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逐字稿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填写表格,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工程建设的概况,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分析材料,填写表格,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成就,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分析材料,回顾所学,将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放置于明清阶段的整体历史进程中,多角度分析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史料实证)
【导入新课】
《唱脸谱》中有这么一段描写京剧脸谱的歌词。《唱脸谱》是首“戏歌”,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对于京剧,大家耳熟能详,京剧面具也常能看到。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思考:京剧是何时出现?又如何发展?明清时期还有哪些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新授课】
【过渡】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最后的辉煌,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不断发展。那么除了京剧之外,明清时期还有哪些科举与文化成就?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让我们一同学习。
一、继往开来,科技璀璨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根据表格提示,同位互说,填写科技著作的表格。
学生活动:同位互说,填写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表格。
书籍 作者 影响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生:《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写,影响是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入朝鲜和日本,以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师:没错,李时珍实地调查研究,不断将古今药方和各种药材运用于临床试验,经过27年的努力,参考800多种著作,最终编写了《本草纲目》。而且我们通过书影可以看出,里面有很多植物的图片,这体现了其图文并茂、种类繁多、采取科学分类的特点。那么《农政全书》概况如何?
生:《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教师补充相关史事。
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 “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友好交流)后来,一些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受罗马教皇指令,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等,遭到康熙皇帝的坚决反对。(矛盾冲突)
师: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农政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徐光启是进士出身,曾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这体现着中外的友好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矛盾冲突,例如敬天、祭祖等习俗上的矛盾。那么《天工开物》写的什么内容?
生:《天工开物》是由明代宋应星编写,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师:非常好,“天工”指的是自然力,开物指的是经工艺技巧开发自然物而形成的对人有用的产品,所以包含内容很多,几乎涵盖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所有生产、加工部门;此外,《徐霞客游记》又写了什么内容?
生:明朝徐霞客编撰了《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植物,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方面,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师:没错,找得非常准确,徐霞客常年旅行,留下了近60万字的游记资料。除了科技名著外,这一时期的建筑也有新的发展。首先是明长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表格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明长城
目的
起止
功能
生:目的是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教师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找出二者位置),是一个军事防御体系。
师:没错,请同学们在示意图中找出山海关的位置,这也是天下第一关。之前学过秦朝修建长城,但是注意一下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长城遗址,主要是明长城。此外北京城的建设又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内容。
北京城
营建
布局
特点
生: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清军入关后,对北京城进行持续改建。布局分为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相应位置)特点是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师:找得非常准确,请大家找到钟鼓楼和永定门,两者相连便是北京城的中轴对称线,最南边的天坛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是本册课本的封面天坛祈年殿。北京城的建设完全是为统治者服务,城墙和沟池的修建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宫殿坛庙等建筑,都是为了烘托皇帝的威严,因此北京城规整、宏大的背后蕴含着皇权至尊的理念。
课堂评价:完成题目
【过渡】师:除科技外,这一时期文化也有很多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学、戏曲等方面,让我们一同学习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
二、推陈出新,文化繁荣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明清时期四位思想家的思想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同位互说,填写表格。
明清时期思想家
明朝 王守仁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教师补充观点解释。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
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师: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都有,有次他抓到了一个窃贼,窃贼问他难道我这样的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守仁让他脱掉外衣,盗贼照做,又让他脱掉里衣,这是盗贼却不肯再做。王守仁便说这就是你的良知,只不过被偷盗蒙蔽了,只要停止偷盗,便可以重新使良知明亮,这便是致良知,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生:知识和行为有效统一起来。
师:没错,知行合一便是强调所习得的知识要与行动有效统一起来,也就是要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同时又要用知识来指导行动。这个观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有内在的相通性。那么明末清初三大家又有哪些观点?
生: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教师补充:黄宗羲认为皇帝是天下第一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生: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文化沉沦。
(师:没错,我们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顾炎武的名句,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生: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师:找得非常准确,那么这一时期文学又有何发展?(预设学生回答:出现了四大名著)没错,四大名著都是小说,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小说能够快速发展呢?
生: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师:是的,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要求文学作品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那么我们想一下从唐到明清的主要文学形式变化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总结得很好,那么这种变化有何趋势或者特点?
生:更加通俗易懂。
师:是的,越发平民化、世俗化。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预设学生回答:要求文学作品适应市民阶层需要)是的,通俗来说,诗较为难懂,所以宋代流行词,词有词牌名可以唱出来,到了元代要演出来,到了明清,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都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四大名著的概况课本上给出了,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咱们不再赘述。那么这一世戏曲有何发展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补充曹雪芹人物扫描资料。
曹雪芹,名霑(zhān),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他回顾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撰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由于贫困交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表格提示,找出内容。
戏曲
昆曲 发源
发展
代表
京剧 背景
形成
生:昆曲原是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教师补充: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有明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两部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生:京剧形成的背景是1790年,四大徽班借乾隆帝80岁寿辰之机先后进京献艺,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后来被称为“京戏 ”或“京剧”。
师:大家找得非常准确,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是我国戏曲精华的体现。
教师补充大型典籍编撰的资料。
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涉及内容广泛,门类齐全,在规模上超越前代。
明成祖时编成《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1.1万余册。
康熙时期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00多个;《古今图书集成》收录图书七八千种,按知识类别剪裁汇编。
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最为浩繁按经、史、子、集分类,总计近8万卷,近8亿字。
课堂评价:完成题目训练。
【过渡】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繁荣发展,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推动了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又有何特点?让我们共同探究。
三、兼容并蓄,本土焕新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这是一个表格汇总,那么请大家结合表格,同位互说,思考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表格,同位互说,思考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特点。
生:多是总结性著作,而且注重实用性。
师:没错,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总结性著作为主,而缺少创新性?
预设学生回答: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和言论。
师:非常好,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让士人们不敢有新的观点和言论,也是由此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停滞危机。那么这一时期为何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请大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材料二: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北京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启督修历法。他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等参加,最终以《崇祯历书》为总题目,编译了46种、137卷巨著,详细介绍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讨,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生:材料一体现了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材料二体现了中外交流促使西方一些先进科技与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师:大家都总结得非常好,除此之外,我们结合一下时代特征,政治稳定,文化传承悠久也利于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课堂评价:完成题目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