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37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第37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37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考情 分析 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2024·湖南·T16 2024·黑吉辽·T23 2024·安徽·T7 2024·新课标·T3 2023·山东·T9 2022·河北·T17 2022·湖北·T21 2021·山东·T23
2.体温的调节 2022·山东·T18 2022·湖南·T18 2022·湖北·T9 2022·辽宁·T21 2021·海南·T16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2024·山东·T23 2024·河北·T16 2024·黑吉辽·T11 2024·江西·T20 2024·河北·T7 2024·湖北·T15 2023·新课标·T32 2023·重庆·T6 2023·全国甲·T30 2022·湖北·T7 2021·河北·T17
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体液调节
[教材隐性知识] 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________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联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较缓慢
作用范围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____________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________可以看作是________的一个环节; (2)________________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3种模型,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调节,涉及的信号分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③相比,①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3)图中②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紧张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当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立即恢复至安静水平,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途径
神经调节 模型
特点 完全依赖反射弧完成,仅涉及神经递质这种信号分子
实例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体液调节 模型
特点 涉及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
实例 人进食后血糖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
神经| 体液调节 特点 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
模型Ⅰ
实例 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模型Ⅱ
实例 日照长短变化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增加,促使鸟类产卵
考向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2024·湖北名校联考)正常生理状态下,人和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给家兔注射肾上腺素用于研究体液调节对血压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在切断家兔减压神经后,分别刺激其中枢端(靠近神经中枢的一侧)和外周端(远离神经中枢的一侧)用于研究神经调节对血压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压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
B.图2中刺激开始后,相应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C.由图1和图2可知,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快
D.由图2和图3可知,减压神经属于传出神经
2.神经元死亡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失调是AD患者的先兆症状,褪黑素(MT)主要是由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能够缩短入睡时间,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调节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接受光周期信号到改善睡眠质量的过程中,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在调节过程中,视网膜属于感受器,松果体属于效应器
C.睡前长时间看手机,MT分泌量降低,难以入睡
D.补充外源MT并未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性,是因为MT受体的改变
考点二 体温的调节
1.体温的平衡
2.体温调节的过程
(1)体温调节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体温感觉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
(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而非绝对温度,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既存在于皮肤中,也存在于黏膜、内脏器官中。
(4)特点: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__________。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于夏天,________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________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
(1)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18B)(  )
(2)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2021·海南,16B)(  )
(3)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18B)(  )
人体体温调节
1.如图表示机体由25 ℃的环境进入10 ℃的环境中体温调节的过程,根据流程图回答问题:
2.请画出在10 ℃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的变化曲线图:
考向二 体温的调节
3.(2022·湖北,9)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比赛服在零下10 ℃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分解加快,储存的ATP增加,产热大于散热
B.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血糖分解加快
C.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
D.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供能
4.(2024·武汉联考)近期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频发,症状之一表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 ℃。如图为某甲流患者发热后体温变化的三个时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定点上升期,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高温持续期间,该患者细胞代谢旺盛,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体温调定点下降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高温持续期间,不宜给患者加盖棉被“捂汗”
5.(2022·浙江6月选考,14)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考点三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向
(2)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Na+的来源和去向
(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3.水盐平衡调节机制、相关结构及参与的激素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模型解读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2)合成及分泌:具有合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以及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功能。 (3)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以及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4)传导:可以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如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2021·海南,16A)(  )
(2)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16D)(  )
(3)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2022·河北,17D)(  )
(4)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2021·河北,17C)(  )
水盐平衡的调节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内环境的稳态为基础,水盐代谢的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可通过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进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尿量超过3 L/d称为尿崩。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与抗利尿激素(ADH)有关。图1表示ADH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后发挥作用的机理(ADHR表示ADH受体),请据图提出尿崩症的两种可能机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离不开醛固酮的作用。当血钠含量升高时,______________分泌醛固酮的量________,从而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4)图2为醛固酮的作用示意图,据图可知,醛固酮进入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并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是①钠离子通道蛋白,该蛋白的数量增加,会促进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ATP的生成量增加,为钠钾泵提供能量;③钠钾泵,促进Na+运出细胞,进入血液。
(5)分析醛固酮增多引起血容量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 水盐平衡的调节
6.(2022·湖北,7)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时会长时间穿防护服,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
C.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7.(2024·黑吉辽,11)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ng·L-1) 醛固酮浓度/(ng·L-1)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A.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
D.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考向四 下丘脑的功能
8.(2021·全国甲,4)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9.(2024·湖北,15)为探究下丘脑对哺乳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某学生以实验动物为材料设计一系列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若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
C.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D.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一、过教材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信号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B.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C.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因为激素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体液调节
E.神经调节比较迅速,原因是其信息传递主要为电信号形式
F.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原因是激素随体液传送作用于全身细胞
G.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因此激素调节范围局限且准确
H.体液调节持续时间长,原因是激素不会被降解
I.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J.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体温稳定是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
B.安静状态时候人体产热的器官主要是脑、肝脏和骨骼肌
C.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产生热觉
D.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皮肤主要通过辐射的方式散热
E.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调节体温
F.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
G.某流感患者一天中体温维持在38 ℃,则在该时间段内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H.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I.体温稳定依赖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3.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状态
B.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口腔上皮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饮水不足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后叶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下丘脑中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D.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肾小管、集合管发挥作用
E.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的患者不能通过口服该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
F.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
G.大量出汗使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
H.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
二、过高考
1.(2023·新课标,32节选)剧烈运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大量CO2,CO2进入血液使呼吸运动加快。CO2使呼吸运动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全国甲,30节选)请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动物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山东,23节选)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考点一 整合
1.体液传送 化学物质 细胞外液 体液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教材隐性知识 CO2 
2.反射弧 体液运输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比较长 中枢神经系统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提升
(1)体液 神经—体液 神经 激素 神经递质和激素 神经递质
(2)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3)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4)紧张恐惧等情况下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但启动后,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因此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立即恢复至安静水平。
评价
1.D [由题意可知,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对血压变化均有影响,可见血压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A正确;图2中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后,血压明显下降,由于减压神经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压,因此可以推断在刺激开始后,相应的交感神经(通常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兴奋性应该是下降的,以便与减压神经的作用相协调,B正确;比较图1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变化和图2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引起的血压变化的结果可知,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快,C正确;图2显示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后,血压下降,而图3显示刺激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后,血压基本不变,因此判断减压神经应属于传入神经,D错误。]
2.D [从接受光周期信号到改善睡眠质量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神经调节使褪黑素分泌,而后褪黑素随着体液的传送调节睡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在调节过程中,视网膜属于感受器,SCN为神经中枢,松果体属于效应器,B正确;睡前长时间看手机,MT分泌量降低,因而会延长入睡时间,导致难以入睡,C正确;补充外源MT未能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性,可能是患者的MT受体改变,也可能是反馈抑制导致褪黑素含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考点二 整合
1.有机物氧化放能 产热量 散热量 骨骼肌 皮肤 传导 酶
2.冷觉 热觉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增加 骨骼肌战栗 收缩 减少 增多 舒张 增加 减少 增加 (1)神经—体液调节 (2)下丘脑 大脑皮层 (3)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4)有限的
教材隐性知识 汗液 代谢
判断正误
(1)×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
(2)√
(3)× [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提升
1.= < =
2.
评价
3.C [运动期间需要大量能量,血糖分解加快,ATP和ADP的转化速率加快,但储存的ATP基本不变,且运动员的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产热等于散热,A错误;运动时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血糖分解加快,细胞代谢速率加快,B错误;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细胞代谢速率加快,运动员基本不觉得寒冷,说明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C正确。]
4.C [据题图可知,该患者没有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前,体温调定点是37 ℃,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 ℃,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该患者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后,在体温调定点上升期,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逐渐上升到39 ℃,此时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增加产热量,A正确;高温持续期间,该患者细胞代谢旺盛,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实质是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体温调定点下降期,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下皮肤毛细血管舒张,C错误;高温持续期间,不宜给患者加盖棉被“捂汗”,这会阻碍机体正常散热,不利于正常体温的恢复,D正确。]
5.A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据图可知,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考点三 整合
1.(1)饮水 肾排尿 排尿量 (2)升高 降低 大脑皮层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2.(1)食盐 经肾随尿排出 ≈ (2)减少 降低
3.神经—体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下丘脑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肾上腺皮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
判断正误
(1)√
(2)×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垂体不能。]
(3)× [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4)× [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提升
(1)神经调节
(2)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能力下降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没有减少,但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无法起作用
(3)肾上腺皮质 减少
(4)钠离子排出 醛固酮诱导蛋白可能促进有氧呼吸
(5)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血浆中Na+含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从而导致血浆中水增多
评价
6.C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医护人员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汗流浃背、饮水受限的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B错误;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故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C正确;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
7.B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
8.B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B错误;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9.C [下丘脑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A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若损毁下丘脑,则甲状腺激素无法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正确。]
查落实固基础
一、
1.ABCFGHI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局部电流的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激素的化学信号,A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B错误;激素无催化作用,激素只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C错误;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原因是激素随体液传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F错误;激素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G错误;激素发挥作用后就失活了,H错误;下丘脑可参与神经调节,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等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I错误。]
2.AGI [安静状态时候人体产热的器官主要是脑和肝脏,B错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皮肤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D错误;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体温稳定,E错误;寒冷环境下,由于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值大,故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F错误;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H错误。]
3.BCDFG [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错误;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是只能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D错误;当人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量减少,F错误;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G错误。]
二、
1.体液中CO2增加刺激相关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引起呼吸运动加快
2.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3.增加 药物A作用后使钠离子重吸收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或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共109张PPT)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生物





第37课时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考情分析
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2024·湖南·T16 2024·黑吉辽·T23 2024·安徽·T7 2024·新课标·T3
2023·山东·T9 2022·河北·T17 2022·湖北·T21 2021·山东·T23
2.体温的调节 2022·山东·T18 2022·湖南·T18 2022·湖北·T9 2022·辽宁·T21
2021·海南·T16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2024·山东·T23 2024·河北·T16 2024·黑吉辽·T11 2024·江西·T20
2024·河北·T7 2024·湖北·T15 2023·新课标·T32 2023·重庆·T6
2023·全国甲·T30 2022·湖北·T7 2021·河北·T17
考点三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内容索引
课时精练
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二 体温的调节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 考点一 >
必备知识
整合
1.体液调节
体液传送
化学物质
细胞外液
体液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 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教材隐性知识
CO2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______ ________
反应速度 _____ 较缓慢
作用范围 _______________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______
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 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看作是 的一个环节; (2) 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联系
反射弧
体液运输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比较长
中枢神经系统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3种模型,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调节、 调节、 调节,涉及的信号分子依次是 、____________
、 。
(2)与③相比,①的特点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4点即可)。
关键能力
提升
体液
神经—体液
神经
激素
神经递质和激

神经递质
激素等是通过
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
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3)图中②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4)在紧张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当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立即恢复至安静水平,原因是什么?
提示 紧张恐惧等情况下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但启动后,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因此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立即恢复至安静水平。
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途径
归纳总结
神经调节 模型
特点 完全依赖反射弧完成,仅涉及神经递质这种信号分子
实例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体液调节 模型
特点 涉及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
实例 人进食后血糖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
神经| 体液调节 特点 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
模型Ⅰ

实例 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归纳总结
神经| 体液调节 模型Ⅱ

实例 日照长短变化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增加,促使鸟类产卵
归纳总结
考向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2024·湖北名校联考)正常生理状态下,人和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给家兔注射肾上腺素用于研究体液调节对血压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在切断家兔减压神经后,分别刺激其中枢端(靠近神经中枢的一侧)和外周端(远离神经中枢的一侧)用于研究神经调节对血压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迁移应用
评价
A.血压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
B.图2中刺激开始后,相应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C.由图1和图2可知,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快
D.由图2和图3可知,减压神经属于传出神经

由题意可知,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对血压变化均有影响,可见血压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A正确;
图2中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后,血压明显下降,由于减压神经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压,因此可以推断在刺激开始后,相应的交感神经(通常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兴奋性应该是下降的,以便与减压神经的作用相协调,B正确;
比较图1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变化和图2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引起的血压变化的结果可知,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快,C正确;
图2显示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后,血压下降,而图3显示刺激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后,血压基本不变,因此判断减压神经应属于传入神经,D错误。
2.神经元死亡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失调是AD患者的先兆症状,褪黑素(MT)主要是由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能够缩短入睡时间,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调节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接受光周期信号到改善睡眠质量的过程中,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
调节
B.在调节过程中,视网膜属于感受器,松果体属于效应器
C.睡前长时间看手机,MT分泌量降低,难以入睡
D.补充外源MT并未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性,是因为MT受
体的改变

从接受光周期信号到改善睡眠质量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神经调节使褪黑素分泌,而后褪黑素随着体液的传送调节睡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在调节过程中,视网膜属于感受器,SCN为神经中枢,松果体属于效应器,B正确;
返回
睡前长时间看手机,MT分泌量降低,因而会延长入睡时间,导致难以入睡,C正确;
补充外源MT未能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性,可能是患者的MT受体改变,也可能是反馈抑制导致褪黑素含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体温的调节
< 考点二 >
必备知识
整合
1.体温的平衡
有机物氧化放能
产热量
散热量
骨骼肌
皮肤
传导

2.体温调节的过程
冷觉
热觉
下丘脑
甲状腺
激素
增加
收缩
减少
增多
舒张
增加
减少
增加
(1)体温调节的方式为 。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 。
(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而非绝对温度,分为 和_______
,既存在于皮肤中,也存在于黏膜、内脏器官中。
(4)特点: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
受器
有限的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于夏天, 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 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
教材隐性知识
汗液
代谢
(1)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18B)(  )
提示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
×
判断正误
(2)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2021·海南,16B)(  )
(3)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020·山东,18B)(  )
提示 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
人体体温调节
1.如图表示机体由25 ℃的环境进入10 ℃的环境中体温调节的过程,根据流程图回答问题:
关键能力
提升
=
<
=
2.请画出在10 ℃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的变化曲线图:
提示 
考向二 体温的调节
3.(2022·湖北,9)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比赛服在零下10 ℃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分解加快,储存的ATP增加,产热大于散热
B.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血糖分解加快
C.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
D.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主要通
过肝糖原分解供能

迁移应用
评价
运动期间需要大量能量,血糖分解加快,ATP和ADP的转化速率加快,但储存的ATP基本不变,且运动员的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产热等于散热,A错误;
运动时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血糖分解加快,细胞代谢速率加快,B错误;
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细胞代谢速率加快,运动员基本不觉得寒冷,说明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C正确。
4.(2024·武汉联考)近期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频发,症状之一表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 ℃。如图为某甲流患者发热后体温变化的三个时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体温调定点上升期,甲状腺
激素分泌增加
B.高温持续期间,该患者细胞
代谢旺盛,机体产热量等于
散热量
C.体温调定点下降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高温持续期间,不宜给患者加盖棉被“捂汗”

据题图可知,该患者没有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前,体温调定点是37 ℃,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 ℃,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该患者受病毒感染引
起发热后,在体温调定点上升期,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逐渐上升到39 ℃,此时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增加产热量,A正确;
高温持续期间,该患者细胞代谢旺盛,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实质是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体温调定点下降期,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下皮肤毛细血管舒张,C错误;
高温持续期间,不宜给患者加盖
棉被“捂汗”,这会阻碍机体正常散热,不利于正常体温的恢复,D正确。
5.(2022·浙江6月选考,14)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
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寒冷环境中,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据图可知,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返回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 考点三 >
必备知识
整合
1.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向
饮水
肾排尿
排尿量
(2)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升高
降低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大脑皮层
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Na+的来源和去向
食盐
经肾随尿排出

(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
减少
降低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3.水盐平衡调节机制、相关结构及参与的激素
神经—体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下丘脑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肾上腺皮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模型解读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2)合成及分泌:具有合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以及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功能。
(3)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以及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4)传导:可以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如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
(2021·海南,16A)(  )
(2)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16D)(  )
提示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垂体不能。

判断正误
×
(3)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2022·河北,17D)(  )
提示 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判断正误
×
(4)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2021·河北,17C)(  )
提示 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
水盐平衡的调节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内环境的稳态为基础,水盐代谢的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可通过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进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
关键能力
提升
神经调节
(2)尿量超过3 L/d称为尿崩。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与抗
利尿激素(ADH)有关。图1表示ADH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后发挥作用的机理(ADHR表示ADH受体),请据图提出尿崩症的两种可能机制: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离不开醛固酮的作用。当血钠含量升高时,_____
分泌醛固酮的量 ,从而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抗利尿激素
分泌过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能力下降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没有减少,但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无法起作用
肾上
腺皮质
减少
(4)图2为醛固酮的作用示意图,据图可知,醛固酮进入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并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
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是①钠离子通道蛋白,该蛋白的数量增加,会促进 ;② ,使ATP的生成量增加,为钠钾泵提供能量;③钠钾泵,促进Na+运出细胞,进入血液。
钠离子排出
醛固酮诱导蛋白可能促进有氧呼吸
(5)分析醛固酮增多引起血容量增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血浆中Na+含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从而导致血浆中水增多
考向三 水盐平衡的调节
6.(2022·湖北,7)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时会长时间穿防护服,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
C.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迁移应用
评价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
医护人员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汗流浃背、饮水受限的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B错误;
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故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C正确;
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
7.(2024·黑吉辽,11)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
D.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ng·L-1) 醛固酮浓度/(ng·L-1)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
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
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
考向四 下丘脑的功能
8.(2021·全国甲,4)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
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B错误;
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9.(2024·湖北,15)为探究下丘脑对哺乳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某学生以实验动物为材料设计一系列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不合理的是
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若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
C.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D.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
相对稳定

下丘脑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A正确;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B正确;
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若损毁下丘脑,则甲状腺激素无法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正确。
一、过教材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信号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B.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C.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因为激素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体液调节
E.神经调节比较迅速,原因是其信息传递主要为电信号形式
F.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原因是激素随体液传送作用于全身细胞




G.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因此激素调节范围局限
且准确
H.体液调节持续时间长,原因是激素不会被降解
I.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J.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局部电流的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激素的化学信号,A错误;
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B错误;
激素无催化作用,激素只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C错误;
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原因是激素随体液传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F错误;
激素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G错误;
激素发挥作用后就失活了,H错误;
下丘脑可参与神经调节,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等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I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体温稳定是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
B.安静状态时候人体产热的器官主要是脑、肝脏和骨骼肌
C.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产生热觉
D.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皮肤主要通过辐射的方
式散热
E.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调节体温
F.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
G.某流感患者一天中体温维持在38 ℃,则在该时间段内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H.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I.体温稳定依赖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安静状态时候人体产热的器官主要是脑和肝脏,B错误;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
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皮肤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D错误;
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体温稳定,E错误;
寒冷环境下,由于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值大,故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F错误;
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H错误。
3.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
平衡状态
B.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口腔上皮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饮水不足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后叶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下丘脑中
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D.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肾小管、集合管发挥作用
E.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的患者不能通过口服该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
F.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
G.大量出汗使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
H.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





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B错误;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错误;
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是只能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D错误;
当人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量减少,F错误;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G错误。
二、过高考
1.(2023·新课标,32节选)剧烈运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大量CO2,CO2进入血液使呼吸运动加快。CO2使呼吸运动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全国甲,30节选)请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动物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液中CO2增加刺激相关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引起呼吸运动
加快
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3.(2024·山东,23节选)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 (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药物A作
用后使钠离子重吸收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或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返回
课时精练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D D B C C C
题号 9
答案 C
(1)分级调节 
(2)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如MeSC上的受体分布不同、两过程NE的活性不同等) 
(3)取生理状况相似的黑毛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或做假手术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或做假手术并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A组小鼠的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生长旺盛),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体毛变白;D组小鼠体毛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1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上移 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1)神经调节 免疫调节 
(2)Cl- 
(3)肾小管、集合管 水 
(4)肾上腺皮质 垂体 激素的分泌减少;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5)③①②④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一、选择题
1.人享用美食时,存在以下几条促进胃液分泌的途径:①食物的气味和颜色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③消化产物多肽等作用于胃体G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④胃体扩张刺激幽门部感受器,兴奋经胃壁神经传导至胃体G细胞,该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促胃液素和胃液都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部位
C.途径②属于非条件反射,途径③则属于激素调节
D.途径④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更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促胃液素属于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部位起作用,而胃液属于外分泌液,不通过体液运输,B错误;
途径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途径③消化产物多肽等作用于胃体G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C正确;
途径④主要通过神经调节,而途径③主要是体液调节,途径④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更快,D正确。
答案
2.(2024·浙江1月选考,7)某快递小哥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时,体内会发生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B.物质代谢减慢,产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量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会产生冷觉,A正确;
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兴奋,物质代谢加快,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C错误;
寒冷条件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D错误。
答案
3.(2024·武汉模拟)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 ℃之间。某研究小组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熊猫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图示
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环境温度处于0~30 ℃时,小熊猫机体的
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环境温度由5 ℃升高到25 ℃,皮肤散热的
主要方式包括辐射、蒸发、传导和对流
D.当小熊猫处于寒冷的环境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小熊猫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因此图示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由图示可知,环境温度处于0~30 ℃时,小熊猫的体温相对稳定,故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D错误。
4.(2025·顺义模拟)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
的变化
B.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
素减少
C.曲线 d 表示饮用 1 L 生理盐水后血浆
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当饮用1 L 生理盐水后(0.9%的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曲线b代表快速饮用1 L 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C错误;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B错误;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其中的水分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D正确。
5.(2024·河北,16改编)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B.抗利尿激素增多与患PP均可使细胞外液增多
C.血钠含量降低可使肾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增多
D.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故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A正确;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使细胞外液增多,PP患者的症状与醛固酮缺少相似,会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导致尿液增多,细胞外液减少,B错误;
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由此猜测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相关受体异常或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D正确。
答案
6.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
过A→C→D→E来实现,属
于体液调节
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也可以
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E为肾小管和
集合管,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D.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或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或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或增加)→尿量增加(或减少),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
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不能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C错误。
7.(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设定了一个调定点,如37 ℃,体温整合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若体温维持在调定点,机体产热
量与散热量相等
B.若体温低于调定点,会出现皮肤
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散热速度减缓
C.在致热原作用下,冷敏神经元放
电频率降低,热敏神经元放电频
率升高
D.人体在发热初期,达到调定点之
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
热敏神经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若体温维持在某一固定值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A正确;
若体温低于调定点,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速度减缓,B正确;
在致热原作用下,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C错误;
人体在发热初期,没有达到新的调定点之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从而感到寒冷,D正确。
8.(2023·重庆,6)某人头部受伤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经检查后被诊断为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失调综合征,其部分化验结果见表。下列关于该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或垂体可能
受到损伤
B.血液中的红细胞出
现吸水
C.饮用清水能使尿Na+浓度恢复正常
D.细胞外液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较受伤前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项目名称 结果 参考值
血ADH 7.9 pmol·L-1 2.3~7.4 pmol·L-1
血Na+ 125 mmol·L-1 137~147 mmol·L-1
血K+ 4.2 mmol·L-1 3.5~5.3 m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下丘脑是渗透压调节中枢,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该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推测受伤部位可能为下丘脑或垂体,A正确;
该患者血Na+浓度为125 mmol·L-1,低于正常值,说明其受伤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较受伤前减少,红细胞可能会吸水涨大,B、D正确;
由于患者受伤部位可能为下丘脑或垂体,相关激素分泌不足,饮用清水不能使尿Na+浓度恢复正常,C错误。
9.(2024·襄阳期中)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集合管重吸收水。如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QP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
>血浆
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
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是由
于两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
导致受体不同
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
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
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
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垂体合成且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水分子是通过被动运输的途径被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一方向渗透压大的一方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
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分析题意可知,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图示抗利尿激素与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到集合管主细胞的顶端膜,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2021·山东,23)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为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分级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研究发现,NE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MeSC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原因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MeSC的时间不同(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如MeSC上的受体分布不同、两过程NE的活性不同等)
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
程NE的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可能原因有: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取生理状况相似的黑毛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或做假手术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或做假手术并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A组小鼠的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生长旺盛),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体毛变白;D组小鼠体毛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11.(2022·湖南,18)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上移
增加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热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
12.(2024·江西,20)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 km/h的速度跑步1 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测定相关指标(见表)。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1) 血浆Na+浓度/(mmol·L-1) 血浆K+浓度/(mmol·L-1) 尿渗透压/(mOsm·L-1) 尿Na+浓度/(mmol·L-1) 尿K+浓度/(mmol·L-1)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 005.1 228.1 72.3
(1)表中数据显示,与尿液相比,血浆的各项指标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属于内环境,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体液调节和_________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神经调节
免疫调节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1) 血浆Na+浓度/(mmol·L-1) 血浆K+浓度/(mmol·L-1) 尿渗透压/(mOsm·L-1) 尿Na+浓度/(mmol·L-1) 尿K+浓度/(mmol·L-1)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 005.1 228.1 72.3
(2)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______。
(3)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从“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和“集合管”中选2项)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_____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l-
肾小管、集合管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1) 血浆Na+浓度/(mmol·L-1) 血浆K+浓度/(mmol·L-1) 尿渗透压/(mOsm·L-1) 尿Na+浓度/(mmol·L-1) 尿K+浓度/(mmol·L-1)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 005.1 228.1 72.3
(4)为探究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测定了自运动开始2 h内血浆中醛固酮(由___________分泌)和抗利尿激素(由______释放)的浓度。结果发现,血浆中2种激素的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激素浓度下降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肾上腺皮质
垂体
激素的分泌减少;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1) 血浆Na+浓度/(mmol·L-1) 血浆K+浓度/(mmol·L-1) 尿渗透压/(mOsm·L-1) 尿Na+浓度/(mmol·L-1) 尿K+浓度/(mmol·L-1)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 005.1 228.1 72.3
(5)进一步实验发现,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减少,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由此可知,机体水盐平衡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将以下选项排序: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②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增强;③血容量减少;④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③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减少,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进而引起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排序是③①②④。
返回第八单元 课时练37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选择题1~9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一、选择题
1.人享用美食时,存在以下几条促进胃液分泌的途径:①食物的气味和颜色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③消化产物多肽等作用于胃体G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④胃体扩张刺激幽门部感受器,兴奋经胃壁神经传导至胃体G细胞,该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促胃液素和胃液都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部位
C.途径②属于非条件反射,途径③则属于激素调节
D.途径④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更快
2.(2024·浙江1月选考,7)某快递小哥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时,体内会发生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B.物质代谢减慢,产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量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
3.(2024·武汉模拟)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 ℃之间。某研究小组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熊猫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图示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环境温度处于0~30 ℃时,小熊猫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环境温度由5 ℃升高到25 ℃,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蒸发、传导和对流
D.当小熊猫处于寒冷的环境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
4.(2025·顺义模拟)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C.曲线 d 表示饮用 1 L 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5.(2024·河北,16改编)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B.抗利尿激素增多与患PP均可使细胞外液增多
C.血钠含量降低可使肾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增多
D.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
6.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也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D.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7.(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设定了一个调定点,如37 ℃,体温整合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体温维持在调定点,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B.若体温低于调定点,会出现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速度减缓
C.在致热原作用下,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
D.人体在发热初期,达到调定点之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
8.(2023·重庆,6)某人头部受伤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经检查后被诊断为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失调综合征,其部分化验结果见表。下列关于该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名称 结果 参考值
血ADH 7.9 pmol·L-1 2.3~7.4 pmol·L-1
血Na+ 125 mmol·L-1 137~147 mmol·L-1
血K+ 4.2 mmol·L-1 3.5~5.3 mmol·L-1
A.下丘脑或垂体可能受到损伤
B.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吸水
C.饮用清水能使尿Na+浓度恢复正常
D.细胞外液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较受伤前减少
9.(2024·襄阳期中)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集合管重吸收水。如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QP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
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是由于两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导致受体不同
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
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垂体合成且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二、非选择题
10.(14分)(2021·山东,23)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E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MeSC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原因即可)。
(3)(6分)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2022·湖南,18)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___。
(3)(8分)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___________ 发热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8分)(2024·江西,20)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 km/h的速度跑步1 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测定相关指标(见表)。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1) 血浆Na+浓度/(mmol·L-1) 血浆K+浓度/(mmol·L-1) 尿渗透压/(mOsm·L-1) 尿Na+浓度/(mmol·L-1) 尿K+浓度/(mmol·L-1)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 005.1 228.1 72.3
(1)表中数据显示,与尿液相比,血浆的各项指标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属于内环境,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___、体液调节和______________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________。
(3)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______________(从“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和“集合管”中选2项)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________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
(4)为探究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测定了自运动开始2 h内血浆中醛固酮(由______________分泌)和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_释放)的浓度。结果发现,血浆中2种激素的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激素浓度下降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进一步实验发现,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减少,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由此可知,机体水盐平衡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将以下选项排序: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②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增强;③血容量减少;④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精析
1.B [促胃液素属于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部位起作用,而胃液属于外分泌液,不通过体液运输,B错误;途径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途径③消化产物多肽等作用于胃体G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C正确;途径④主要通过神经调节,而途径③主要是体液调节,途径④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更快,D正确。]
2.A [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会产生冷觉,A正确;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兴奋,物质代谢加快,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C错误;寒冷条件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D错误。]
3.D [小熊猫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因此图示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由图示可知,环境温度处于0~30 ℃时,小熊猫的体温相对稳定,故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D错误。]
4.D [当饮用1 L 生理盐水后(0.9%的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曲线b代表快速饮用1 L 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C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B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其中的水分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D正确。]
5.B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故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A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使细胞外液增多,PP患者的症状与醛固酮缺少相似,会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导致尿液增多,细胞外液减少,B错误;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由此猜测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相关受体异常或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D正确。]
6.C [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或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或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或增加)→尿量增加(或减少),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不能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C错误。]
7.C [若体温维持在某一固定值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A正确;若体温低于调定点,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速度减缓,B正确;在致热原作用下,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C错误;人体在发热初期,没有达到新的调定点之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从而感到寒冷,D正确。]
8.C [下丘脑是渗透压调节中枢,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该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推测受伤部位可能为下丘脑或垂体,A正确;该患者血Na+浓度为125 mmol·L-1,低于正常值,说明其受伤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较受伤前减少,红细胞可能会吸水涨大,B、D正确;由于患者受伤部位可能为下丘脑或垂体,相关激素分泌不足,饮用清水不能使尿Na+浓度恢复正常,C错误。]
9.C [水分子是通过被动运输的途径被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一方向渗透压大的一方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图示抗利尿激素与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到集合管主细胞的顶端膜,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C正确;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错误。]
10.(1)分级调节 (2)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如MeSC上的受体分布不同、两过程NE的活性不同等) (3)取生理状况相似的黑毛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或做假手术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或做假手术并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A组小鼠的体毛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生长旺盛),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体毛变白;D组小鼠体毛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解析 (1)由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可能原因有: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11.(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上移 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12.(1)神经调节 免疫调节 (2)Cl- (3)肾小管、集合管 水 (4)肾上腺皮质 垂体 激素的分泌减少;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5)③①②④
解析 (5)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减少,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进而引起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排序是③①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