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3(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B C A A C C C D D C A B A C C B D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B)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的丰富历史信息2.汉以前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天下;自张骞通西域后,大量“殊方异物”和异国风土人情的记录传到中国,改变了中国古代“天下”的观念。这可以用来说明,张骞通西域(C)A.丰富民众生活 B.推动中外交流C.拓宽国人视野 D.扩大中国影响3.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地方势力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A)A.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4.有观点认为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较之汉唐的册封、朝贡和和亲的方式更有效。元朝这种管理方式指的是(A)A.推行行省制度 B.设置宣政院 C.实现区域自治 D.设立都护府5.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曼陀罗花的记载:“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这体现李时珍(C)A.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B.选材着眼现实生活C.重视实践求证精神 D.大胆探索改革创新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其中,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历史事件是(C)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7.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C)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C.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8.历史纪录片承担着探究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摄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关的纪录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摄(D)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废止跪拜;严禁鸦片、禁止赌博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B.推翻清王朝的斗争C.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社会生活习俗变迁9.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洋务运动与彼得一世改革对本国历史进程起到的共同作用是(D)A.都瓦解了封建制度 B.都改变了社会性质C.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D.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10.“当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试车成功,当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当新中国工业无数个‘第一’层出不穷的时候,中国人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得益于(C)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1.如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A)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12.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对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理解正确的是(B)A.改革一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B.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城乡土地政策必须完全相同 D.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不可以转让13.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冲突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国提供的方案是(A)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4.随着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之前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了,大量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涌入东方,他们在亚非的许多城市从事商业经营,一个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就此建立。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C)A.强化了亚非地区的统治 B.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D.推动了手工工艺的发展15.古代日本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深受唐代的影响。能说明以上观点的史实是(C)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日本大化改新 D.遣唐使来华16.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缩小与西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着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为了(B)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应对法西斯的扩张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推动东欧各国改革17.1995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绿皮书》指出:“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60%时,使用统一货币就十分必要。”据此推断,欧元的产生(D)A.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B.象征着欧洲联合成一个国家C.标志着欧洲联盟的诞生 D.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18.(13分)居安思危,大国长安。同学们围绕“国家安全”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探究。【探究一 应对国土危机】 明朝中叶以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国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冲击。图一 明代侵犯中国 东南沿海的倭寇 图二 17世纪初侵占 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图三 1894年进犯中国黄 海海域的日舰“吉野号” 图四 1931年9月占领中 国东北沈阳的日本关东军(1)任选两幅图片,简述中国军民在冲击下的反应。(4分)反应:图一:戚继光抗倭;图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图三:邓世昌黄海大战;图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任答两点即可,4分)【探究二 捍卫国家主权】 挽救民族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是正义之举。材料一 这场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材料二 右图是雕像《祖国母亲在召唤》。年轻的母亲手持利剑,振臂高呼,指引英勇的红军战士奋勇抗敌,雕像表现出苏联人民在1942—1943年卫国战争期间听从祖国母亲的召唤,勇敢战斗打败法西斯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和信念。(2)联系所学,指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1分)推断材料二的雕像最有可能是为了纪念哪一场战役而设立?(1分)从上面信息中,谈谈你感受到的共同的精神内涵。(2分)事件:五四运动。(1分)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精神内涵: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献身精神。(任答一点即可,2分)【探究三 修补网络漏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3)根据探究三,概括社会信息化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问题。(3分)问题:泄露个人隐私;影响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网络信息被恶意利用;威胁国家信息安全。(任答三点即可,3分)(4)综合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2分)认识:国家安全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巩固国土安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网络监管,保证信息安全;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不断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19.(13分)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最喜欢,需求量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直至15世纪前,欧洲糖的产量偏低,另一方面,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5世纪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4分)原因:当时欧洲食糖产量偏低,比较珍贵(物质生产的匮乏);(2分)人们处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禁欲主义盛行(基督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分)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更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出欧洲社会的进步,请你列举此过程中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3分)举例: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任答一点,1分)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任答一点,1分)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任答一点,1分)(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示例一】观点:同意这一观点。(1分)理由:习俗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它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推动了糖业和茶叶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相关商品的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紧密相连;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2分)【示例二】观点:不同意这一观点。(1分)理由:生产力发展改变习俗。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习俗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2分)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3分)原因:食糖过量会产生多种疾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的需要;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任答三点即可,3分)20.(15分)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朝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的称谓与哪一历史趋势有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潮有关的历史事件。(1分)历史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古代的统一过程。(任答一点即可,2分)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材料二时期 民族关系史实 夷夏观念秦朝 北击匈奴,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 由华夷差别逐渐 趋于一体化三国两晋南北朝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唐朝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明清 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设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清朝尤其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由华夷差别逐渐——汪清《国家认同视阈下历史教科书中民族关系史的建构研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分)从秦朝到明清时期的夷夏观念变化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方式:战争;修筑长城;人口迁徙(民族迁徙);册封;设置行政机构。(任答一点即可,1分)影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整理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3)根据材料三,选择一个角度(深度或者广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2分)历程:深度: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递进历程;广度: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经历了从“少数先驱者的觉醒”到“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全面觉醒”。(任答一点即可,1分)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的传入;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等。(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材料四笔记1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记2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李海林《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的三重逻辑》(4)请从材料四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中华民族”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示例一】观点: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1分)论述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的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分)结论:综上所述,经过各个民族、各个朝代的共同努力,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1分)论述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事件,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喇嘛、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4分)结论: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1分)【示例二】见《参考答案详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3(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B C A A C C C D D C A B A C C B D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B)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的丰富历史信息2.汉以前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天下;自张骞通西域后,大量“殊方异物”和异国风土人情的记录传到中国,改变了中国古代“天下”的观念。这可以用来说明,张骞通西域(C)A.丰富民众生活 B.推动中外交流C.拓宽国人视野 D.扩大中国影响3.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地方势力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A)A.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4.有观点认为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较之汉唐的册封、朝贡和和亲的方式更有效。元朝这种管理方式指的是(A)A.推行行省制度 B.设置宣政院 C.实现区域自治 D.设立都护府5.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曼陀罗花的记载:“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这体现李时珍(C)A.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B.选材着眼现实生活C.重视实践求证精神 D.大胆探索改革创新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其中,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历史事件是(C)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7.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C)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C.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8.历史纪录片承担着探究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摄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关的纪录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摄(D)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废止跪拜;严禁鸦片、禁止赌博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B.推翻清王朝的斗争C.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社会生活习俗变迁9.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洋务运动与彼得一世改革对本国历史进程起到的共同作用是(D)A.都瓦解了封建制度 B.都改变了社会性质C.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D.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10.“当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试车成功,当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当新中国工业无数个‘第一’层出不穷的时候,中国人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得益于(C)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1.如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A)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12.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对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理解正确的是(B)A.改革一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B.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城乡土地政策必须完全相同 D.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不可以转让13.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冲突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国提供的方案是(A)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4.随着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之前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了,大量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涌入东方,他们在亚非的许多城市从事商业经营,一个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就此建立。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C)A.强化了亚非地区的统治 B.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D.推动了手工工艺的发展15.古代日本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深受唐代的影响。能说明以上观点的史实是(C)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日本大化改新 D.遣唐使来华16.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缩小与西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着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为了(B)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应对法西斯的扩张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推动东欧各国改革17.1995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绿皮书》指出:“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60%时,使用统一货币就十分必要。”据此推断,欧元的产生(D)A.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B.象征着欧洲联合成一个国家C.标志着欧洲联盟的诞生 D.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18.(13分)居安思危,大国长安。同学们围绕“国家安全”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探究。【探究一 应对国土危机】 明朝中叶以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国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冲击。图一 明代侵犯中国 东南沿海的倭寇 图二 17世纪初侵占 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图三 1894年进犯中国黄 海海域的日舰“吉野号” 图四 1931年9月占领中 国东北沈阳的日本关东军(1)任选两幅图片,简述中国军民在冲击下的反应。(4分)反应:图一:戚继光抗倭;图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图三:邓世昌黄海大战;图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任答两点即可,4分)【探究二 捍卫国家主权】 挽救民族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是正义之举。材料一 这场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材料二 右图是雕像《祖国母亲在召唤》。年轻的母亲手持利剑,振臂高呼,指引英勇的红军战士奋勇抗敌,雕像表现出苏联人民在1942—1943年卫国战争期间听从祖国母亲的召唤,勇敢战斗打败法西斯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和信念。(2)联系所学,指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1分)推断材料二的雕像最有可能是为了纪念哪一场战役而设立?(1分)从上面信息中,谈谈你感受到的共同的精神内涵。(2分)事件:五四运动。(1分)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精神内涵: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献身精神。(任答一点即可,2分)【探究三 修补网络漏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3)根据探究三,概括社会信息化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问题。(3分)问题:泄露个人隐私;影响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网络信息被恶意利用;威胁国家信息安全。(任答三点即可,3分)(4)综合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2分)认识:国家安全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巩固国土安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网络监管,保证信息安全;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不断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19.(13分)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最喜欢,需求量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直至15世纪前,欧洲糖的产量偏低,另一方面,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5世纪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4分)原因:当时欧洲食糖产量偏低,比较珍贵(物质生产的匮乏);(2分)人们处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禁欲主义盛行(基督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分)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更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出欧洲社会的进步,请你列举此过程中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3分)举例: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任答一点,1分)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任答一点,1分)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任答一点,1分)(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示例一】观点:同意这一观点。(1分)理由:习俗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它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推动了糖业和茶叶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相关商品的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紧密相连;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2分)【示例二】观点:不同意这一观点。(1分)理由:生产力发展改变习俗。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习俗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2分)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3分)原因:食糖过量会产生多种疾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的需要;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任答三点即可,3分)20.(15分)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朝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的称谓与哪一历史趋势有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潮有关的历史事件。(1分)历史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古代的统一过程。(任答一点即可,2分)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材料二时期 民族关系史实 夷夏观念秦朝 北击匈奴,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 由华夷差别逐渐 趋于一体化三国两晋南北朝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唐朝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明清 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设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清朝尤其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由华夷差别逐渐——汪清《国家认同视阈下历史教科书中民族关系史的建构研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分)从秦朝到明清时期的夷夏观念变化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方式:战争;修筑长城;人口迁徙(民族迁徙);册封;设置行政机构。(任答一点即可,1分)影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整理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3)根据材料三,选择一个角度(深度或者广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2分)历程:深度: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递进历程;广度: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经历了从“少数先驱者的觉醒”到“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全面觉醒”。(任答一点即可,1分)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的传入;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等。(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材料四笔记1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记2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李海林《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的三重逻辑》(4)请从材料四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中华民族”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示例一】观点: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1分)论述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的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分)结论:综上所述,经过各个民族、各个朝代的共同努力,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1分)论述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事件,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喇嘛、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4分)结论: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1分)【示例二】见《参考答案详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3(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3(解答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