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肥45中九年级历史阶段练习(二)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孔子要求人们以礼约束自己,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墨子认为一国之内不能容忍多重标准,那将导致混乱,所以在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个是非标准。这反映出他们都A.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C.迎合封建地主阶级诉求 D.反思所处时代的社会秩序2.图1为西晋末年北方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图1A.加速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B.导致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C.实现北方民族政权封建化 D.推动黄河流域的人口骤增3.《宋史·地理志》收录了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近50个,其中位于运河沿线的城市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这体现了A.地域特色的商帮已形成 B.交通管理体系的完善C.区域位置影响经济发展 D.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部分官员可以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转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始于雍正时期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凸显丞相职权 D.弱化了君主专制5.咸丰年间,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打击,开明官绅深感“创钜痛深”“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从而形成一场自强运动。这场运动A.创办了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B.实现了近代中国的富国强兵C.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方案 D.挽救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6.图2为1912年一幅新闻漫画《辞旧迎新》,图的中间有一面旗帜,一条龙正从旗帜中仓皇出逃,旁边是挥动双手和帽子的欢呼雀跃的人们。该漫画旨在图2A.动员武昌起义 B.颂扬民主共和 C.抨击军阀割据 D.引导习俗变迁7.直到1919年4月,中国的报刊除了少数几家例外,大多使用文言文。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中国涌现出约400种白话文新刊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B.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C.促进新思想向普通大众传播 D.开启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8.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民”。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共产党A.独立自主的优良品质 B.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C.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D.传承文化的坚定信念9.“一五”时期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相适应的。1956年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提高了33.5%,超过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五年内工资增长33%的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A.集中发展重化工业 B.有力推动经济恢复 C直接推动改革开放 D.利于改善人民生活10.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的说法正确的是A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 1970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C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11.自1991年开始,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五个一”是指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或几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文章。这表明党中央A.开始贯彻“双百”方针 B.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C.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D.稳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2.下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符合史实的是A.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 B.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C.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建立 D.启蒙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西斯政权建立13. 1870年,英国通过了福斯特的《初等教育法》。该法案是英国初等教育史的一大转折,扭转了大众教育不受国家重视的局面。当时,英国政府对大众教育的重视主要缘于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科学的巨大发展 C.机器大生产的需要 D.人口的迅速增长14. 1928年,苏联大多数工厂、矿山、公共事业等归政府所有,重要的工业和基建项目由政府直接负责管理,所有的生产、分配、交换都在政府的计划预算管理下进行。这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C.有利于短时期实现工业化 D.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15. 2016年以来,逆全球化日益成为一种运动式的浪潮,西方国家在其重要理念、战略和政策层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动向,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对外来移民。这表明A.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 B.国际经济秩序亟待完善C.逆全球化是世界冲突的根源 D.世界贸易组织形同虚设二、辨析改错(8分)16.先进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传承交流而熠熠生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1)汉武帝时,张骞率领随从西出洛阳,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历经艰难到达大月氏。张骞这次通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2)唐朝时,日本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跟随遣唐使到中国。遣唐使团中的崔致远是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人物。(3)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4)公元前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设立“智慧宫”,并支付高昂稿酬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初年,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元世祖即位后,采用汉制,在地方设置十路宣抚司“以总天下之政”。但宣抚司无处置军务之权,不足以应付发生叛乱或社会治安等方面特殊情况,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形成了“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区划格局。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票,“不敢专决大政”。——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解决问题的举措。(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并简析其意义。(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汉至元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对北美的治理是典型的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暴虐且无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这促使北美殖民地人民希望取得更多自由和建立独立国家。18世纪后期,以革命的方式摆脱英国统治的斗争几乎已难以避免。——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并成为世界整体政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其性质。(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6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材料一1929年,毛泽东领导制定并颁布了《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未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向全国郑重声明,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创造性的制定出解决不同时期土地问题的农村土地政策。一百年来,在探索和实践农村土地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许多来之不易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三农的现代化以及增强自身执政能力提供了长期而有用的历史借鉴。——摘编自文晓波《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一百年:理论、历程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8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D A C B A B C B D D B A C C B二、辨析改错(8分)16.[×](1)“洛阳”改为“长安”[×](2)“崔致远”改为“阿倍仲麻吕”[√](3)[×](4)“公元前830年”改为“830年”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1)问题:诸侯王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符合材料意思亦可)举措:采纳“推恩”建议,下令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叛乱。(2分。“推恩令”1分;削爵、夺地、除国1分)(2)创新:创立行省制度(或答“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对当时和对后世各1分)(3)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答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可)18.(1)名称:美国独立战争;性质: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4分)(2)特点:范围不断扩大;持续的时间长;形成了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成果大;(2点4分)影响:促使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促使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1点2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1)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团结抗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国情的需要)。(2点4分)(2)【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解决不同时期土地问题的农村土地政策。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地主和富农占有大多数土地,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稍低的农民,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总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土地政策,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8分)观点列举: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人民利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论述史实必须是中国现代史的土地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