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声阅读已经成为大众全新的“阅读”形式。如果进一步审视消费者的阅读内容则会发现,由传统文学经典制作而成的有声作品具有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受众基础广泛、文化底蕴深厚,几乎所有的声音媒体平台都注重传统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容布局。很多声音媒体平台在页面导航中将文学内容列为重要的板块,如喜马拉雅有“人文国学”分区,荔枝FM有“人文”“有声书”分区,并把《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相关的音频作品作为分区的重要内容。
其实,传统文学经典作品的声音传播早已有之。在广播时代,评书艺术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演绎,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西游记》中的奇幻冒险等带入了千家万户。那些在电波中流淌的声音,让听众在想象的世界中邀游,成了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而今天的声音媒体平台在延续广播媒介优良传统的同时,通过更多样的表现形态,赋予经典文学作品新的生命力。
也许会有人批评有些解析类作品加入了诸多今人视角,而且需要付费收听,已不再是人们熟悉的文学经典,而成了“古”与“今”的混纺品。但其实,这些有声作品创作并非要取代文字,而是对原文学经典里的文字内容进行再利用和再生产。其在新传播形态下对文学经典的声音化处理,是为了适应碎片化传播和不同消费场景(如运动、通勤、睡前等)。这并不会造成“历史感的消失”,反而能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促进听众对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接收。通过声音的转化,那些文学经典以更加鲜活的面貌走近受众,在声音媒体平台上再次掀起文化热潮。
化用罗兰·巴尔特“文字扩充了图像原有的含义,并生成一个全新的所指”的表述,声音媒体平台上这些文学经典的有声作品也扩充了文字原有的含义,并生成一个全新意义的世界。它们不仅要葆有文学经典所固有的文字的“历史感”,还应通过艺术化处理呈现声音上的“新鲜感”。因此,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声音化创作时,应在尊重并理解原著的基础上以时代的眼光“讲”出新意,这成为文学经典有声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广播时代至今,广播剧作为声音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文学经典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通过演员的声音表演、环境音响、音乐设计等艺术手段,将文学经典中的情节、人物、场景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而当下声音媒体平台上的有声剧在保留广播剧以声音表演为核心特点的同时,引入多声道技术、空间音效与交互式设计等,构建出更具层次的声音景观。比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制作的《红楼梦》全本有声剧邀请了上译厂30多位专业配音演员加盟,还设置首席知识官,为观众解读作品涉及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宗法礼仪、诗词曲赋等中国历史常识,设置讲解专家,逐回分析作品,带听众深度理解文字和声音之美。这种复合型叙事体系能营造更加独特的欣赏体验——原作者、原文本和新演播者、新见解,两个叙事者和两个叙事空间在同一个作品中交织,构建了更立体的声音世界。首席知识官和讲解专家的存在,为听众打造一种类似“公开课”式的文化空间。他们既像“导游”,导引听众徜徉于有声剧集营造的声音景观中,又似“导演”,为听众讲解作品的故事内容,阐释作品的价值立意,让听众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理解作品。
从对原著的忠实再现,到对文本的创新扩展,这种演播叙事让声音从背景走到前景,成为听众理解作品的重要媒介。由声音景观所引发的视觉想象,又让听者体会到了不同感官间的联动,在情境化的再现中编织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高贵武、徐佳慧《“睡前故事”不仅仅属于孩子们——声景里的文化传播》)
材料二:
对于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与文字、图像不同的阅读体验,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字、图像的不足。但是声音作为传播载体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即是,谁为读者操控着声音?
在论及文学作品图像化现象时,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图像的“具象化”特征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并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试图实现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愿望可能落空,这个问题同样在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现象中存在。与标准的印刷体文字相比,“因人而异”的声音传达具有情感性,本雅明将“讲故事”看作一种艺术,“讲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这里的“艺术”实际上指的是讲故事的技巧,同一个版本的故事,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情感讲述出来,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需要借助具体的朗读者,而朗读者的声音和情感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着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过程中,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声音的操控者,具有一定的权威。
(摘编自杨会《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与文学的听觉化转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声阅读平台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赋予传统文学经典新的生命力,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
B.有声作品对文学经典的改编需要忠实于原作品,避免现代视角的无形渗透,以保持其历史感。
C.声音媒体平台上的有声剧利用多声道技术和交互式设计,为听众构建了更具层次的声音景观。
D.广播剧和有声剧在传播文学经典时,均注重通过声音表演和音响技术等手段呈现作品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原文朗读作品能作为例证,说明复合型叙事体系能为听众营造更立体的声音世界和文化空间。
B.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因朗读者的情感注入,使受众对作品的理解趋同,这势必会消解阅读的多元解读可能。
C.有声作品虽弥补了文字与图像的不足,但其“具象化”特征容易使听众的想象空间受到朗读者声音的制约。
D.本雅明认为“讲故事的艺术”关键在于故事的原创性,这相当考验讲述者的技巧,因此上升到了艺术范畴。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文本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有声书平台的听众留言道:“听完《水浒传》有声书后,我对鲁智深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再读原著时反而觉得文字描写太浅陋了。”
B.一位网络电台主持人说:“我们制作《百年孤独》有声书时,十分尊重马尔克斯的‘意识流’写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朗读,不做调整。”
C.某中文系学生在听完有声朗读余华《活着》后,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这样写道:“有声书让《活着》的苦难叙事获得了更立体的情感表达”。
D.某出版社制作了一版《西游记》有声剧,邀请不同地区的配音演员来演绎,播出后听众纷纷反馈,不同地方的乡音让大家很出戏。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历史感”与“新鲜感”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小林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为了进一步研讨该话题借阅了相关书籍,下列是他笔记本上的两则学术观点,请任选一则,并简要分析它与材料的互通性。(6分)
序号 作者与论著 观点与简析
甲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媒介即讯息”:媒介形式本身(而非传递的内容)会重塑人类感知和社会关系。媒介技术决定信息被接收的方式,进而改变其意义。
乙 刘勰《文心雕龙》 “文变染乎世情”:文学形式随时代需求变化,其传播方式也需适应社会语境。文学传播机制的兴衰与时代需求(审美习惯)相呼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
张晓风
年轻人啊,你问我说:
“你是怎样学会写作的?”
我说:
“你的问题不对,我还没有‘学会’写作,我仍然在‘学’写作。”你让步了,说:
“好吧,请告诉我,你是怎么学写作的?”
这一次,你的问题没有错误,我的答案却仍然迟迟不知如何出手,并非我自秘不宣——但是,请想一想,如果你去问一位老兵:
“请告诉我,你是如何学打仗的?”
——请相信我,你所能获致的答案绝对和“驾车十要”或“电脑入门”不同。有些事无法作简单的回答,一个老兵之所以成为老兵,故事很可能要从他十三岁那年和弟弟一齐用门板扛着被日本人炸死的爹娘去埋葬开始,那里有其一生的悲愤郁结,有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沉痛、伟大和荒谬。不,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你不能要一个老兵用明白扼要的字眼在你的问卷上做填充题,他不回答则已,如果回答,就必须连着他一生的故事。你必须同时知道他全身的伤疤,知道他的胃溃疡,知道他五十年来朝朝暮暮的豪情与酸楚……
年轻人啊,你真要问我跟写作有关的事吗?我要说的也是:除非,我不回答你,要回答,也不免要夹上一生啊!一生的受苦和欢悦,一生的痴意和决绝忍情,一生的有所得和有所舍。写作这件事无从简单回答,你等于要求我向你述说一生。
二岁半,年轻的五姨教我唱歌,唱着唱着,就哭了,那歌词是: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岁两岁,没有娘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
我平日少哭,一哭不免惊动妈妈,五姨也慌了,两人追问之下我哽咽地说出原因:
“好可怜啊,那小白菜,晚娘只给他喝汤,喝汤怎么能喝饱呢?”我当日大概因为小,对孤儿处境不甚了然,同情的重点全在“弟弟吃面他喝汤”的层面上,但就这一点,后来我细想之下,才发现已是“写作人”的根本。人人岂能皆成孤儿而后写孤儿?听孤儿的故事,便放声而哭的孩子,也许是比较可以执笔的吧。所谓“常抱心头一点春,须知世上苦人多”的心情,恐怕是比学问、见解更为重要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源。当然它也同时是写作的本源。
小学三年级,写日记是一件很痛苦的回忆。用毛笔,握紧了写(因为母亲常绕到我背后偷抽毛笔,如果被抽走了,就算握笔不牢,不合格),七岁的我,哪有什么可写的情节,只好对着墨盒把自己的日子从早到晚一遍遍地再想过。其实,等我长大,真的执笔为文,才发现所写的散文,基本上也类乎日记。也许不是“日记”而是“生记”,是一生的记录。第一度的生活是生活本身;第二度则是运用思想再追回它一遍,强迫它复现一遍。萎谢的花不能再艳,磨成粉的石头不能重坚,写作者却能像呼唤亡魂一般把既往的生命唤回,让它有第二次的演出机缘。人类创造文学,想来,目的也即在此吧?
也许应该感谢小学老师的,当时为了写日记把日子一寸寸回想再回想的习惯,帮助我有一个内省的深思的人生。而常常偷来抽笔的母亲,也教会我一件事:不握笔则已,要握,就紧紧地握住,对每一个字负责。
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个陈老师很奇怪地要我们几个同学来组织一个“绿野”文艺社。我说“奇怪”,是因为他不知是有意或无意的,竟然丝毫不拿我们当小孩子看恃。他要我们编月刊;要我们在运动会里做记者并印发快报:要我们写朗诵诗,并且上台表演;要我们写剧本,而且自导向演。我们在校运会中挂着记者条子跑来跑去的时候,全然忘了自己是个孩子,满以为自己真是个记者了。我如今也教书,很不容易把学生看作成人,当初陈老师真了不起,他给我们的虽然只是信任而不是赞美,但也够了。我仍记得白底红字的油印刊物印出来之后,我们去一一分派的喜悦。
我间接认识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孩,据说她也爱诗。她要过生日的时候,我打算送她一本《徐志摩诗集》。那一年我初三,零用钱是没有的,钱的来源必须靠“意外”,要买一本十元左右的书因而是件大事。于是我盘算又盘算,决定一物两用。我打算早一个月买来,小心地读,读完了,还可以完好如新地送给她。不料一读之后就舍不得了,而霸占礼物也说不过去,想来想去,只好动手来抄,把喜欢的诗抄下来。这种事,古人常做,复印机发明以后就渐成绝响了。但不可解的是,抄完诗集以后的我整个和抄书以前的我不一样了。把书送掉的时候,我竟然觉得送出去的只是形体,一切的精华早为我所吸取,这以后我欲罢不能地抄起书来。感谢贫穷,感谢匮乏,使我懂得珍惜,我至今仍深信最好的文学资源是来自双目也来自腕底。仿佛玩玉的人,光看玉是不够的,还要放在手上抚触。中国文字也充满触觉性,必须一个个放在纸上重新描摹——如果可能,加上吟哦会更好,它的听觉和视觉会一时复苏起来。当此之际,文字如果写的是花,则枝枝叶叶芬芳可攀;如果写的是骏马,则嘶声在耳鞍辔光鲜,真可一跃而去。我的少年时代没有电视,没有电动玩具,但我反而因此可以看见希腊神话中赛克公主的绝世美貌,黄河冰川上的千古诗魂……
你看,你只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我,却为你讲了我的半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记得旅行印度的时候,看到有些小女孩在编丝质地毯,解释者说,有些毯子要花掉一个女孩一生的时间呢!文学的编织也是如此一生一世吧?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学者、要做诗人,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
我,回答了你的问题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孤儿的故事,便放声而哭的孩子,也许是比较可以执笔的吧”,其内核近似于“不忍人之心”,是做人和写作的重要条件。
B.写日记虽然曾是作者童年痛苦的回忆,但她长大从事写作后却意识到,那也是对生活的记录和复现,比生活本身更有意义。
C.母亲常常绕到“我”背后偷抽毛笔的举动,既是我童年记忆阮的一部分,也教会我做事如用笔,要专注、鉴定、负责。
D.在组织“绿野”文艺社一事中,陈老师给了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找”在成年后也更加体会到陈老师当初这份信任的可贵。
7.下列对文艺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作者要求将“学会”改成“学”,一字之差表现出作者谦虚为学的严谨态度。
B.作者讲述经历时,有时会用“痛苦”“奇怪”来引出后文,使行文有欲扬先抑的效果。
C.本文用语典雅,如“常抱心头一点春,须知世上苦人多”,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D.本文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送书抄书这个段落的结尾,结构整齐,内容集中。
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至今仍深信最好的文学资源是来自双目也来自腕底” (4分)
9.张晓风回答年轻人问题的方式新颖而独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彦威,太原人,通悉典故,宿儒硕学皆让之。时以仆射上事仪注,前后不定,中书门下奏请依元和七年已前仪注,左右仆射上日,请受诸司四品六品丞郎已下拜。彦威奏论曰:“臣谨按《开元礼》:凡受册官,并与卑官答拜。《礼》曰:‘非其臣即答拜之。’又曰:‘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即仆射上日受常参官拜,事颇非仪礼文乍变物论未安请依元和七年敕为定。”时李程为左仆射,宰执难于改革,虽不从其议,论者称之。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彦威与谏官上言曰:“杀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许杀人不死,是教杀人。兴虽免父,不合减死。”诏竟许决流。彦威诣中书投宰相面论,语讦气盛。执政怒,左授河南少尹。
开成元年,召拜户部侍郎,寻判度支。彦威既掌利权,心希大用。时内官仇士良、鱼弘志禁中用事。先是左右神策军多以所赐衣物于度支中估,判使多曲从,厚给其价。开成初,有诏禁止,然趋利者犹希意从其请托。至是,彦威大结私恩,凡内官请托,无不如意,物议鄙其躁妄。复修王播旧事,贡奉羡余,殆无虚日。会边军上诉衣赐不时,兼之朽故。宰臣恶其所为,令摄度支人吏付台推讯。彦威略不介怀,入司视事。及人吏受罚,左授卫尉卿,停务,方还私第。
史臣曰:世以治军戎,决权变,非儒者之事。辛潞州之特达、韦仆射之峻整、王尚书之果敢,皆一时之伟器也。若以道自救,求福不回,即能臣也。而彦威欲为巧宦,不亦疏乎?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事颇非A仪B礼C文乍变D物E论未安F请G依元和七年H敕为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文中指《礼记》,《大道之行也》即出自此书的《礼运》一章。
B.尊,尊重、敬重,与《过秦论》中“非尊于齐”的“尊”意思相同。
C.执,抓捕、捉拿,与《<老子>四章>中“无执,故无失”的“执”意思不同。
D.“以出其父”与《论语·阳货》中“《诗》可以兴”的“以”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彦威因熟知典故而获得老一辈学者的认可,之后他引述《开元礼》《礼》中关于官员如何答礼回拜的条文,再次印证了他的学识渊博。
B.王彦威对仆射礼仪典章制度一事上奏进言,有理有据,但因当时李程担任左仆射,宰相很难改革制度,所以王彦威的建议最后未被采纳。
C.以前神策军会把朝廷赏赐的衣物拿到度支那里估价,主管估价的人想曲意迎合宦官,往往会给出较高的估价,这种做法后来被皇帝禁止。
D.撰写史书的史官评论说,王彦威果断勇敢,是能成大事的人才,但他却想靠清除太监、扰乱后宫来求得高官要职,这算是他的一大过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4分)
(2)会边军上诉衣赐不时,兼之朽故。(4分)
14.有评论家批评王彦威作为朝廷官员,在法律上呈现出前后不一致的态度,请结合材料二、三段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而有感
欧阳修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①。
【注释】①征骖;驾车远行的马。亦指旅人远行的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拂层檐”写柳枝繁茂、掩映楼檐,由此引发了诗人回忆“初栽”时的情景。
B.颔联表现了对“人昔共游”的怀念,承接了首联的情感,将回忆进一步展开。
C.颈联“壮心无复”“世事都销”对举,感叹年老无壮志,借酒消愁却无从解脱。
D.尾联诗人感叹“后日更来知有几”,用问句的方式表达对现状以及将来的感慨。
16.本诗的“双柳”和《项脊轩志》里的“枇杷树”在意象表达上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客至》“ ▲ , ▲ ”以邀邻居对饮的情节,凸显诗人真挚率性的情谊。
(2)《陈情表》中,李密用“ ▲ , ▲ ”来表现朝廷以公文征召的紧迫。
(3)古人很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汲取智慧,古诗文中借助水的形象来说理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DeepSeek宣布开源其最新AI技术后,引发了全球开发者狂欢。开源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悄悄重塑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从一碗牛肉面说起……
街角的老张面馆生意火暴,秘决全凭一勺祖传汤底。老张从不让外人进厨房,连儿子都得蒙着眼睛学配方——这像极了传统科技公司的“闭源模式”:核心技术锁在保险柜,用户 A ,却永远不知道“汤里加了什么料”。
而开源则像一家“透明厨房”餐厅。老板不仅公开菜谱,还鼓励你进厨房自己加辣椒、改火候,甚至把改良版配方拿去开分店。①比如DeepSeek开源的Al模型,②就像一份“智能牛肉面菜谱”,③开发者可以自由修改算法“火候”,④定制出更适合开发者口味的版本。⑤这种模式打破了“技术霸权”——代码不再是少数公司的“魔法黑箱”,⑥而是像乐高积木一样,⑦被全球开发者重组、拆解、再创新。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科院,基于DeepSeek-Medical开源模型开发出肺结节AI筛查系统,在《柳叶刀》发表的临床数据显示,其敏感度达94.3%,较传统方法提升11.5%。
当然, B 。几年前,某诈骗团伙利用开源人脸生成模型,伪造明星直播卖假货,卷走千万资金。当技术菜谱全民共享,坏人也能进厨房。
下次当你用AI写周报、自动P图或刷短视频时,不妨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正在无形的“开源厨房”里协作,有人添柴,有人调味,有人负责试吃——而你的每一次点击、反馈、分享,都在参与这场史无前例的技术共创。在这场开源革命中,我们或许正在见证:技术如何从神坛走下,变成人类共同的“家常菜”!
18.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1.下列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的“家常菜”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管别人怎么想,在战士心里,您永远是“将军”。
B.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
C.几个“慈祥”的老板搜集菜叶给她们做难得的佳肴。
D.他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成了办公室里的“灭火器”。
22.请结合材料内容,用科学而严谨的语言表述你对“技术开源现象”的理解,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0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张晓风写道:“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学者、要做诗人,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
2.C
3.C
4.①历史感是有声书的文本基础、文化根基。 (1分)
②新鲜感是有声书扩展了原有文本的含义(1分),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欣赏体验。 (1分)
③二者和谐统一,既忠实原著,又增加新的阅读体验。 (1分)
5.参考答案:
(一)选择甲: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据此能解释:①有声书形式(媒介)改变了经典文学的感知路径。材料一提及有声作品通过“多声道技术”等构建声音景观,这种技术从视觉文字转为听觉沉浸体验,符合“媒介即讯息”对形式的强调。 (对应前一句话)②有声书形式(媒介)具有权威性垄断。材料二指出朗读者通过“声音和情感控制”影响理解,这种权力关系正是声音媒介(而非文字)特有的(对应后一句话)。
(二)选择乙:刘勰认为“文变染乎世情”,据此能解释:①刘勰认为文学需“与时推移”,当代“世情”体现为快节奏、移动化的信息消费习惯。材料一指出“有声作品通过碎片化处理‘适配’通勤、睡前等场景”,正是对现代社会时间碎片化的回应。②“世情”包含受众审美习惯的变化。当代文化趋向多感官融合体验。
如材料二中朗读者用“情感性声音”传递文本,反映受众对感性化接受的偏好。
(任选一则,答出2点,每点3分,理论阐释1分,找出材料中的对应性2分。其他答案如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B “比生活本身更有意义”于文无据。
7.D 送书抄书这个段落的结尾没有使用排比句。
8.(4分)(每点2分)
①作者抄写《徐志摩诗集》,既吸收了书中的内容,又理解了书中的精华。
③作者认为,获取文学资源,可以通过阅读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抄书等调动多种感官的方法,从而引发具体、丰富的联想。
9.(6分)(每点2分)
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回答年轻人的问题,而是和设想询问老兵如何学打仗的情境相类比,暗示着“学写作”
并不是有确定步骤的机械操作,而是一种综合而丰富的表达活动;
②文章用讲述人生经历的方式回答问题,按照时间顺序,层层推进,呈现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与写作素养的积累:具备共情力、磨砺韧性、积累人生体验;
③在结尾处升华文章主题思想,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性:“学写作”不是一时一地的技巧,而需要学习者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断积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写作的品质。
10.BDF(意为:“事情很不合乎仪礼。明文规定的礼仪突然变化,舆论肯定要有非议,请按照元和七年的敕文执行。”)
11.B(B,本文的“尊”是动词; 《过秦论》中“非尊于齐”的“尊”是形容词“尊贵、高贵”,二者意思不同。C,《<老子>四章》中“无执,故无失”的“执”是执着、拘泥的意思。D,“以出其父”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论语·阳货》中“《诗》可以兴”的“以”是介词, “用”,用法不相同。)
12.D(史官是批评王彦威善于钻营谄媚,)
13.(1)认为上官兴自首认罪以求父亲得到释放,能有助于发扬孝道,请求减免上官兴的死罪,改判为流放。
(首罪,自首、认罪,1分;免,释放、赦免,1分;光,发扬、弘扬、使……光大,1分;句意1分。)
(2)正好边防军人向朝廷报告说衣服和赏赐没有及时发放,并且(发放下来的)也破败陈旧。(会,正好、正逢、恰巧,1分;时,及时、按时,1分;朽故,破败和陈旧,1分;句意1分。)
14.①第二段中,王彦威对于上官兴一案直言进谏,坚持依法惩治凶手(1分),体现出对法律的恪守和敬畏(1分);
②第三段中,王彦威升迁后在任上以权谋私,迎合宦官,克扣军需物资(2分),体现出对法律的漠视(1分)。
参考译文:
王彦威,是太原人,精通熟知典故,老成博学之人都佩服他。当时因为仆射接受任命正式就职的典章制度,曾前后提过但还未能确定,中书门下奏请按照元和七年以前的典章制度来办,左右仆射于每月初一上朝这天,请接受各有关部门四品六品丞郎以下官员的叩拜。王彦威上奏议论说: “臣严格地按照《开元礼》:凡接受册封的官员,一起和地位卑微的官员答礼回拜。《札记》上说: ‘非其臣即答礼回拜之。’又说:‘大夫之臣不稽首。’不是不尊崇府中属臣,而是为了回避君主。而仆射于每月初一上朝这天接受日常参朝官员的叩拜,事情很不合乎仪礼。明文规定的礼仪突然变化,舆论肯定要有非议,请按照元和七年的敕文执行。”当时李程担任左仆射,宰相很难对制度进行改革,虽然未听从王彦威的建议,但议论的人都称颂他。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酒醉杀人而潜逃在外,官吏将上官兴的父亲逮捕入狱,上官兴前来自首请求治罪来放出他的父亲。京兆尹杜棕、御史中丞宇文鼎,认为上官兴自首认罪以求父亲得到释放,有助于发扬孝道,请求减免上官兴的死罪,改判为流放。王彦威和谏官进言说: “杀人者死,是历代君王共守的原则。若允许杀人者不死,就是教人杀人。上官兴的行为虽能使父亲免遭痛苦,但不应当减免他的死罪。”最后皇帝下诏对上官兴责打后流放。王彦威到中书省与宰相当面议论,言辞切直而且气势很盛,宰相发怒,降授他为河南少尹。
开成元年,王彦威被召入朝拜授户部侍郎,然不久主管度支事务。王彦威掌管财权以后,心中又想着要当宰相。当时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在宫禁中当权。以前左右神策军大多把朝廷赏赐的衣物拿到度支这里估价,而主管估价的人往往曲意迎合宦官,所以价钱就估得很高。开成初年,皇帝下诏禁止这样做,但好利的人仍迎合宦官的意思并顺从他们的请托。到这时,王彦威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私人的恩惠,凡是宦官请托的,没有不让其如意而归的,舆论鄙视他这种急于求进的行为。他还学习王播当年的做法,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贡献进奉财物,几乎没有一天不进奉。正好边防军人向朝廷报告说衣服和赏赐没有及时发放,并且(发放下来的)也破败陈旧。宰相赠恨他的所作所为,下令拘捕度支的属吏并交付御史台推问审讯。王彦威毫不在意,照样进入官署处理事务。等到属吏受到处罚,他也被降职为卫尉卿,停止掌管度支事务,到这时他才返回家中。
史臣说:历代认为治理军队,需要的是既处事果断又随机应变的人,这些都不是儒士所能有的本事。辛秘的通达礼学,韦弘景的威严正直,王彦威的果断勇敢,都是当时堪任大事的人才。如果他们能用正道自我进取,不为福禄而折腰,那就是贤能之臣了。王彦威想靠钻营求得高官要职,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失啊?
15【答案】C项错误。颈联“世事都销酒半酣”应理解为“诗人借助饮酒,暂时消去了全部的忧愁,忘却了烦恼”。选项“无从解脱”理解有误。
16.【答案】①欧诗柳树成荫,归文枇杷如盖,都借树木的繁茂生长,表达时光的流逝;
②柳树、枇杷均为手植,强化了物与人的联结,情感更加紧密;
③欧诗中故友离散,归文里爱妻亡故,与树的生长形成反差,强化了离别之痛、孤独之感;
④柳树与枇杷的繁茂,含有对亲友长久的纪念,暗含对未来的期许。(每答出一点得2分)
17.
(1)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谏太宗十思疏》)。
18.暴-爆,决-诀(每处1分,共2分)
19.③修改一一调整。⑦被全球开发者拆解、重组、再创新。(每处2分,共4分)
20.A只能吃到成品/可以吃掉牛肉面/可以喝到汤
B开源不是乌托邦/开源不是一劳永逸/开源也有坏处/开源也有风险(每处2分,共4分)
21.答案D(3分)A项特定称谓,B项引用,C项反语,D项和原文一样是比喻义。
22.示例:技术开源,是把软件的源代码免费公开,允许任何人使用和修改。(2分)所有技术开发者都可以共同参与技术创新,这是一种共享的文化理念,加速了技术的发展。(2分)但是恶意的修改与使用会导致不良后果,须有法律法规的约束。(1分)
23.【审题角度】
材料的核心语汇是“一生一世”,话题范畴涉及“英雄”、“学者”、“诗人”,概括之后进行泛化,都是有价值感的人生选择。于是,我们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提炼,强调任何伟大的成就都需要持续一生的投入。当我们真正成就某件事时,这件事早已将我们的生命完全吞噬,却又在吞噬中完成了生命的永恒转化。
题目要求考生进行联想与思考,首先考生要对这一观点进行表态,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还是有其他不同的看法。表态之后,就是陈述理由。如果同意,就必须阐述原因,进行多维成因分析。
“一生一世”,意味着坚持、耐心、专注、责任等。考生可以进行发散思维,在逻辑层面进行分层阐述。真正的完满人生,是把某个领域做到极致时自然呈现的生命状态;不是用年月标记生命长度,而是以理想实现程度衡量生命质量;真正的生命丰度不在于经历多少事,而在于将某件事做到何种精神高度等等。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重点阐述“一生一世”背后的深刻内涵,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思考信息化时代效率至上、功利化等不良趋向,有的放矢。
【参考立意】用生命丈量理想 一生一事,一事一生 以理想为尺,丈量生命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