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深入探讨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包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知识点。(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学生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人文精神,如尊重他人、和谐相处、欣赏美的事物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责任意识:能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道德修养:通过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健全人格:通过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增强自我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增强文化自信。(2)结合历史与现实,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培养其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与价值。(2)培养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人文精神的能力。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辅助讲解中华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2)《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参考课本内容,加深对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解。(3)准备相关的文化艺术品图片,如《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演出片段,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义和重要性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具体步骤:教师展示关于人文精神的图片或视频,并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吗?”(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教师总结:人文精神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接着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能发现哪些人文精神的表现呢?”(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的感受,重视文化遗产等。)二、新课讲授环节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地位教师活动:展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如书法、诗词等;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的回顾,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的重要作用。具体步骤:教师展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如书法、诗词等,并提问:“大家觉得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哪些中华人文精神呢?”(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分享。可能的回答包括:书法中的坚韧不拔、诗词中的情感表达等。)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进一步提问:“这些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生: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环节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和作用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岁寒三友”(松、竹、梅)和 “四君子”(梅、兰、竹、菊)、千年史诗《玛纳斯》、习近平谈人民至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陶渊明的田园诗;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案例,并小组讨论;思考并辨析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意图:从传统故事和艺术作品中感悟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体步骤: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教师展示 “岁寒三友”(松、竹、梅)和 “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图片,并提问:“这些植物有哪些特性和象征意义呢?”(生:松树坚强不屈,竹子谦虚坚韧,梅花高洁孤傲,兰花优雅清高。)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它们能够被称作‘岁寒三友’和‘四君子’?这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什么人文精神呢?”(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教师补充:比如,松树在严寒中依然挺立,象征着坚强不屈;竹子虽然柔软但不易折断,象征着谦虚坚韧。这些植物的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师总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这种精神让社会更加和谐。千年史诗《玛纳斯》教师展示关于《玛纳斯》的资料,并提问:“千年史诗《玛纳斯》对柯尔克孜族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生:《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祖先的敬仰,带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烙印。)教师继续提问:“《玛纳斯》中蕴含着什么人文精神呢?”(生: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教师讲解:《玛纳斯》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它讲述了英雄的故事,传递了民族的价值观。教师总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内涵是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教师展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片段,并提问:“同学们知道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描绘的是哪幅传世名画吗?”(生:《千里江山图》。)教师进一步提问:“《千里江山图》和《只此青绿》 中蕴含着什么人文精神呢?”(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教师引导:《只此青绿》通过优美的舞蹈和音乐,将《千里江山图》的意境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教师总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是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 “形具而神生”。陶渊明的田园诗教师展示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的诗句,并提问:“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生活理念呢?”(生: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教师拓展: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更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教师总结: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是中华民族倡导俭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生活动:配合老师整理本课知识点。设计意图:回顾课堂知识,加深印象,提升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步骤: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并提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中汲取中国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教师总结: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