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10.2保护人身权教学设计(2025春)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名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名称为“走进法治天地”,简要介绍了法律的基础理解和最常见的自保自护必备的相关法律知识,在设计上,整体基本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感知法律作用——公民意识初步培养——最相关最可能被侵犯的权利——法治观念。本单元分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和“远离违法犯罪”三课。第九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整体上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从生活入手简要介绍法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高年级逐步渗透和明确,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呈现了教材编写的“螺旋式结构”安排,更为科学。第十课安排最常用的民法典的学习,选取青少年目前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所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继承权) 进行学习。培养法治意识,懂得依法维权。第十一课主要目的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材明确了不违法的底线,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要承担的责任,明确违法必担责。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的现象和违法犯罪的刑责年龄界定,教材利用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恶劣事件的案例,分析后果,明确犯罪的特征,提醒未成年人避免侥幸心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二、单元目标(核心素养)(一)政治认同:了解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自信。通过学习法律的产生、本质与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感。(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在法律层面的体现,增强道德自律意识。(三)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学习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四)法治观念:了解法律的产生、本质、特征及作用,明确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树立自觉尊崇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通过对法律案件的分析,明确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及法律责任,了解刑法、犯罪、刑罚等基本概念,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五)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分析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课时规划 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据,以单元目标为任务驱动,每框均安排一课时教学,共计六课时。本单元课时规划结构图如下所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保护人身权 总议题:如何保护人身权 一、教学目标 (一)法治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人身权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并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侵权行为。 (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明白法治与道德相互促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道德准则,例如在交易中遵守承诺,在交往中尊重他人隐私,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责任意识: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学生培养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学会在遇到侵权行为时采取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准确理解人身权。 (二)教学难点: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保护肖像权、保护隐私权。 三、教学过程 (一)自学 质疑反馈【学生活动】学生课前完成和自主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反馈和学习困惑,以学定教。 (二)展学 情境导入【学生活动】权利谜语猜一猜?【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人身权。据此确认总议题:如何保护人身权;子议题一:揭开人身权的神秘面纱;子议题二:探究人身权的保护措施。 (三)议学:合作探究子议题一:揭开人身权的神秘面纱议学任务一:【议学情景】教师展示P86页生活观察内容。情境一:学校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情境二:快递电子运单上隐去姓名、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一部分。【议学任务】思考:以上情境反映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受到保护?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议学活动】分析情境,讨论教材问题。引申出“法律保护人身权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议学成果】情境一反映人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受到法律保护。情境二反映人们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当人身权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据法律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侵权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调解、诉讼等手段维护自己的人身权益。【议学小结】我们都希望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子议题二:探究人身权的保护措施议学任务二:【议学情境】视频:2025年315晚会曝光名单(节选)【议学任务】思考: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当此项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议学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小组探究合作。【议学成果】损害了生命权、健康权。我们可以依法维权。【议学小结】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议学任务三:【议学情境】书本P87探究与分享:马某在网络群聊中使用了一个用同事杨某照片制成的表情包。杨某看到后,要求马某删除表情包,否则将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马某觉得杨某小题大做,认为自己将杨某有搞怪动作的照片制成表情包,使用范围仅局限在群聊中,自己的行为并不侵犯杨某的肖像权。【议学任务】 你如何评价马某的行为 杨某该维权吗 说说你的理由。【议学活动】结合材料,思考问题。【议学成果】马某的行为是一种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生活中,一些人以好玩儿为借口,利用技术手段修改甚至丑化、污损他人肖像,给肖像权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我们应该增强法治意识警惕生活中不经意的侵权行为,时时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法、守法、用法。杨某应该维权。马某未经杨某同意,对杨某的肖像进行丑化,这种行为构成对杨某肖像权的侵犯,与传播范围的大小无关。杨某可以就此事与马某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杨某可以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议学小结】法律保护肖像权。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议学任务四:【议学情境】视频:以案说法:在自家门口按照摄像头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包含案件和结果两个视频。【议学任务】思考:你支持王某的主张吗?为什么?【议学活动】结合视频内容,思考问题【议学成果】李某安装的可视门铃监控范围超出其自有领域,摄入了汪某的住宅,对汪某的私人生活安宁造成侵扰。住宅具有私密性,是个人生活安宁的基础,对于维护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至关重要。虽然李某安装可视门铃出于对其住宅安全的保护,但该行为影响了汪某的隐私利益,况且李某还有保护其财产安全的其他合理方式。因此,李某在其入户门上安装可视门铃,未能尽到妥善注意义务,导致其行为超出了合理限度,具有过错,构成对汪某的侵权。【议学小结】法律保护隐私权。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四)拓学:迁移运用【学生活动】视频:个人信息保护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热点【教师活动】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两会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隐私权的重要性。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遭受骚扰电话、诈骗信息的困扰,还可能威胁到人身财产安全。学生应明白,随意在网络上填写个人信息、点击不明链接等行为都暗藏风险,要养成谨慎对待个人信息的习惯,树立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五)践学:知行合一实践任务:录制浦发小课堂要求:1.贴合青少年生活,与人身权相关联;结合热点案例:如真实校园事件增强代入感。2.形式设计,可采用情景短剧、动画讲解、脱口秀/访谈、民法典小剧场等3.简短精悍,3-5分钟,聚焦1个知识点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