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1(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A D C A C C A C B C D B C B A B D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广西甑皮岩遗址发掘清理出石器加工点、用火遗迹、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水陆生动植物遗骸。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A)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形成C.阶级分化的产生 D.禅让制的形成2.据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了当时洛阳(D)A.战乱严重经济萧条 B.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商业贸易空前繁盛 D.民族交融社会繁荣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A.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4.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如宋词、话本、元杂剧、散曲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宋元文学艺术的繁荣(A)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承了“尊崇儒术”的精神C.提升了文人的政治地位 D.反映了“大一统”时代风貌5.“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C)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6.习近平主席在某历史事件的纪念大会上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对这一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C)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7.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我军入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于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由此可知,广大民众支援推动(A)A.北伐胜利进军 B.革命根据地建立C.长征胜利完成 D.抗日战争的胜利8.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带步步逼近,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但是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率部击毙敌人一万多人。捷报传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反过去的悲观情绪,唱起“速胜论”的高调来。为此毛泽东(C)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创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发表了《论持久战》D.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9.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向世人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来了”(B)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体现了中共胸怀天下的情怀C.加速了美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D.避免了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10.某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表明我国(C)A.落实民族共同富裕 B.实现民族区域自治C.十分重视民族平等 D.法律体系得到完善11.1969年2月,尼克松在检讨对华政策时说:“(美国)无视中国这个亚洲的主要国家,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尼克松的言行(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标志中美关系得到改善C.表明美国放弃反华政策D.旨在谋求改善中美关系1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B)A.是推动联合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C.已然是亚太诸国最大贸易伙伴 D.主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3.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统治者称“Raja”,即“王”,也就是“佛经里的天王”。这反映出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C)A.发源于大河流域 B.建立严格等级制度C.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D.受希腊哲学影响14.法兰克国王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对以上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B)A.基督教会在欧洲的权力至高无上 B.教权和王权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法兰克王国依靠教会力量而崛起 D.教皇和查理是封君封臣的关系15.用示意图来勾画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史实反映了(A)A.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B.资本主义制度扩张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D.新航路开辟的作用16.1880—1900年,日本人口从3 500万增长到4 500万,传统的农业社会人群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快速下降,而工商业人口迅速上升。据此可知,日本明治维新(B)A.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 B.推动了日本社会转型C.促使了人口结构优化 D.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17.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认为,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同诺曼底登陆相媲美。无法与其媲美在于它(D)A.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18.(12分)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古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4分)具体措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每点2分,共4分)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的地图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1分)举例说明元朝和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3分)共同点:疆域范围广大。(1分)特点: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1分)举例: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1分)清朝时,在西藏地区建立册封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1分)(举例答新疆、台湾等亦可)材料三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2分)意义:使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2分)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一点即可,2分)19.(13分)人类不断向未知世界探索,世界大了,世界也小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29年,里贝罗绘制的《世界地图》,囊括迄今所知一切地方,翔实绘制了欧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线和岛屿,首次展现了太平洋的真实跨度和连续的北美洲海岸线。——摘编自席会东《皇家秘图的帝国掠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图绘制范围的扩大源于哪一历史事件。(1分)请从世界联系的角度评价这一事件。(4分)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评价:加强了世界的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任答一点2分,共4分)材料二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说道:“我在1969年飞向月球,当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盖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来。”——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丛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9年美国飞船飞向月球的背景。(4分)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冷战对峙局面;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任答一点2分,共4分)材料三 21世纪初,电子通信等技术极大消除了时空隔阂,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跨国流动成为常态,各国成为全球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世界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地球村”所呈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分)趋势:经济全球化。(2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人们对地球认知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或科技的进步)。(2分)20.(16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抗争、探索和努力奋斗,走向复兴富强之路。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1分)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每点1分,共2分)理由: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分)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经过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探索。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也经过艰难探索和失误,最终才找到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摘编任保秋《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道路?(2分)原因: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1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1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材料三 以1949年为节点,……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摘编自《人民日报:世界通过“北京时间”感受“中国奇迹”》(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选两个“历史性转变”,写出“转变”的标志性事件。(4分)标志性事件(依次为):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设立经济特区。(任答两例即可,4分)材料四 时间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部分事件)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1927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45年 抗战胜利1949年 新中国成立1957年 一五计划完成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4)根据材料三、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材料四中至少2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6分)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分)论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分)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1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1(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A D C A C C A C B C D B C B A B D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广西甑皮岩遗址发掘清理出石器加工点、用火遗迹、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水陆生动植物遗骸。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A)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形成C.阶级分化的产生 D.禅让制的形成2.据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了当时洛阳(D)A.战乱严重经济萧条 B.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商业贸易空前繁盛 D.民族交融社会繁荣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A.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4.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如宋词、话本、元杂剧、散曲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宋元文学艺术的繁荣(A)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承了“尊崇儒术”的精神C.提升了文人的政治地位 D.反映了“大一统”时代风貌5.“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C)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6.习近平主席在某历史事件的纪念大会上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对这一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C)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7.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我军入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于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由此可知,广大民众支援推动(A)A.北伐胜利进军 B.革命根据地建立C.长征胜利完成 D.抗日战争的胜利8.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带步步逼近,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但是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率部击毙敌人一万多人。捷报传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反过去的悲观情绪,唱起“速胜论”的高调来。为此毛泽东(C)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创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发表了《论持久战》D.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9.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向世人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来了”(B)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体现了中共胸怀天下的情怀C.加速了美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D.避免了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10.某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表明我国(C)A.落实民族共同富裕 B.实现民族区域自治C.十分重视民族平等 D.法律体系得到完善11.1969年2月,尼克松在检讨对华政策时说:“(美国)无视中国这个亚洲的主要国家,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尼克松的言行(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标志中美关系得到改善C.表明美国放弃反华政策D.旨在谋求改善中美关系1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B)A.是推动联合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C.已然是亚太诸国最大贸易伙伴 D.主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3.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统治者称“Raja”,即“王”,也就是“佛经里的天王”。这反映出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C)A.发源于大河流域 B.建立严格等级制度C.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D.受希腊哲学影响14.法兰克国王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对以上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B)A.基督教会在欧洲的权力至高无上 B.教权和王权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法兰克王国依靠教会力量而崛起 D.教皇和查理是封君封臣的关系15.用示意图来勾画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史实反映了(A)A.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B.资本主义制度扩张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D.新航路开辟的作用16.1880—1900年,日本人口从3 500万增长到4 500万,传统的农业社会人群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快速下降,而工商业人口迅速上升。据此可知,日本明治维新(B)A.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 B.推动了日本社会转型C.促使了人口结构优化 D.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17.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认为,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同诺曼底登陆相媲美。无法与其媲美在于它(D)A.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18.(12分)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古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4分)具体措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每点2分,共4分)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的地图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1分)举例说明元朝和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3分)共同点:疆域范围广大。(1分)特点: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1分)举例: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1分)清朝时,在西藏地区建立册封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1分)(举例答新疆、台湾等亦可)材料三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2分)意义:使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2分)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一点即可,2分)19.(13分)人类不断向未知世界探索,世界大了,世界也小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29年,里贝罗绘制的《世界地图》,囊括迄今所知一切地方,翔实绘制了欧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线和岛屿,首次展现了太平洋的真实跨度和连续的北美洲海岸线。——摘编自席会东《皇家秘图的帝国掠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图绘制范围的扩大源于哪一历史事件。(1分)请从世界联系的角度评价这一事件。(4分)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评价:加强了世界的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任答一点2分,共4分)材料二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说道:“我在1969年飞向月球,当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盖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来。”——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丛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9年美国飞船飞向月球的背景。(4分)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冷战对峙局面;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任答一点2分,共4分)材料三 21世纪初,电子通信等技术极大消除了时空隔阂,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跨国流动成为常态,各国成为全球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世界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地球村”所呈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分)趋势:经济全球化。(2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人们对地球认知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或科技的进步)。(2分)20.(16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抗争、探索和努力奋斗,走向复兴富强之路。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1分)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每点1分,共2分)理由: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分)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经过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探索。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也经过艰难探索和失误,最终才找到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摘编任保秋《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道路?(2分)原因: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1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1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材料三 以1949年为节点,……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摘编自《人民日报:世界通过“北京时间”感受“中国奇迹”》(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选两个“历史性转变”,写出“转变”的标志性事件。(4分)标志性事件(依次为):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设立经济特区。(任答两例即可,4分)材料四 时间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部分事件)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1927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45年 抗战胜利1949年 新中国成立1957年 一五计划完成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4)根据材料三、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材料四中至少2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6分)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分)论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分)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1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1(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1(解答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