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
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单选题
1.“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教导人们和谐而不是等同。这一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核心思想 B.传统美德
C.科技工艺 D.人文精神
2.与人交往时,我们要( )
①回避矛盾,掩盖彼此缺点
②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③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④在原则问题上学会变通、适当让步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一位老师每逢节气都会给学生写寄语,以此来鼓励学生。此举体现了老师( )
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②因循守旧,固守传统
③以文化人,润心启智④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而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利益共生、责任共担。下列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的有(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独善其身,独领风骚 ③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华人文精神所蕴含的道理影响着世人。以下能体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有( )
①外出购物时携带环保袋,拒绝过度包装
②某校篮球队以“发展个性、凝聚共识”为队训鼓舞人心
③制订班规时,既要尊重不同意见,更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④将已经过时的衣服作为睡衣继续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分歧,产生矛盾,这需要妥善处理。下列做法中,属于“妥善处理”的是( )
①尊重个人主见,互不妥协②加强沟通,反复商讨
③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异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门、故宫和京剧等元素;“上海福”简直就是一张外滩的艺术照;“重庆福”有重庆特色的火锅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马俑住进了大雁塔……这些“福”字( )
①设计随意,是对汉字基本知识缺少了解的表现
②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
③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
④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结构看,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下列对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已经融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②有美妙的形态且富有独特的神韵
③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④将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40年来,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
①崇尚和合
②和而不同
③中和泰和
④文以载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体现向上向善的有( )
①尊老爱幼②诚实守信
③见利忘义④自强不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青少年弘扬向上向善思想文化的正确做法是( )
①从身边小事做起②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
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④只关注自身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这一思想体现了( )
A.只要和谐,什么都可以妥协
B.和谐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
C.重视和谐,倡导通过和平、友善的方式解决问题
D.避免矛盾,不敢直面冲突
13.某社区开展“邻里一家亲”活动,鼓励居民相互帮助、友好相处。这一活动的开展( )
A.没有必要,邻里之间各自管好自己就行
B.是弘扬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C.只是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
D.会浪费居民的时间,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14.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①人心齐,泰山移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③礼之用,和为贵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2024年8月30日,海南省委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海南好人”候选人建议人选名单,共有12人入选。该活动的开展( )
①有利于引导我们倾尽所有帮助他人②有利于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③有利于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④有利于我们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分析说明题
16.材料一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王救太子”“九色鹿”等敦煌壁画不仅向世人展现了独具神韵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
材料二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我国,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俯拾即是,有的咏其色,有的赞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发感情。可见,赏花品草不仅是闲情逸致,而且可以使人们熔铸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
(2)请你写出一首描写菊花的诗词歌赋,并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17.简答题。
校训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源自《礼记》。
这些校训启示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D B B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B B D
1.D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及作用。
D:“和而不同”意思是在与人相处时,追求和谐但不强求一致,这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故D符合题意;
ABC:“和而不同”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是“核心思想”、“传统美德”、“科技工艺”,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A
【详解】本题考查做自尊的人。
②: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有利于促进彼此关系的和谐,故②符合题意;
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观点,在交往中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既能尊重彼此的差异,又能在共同的目标或兴趣上达成一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故③符合题意;
①:在人际交往中,回避矛盾、掩盖彼此缺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矛盾积累,不利于良好关系的长久发展,故①说法错误;
④:在原则问题上应该坚守底线,不能随意变通和让步,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A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人文精神。
①③:材料通过一位老师写给自己学生的信,表明了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文化人,润心启智,故①③说法正确;
②:因循守旧,固守传统,这是缺乏创新精神的表现,故②说法错误;
④: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独善其身,独领风骚”意思是独善其身原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多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体现了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故③符合题意;
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体现了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故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①④:根据所学,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据此,外出购物时携带环保袋,拒绝过度包装;将已经过时的衣服作为睡衣继续穿,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与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无关,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②③:当我们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时,要加强沟通,反复商讨;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异,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互不妥协不利于解决问题,故①说法错误;
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这不符合合作学习的要求,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图片中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表现;它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它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同时做到了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故②③④说法正确;
①:这些“福”字是精心设计,是对汉字基本知识深入了解的表现,故①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B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
②③: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说明汉字有美妙的形态且富有独特的神韵,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故②③说法正确;
①④: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B
【详解】题文中的“求同存异”体现了和而不同,要尊重各国的差异,②观点正确;“和睦相处”体现的是中和泰和,和谐相处,③观点正确;崇尚和合是遵奉“共赢”之则,①观点没有体现;文以载道意思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④观点不合题意,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10.B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②④: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是其中的代表。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1.A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向上向善思想文化的做法的相关知识。
①②③:依据教材知识,弘扬向上向善思想文化,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都是在弘扬向上向善思想文化,故①②③说法正确;
④:只关注自身利益是利己主义的做法,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2.C
【详解】本题考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及作用的相关知识。
A: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以和为贵” 并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不能随意妥协,故A说法错误;
B: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和谐虽然重要,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方面,比如公平、正义、真理等,故B说法错误;
C:“以和为贵” 强调的是对和谐的重视,倡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时采用和平、友善、包容的方式,故C说法正确;
D:“以和为贵” 不是一味地逃避矛盾和冲突,而是主张以恰当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3.B
【详解】本题考查如何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
A:邻里关系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可以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故A说法错误;
B:“邻里一家亲” 活动鼓励居民相互帮助、友好相处,这与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相契合,有助于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故B说法正确;
C:此类活动能够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解决居民的一些困难,促进社区的团结,并非形式主义,故C说法错误;
D:该活动是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是利用居民的业余时间进行的,不会浪费居民时间影响正常生活,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4.B
【详解】本题考查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的认识和理解。
①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人心齐泰山移”比喻只要大家和谐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礼之用,和为贵” 的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在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更为重要,此三项均体现和谐的思想,故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思是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表达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故②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本题考查对弘扬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举办评选“海南好人”的活动目的在引领社会向上向善,鼓励我们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这有利于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有利于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同时有利于我们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故②③④说法正确;
①:“倾尽所有”说法太绝对,帮助他人要尽己所能,故①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6.(1)①敦煌文化因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而形成,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敦煌壁画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反映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③敦煌壁画记录的故事承载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2)示例: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通过菊花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高洁孤傲的品质。
【分析】考点考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表现、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链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关键词②:敦煌壁画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链接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③: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王救太子”“九色鹿”等敦煌壁画不仅向世人展现了独具神韵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链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写一首描写菊花的诗词歌赋,并说出它体现的精神,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7.①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②立己达人,兼善天下。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③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分析】考点考查:如何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厦门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链接如何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