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从财政上对地方进行控制的措施是( )
A.杯酒释兵权 B.夺其精兵 C.制其钱谷 D.削实权
2.宋朝“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于是形成了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格局。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
A.形成重农抑商的社会认识
B.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C.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D.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3.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规定:“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控制剧烈的土地兼并 D.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4.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尺带珠丹
5.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民族的崛起( )
A.契丹族和党项族 B.契丹族和蒙古族
C.女真族和蒙古族 D.党项族和女真族
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统一蒙古,建立政权 B.率领军队灭了西夏和金
C.建立了元朝 D.推行了行省制度
7.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8.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9.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差异 B.土壤条件 C.生活水平 D.人口迁移
10.下图为宋代《耕获图》,其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B.宋代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展现宋代农业生产繁忙景象
D.图中所使用的灌溉工具是唐朝发明的翻车
11.新趋势主题归纳下面三幅图片所示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瓷器( )
A.花纹精美、形式庄严
B.风格迥异、极具美感
C.种类单一、用途广泛
D.技法繁多、远播海外
12.下图说明两宋时期( )
A.造船技术先进 B.财政仰给东南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
13.下列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与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宋代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
B.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进入鼎盛时期
C.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D.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
14.唐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运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再用火烧制字模排版,印完之后,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再次排版。上述材料说明宋代科技( )
A.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B.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15.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写为“砲”字,到宋代出现“砲”“炮”两字并用的现象,出现此现象可能是因为宋代( )
A.西方近代火炮传入 B.发明了火药
C.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D.发明了象棋
16.辽太宗取得幽云十六州后,设置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按“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 )
A.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B.生产方式的差异性所导致
C.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征服 D.平息汉族百姓反抗的需要
17.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这都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材料反映了复种技术( )
A.引进了优良品种 B.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
C.扩大了垦田面积 D.使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18.元朝疆域广阔,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如开凿运河、修建驿道等,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元朝的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已经领先世界 B.陆路成为主要运输通道
C.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发展 D.形成了新民族——回族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材料二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中国的火药在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2)综上所述,你对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建议?
20.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C A B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C B D C B B C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财政上采取的措施是制其钱谷,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上缴中央,以此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正确;杯酒释兵权以及夺其精兵属于军事措施,削实权属于行政措施,ABD排除。故选C。
2.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文官的地位。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读书人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使得人们普遍认识到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是获得官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项正确;“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影响,鼓励人们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和地位,与重农抑商的社会认识形成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仅仅依靠科举选拔人才并不能解决宋朝面临的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排除C项;宋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许多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闭关自守的情况完全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可知,这是王安石变法的保甲法,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农闲练兵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保甲法的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闲练兵”与官僚和大地主无关,无法控制剧烈的土地兼并,排除C项;“农闲练兵”没有限制官僚等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昊是党项族人,建立了西夏。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都是吐蕃人 ,故选项AD不符合题意;阿保机是契丹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的大金政权于公元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蒙古族崛起后,相继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结束两种局面的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C项正确;打破北宋时期并立政权局面的是女真族,而不是契丹族,排除AB项;打破南宋时期并立政权局面的是蒙古族,而不是女真族,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成吉思汗经过十几年的征战,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A项正确;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途中去世,排除B项;建立了元朝的是忽必烈,排除C项;推行了行省制度的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可知,《农桑辑要》是元朝官方编成,内容主要包括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B项正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农业技术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由题干设问“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西域设立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B项;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设置宣政院,排除C项;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台湾府和台湾行省,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将北方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带到了南方,对南方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饮食方面内容,与温度差异的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土壤条件是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但饮食问题与其影响不大,排除B项;题干说明的是饮食的变化,不能直接推出生活水平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农田水利得到兴修,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等。《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有耕地、收割、打场等一系列农事活动,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C项正确;《耕获图》展现的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场景,图中内容无法体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这一信息,该选项与图片所蕴含的主要信息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排除B项;翻车是东汉时期的毕岚发明的,而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是筒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汝窑以温润的天青色闻名,钧窑则以窑变的奇幻色彩取胜,而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粉彩瓷等也各具特色。所以三幅图片所示的文物共同反映了古代瓷器风格迥异、极具美感这一特点,B项正确;民间瓷器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造型和风格较为多样、活泼,不一定具备庄严的形式,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三幅图片所示文物共同反映了古代瓷器花纹精美、形式庄严,排除A项;中国古代瓷器种类丰富多样,而不是“种类单一”,排除C项;图片并没有提供关于瓷器传播范围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三幅图片所示文物共同反映了古代瓷器技法繁多、远播海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市舶司收入上升和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图表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C项正确; 造船技术发达属于海上贸易发展的条件,不属于材料反映的内容,排除A项;财政仰给东南强调财政收入的地区分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强调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下列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与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而非宋朝,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宋代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元朝统一之前,由于各方势力割据混战,北方和西北的陆路交通受到严重阻碍。元朝统一后,大力整顿和建设交通,打通了这些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重新建立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火药应用、印刷术等科技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的,说明宋代科技在应用中改进创新,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市民文化生活相关内容,强调的是科技改进创新,排除A项;宋代还未出现工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得知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写为“砲”字,到宋代出现“砲”“炮”两字并用的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火药和火药武器得到改进,威力更大,并开始广泛用于军事战争,所以宋代出现“砲”“炮”两字并用的现象,表明了火药广泛用于战争,C项正确;西方火炮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排除A项;唐朝发明了火药,但材料说的是宋朝,排除B项;战国时期发明象棋,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辽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实行不同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不同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辽因地制宜进行管理,B项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辽汲取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管理,排除C项;平息汉族百姓反抗的需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这都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反映了复种技术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B项正确;ACD说法与题意复种技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据题干的“元朝的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发展,C项正确;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已经领先世界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陆路成为主要运输通道与题干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不符,排除B项;形成了新民族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9.(1)特点: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都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的。
(2)重视科技的发展;要懂得借鉴;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可知,这些发明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火药在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可知,这些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的。
(2)建议:根据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我国现在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发展;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懂得吸收借鉴其他科技成果,同时注重自主创新。
20.观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多元化的成果离不开古代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到了元朝,民族交融达到顶峰,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详解】据材料“经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可以拟定观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然后根据材料“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和相关民族政策,围绕观点展开叙述,如: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多元化的成果离不开古代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到了元朝,民族交融达到顶峰,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总结,呼应观点,如: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