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明朝的统治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
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明朝建立 B.迁都北京 C.郑和下西洋 D.明朝灭亡
2.人民起义运动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运动推翻了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的是( )
A.黄巢起义 B.岳飞抗金 C.朱元璋起义 D.李自成起义
3.《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抗衡),不敢相压。”“罢丞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仁宗 D.明宣宗
4.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其根本目的是( )
A.镇压农民起义 B.加强民族交往 C.强化皇权 D.发展经济
5.请按在位的先后顺序将下列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进行正确排序(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6.明清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取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这实际上( )
A.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C.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D.促进了科举制发展
7.年代尺有助于记忆历史。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忽必烈继承汗位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金 D.朱元璋称帝
8.下表所示材料反映了明朝科举制度( )
答卷格式,采用八股; 文章结构,不得有误;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
A.注重实践,培养人才 B.利于创新,启智增慧
C.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D.经世致用,繁荣文化
9.明太祖朱元璋对中央、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下列机构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 )
A.中书省 B.六部 C.东厂 D.丞相
10.明代全面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采用八股取士。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繁荣经济 B.整顿吏治 C.巩固统治 D.禁锢思想
11.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 )
A.打击儒家知识分子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资本主义思想萌芽 D.明太祖加强文化专制
12.洪武十五年,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这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空前加强
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吏治腐败严重
13.教师在讲授《明朝的政治》这一课题时,展示了下列一段材料。这说明该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是( )
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帝命……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
A.军机处的建立 B.实行八股取士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明朝边疆危机的加剧
14.朱元璋发表宣言“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文中的“胡”是指( )
A.匈奴人 B.契丹人 C.女真人 D.蒙古人
15.下图复原的是明朝三位考生在贡院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为考取功名,他们都必须精通( )
A.建筑技术 B.外文翻译 C.科技著作 D.儒家经典
二、综合题
16.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制度创新”为主题展开深究活动,请你参与。
【选官制度】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报考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确立的标志。
【地方行政】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能。
【官制改革】
材料三: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一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目的及内容。
17.文化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唐会要》记载,唐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国取甘蔗制糖法,令扬州煎蔗之汁,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②宋代制造的远洋航船,载重量达4000多石,多桅多帆。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 ③欧洲现存最早火器实物是14世纪末的铁铳和铜铳,其形制与中国传世火铳极为相似。
(1)将材料一中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
A.技术进步为宋代远洋航行提供条件:____________
B.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影响:___________
C. 中国重视吸收借鉴外来的科技文化: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和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与其正像为官方标准像,而异相多被民间奉为真身一样,朱元璋圣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语言,而那些掺杂了各种离奇、惊骇内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朱元璋相貌之变,发轫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但宫廷和上层后来也部分地接受了太祖皇帝那张不同寻常的丑像。
——整理自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
(2)在材料二的两幅画像中选取一幅,说说画中朱元璋的形象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朱元璋具有两幅不同画像的原因。
(4)你倾向于选取哪一幅图作为朱元璋的画像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5)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文化成就与历史现实的关系。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D C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D D
1.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B项正确;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对应时间轴上的①,排除A项;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材料时间轴上的②有关,排除C项;明朝灭亡是在1644年,对应时间轴上的④,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而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属于推翻了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C项正确;黄巢起义给了唐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不属于推翻了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岳飞抗金最终失败,并没有推翻了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明朝属于汉人王朝,并不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废除丞相制度的是明太祖,而不是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C项正确;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中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明朝初年农民起义现象较少,排除A项;废除丞相属于政治角度,加强民族交往属于民族关系,排除B项;发展经济属于经济角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据图示信息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唐朝唐太宗;图②是秦朝的秦始皇;题③北宋的宋太祖;图④是明朝的朱元璋;因此,请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D项正确;①②③④、①③②④、②③①④都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清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取题,且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这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但同时也显示出其在思想上的限制,禁锢了人民的思想,C项正确;虽然科举考试涉及文学内容,但题目主要强调的是解释标准的严格性,而非文学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科举考试主要面向士人阶层,且题目中的重点不在提高百姓素质,而是思想限制,排除B项;题目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限制,而非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处对应的1368年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D项正确;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排除A项;1127年,金灭北宋,排除B项;蒙古灭金在123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明朝科举”“采用八股”“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并结合所学的明朝八股取士可知,明朝的科举制采用八股文这一格式,限制了考生的发挥,使得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禁锢了考生的思想,C项正确;从“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弊端严重,根本不注重实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排除A项;利于创新,启智增慧不符合材料“内容空疏,形式呆板”,排除B项;明朝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六部,B项正确;中书省在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中已经废除,排除A项;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排除C项;丞相在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中已经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强化皇权,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C项正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属于政治角度,繁荣经济属于经济角度,排除A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是为了监督,不是整顿吏治,排除B项;禁锢思想的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据材料信息,朱元璋下令停止对孔子的祭祀、删《孟子》、对科举考试规定,这些体现了明太祖的文化专制,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同时科举考试仍以儒家思想命题,说明没有打击儒家知识分子,儒家思想仍占主导,排除AB项;材料没涉及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题意可知,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且可以逮捕任何人,这就大大加强了皇权,表明皇权空前加强,B项正确;材料表明明初的皇权空前加强,并不能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监察机构职权扩大和吏治腐败严重都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设左、右相”“日感威胁”“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帝命”等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和过程,C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与明朝无关,排除A项;实行八股取士是明朝强化皇权的另一大措施,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明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没有提及明朝的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发表宣言号召百姓起义推翻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因此材料中的胡是指蒙古人,D项正确;匈奴人主要是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契丹人和女真人主要是辽宋夏金时期的少数民族,排除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要想取得功名,必选精通儒家经典,D项正确;科举取士并不考察建筑技术和科技著作,排除AC项;明朝时期不需要学习外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故选D项。
16.(1)原则:自由报考;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职能:管理行省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3)目的: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详解】(1)原则:根据”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得出自由报考;标志:根据所学可得出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职能:根据”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得出管理行省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3)目的:根据”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可得出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内容:根据”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可得出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17.(1)A.②;B.③;C.①。
(2)图1:圆脸,五官端正。 图2:长脸,下巴突出,额头隆起,脸上有麻子。
(3)原因: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官方的改造和加工,以及民间的演义与加工。
(4)图1:我倾向于选取图1作为朱元璋的画像。理由:图1中的朱元璋形象符合传统的帝王形象,圆脸、五官端正,更符合人们对帝王的认知。此外,官方在朱元璋形象的塑造中可能更注重其正面形象的宣传,以维护皇权的威严和正统性。
(5)
关系:文化成就往往反映了历史现实,但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演变和加工。历史现实是文化成就的基础,而文化成就则是历史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
【详解】(1)序号:A.根据材料“宋代制造的远洋航船,载重量达4000多石,多桅多帆。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知宋代造船技术进步,航海经验丰富,为为宋代远洋航行提供条件,因此为②;B.根据材料“欧洲现存最早火器实物是14世纪末的铁铳和铜铳,其形制与中国传世火铳极为相似”并结合所学,火药传入欧洲,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因此为③;C.根据材料“唐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国取甘蔗制糖法,令扬州煎蔗之汁,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可知唐朝时期借鉴印度的制糖法,,说明重视重视吸收外来的科技文化,因此为①。
(2)特点: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认真观察画像特点,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描述,例如:据材料“图1朱元璋圆脸像(部分)”可知,朱元璋正襟危坐,圆脸,五官端正;据材料“图2朱元璋长脸像(部分)”可知,朱元璋长脸,下巴突出,额头隆起,脸上有麻子。
(3)原因:根据“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和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朱元璋相貌之变,发轫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可知,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官方的改造和加工,以及民间的演义与加工。
(4)选择及理由: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副进行说明。如选择图1,可强调其形象符合传统的帝王形象,圆脸、五官端正,更符合人们对帝王的认知。此外,官方在朱元璋形象的塑造中可能更注重其正面形象的宣传,以维护皇权的威严和正统性。
(5)关系: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形象变化及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析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文化成就往往反映了历史现实,但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演变和加工。历史现实是文化成就的基础,而文化成就则是历史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