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4
(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B D B A A C A C D B D B D B C 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士山盘,铭文记载了贵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汉水中游一带,负责管理当地的贡赋缴纳等事务。士山盘可以用来研究(D)
A.早期国家产生 B.青铜器的诞生
C.井田制的产生 D.西周的分封制
2.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是时代精神的表象,可以从中看到社会观念等变化的轨迹。材料旨在说明(B)
A.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技术 B.青铜器重要的文化内涵
C.青铜器是重要书写载体 D.青铜器功能以祭祀为主
3.小钱币记录大历史。根据下列两枚钱币,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D)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加强对经济控制
4.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了新的拔秧工具——秧马。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这段话描述了(B)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C.外来作物品种的引进 D.江南地区获得初步开发
5.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盲目自大的观念导致(A)
A.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B.西方殖民势力被迫撤退
C.自然经济得以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被阻断
6.某同学在探究活动中搜集到油画《圆明园劫难》、图片《轮船招商局》、电影《甲午风云》和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由此推测,他探究的主题应是(A)
A.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指引抗战方向体现在(C)
A.发动南昌起义,建立武装力量
B.淞沪会战中粉碎敌人迷梦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8.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下列军事行动最能体现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是(A)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9.1954年3—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等大城市组织8 000多名代表提出了5 900多条修改意见;宪法草案通过后,全国近1.5亿人提出了118万条意见。由此可知,这部宪法的制定(C)
A.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B.反映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C.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D.充分吸收近代立法经验
10.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共同反映出的特定内涵是(D)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救亡图存、民族解放
C.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D.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11.1984年11月,德国工程师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他走马上任后,狠抓质量、从严治厂,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情况进行工资浮动。这些现象的出现(B)
A.缩小了城乡差距 B.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C.发展了乡镇企业 D.丰富了所有制结构
12.罗马大竞技场外部的拱门(如图)为两边用古典柱子夹插并立所形成的柱式—拱门联合结构,它把作为希腊古代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合二为一。据此可知,罗马建筑(D)
A.恪守民族文化 B.追求外形精美
C.专注学习和照搬 D.善于传承和创造
13.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B)
A.推动城市兴起 B.关注人的发展
C.摆脱教会控制 D.强化国王权力
14.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做有规律的摆动。某同学在复习英国历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右边示意图。钟摆在17世纪末期时向右摆动的原因是(D)
A.议会重新召开 B.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C.1688年光荣革命 D.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5.1917年后,在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这表明十月革命(B)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C.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6.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C)
A.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B.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C.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7.2023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正式闭幕。最终,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表明(A)
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B.经济全球化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冷战结束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联合国未充分发挥全球治理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
18.(13分)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景之治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剧。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战争,耗费甚巨,财政危机严重,号召全国有钱人捐款,然而响应者寥寥。因此,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正式下令采用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的做法,盐业由政府经营。盐业官营等举措解决了上述问题,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
——摘编自陈心怡《浅析汉朝的盐铁官营争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实行盐业官营的背景。(2分)概括这一举措的影响。(2分)
背景:适应军事战争的需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有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每点1分,共2分)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社会发展。(2分)
材料二 英国的制盐因用燃煤取代了炉灶中的木柴或泥炭而发生了巨变,此前没有能力产盐的某些地区因对丰富的煤炭储量充满信心也开始直接用海水制盐,如苏格兰。古老的盐场也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建了大工厂,而且铁路还使内陆盐场不再与外界隔离,从而不断扩大了盐场的销售市场。1870年后,英国每年稳定出口100万吨盐,盐成为英国第三大出口产品。
——摘编自[法]让·克洛德·奥凯《盐的世界史》
(2)简述材料二中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英国盐业发展的。(2分)
提高了制盐的生产力;现代化制盐工厂出现;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扩大了内陆盐场的销售市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惊。他们在实施军事封锁的同时,对苏区采取食盐管制。为此,苏区各地从老屋、旧灶中取硝土、卤水做原料,熬制提炼食用硝盐。然而,长期食用硝盐对身体有害,因此还是要想方设法“进口”食盐,为此,设立了大量对外贸易处,同白区(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互通有无,解决了食盐奇缺的问题。
——摘编自陈安《苏区的“夺盐战争”》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区出现食盐困难的原因。(2分)概括苏区解决食盐困难的方法。(2分)
原因: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实施军事封锁的同时,对苏区采取食盐管制。(2分)方法:熬制提炼食用硝盐;设立了大量对外贸易处,同白区贸易。(每点1分,共2分)
材料四 欧盟的盐业发展基本由市场调控,发展较稳定。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都通过食品法来规范盐市场。在英国,盐的生产、流通、消费、贸易活动完全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国家制定法规保证盐质、规范行业开采。美国的盐业发展历史特点为:盐业流通完全市场化运行,形成了产销合一、寡头垄断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并购与国际合作逐渐广泛并成为潮流。在此期间,美国的盐企业曾席卷了欧洲市场。
——摘编自唐娜《欧美盐业市场发展历史及现状》
(4)根据材料四归纳欧盟、英国盐业发展的共同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盐业发展情况反映的时代发展趋势。(1分)
共同特点:市场调控;法律规范。(每点1分,共2分)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1分)
19.(13分)严格意义上的留学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出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近代官派留学由此开端。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批幼童留学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影响。(2分)
事件:洋务运动。(1分)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西学的传播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主要情况统计表。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光绪年间 留日   甲午战争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杰出代表有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陈独秀等
民国初至 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 971人(“庚款留学”),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等
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 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
留苏   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杰出代表有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高潮形成的背景。(2分)请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杰出代表中任选一位,概括其对近现代历史作出的贡献。(2分)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戊戌变法运动开始。(2分)
示例:清末光绪年间的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准备。(2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公费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涉及欧美等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产生“留苏热”的原因,(2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的特点。(2分)
原因: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援助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任答两点即可,2分)
特点:留学人数多;留学范围广,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费留学生所占比例高。(任答两点即可,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留学教育发展的因素。(2分)
因素: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5分)古今中外,各国采取各种办法增强国力。九(1)班围绕“增强国力”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虽称霸西戎,但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立,决心彻底改革,下令招贤。商鞅就于此时进入秦国,并在公元前356年开始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国政权更加稳固、日益强大,并最终统一全国。
——张传玺《春秋战国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成效。(4分)
背景:春秋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地区;秦孝公决心改革。(每点1分,共2分)成效:巩固了秦国政权;使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点1分,共2分)
材料二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公里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变化。(2分)
变化:苏联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部门;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任答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世界近现代的重大改革(部分)
彼得一世 改革 彼得一世命令所有的俄国人剪掉长长的胡子……他强制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 ——《大国崛起》
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一改过去天皇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开启西方近代饮食习惯,这种先导性示范效应很快影响到普通日本国民。 ——《明治维新如何让日本移风易俗》
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深刻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表中三场改革的相同点。(3分)
相同点:政府高度重视;改革涉及内容广泛;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都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任答三点即可,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增强国力”提炼观点,从材料中提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
观点:改革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动力。(1分)
论述:古今中外无不把改革作为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彼得一世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还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西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幕府统治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4分)
结论:总之,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4
(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B D B A A C A C D B D B D B C 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士山盘,铭文记载了贵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汉水中游一带,负责管理当地的贡赋缴纳等事务。士山盘可以用来研究(D)
A.早期国家产生 B.青铜器的诞生
C.井田制的产生 D.西周的分封制
2.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是时代精神的表象,可以从中看到社会观念等变化的轨迹。材料旨在说明(B)
A.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技术 B.青铜器重要的文化内涵
C.青铜器是重要书写载体 D.青铜器功能以祭祀为主
3.小钱币记录大历史。根据下列两枚钱币,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D)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加强对经济控制
4.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了新的拔秧工具——秧马。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这段话描述了(B)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C.外来作物品种的引进 D.江南地区获得初步开发
5.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盲目自大的观念导致(A)
A.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B.西方殖民势力被迫撤退
C.自然经济得以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被阻断
6.某同学在探究活动中搜集到油画《圆明园劫难》、图片《轮船招商局》、电影《甲午风云》和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由此推测,他探究的主题应是(A)
A.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指引抗战方向体现在(C)
A.发动南昌起义,建立武装力量
B.淞沪会战中粉碎敌人迷梦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8.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下列军事行动最能体现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是(A)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9.1954年3—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等大城市组织8 000多名代表提出了5 900多条修改意见;宪法草案通过后,全国近1.5亿人提出了118万条意见。由此可知,这部宪法的制定(C)
A.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B.反映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C.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D.充分吸收近代立法经验
10.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共同反映出的特定内涵是(D)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救亡图存、民族解放
C.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D.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11.1984年11月,德国工程师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他走马上任后,狠抓质量、从严治厂,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情况进行工资浮动。这些现象的出现(B)
A.缩小了城乡差距 B.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C.发展了乡镇企业 D.丰富了所有制结构
12.罗马大竞技场外部的拱门(如图)为两边用古典柱子夹插并立所形成的柱式—拱门联合结构,它把作为希腊古代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合二为一。据此可知,罗马建筑(D)
A.恪守民族文化 B.追求外形精美
C.专注学习和照搬 D.善于传承和创造
13.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B)
A.推动城市兴起 B.关注人的发展
C.摆脱教会控制 D.强化国王权力
14.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做有规律的摆动。某同学在复习英国历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右边示意图。钟摆在17世纪末期时向右摆动的原因是(D)
A.议会重新召开 B.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C.1688年光荣革命 D.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5.1917年后,在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这表明十月革命(B)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C.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6.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C)
A.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B.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C.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7.2023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正式闭幕。最终,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表明(A)
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B.经济全球化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冷战结束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联合国未充分发挥全球治理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
18.(13分)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景之治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剧。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战争,耗费甚巨,财政危机严重,号召全国有钱人捐款,然而响应者寥寥。因此,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正式下令采用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的做法,盐业由政府经营。盐业官营等举措解决了上述问题,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
——摘编自陈心怡《浅析汉朝的盐铁官营争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实行盐业官营的背景。(2分)概括这一举措的影响。(2分)
背景:适应军事战争的需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有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每点1分,共2分)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社会发展。(2分)
材料二 英国的制盐因用燃煤取代了炉灶中的木柴或泥炭而发生了巨变,此前没有能力产盐的某些地区因对丰富的煤炭储量充满信心也开始直接用海水制盐,如苏格兰。古老的盐场也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建了大工厂,而且铁路还使内陆盐场不再与外界隔离,从而不断扩大了盐场的销售市场。1870年后,英国每年稳定出口100万吨盐,盐成为英国第三大出口产品。
——摘编自[法]让·克洛德·奥凯《盐的世界史》
(2)简述材料二中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英国盐业发展的。(2分)
提高了制盐的生产力;现代化制盐工厂出现;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扩大了内陆盐场的销售市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惊。他们在实施军事封锁的同时,对苏区采取食盐管制。为此,苏区各地从老屋、旧灶中取硝土、卤水做原料,熬制提炼食用硝盐。然而,长期食用硝盐对身体有害,因此还是要想方设法“进口”食盐,为此,设立了大量对外贸易处,同白区(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互通有无,解决了食盐奇缺的问题。
——摘编自陈安《苏区的“夺盐战争”》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区出现食盐困难的原因。(2分)概括苏区解决食盐困难的方法。(2分)
原因: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实施军事封锁的同时,对苏区采取食盐管制。(2分)方法:熬制提炼食用硝盐;设立了大量对外贸易处,同白区贸易。(每点1分,共2分)
材料四 欧盟的盐业发展基本由市场调控,发展较稳定。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都通过食品法来规范盐市场。在英国,盐的生产、流通、消费、贸易活动完全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国家制定法规保证盐质、规范行业开采。美国的盐业发展历史特点为:盐业流通完全市场化运行,形成了产销合一、寡头垄断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并购与国际合作逐渐广泛并成为潮流。在此期间,美国的盐企业曾席卷了欧洲市场。
——摘编自唐娜《欧美盐业市场发展历史及现状》
(4)根据材料四归纳欧盟、英国盐业发展的共同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盐业发展情况反映的时代发展趋势。(1分)
共同特点:市场调控;法律规范。(每点1分,共2分)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1分)
19.(13分)严格意义上的留学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出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近代官派留学由此开端。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批幼童留学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影响。(2分)
事件:洋务运动。(1分)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西学的传播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主要情况统计表。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光绪年间 留日   甲午战争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杰出代表有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陈独秀等
民国初至 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 971人(“庚款留学”),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等
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 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
留苏   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杰出代表有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高潮形成的背景。(2分)请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杰出代表中任选一位,概括其对近现代历史作出的贡献。(2分)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戊戌变法运动开始。(2分)
示例:清末光绪年间的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准备。(2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公费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涉及欧美等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产生“留苏热”的原因,(2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的特点。(2分)
原因: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援助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任答两点即可,2分)
特点:留学人数多;留学范围广,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费留学生所占比例高。(任答两点即可,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留学教育发展的因素。(2分)
因素: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5分)古今中外,各国采取各种办法增强国力。九(1)班围绕“增强国力”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虽称霸西戎,但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立,决心彻底改革,下令招贤。商鞅就于此时进入秦国,并在公元前356年开始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国政权更加稳固、日益强大,并最终统一全国。
——张传玺《春秋战国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成效。(4分)
背景:春秋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地区;秦孝公决心改革。(每点1分,共2分)成效:巩固了秦国政权;使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点1分,共2分)
材料二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公里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变化。(2分)
变化:苏联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部门;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任答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世界近现代的重大改革(部分)
彼得一世 改革 彼得一世命令所有的俄国人剪掉长长的胡子……他强制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 ——《大国崛起》
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一改过去天皇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开启西方近代饮食习惯,这种先导性示范效应很快影响到普通日本国民。 ——《明治维新如何让日本移风易俗》
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深刻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表中三场改革的相同点。(3分)
相同点:政府高度重视;改革涉及内容广泛;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都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任答三点即可,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增强国力”提炼观点,从材料中提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
观点:改革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动力。(1分)
论述:古今中外无不把改革作为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彼得一世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还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西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幕府统治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4分)
结论:总之,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