一,③烘托“稻草爷”善良、仁爱的品质,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余味悠长。(每点1分)(二)(13分)20.(3分)B(钱钟书是“硬顶”,季羡林是“软抗”。)21.(3分)B(这句话是针对“趣对无趣之人”而言,只能放在乙处)22.(3分)①直接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以有趣对无趣”展开论述;②巧用对比,“有趣”与“无趣”形成强烈反差,更具表达效果;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每点1分)23.(4分)①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1分)的论证结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②开篇提出以“有趣”对“无趣”的中心论点(1分);然后分别从“趣对无趣之人”“趣对无趣之事”“趣对无趣之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阐释如何做到真正的“有趣”(1分),结尾总结“以有趣对无趣”的作用和意义(1分)。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pdf 语文二模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