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免疫调节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5 成都模拟)人体内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8和CTLA﹣4可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B7分子结合,分别起到“激活”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作用。在肿瘤治疗中,可通过注射CTLA﹣4抑制剂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淋巴细胞和APC细胞都能够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B.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C.CD28和CTLA﹣4与B7的作用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CTLA﹣4抑制剂通过增强T细胞活化来清除肿瘤细胞2.(2025 宁波二模)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也是一种免疫缺陷病B.免疫缺陷病是机体感染病毒所致C.HIV侵染宿主细胞时只有RNA进入细胞D.人体内存在能特异性识别HIV的淋巴细胞3.(2025 丰台区二模)研究发现自噬基因ATG7的表达物可以通过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帮助肝癌细胞躲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杀伤。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清除突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B.CD8+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并迁移到胸腺成熟C.肝癌细胞被识别杀伤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可通过提高ATG7基因的表达来治疗肝癌4.(2025 珠海模拟)部分肠道细菌能够分泌外膜囊泡(OMV),OMV能穿越肠道上皮屏障,活化肠黏膜内的免疫细胞。研究人员通过构建ClyA﹣Ag﹣mFc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见图),转化大肠杆菌来制备工程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ClyA表达产物可以将融合蛋白定位到OMV表面B.Ag表达产物可以激活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mFc表达产物可以提高T细胞摄取OMV的能力D.利用该大肠杆菌可制备预防肿瘤的口服疫苗5.(2025 武汉模拟)我国科学家将新城疫病毒的抗原基因进行改造,成功制备了r2HN蛋白质疫苗。为检测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给鸡注射该疫苗后,在鸡体内能检测到新城疫病毒抗体和特异性应答的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鸡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该疫苗免疫的鸡,主要是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C.CD8+T细胞的活化过程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D.新城疫病毒抗体可以与新城疫病毒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免疫细胞吞噬6.(2025 潍坊二模)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则通过细胞表面的TCR识别免疫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生地分别是骨髓和胸腺B.抗原呈递细胞可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通过BCR呈递给B淋巴细胞C.T淋巴细胞依赖TCR识别靶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信息D.记忆B细胞的BCR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能分泌大量抗体7.(2025 河南模拟)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不建议接种牛痘。正常人接种牛痘后可能出现发热、肌痛等症状,若在第7天接种部位形成脓疱,则说明疫苗接种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牛痘后机体可能会出现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接种的牛痘可直接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C.再次接种牛痘可直接刺激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D.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接种牛痘后出现疾病是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体现8.(2025 南宁模拟)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婴儿首次接触到花粉后皮肤红肿,则该现象属于过敏反应B.目前,接种HIV疫苗就能有效地提高机体抵抗HIV感染的能力C.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感染乙肝病毒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引起的D.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9.(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CD4蛋白主要存在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与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并激活相关。HIV表面有一种名为gp41﹣gp120的蛋白质复合体,它能与CD4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辅助性T细胞质膜中的CCR5蛋白辅助下,使病毒包膜与质膜融合,遗传物质最终进入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艾滋病。下列不利于艾滋病防治的措施是( )A.患病前注射针对gp41研发的疫苗B.将特异性识别CD4单抗﹣药物偶联物注入到患者体内C.另有CCR5基因突变者,为患者捐赠造血干细胞D.将添加了CD4和CCR5的人的成熟红细胞注入患者体内10.(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病毒进入肝脏后,被细胞识别并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病毒的刺激就能激活细胞1B.细胞3可以专一性识别病毒并产生物质YC.细胞2结合物质Y后,可诱导被入侵的肝细胞发生裂解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使机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11.(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迷走神经是第十对脑神经,属于混合神经,包含了感觉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某科研小组为研究迷走神经对免疫调节的作用效果,做下列实验:将实验兔一侧的迷走神经剪断,用适宜频率和强度的电信号持续刺激剪断的迷走神经中枢端(连接神经中枢的一侧),对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分化细胞的比例)影响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指标 组别 B(刺激前) 60min 120min 180min 240minT细胞百分率 对照组 52.0 52.2 46.0 44.6 47.7刺激组 53.6 52.0 54.2 64.8 59.6淋巴细胞转化率 对照组 49.0 48.4 49.8 39.6 39.0刺激组 46.4 46.2 49.8 58.8 59.0A.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B.除表格中所示结果外,刺激该兔还可能会出现膀胱缩小、肠胃蠕动变强等现象C.对照组240min时T细胞百分率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对侧迷走神经发挥代偿作用有关D.若电刺激剪断后的迷走神经外周端,预测机体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将会降低12.(2025 天津模拟)有些过敏原会引起人体中度过敏(疼痛、肿胀、心率加快等),从蜂毒中提取的蜂毒肽具有较好的抗过敏、镇痛作用。如图中实线表示过敏原引起中度过敏反应的相关机制,虚线表示蜂毒肽治疗中度过敏的机制。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B.肥大细胞受到过敏原刺激时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减小C.蜂毒肽可对中度过敏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其机理之一是蜂毒肽可以减小抗体IgE的量D.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生理功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3.(2025 福州模拟)现有某种三价流感疫苗,其抗原来自于两种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和一种乙型流感病毒。近期某地区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为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注射三价流感疫苗的个体患流感概率低B.疫苗激活B淋巴细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流感病毒宿主细胞D.注射疫苗后得到一种浆细胞能够合成三种抗体14.(2025 马鞍山二模)春季是甲型流感多发季节,接种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甲型流感的发生。甲型流感病毒中能直接感染人的亚型有H1N1、H7N9等,每种亚型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决定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甲型流感疫苗的人不会再次患甲型流感B.仅由H1N1感染引起的体液免疫,机体只能分泌一种抗体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后可持续发挥作用D.初次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再次接种15.(2025 河东区二模)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抑制靶细胞自噬,促进病原体的免疫逃逸B.由浆细胞分泌,可增强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C.溶菌酶释放的细胞因子,直接裂解病原体或靶细胞D.辅助性T细胞分泌,激活B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二.解答题(共5小题)16.(2025 河西区二模)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存在于各种实体肿瘤中,是肿瘤微环境建立的基础,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起促进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如图)。科研人员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DC/CAF融合细胞疫苗,用于靶向CAF的肿瘤免疫治疗。(1)DC将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的 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在CD80或CD86等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激活辅助性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参与 (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分别从肿瘤组织和骨髓中分离出CAF和DC,诱导细胞融合后进行 得到DC/CAF融合细胞,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并置于 中培养,进而可获得DC/CAF融合细胞疫苗。(3)检测DC/CAF融合细胞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量发现,未活化的DC与CAF融合后表现出活化DC的特性,可能的原因是DC/CAF融合细胞 ,并将融合细胞活化。(4)研究人员将DC/CAF融合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以 共培养为对照,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融合细胞能更有效地活化辅助性T细胞。供检测的指标可以是对CAF细胞的杀伤率,还可以检测 等。(5)利用患者DC制备的DC/CAF融合疫苗可能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填选项字母)A.只对单一肿瘤的治疗有效B.融合细胞呈递的抗原种类比转入特定CAF抗原基因的DC更多C.DC来自患者自身,不会引起免疫排斥D.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特异性杀伤CAF而发挥作用17.(2025 武汉模拟)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是如何使人体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或抑制其进一步发展,如CD47﹣SIRPα免疫疗法。CD47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正常细胞尤其是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SIRPα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吞噬细胞表面的CD47受体。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细胞表面的CD47主要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保证自身不被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及多余细胞表面的CD47表达水平降低。推测在免疫调节过程中,CD47属于一种发挥 (填“免疫激活”或“免疫抑制”)作用的信号分子。(2)在机体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的过程中,除吞噬、清除癌细胞外,吞噬细胞还可以发挥的作用有 。联系免疫系统功能分析,某些类型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CD47,可实现 。(3)在CD47﹣SIRPα免疫疗法中,科学家研发抗CD47抗体作为抗癌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治疗过程中,该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为 。(4)基于上述信息,为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科学家可在体外改造T细胞,导入 基因使其能识别过度表达CD47的癌细胞,再将大量激活后的T细胞回输患者体内。除攻击体内正常细胞外,回输的T细胞还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为 。18.(2025 东台市校级二模)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细胞因子,能激活免疫细胞,并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临床试验发现低剂量给药,肿瘤微环境内IL﹣12浓度较低而效果不佳;若大量给药,机体又会产生严重的全身免疫毒性。为解决上述矛盾,研究人员获取了肿瘤响应型的IL﹣12前体蛋白mRNA(Pro﹣IL12mRNA),并用脂质纳米粒(LNPs)包载,构建Pro﹣IL12LNPs纳米粒来给药。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因子主要由 细胞分泌,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加速 的分裂和分化。蛋白质类细胞因子IL﹣12的mRNA在细胞质中先与 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胞骨架到达 ,经进一步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2)使用LNPs包载比直接mRNA给药的优势有 。肿瘤响应型的IL﹣12前体蛋白只在肿瘤微环境中被酶切割并释放,以达到 的目的。(3)为评价Pro﹣IL12LNPs以及联合αPD﹣1(抗PD﹣1的抗体)治疗后的体内抑瘤效果,将MC38结肠癌细胞置于 (气体环境)的培养箱培养后,经皮下注射小鼠构建MC38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时,不会触发免疫反应。多种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L1,引发免疫逃逸,减弱了机体的免疫 功能。而αPD﹣1通过与PD﹣1结合,阻止了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的结合,抑制肿瘤生长。②据图分析,αPD﹣1和Pro﹣IL12LNPs的联合使用,在抗肿瘤效果方面具有 作用。19.(2025 长春模拟)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的慢性疾病。回答下列问题:(1)从免疫学上看,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 病。患病初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负责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部分被破坏,但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无明显变化,从负反馈调节角度推测原因是 。随病情发展,大多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破坏引发甲减,患者细胞代谢速率将 (填“提高”或“降低”)。(2)临床检测表明,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血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两种抗体会诱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部分机理如图所示。患者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IgE)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TPOAb和TgAb会与 相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血管壁通透性 等,导致荨麻疹。(3)研究发现,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增加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病几率或使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症状加重,这表明 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些系统主要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 。20.(2025 信都区校级模拟)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发女性患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注射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示意图,图2表示3次接种HPV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相对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细胞甲是 ,判断依据为 。(2)HPV侵入机体后,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有 。机体消灭HPV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3)HLA是每个人细胞表面都带有的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研究表明,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往往下降。据此分析感染HPV会增加子宫颈癌风险的机理是 。(4)HPV疫苗一般需接种三次,根据图2显示,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抗体相对浓度明显大于第一次接种后的抗体浓度,原因是 。(5)根据图2推测,后续两次HPV疫苗接种需至少间隔3个月的原因是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免疫调节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5 成都模拟)人体内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8和CTLA﹣4可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B7分子结合,分别起到“激活”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作用。在肿瘤治疗中,可通过注射CTLA﹣4抑制剂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淋巴细胞和APC细胞都能够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B.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C.CD28和CTLA﹣4与B7的作用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CTLA﹣4抑制剂通过增强T细胞活化来清除肿瘤细胞【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解答】解:A、抗原呈递细胞(APC)能够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这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而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以及发挥免疫效应等,它本身并不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A错误;B、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等)提供抗原﹣MHC复合物等信号,同时也需要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等)的刺激,所以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B正确;C、CD28和CTLA﹣4与B7的作用分别起到“激活”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作用,这种激活和抑制的平衡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避免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C正确;D、由题干“在肿瘤治疗中,可通过注射CTLA﹣4抑制剂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可知,CTLA﹣4抑制剂通过抑制CTLA﹣4的“抑制”作用,增强T细胞活化,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来清除肿瘤细胞,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2.(2025 宁波二模)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也是一种免疫缺陷病B.免疫缺陷病是机体感染病毒所致C.HIV侵染宿主细胞时只有RNA进入细胞D.人体内存在能特异性识别HIV的淋巴细胞【分析】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侵入人体的T淋巴细胞并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的。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二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过敏反应不是免疫缺陷病,A错误;B、免疫缺陷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并非都是机体感染病毒所致,B错误;C、HIV是逆转录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等组成。HIV侵染宿主细胞时,整个病毒颗粒(包括RNA和部分蛋白质等)都会进入细胞,C错误;D、当HIV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所以人体存在能特异性识别HIV的淋巴细胞,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3.(2025 丰台区二模)研究发现自噬基因ATG7的表达物可以通过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帮助肝癌细胞躲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杀伤。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清除突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B.CD8+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并迁移到胸腺成熟C.肝癌细胞被识别杀伤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可通过提高ATG7基因的表达来治疗肝癌【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免疫系统清除突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解答】解:A、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监视作用,A正确;B、CD8+T细胞为免疫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C、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C正确;D、分析题意,自噬基因ATG7的表达物可以通过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帮助肝癌细胞躲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杀伤,由此可知,提高ATG7基因的表达不宜治疗肝癌,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5 珠海模拟)部分肠道细菌能够分泌外膜囊泡(OMV),OMV能穿越肠道上皮屏障,活化肠黏膜内的免疫细胞。研究人员通过构建ClyA﹣Ag﹣mFc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见图),转化大肠杆菌来制备工程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ClyA表达产物可以将融合蛋白定位到OMV表面B.Ag表达产物可以激活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mFc表达产物可以提高T细胞摄取OMV的能力D.利用该大肠杆菌可制备预防肿瘤的口服疫苗【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解答】解:A、ClyA基因表达OMV表面特异蛋白,可以将融合蛋白定位到OMV表面,A正确;B、Ag是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以激活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B正确;C、mFc表达产物能够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提高树突状细胞(而非T细胞)识别、摄取和传递抗原信息的能力,C错误;D、利用该大肠杆菌可制备预防肿瘤的口服疫苗,属于基因工程在免疫方面的应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2025 武汉模拟)我国科学家将新城疫病毒的抗原基因进行改造,成功制备了r2HN蛋白质疫苗。为检测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给鸡注射该疫苗后,在鸡体内能检测到新城疫病毒抗体和特异性应答的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鸡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该疫苗免疫的鸡,主要是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C.CD8+T细胞的活化过程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D.新城疫病毒抗体可以与新城疫病毒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免疫细胞吞噬【分析】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解答】解:A、根据题意,鸡被注射r2HN蛋白质疫苗后,体内产生新城疫病毒抗体和特异性应答的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说明该疫苗能够激活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B、该疫苗免疫的鸡,主要是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C、CD8+T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其活化过程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C正确;D、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如新城疫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这是体液免疫中抗体发挥作用的常见方式,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6.(2025 潍坊二模)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则通过细胞表面的TCR识别免疫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生地分别是骨髓和胸腺B.抗原呈递细胞可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通过BCR呈递给B淋巴细胞C.T淋巴细胞依赖TCR识别靶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信息D.记忆B细胞的BCR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能分泌大量抗体【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解答】解: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生地都是骨髓,但发育成熟的地方分别为骨髓和胸腺,A错误;B、抗原呈递细胞可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呈递到细胞表面,而后被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面的BCR识别,B错误;C、题意显示,T淋巴细胞则通过细胞表面的TCR识别免疫信息,因而推测,T淋巴细胞依赖TCR识别靶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信息,C正确;D、记忆B细胞的BCR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能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7.(2025 河南模拟)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不建议接种牛痘。正常人接种牛痘后可能出现发热、肌痛等症状,若在第7天接种部位形成脓疱,则说明疫苗接种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牛痘后机体可能会出现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接种的牛痘可直接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C.再次接种牛痘可直接刺激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D.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接种牛痘后出现疾病是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体现【分析】疫苗是一种减毒处理的活病毒制剂,是一种抗原,注入人体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使人不再得天花病。【解答】解:A、接种牛痘后机体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说明可能造成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正确;B、抗原呈递细胞将牛痘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接种牛痘后出现疾病是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体现,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2025 南宁模拟)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婴儿首次接触到花粉后皮肤红肿,则该现象属于过敏反应B.目前,接种HIV疫苗就能有效地提高机体抵抗HIV感染的能力C.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感染乙肝病毒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引起的D.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分析】过敏反应的定义是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发生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组织而引发的疾病,并非是感染乙肝病毒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引起的。【解答】解:A、过敏反应需机体二次接触过敏原才发生,婴儿首次接触花粉皮肤红肿,不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B、因HIV易变异等原因,目前尚无有效疫苗能有效提高机体抗HIV感染能力,B错误;C、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攻击肝脏,非乙肝病毒感染致免疫功能下降引起,C错误;D、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过度反应,能用于治疗,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各概念内涵和外延。这种题目能有效检测考生对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考生关注免疫异常疾病的原理和防治,避免因概念混淆或知识盲点出错。9.(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CD4蛋白主要存在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与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并激活相关。HIV表面有一种名为gp41﹣gp120的蛋白质复合体,它能与CD4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辅助性T细胞质膜中的CCR5蛋白辅助下,使病毒包膜与质膜融合,遗传物质最终进入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艾滋病。下列不利于艾滋病防治的措施是( )A.患病前注射针对gp41研发的疫苗B.将特异性识别CD4单抗﹣药物偶联物注入到患者体内C.另有CCR5基因突变者,为患者捐赠造血干细胞D.将添加了CD4和CCR5的人的成熟红细胞注入患者体内【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解答】解:A、根据题意,HIV表面有一种名为gp41﹣gp120的蛋白质复合体,它能与CD4发生特异性结合,故患病前注射针对gp41研发的疫苗,在体内会有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感染HIV后可以迅速进行免疫反应,有利于预防艾滋病,A不符合题意;B、将特异性识别CD4单抗﹣药物偶联物注入到患者体内,会破坏辅助性T细胞,对艾滋病治疗不利,B符合题意;C、另有CCR5基因突变者,为患者捐赠造血干细胞,可使患者产生不含CCR5蛋白的辅助性T细胞,不会被HIV侵染,有利于治疗艾滋病,C不符合题意;D、将添加了CD4和CCR5的人的成熟红细胞注入患者体内,可以诱导患者体内的HIV侵染红细胞,而红细胞内无法进行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HIV无法繁殖,有利于治疗艾滋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掌握艾滋病病毒结构和艾滋病的预防等,正确分析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10.(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病毒进入肝脏后,被细胞识别并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病毒的刺激就能激活细胞1B.细胞3可以专一性识别病毒并产生物质YC.细胞2结合物质Y后,可诱导被入侵的肝细胞发生裂解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使机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解答】解:A、细胞1为B细胞等免疫细胞,激活B细胞需要病毒抗原刺激以及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并非只要有病毒刺激就能激活,A错误;B、细胞3是浆细胞,无识别功能,B错误;C、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能够裂解靶细胞的是细胞4,C错误;D、在病毒被清除后,免疫反应会逐渐减弱,活化的免疫细胞(如细胞4)的功能会受到抑制,以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伤害,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病毒入侵肝脏引发免疫反应的过程图,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能有效考查考生对免疫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免疫过程中各环节的动态变化和逻辑联系。11.(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迷走神经是第十对脑神经,属于混合神经,包含了感觉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某科研小组为研究迷走神经对免疫调节的作用效果,做下列实验:将实验兔一侧的迷走神经剪断,用适宜频率和强度的电信号持续刺激剪断的迷走神经中枢端(连接神经中枢的一侧),对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分化细胞的比例)影响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指标 组别 B(刺激前) 60min 120min 180min 240minT细胞百分率 对照组 52.0 52.2 46.0 44.6 47.7刺激组 53.6 52.0 54.2 64.8 59.6淋巴细胞转化率 对照组 49.0 48.4 49.8 39.6 39.0刺激组 46.4 46.2 49.8 58.8 59.0A.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B.除表格中所示结果外,刺激该兔还可能会出现膀胱缩小、肠胃蠕动变强等现象C.对照组240min时T细胞百分率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对侧迷走神经发挥代偿作用有关D.若电刺激剪断后的迷走神经外周端,预测机体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将会降低【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组成。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副交感神经功能与交感神经通常是相反的。【解答】解:A、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指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分化细胞的比例;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可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表格数据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兔一侧的迷走神经剪断,用适宜频率和强度的电信号持续刺激剪断的迷走神经中枢端,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都升高,所以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A正确;B、迷走神经含副交感神经,刺激迷走神经会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引起膀胱缩小、胃肠蠕动变强等现象,B正确;C、迷走神经是成对存在的,240分钟时,对照组T细胞百分率有所回升,可能是由于另外一侧迷走神经发挥代偿作用所导致的,C正确;D、持续电刺激剪断后的迷走神经外周端,相当于兴奋一直从传出神经传出,可促使机体T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难度适中。12.(2025 天津模拟)有些过敏原会引起人体中度过敏(疼痛、肿胀、心率加快等),从蜂毒中提取的蜂毒肽具有较好的抗过敏、镇痛作用。如图中实线表示过敏原引起中度过敏反应的相关机制,虚线表示蜂毒肽治疗中度过敏的机制。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B.肥大细胞受到过敏原刺激时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减小C.蜂毒肽可对中度过敏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其机理之一是蜂毒肽可以减小抗体IgE的量D.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生理功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析】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解答】解:A、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能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正确;B、肥大细胞受到过敏原刺激时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患者出现肿胀等症状,B错误;C、蜂毒肽可对中度过敏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其机理之一是蜂毒肽可以减小抗体IgE的量,进而缓解过敏症状,C正确;D、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生理功能存在差异,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3.(2025 福州模拟)现有某种三价流感疫苗,其抗原来自于两种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和一种乙型流感病毒。近期某地区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为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注射三价流感疫苗的个体患流感概率低B.疫苗激活B淋巴细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流感病毒宿主细胞D.注射疫苗后得到一种浆细胞能够合成三种抗体【分析】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进而产生自体免疫反应,记忆细胞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都保留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功能;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体不能清除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的流感病毒,需要先进行细胞免疫,然后再进行体液免疫。【解答】解:A、接种了含有三种流感病毒抗原的三价流感疫苗后,人体会针对这三种抗原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遇到相应的流感病毒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从而降低患流感的概率,A正确;B、在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这里流感病毒作为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激活B淋巴细胞,所以疫苗激活B淋巴细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B正确;C、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被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然后由抗体等进一步发挥作用清除病毒,C正确;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因为该三价流感疫苗含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所以注射疫苗后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浆细胞,每种浆细胞合成一种抗体,而不是一种浆细胞能够合成三种抗体,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4.(2025 马鞍山二模)春季是甲型流感多发季节,接种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甲型流感的发生。甲型流感病毒中能直接感染人的亚型有H1N1、H7N9等,每种亚型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决定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甲型流感疫苗的人不会再次患甲型流感B.仅由H1N1感染引起的体液免疫,机体只能分泌一种抗体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后可持续发挥作用D.初次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再次接种【分析】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解答】解:A、甲型流感为RNA病毒,容易变异,故接种疫苗以后也可能会再次患甲型流感,A错误;B、H1N1作为一种病原体,存在多种抗原,机体能分泌多种抗体,B错误;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后会凋亡,不会持续发挥作用,C错误;D、初次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再次接种,否则机体产生的抗体会与疫苗结合,导致疫苗的作用效果下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5.(2025 河东区二模)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抑制靶细胞自噬,促进病原体的免疫逃逸B.由浆细胞分泌,可增强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C.溶菌酶释放的细胞因子,直接裂解病原体或靶细胞D.辅助性T细胞分泌,激活B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分析】细胞因子在免疫过程中通常发挥正向免疫调节作用。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抗体。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可直接裂解病原体,它本身不属于细胞因子。【解答】解:A、细胞因子一般是促进靶细胞自噬,从而抑制病原体的免疫逃逸,而非抑制靶细胞自噬促进免疫逃逸,A错误。B、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分泌,并非浆细胞分泌,B错误;C、溶菌酶能直接裂解病原体,但溶菌酶不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发挥作用,C错误;D、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激活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也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增强其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D正确;故选:D。【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作用对象和作用机制等知识,考生需要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有清晰认知,才能准确作答。二.解答题(共5小题)16.(2025 河西区二模)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存在于各种实体肿瘤中,是肿瘤微环境建立的基础,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起促进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如图)。科研人员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DC/CAF融合细胞疫苗,用于靶向CAF的肿瘤免疫治疗。(1)DC将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的 抗原﹣MHC复合物 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在CD80或CD86等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激活辅助性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参与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分别从肿瘤组织和骨髓中分离出CAF和DC,诱导细胞融合后进行 筛选 得到DC/CAF融合细胞,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并置于 CO2培养箱 中培养,进而可获得DC/CAF融合细胞疫苗。(3)检测DC/CAF融合细胞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量发现,未活化的DC与CAF融合后表现出活化DC的特性,可能的原因是DC/CAF融合细胞 CAF可活化DC ,并将融合细胞活化。(4)研究人员将DC/CAF融合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以 未融合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组 共培养为对照,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融合细胞能更有效地活化辅助性T细胞。供检测的指标可以是对CAF细胞的杀伤率,还可以检测 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数量 等。(5)利用患者DC制备的DC/CAF融合疫苗可能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AD (填选项字母)A.只对单一肿瘤的治疗有效B.融合细胞呈递的抗原种类比转入特定CAF抗原基因的DC更多C.DC来自患者自身,不会引起免疫排斥D.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特异性杀伤CAF而发挥作用【分析】分析题图:利用癌细胞和具有很强抗原呈递功能的免疫细胞DC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既能表达多种肿瘤抗原,又能合成激活T细胞的细胞因子,可应用于制备肿瘤疫苗。【解答】解:(1)DC将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物,复合物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在CD80或CD86等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激活辅助性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起作用。(2)从肿瘤组织和骨髓中分离出CAF和DC,诱导融合后,通过特定的培养基筛选得到DC/CAF融合细胞。然后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并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进而可获得DC/CAF融合细胞疫苗。(3)未活化的DC与CAF融合后,表现出活化的DC特性,可推测出CAF可活化DC。(4)将DC/CAF融合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以未融合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组为对照。活化T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数量可以作为检测指标。(5)A、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能够表达多种肿瘤抗原,A错误;B、融合细胞数量较多,故比特定的CAF的抗原基因多,B正确;C、利用病患自体的DC不会引起免疫排斥,C正确;D、并非是杀死CAF,D错误。故选:AD。故答案为:(1)抗原﹣MHC复合物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筛选 CO2培养箱(3)CAF可活化DC(4)未融合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组 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数量(5)AD【点评】本题结合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7.(2025 武汉模拟)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是如何使人体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或抑制其进一步发展,如CD47﹣SIRPα免疫疗法。CD47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正常细胞尤其是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SIRPα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吞噬细胞表面的CD47受体。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细胞表面的CD47主要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保证自身不被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及多余细胞表面的CD47表达水平降低。推测在免疫调节过程中,CD47属于一种发挥 免疫抑制 (填“免疫激活”或“免疫抑制”)作用的信号分子。(2)在机体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的过程中,除吞噬、清除癌细胞外,吞噬细胞还可以发挥的作用有 摄取、处理癌细胞抗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联系免疫系统功能分析,某些类型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CD47,可实现 免疫逃逸 。(3)在CD47﹣SIRPα免疫疗法中,科学家研发抗CD47抗体作为抗癌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抗CD47抗体特异性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CD47,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使吞噬细胞有效清除癌细胞 。治疗过程中,该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为 吞噬细胞攻击正常红细胞,使机体出现贫血症状 。(4)基于上述信息,为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科学家可在体外改造T细胞,导入 CD47抗体 基因使其能识别过度表达CD47的癌细胞,再将大量激活后的T细胞回输患者体内。除攻击体内正常细胞外,回输的T细胞还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为 易导致患者贫血 。【分析】CD47 与吞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能保证自身不被吞噬,属于一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信号分子。吞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除了可以吞噬、清除癌细胞外,还能摄取、处理癌细胞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等,从而激活特异性免疫。【解答】解:(1)因为正常细胞表面的CD47 与吞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能保证自身不被吞噬,这意味着它抑制了吞噬细胞对正常细胞的吞噬作用,所以CD47属于一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信号分子。(2)吞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除了可以吞噬、清除癌细胞外,还能摄取、处理癌细胞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等,从而激活特异性免疫。某些类型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CD47,就可以像正常细胞那样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抑制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实现免疫逃逸。(3)抗CD47抗体作为抗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CD47,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这样吞噬细胞就不会被CD47发出的抑制信号所干扰,从而能够有效清除癌细胞。然而,由于CD47广泛存在于正常细胞尤其是红细胞表面,该药物可能会导致吞噬细胞攻击正常红细胞,使机体出现贫血症状。(4)改造后的T细胞导入了CD47抗体基因,表达的CD47抗体特异性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CD47,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使吞噬细胞有效清除癌细胞,但因为红细胞等正常细胞也有CD47,所以回输的T细胞可能攻击体内正常细胞如红细胞,导致患者贫血。故答案为:(1)免疫抑制(2)摄取、处理癌细胞抗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免疫逃逸(3)抗CD47抗体特异性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CD47,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使吞噬细胞有效清除癌细胞;吞噬细胞攻击正常红细胞,使机体出现贫血症状(4)CD47抗体;易导致患者贫血【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学的相关应用,需要学生掌握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提取题干信息答题。18.(2025 东台市校级二模)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细胞因子,能激活免疫细胞,并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临床试验发现低剂量给药,肿瘤微环境内IL﹣12浓度较低而效果不佳;若大量给药,机体又会产生严重的全身免疫毒性。为解决上述矛盾,研究人员获取了肿瘤响应型的IL﹣12前体蛋白mRNA(Pro﹣IL12mRNA),并用脂质纳米粒(LNPs)包载,构建Pro﹣IL12LNPs纳米粒来给药。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因子主要由 辅助性T 细胞分泌,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加速 细胞毒性T细胞 的分裂和分化。蛋白质类细胞因子IL﹣12的mRNA在细胞质中先与 游离的核糖体 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胞骨架到达 高尔基体 ,经进一步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2)使用LNPs包载比直接mRNA给药的优势有 防止mRNA在运输过程中被降解,利于mRNA进入细胞 。肿瘤响应型的IL﹣12前体蛋白只在肿瘤微环境中被酶切割并释放,以达到 提高肿瘤微环境内IL﹣12浓度(或特异性释药、提高抗肿瘤效果),降低全身免疫毒性 的目的。(3)为评价Pro﹣IL12LNPs以及联合αPD﹣1(抗PD﹣1的抗体)治疗后的体内抑瘤效果,将MC38结肠癌细胞置于 95%的空气和5%CO2 (气体环境)的培养箱培养后,经皮下注射小鼠构建MC38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时,不会触发免疫反应。多种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L1,引发免疫逃逸,减弱了机体的免疫 监视 功能。而αPD﹣1通过与PD﹣1结合,阻止了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的结合,抑制肿瘤生长。②据图分析,αPD﹣1和Pro﹣IL12LNPs的联合使用,在抗肿瘤效果方面具有 协同 作用。【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有: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②免疫自稳: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解答】解:(1)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在细胞免疫中,具有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作用,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蛋白质类细胞因子IL﹣12属于分泌蛋白,因此其mRNA先在细胞质中与游离的核糖体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胞骨架到达高尔基体,经进一步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2)使用LNPs包载可防止mRNA在运输过程中被降解,利用LNPs与细胞膜相似相容的原理,利于mRNA进入细胞。肿瘤响应型的IL﹣12前体蛋白只在肿瘤微环境中被酶切割并释放,以达到提高肿瘤微环境内IL﹣12浓度的目的,避免其作用与其他细胞,导致抗肿瘤效果减弱,同时可避免其他正常细胞受伤害,可降低全身免疫毒性。(3)动物细胞培养气体环境为95%空气和5%CO2。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故人体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多种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L1,引发免疫逃逸,减弱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时,不会触发免疫反应,而αPD﹣1通过与PD﹣1结合,阻止了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从而引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由图可知,αPD﹣1和Pro﹣IL12LNPs的联合使用,肿瘤体积最小,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故答案为:(1)辅助性T 细胞毒性T细胞 游离的核糖体 高尔基体(2)防止mRNA在运输过程中被降解,利于mRNA进入细胞 提高肿瘤微环境内IL﹣12浓度(或特异性释药、提高抗肿瘤效果),降低全身免疫毒性(3)95%的空气和5%CO2 监视 PD﹣L1 协同【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对相关生物学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19.(2025 长春模拟)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的慢性疾病。回答下列问题:(1)从免疫学上看,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 自身免疫 病。患病初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负责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部分被破坏,但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无明显变化,从负反馈调节角度推测原因是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部分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含量略有下降,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未被破坏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更多的分泌甲状腺激素 。随病情发展,大多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破坏引发甲减,患者细胞代谢速率将 降低 (填“提高”或“降低”)。(2)临床检测表明,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血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两种抗体会诱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部分机理如图所示。患者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IgE)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TPOAb和TgAb会与 IgE和IgE高亲和力受体 相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血管壁通透性 增强 等,导致荨麻疹。(3)研究发现,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增加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病几率或使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症状加重,这表明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 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些系统主要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 稳态(相对稳定或动态平衡) 。【分析】1、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组织中的某种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解答】解:(1)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的慢性疾病,因此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部分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含量略有下降,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未被破坏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更多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代谢,因此甲减患者细胞代谢速率将降低。(2)TPOAb和TgAb会与IgE和IgE高亲和力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组胺等物质会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导致荨麻疹。(3)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增加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病几率或使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症状加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些系统主要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故答案为:(1)自身免疫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部分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含量略有下降,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未被破坏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更多的分泌甲状腺激素 降低(2)IgE和IgE高亲和力受体 增强(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 稳态(相对稳定或动态平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免疫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2025 信都区校级模拟)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发女性患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注射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示意图,图2表示3次接种HPV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相对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细胞甲是 细胞毒性T细胞 ,判断依据为 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2)HPV侵入机体后,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有 抗体、细胞因子 。机体消灭HPV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防御 功能。(3)HLA是每个人细胞表面都带有的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研究表明,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往往下降。据此分析感染HPV会增加子宫颈癌风险的机理是 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被HPV侵染的细胞,使得被HPV感染的细胞不能被及时清除,从而增加子宫颈癌的风险 。(4)HPV疫苗一般需接种三次,根据图2显示,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抗体相对浓度明显大于第一次接种后的抗体浓度,原因是 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第二次接种疫苗,体内的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 。(5)根据图2推测,后续两次HPV疫苗接种需至少间隔3个月的原因是 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要等到抗体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接种疫苗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分析】分析图1: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对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靶细。其中甲为靶细胞,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解答】解:(1)图1中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作用是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2)HPV侵入机体后,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HPV结合,抑制其活性或使其被吞噬细胞吞噬;在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等。因此HPV侵入机体后,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机体消灭HPV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3)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往往下降,若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被HPV侵染的细胞,使得被HPV感染的细胞不能被及时清除,从而增加子宫颈癌的风险。(4)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第二次接种疫苗,体内的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故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抗体相对浓度明显大于第一次接种后的抗体浓度。(5)由图可知,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要等到抗体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接种疫苗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故两次接种HPV疫苗的时间需间隔不少于3个月。故答案为:(1)细胞毒性T细胞 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2)抗体、细胞因子 防御(3)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被HPV侵染的细胞,使得被HPV感染的细胞不能被及时清除,从而增加子宫颈癌的风险(4)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第二次接种疫苗,体内的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5)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要等到抗体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接种疫苗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