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795年
1911年
1644年
乾隆
1840年
1662年
康熙
雍正
经济总量:世界第一(GDP占世界1/3)
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城市发展程度: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数据来源:戴逸《论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
1.2万+
人物
2140+
房屋
桥梁
50+
400+
船只
200+
招牌
50+
行业
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是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真实的再现。
请你为此画补充完整名字:《姑苏______图》
繁华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手工业
商业
农业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原因:统治者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
◎洪武丈量鱼鳞图
1.明太祖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2.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有利于农业恢复与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摊丁入亩”
取消收丁税,
进一步减轻
农民负担
延续重视农业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清朝鱼鳞图册
乾隆帝
(二)措施: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政府颁布的
开荒执照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字体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三)表现:
①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②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食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经乾隆一朝的倡导,甘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甘蔗
药材
棉花
烟草
花卉
茶叶
水果
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地区,“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甘蔗种植分布在台湾、广东、福建等省区,其中番禺、东莞、增城各县,“蔗田几与禾田等矣”。种烟收益大,福建一省,“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无锡农户“不植五谷,而植园蔬”,“冬菜一熟,可抵禾稼秋成之利”。南浔乡镇居民“专务时鲜瓜蔬”,获利三倍。
——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清史》
④经济作物品种与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乾隆年间《万国来朝图》局部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四)意义:
明朝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松江:棉纺织业中心
苏州: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制瓷中心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相关史事
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
明洪武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明永乐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
明宣德
青花蓝查体出戟法轮罐之盖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八方烛台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运用珐琅彩、仿哥釉、青花、窑变釉、斗彩等十几种施釉方法,集高低温釉、彩于一身,有“瓷母”之称。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丝绸中最高贵的,有“寸锦寸金”之说。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是皇家独有的御用丧葬物品,用藏羚羊绒、香樟绒、金线等,采用双面缂丝织就而成,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2013年被拍出1.3亿天价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问世,雍正时粉彩瓷器技术已达登峰造极。
清朝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有些颇具规模
清《纺织图》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结合图片及材料分析,当时纺织业发展有何特点?
出现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机户
(早期资本家)
手工工场
机工
(早期雇佣工人)
雇佣
被雇佣
出资
劳动
工资
经营
利润
出力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雇佣关系,标志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明朝雇佣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多少个招牌?
有哪些店铺?
有什么类型?
大方脉药、竹器、湖笔、衣庄、素菜、上桌点心、南北杂货
牛油XX、名人字画、金珠、磁器、帽铺、雅扇、刘字X
名烟、药室、桐油、手巾、命馆、钱铺、 缎庄
21个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
经济方面:
各行各业(金融业)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行
(二)商业的繁荣:
1、商品贸易: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天下四聚
北京、苏州:工商业繁荣
汉口镇:主要从事大宗商品贸易
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
◎《姑苏繁华图》(局部)
(二)商业的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品贸易: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顺差: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国的商品出口额高于进口额]……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 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 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7 000~10 000吨,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兑换银钱
(二)商业的繁荣:
3、商业活动: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
晋商
徽商
◎中国第一家票号
◎徽州古城
票号:专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
江南徽州府
商人
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 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山西商人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
主要从事食盐、 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
徽商最大的特点:“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意义:这些商帮的活动,对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类别 新 变 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引进高产作物;多种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繁多;生产区域化;农副产品商业化;
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白银货币化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商帮兴盛(南徽北晋);
1.结合本节课两子目内容,梳理明清经济有哪些新变化?
2.思考:明清经济发展的进步和局限表现在哪里?
农业不断发展
手工业不断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铁犁牛耕);生产关系没有重大变革(分散经营、自给自足)
集中在传统手工业领域,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始终不占主导(农业主导),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专制统治的制约
【合作探究】
三、人口增长
(一)表现: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二)影响:
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
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清高宗实录》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闯关东与走西口
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1765年
1688年
1640年
1636年
清立
两种文明的赛跑
两个世界的分流
资产阶级革命
康雍乾盛世
1840年
工业革命
康熙
1661年
雍正
1722年
乾隆
1735年
嘉庆
1796年
封建主义盛世
资本主义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