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明朝的对外关系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一、选择题
1.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进行侵略活动 B.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C.寻找宝藏 D.称霸亚洲
2.在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纪的中国古瓷。这个地方是( )
A.苏门答腊岛 B.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印度半岛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史纪事》中记载:“永乐三年……海军三万七千余人,由苏州刘家港……达占城,以次遍历西洋诸国……而诸番利中国货物,经营互市,往来不绝。”材料中所提及的历史事件( )
A.使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B.给政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C.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4.郑和的船队中,各类船只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可见,郑和的船队
A.远达红海 B.纪律严明 C.分工明确 D.满载珍宝
情境新课堂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率领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术创新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灵活运用地形,善于利用水战和陆战的结合,成功击败了倭寇的多次进攻。据此,请你完成小题。
5.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为患现象愈演愈烈,当时受到倭寇侵扰的地区主要包括( )
A.辽东地区 B.京津地区 C.湖南、湖北地区 D.福建、浙江地区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战争。这一战争(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结束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扩大了疆域范围 D.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8.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日本权臣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这位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的日本权臣是( )
A.源赖朝 B.大久保利通 C.织田信长 D.丰臣秀吉
9.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 )
A.册封 B.授予珍宝 C.管理 D.战争
10.《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辽军 B.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C.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11.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赠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彰显了明帝国大国风度 B.强化了明朝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12.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13.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是指( )
A.沙俄入侵黑龙江 B.荷兰占台湾
C.澳门被殖民者占领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4.明朝时,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现,这些书籍记录了大量的水文、气象、岛屿位置等信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引领了中国对外探索 B.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C.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D.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15.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主要歌颂该历史人物( )
A.抗击外来侵略 B.争取民族独立 C.收回宝岛台湾 D.抗击沙俄侵略
16.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据此可知( )
A.远航主要目的是寻找建文帝 B.海外贸易是财政的重要来源
C.明朝政府重视开发海洋资源 D.明朝前期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17.历史兴趣小组围绕“诗中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诗句。这些诗句能够佐证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英勇事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D.上报天子救黔首,杀尽倭奴觅封
二、综合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材料四:
童谣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会抵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2)请你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一项发明,说说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件史事?对比材料三,明朝对外关系有何变化?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
材料二 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由于操劳过度,从东非返航到印度古里时,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2)材料二所描述的事件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D C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C D B A D C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明成祖继位后,为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下西洋,因此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B项正确;中国是没有对外进行侵略活动,排除A项;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而不是为寻找宝藏,排除C项;日本曾企图称霸亚洲,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在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纪的中国古瓷。”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一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上的波斯湾、印度半岛与题干“最远”不相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材料“由苏州刘家港……达占城,以次遍历西洋诸国……而诸番利中国货物,经营互市,往来不绝”可知,这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可知,郑和的远航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C项正确;使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劣势说法错误,是处于优势地位,排除A项;给政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说法有争议,前期远航投入成本很大,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代,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据材料可知,郑和的船队中,各类船只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这说明其分工明确,组织有序,C正确;材料未涉及其到达的海域,A错误;材料未涉及其规章制度的奖惩方法,故B与题意无关;材料只是强调各类船只的分工,未涉及其所载货物,D错误。
5.D 6.C 7.D
【详解】(1)元末明初,倭寇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所以当时受到倭寇侵扰的地区主要包括浙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福建、浙江地区,与辽东、京津、湖南湖北地区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根据材料“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可以看出,为了击退倭寇,妇女老幼齐上阵,这一史实说明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福建人民抗倭,但不能因此说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材料说明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没有体现戚继光的发动和号召人民,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人民抗倭,并没体现反明,排除D项。故选C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D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患,仅涉及东南沿海,不能说明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当时日本依然是封建国家,因此结束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说法错误,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患,对东南沿海疆域的奠定做了重要贡献,“扩大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援朝战争的知识可知,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D项正确;12世纪时期,日本天皇大权旁落,幕府代替其统治地位,历史上第一代幕府的开创者是源赖朝,排除A项;大久保利通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排除B项;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一生征战为后来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政权统一日本打下牢固的基础,和他们一同被并称为“战国三英杰”,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据题干“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明朝继承前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向中国纳贡称臣并进行贸易,册封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周边国家国王常见的一种认可和确立其地位的方式,在这种朝贡体系下较为常见,A项正确;授予珍宝只是一种赏赐行为,并非对周边国家国王的主要处理方式,相比册封,其重要性和代表性不足,排除B项;这些周边国家有自己的政权体系,明朝并非直接对其进行管理,排除C项;明朝与这些国家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宗藩往来关系,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冲突,但并非主要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据题干“《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开始的时候借口舟触风涛,请求借澳门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C项正确;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辽军与题意不符,这段历史发生在宋辽澶洲之战,排除A项;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是南宋时期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与题意中明朝的历史不符,排除B项;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赠当地的君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目的是宣扬国威,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正确;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的对外交往,体现不出强化明朝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而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不属于改变了海禁政策,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政治行为,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工匠使用进口的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说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时期开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吸收了外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制瓷方面的信息,不能说明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戚继光”“未敢忘危”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形成了倭患,戚继光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D项正确;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排除A项;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与戚继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据题干“明朝时,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现,这些书籍记录了大量的水文、气象、岛屿位置等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成就了大量的航海著作,这些著作为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项正确;引领了中国对外探索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明朝的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依据材料“南疆”可知该英雄人物与新疆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A项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不是争取民族独立,排除B项;收回宝岛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抗击沙俄的是康熙帝,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可知,这些信息表明明朝前期综合国力强大,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实力,能够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航海活动,D项正确;郑和远航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海外贸易是财政的重要来源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强调明朝综合国力强大,而不是要说明明朝政府重视开发海洋资源,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据材料“民族英雄郑成功”并结合所学可知,郑成功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收复台湾。“逐荷夷”:驱逐荷兰人(“荷夷”是对荷兰殖民者的蔑称)。“复先基”:恢复祖先基业(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开辟荆榛”:开荒拓土(台湾当时未充分开发)。直接对应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C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指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的文化影响;“五十年来竞纷泊”指长期的文化交融。这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与郑成功无关,排除A项;“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指向唐朝文化传播到日本(奈良是日本古都)。这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的史实,与郑成功无关,排除B项;“杀尽倭奴”:倭奴指日本人,指向抗倭。“救黔首”:拯救百姓。描述的是明代抗倭(如戚继光)的事迹,与郑成功无关(郑成功对抗的是荷兰人,非倭寇),排除D项。故选C项。
18.(1)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等。(任答一点)
(2)印刷术:降低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任答一点)
(3)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任答1点)
(4)事件:戚继光抗倭;变化:从和平交往到战争冲突。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得出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留学生传播中华文明。
事例:依据所学知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推动中印文化交流;遣唐使来华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等。
(2)选择并说明:依据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如选择印刷书,可指出印刷术降低了制书的成本,加快了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传到欧洲后推动了宗教改革等运动;如选择指南针,可指出指南针是航海技术的一大进步,传到欧洲后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技术条件;如选择火药,可指出火药推动了人类军事重大变革,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战胜封建贵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改革。
(3)影响:根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4)史事:依据材料四“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可知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来自日本的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威胁明朝的统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将领戚继光组织了“戚家军”,基本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变化:对比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这一中外和平交往的事件,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戚继光抗倭,由此得出明朝对外关系从和平交往到战争冲突。
【点睛】
19.(1)特点:贸易国家数量多;贸易时间有规律。
(2)事件:郑和下西洋。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详解】(1)特点:根据“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材料可知,宋朝无论是与前来通商的国家,还是自身商人前往贸易的国家数量都比较多,这反映出宋朝对外贸易范围广泛,与众多国家有着贸易往来。根据材料“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可知,外国商人来南宋进行贸易的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每年夏至后前来,十月后回国,这反映出宋朝对外贸易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贸易国家数量多;贸易时间有规律。
(2)事件:根据材料“明永乐三年(1405 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 多人,分乘 208 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材料二描述的正是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他的船队规模巨大,航行范围广,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如到达了东非等地,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中国,也使中国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