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巩固练习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1.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到处游玩。这主要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A.宦官掌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大臣争权夺利 D.皇帝疏于朝政2.“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以上内容出自谁的改革(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张居正改革 D.范仲淹改革3.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威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可见明朝中后期( )A.自然灾害频繁 B.土地兼并严重 C.皇室争权夺利 D.大臣结党营私4.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很多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属于李自成建立的是( )A.张楚政权 B.大顺政权 C.太平天国 D.东汉政权5.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A.天灾不断 B.政治腐败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6.据记载,明朝后期的赋税,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征收,而地方官员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加重百姓的负担,或者为了躲避朝廷的责罚,虚报赋税的数额,导致了赋税的不公平和不准确,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里论述的是( )A.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张居正改革的背景C.明朝灭亡的直接结果 D.清朝建立的原因7.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在政治上巩固自身统治的措施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锦衣卫C.实行八股取士 D.建立八旗制度8.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学说。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9.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 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10.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当时仅江南苏淞地区,十分之九的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租赋之重使佃农“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这说明明朝灭亡的原因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君主统治暴虐 C.刑罚异常严苛 D.自然灾害严重11.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A.均田免赋 B.八股取士 C.推行垦荒政策 D.井田制12.他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他二十五岁时起兵,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他戎马倥偬数十载,多次大败明军,严重威胁明朝北部,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A皇太极 B顺治 C努尔哈赤 D康熙13.某小说写道:李自成骑马行至紫禁城第一重门承天门(今天安门)时,望着写有“承天之门”的匾额,对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部下道:“我若射中‘天’字,当一统天下。”话毕盘马弯弓,一箭飞出,未能正中,射在“天”字之下。牛金星忙打圆场说:“中其下,当中分天下。”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辽与北宋的和战 B.元朝的建立与统一C.明朝的灭亡 D.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学习资源包。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资源 名称图片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文献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遗迹 李自成行宫遗址A.明朝的灭亡 B.君主专制强化C.女真族的发展 D.明宦官专权15.“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由此可见,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起义军的主要原因是(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B.明末政治越发腐败,人民不堪忍受沉重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陕北连年大旱,官府不顾人民死活D.李自成军纪严明,不占民房,严禁劫掠,作战英勇二、综合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材料三: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3)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17.明朝初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矛盾尖锐,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走向灭亡。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明朝兴亡的原因。【强化君权】材料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和平交往】材料三: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向衰亡】材料四:朝求升,幕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重大变革”。(2)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3)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4)材料四中“闯王”指的是谁?他进入中原后,提出什么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5)通过明朝历史的探究,你都有哪些收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B A A A B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A C C A A1.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到处游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B项正确;题干主旨是强调皇帝疏于朝政,与宦官掌权不符,排除A项;土地兼并严重和大臣争夺权利均属于明朝中后期的现象,但与题干反映的皇帝疏于朝政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2.C【详解】由题干“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张居正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气象随之消失,C项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排除B项;范仲淹改革主张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排队D项。故选C项。3.B【详解】根据题干“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威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王府、勋戚贵族的庄田大大增加,说明土地兼并严重,B项正确;自然灾害频繁通常会导致农作物歉收、饥荒等问题,但材料并未提及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土地被王府和勋戚贵族占有,而非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排除C项;“大臣结党营私” 指的是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相互勾结,形成派系和朋党,共同谋取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1643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占领西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大顺政权,故选B;秦末,大泽乡起义后,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排除A;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排除C;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二五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排除D。5.A【详解】据材料“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起”可知,整个明末灾害不断,且气温下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A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腐败,B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明末天灾不断,未涉及法纪松弛,D排除。6.A【详解】根据题干“而地方官员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加重百姓的负担,或者为了躲避朝廷的责罚,虚报赋税的数额,导致了赋税的不公平和不准确,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可知,明朝后期地方官员在赋税征收方面的不良行为,使得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正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民起义的原因,张居正改革背景主要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税制出现问题,财政危机,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并非结果,逻辑关系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而清朝的建立主要在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在此后的统治中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A项正确;明朝时期设立锦衣卫,排除B项;实行八股取士属于文化上的措施,而非政治上,排除C项;后金建立八旗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B项正确;道家、法家、墨家虽然都对中国历代王朝产生一定影响,但与题干强调的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9.C【详解】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4月,李自成指挥大军对北京城发动猛烈进攻,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符合题意;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排除A项;皇太极改族名建立大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李自成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A【详解】根据材料“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们奢侈成风,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绝大部分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而且租赋之重使农民几乎无法生活下去,造成大量流民的出现,明朝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导致明末农民起义,明朝农民起义而灭亡,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土地兼并和赋役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没有体现君主统治暴虐、也没有涉及刑罚严苛和自然灾害,排除BCD项。故选A项。11.A【详解】根据材料“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可知,材料的意思是治国理政应以顺应人民愿望为本,以丰厚人民生活为本,以安定而不扰民为本。均田免赋顺应民心,受到人民的支持。A项正确;八股取士是明太祖在位时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清朝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排除C项;井田制是商朝时期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严重威胁明朝东北,因此他是努尔哈赤,C项正确;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排除A项;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康熙是清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据材料“小说中的人物李自成、牛金星”等信息可知,这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交战双方的“和、战”,只是强调李自成射箭的“寓意”,故A错误:元朝在明朝之前,而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的领袖,B错误;材料未涉及“台湾”,而是强调“紫禁城”,这是明朝的都城(今北京),D错误。14.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可知,描述的统治者沉迷享乐。“《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可知,记载的是明朝的覆灭。“李自成行宫遗址”可知,反映的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因此他学习的主题是明朝的灭亡,A项正确;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废除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后期的统治和农民起义,并未提及女真族,排除C项;明朝时期出现了宦官专权局面,例如魏忠贤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据题干的“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谣中的“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关直接得出明末政治越发腐败,人民不堪忍受沉重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排除B项;陕北连年大旱,官府不顾人民死活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李自成军纪严明,不占民房,严禁劫掠,作战英勇并不能直接从题干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16.(1)现象: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后果: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3)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4)明朝灭亡的原因。【详解】(1)现象:据材料“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后果:据所学可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角度回答。(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等角度回答。(3)据材料“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可知,“均田免赋”口号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4)据材料一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而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三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17.(1)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制度:八股取士。原因:因为该制度下,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3)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4)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5)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坚持对外开放;要以人民为中心。【详解】(1)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的“重大变革”是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根据材料二“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因为该制度下,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3)根据材料三中的“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4)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自成出身穷苦,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坚持对外开放;要以人民为中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