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为改变江南“天高皇帝远”和关东士族势力强大的局面,使洛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开凿的主要目的是( )A.畅游扬州 B.发展经济 C.便利交通 D.巩固统治2.“进士们参加了殿试,都自称天子门生,进士与皇帝就不仅仅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之上又加入了一种更加温情的人伦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由此可知( )A.进士都是由皇帝亲自培养而成B.科举考试只是注重外在形式C.殿试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基础D.古代君臣间有深厚的师生情3.《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结论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 )A.打击敌对官僚和贵族B.朝政日趋腐败,严格考察官吏政绩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D.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5.有学者认为,从“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爆发前,诗歌创作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惯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B.文学作品受对外政策的影响C.唐朝社会经济全面走向繁荣D.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6.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开元年间,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等都享有盛名;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获得显著成就。这从侧面说明了( )A.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B.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C.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D.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7.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份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完善科举制度8.唐朝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推动了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下列人物中属于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的是( )A.僧一行 B.韩愈 C.柳宗元 D.柳公权9.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A.社会经济繁荣 B.民族政策灵活C.社会风气开放 D.中外交往频繁10.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誉为“药王”,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于是结合个人经验撰成医学巨著(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C.《唐本草》 D.《黄帝内经》11.观察如图,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A.宦官专权 B.黄巢起义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12.《剑桥中国隋唐史》曾这样评价唐玄宗: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这里的“黄金时代”和“苦难动荡”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朱温灭唐 D.藩镇割据13.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把军权、政权、财权都收归朝廷,严厉限制和防范地方割据,其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完善科举制度C.维持辽宋关系 D.转移经济重心14.“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主要由于宋朝(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15.元朝时回回人一般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记载,元朝设置回回司天监,该机构的职责包括领导回回人进行天文观测,并推算历法。它的发展标志着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材料中表明元朝时期( )A.中国天文学已是世界最高水平B.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C.中外交流促进中国天文学发展D.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6.下面是张晓同学做的课堂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措施: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武将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A.诸侯争霸 B.尊崇儒术 C.藩镇割据 D.重文轻武17.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18.如表所示: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议和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C.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D.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19.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20.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建立后,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中枢机构。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在辽阳、岭北、四川、云南等地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 B.丞相制度C.分封制 D.行省制2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A. B.C. D.22.据史料记载,宋与辽、西夏、女真等之间都设有榷场,从事边境贸易。宋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等换取辽、西夏、女真的马、羊、药材等。据此推断,榷场的设立( )A.解决了宋朝财政危机 B.实现了北方经济繁荣C.促进了各族经贸往来 D.结束了政权并立状态23.元朝统治者从西藏的地区特点、宗教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了释教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后“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而更名。这一行政机构更名后应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24.印刷术发明后,逐渐向海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很早就接收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这表明当时( )A.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B.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领先世界C.中华文化有强大的辐射力D.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往频繁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古代有两个朝代,他们都曾繁盛一时,可是却又短暂而亡,他们就是秦朝和隋朝。(7分)材料一: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分别是哪里?(3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开凿有何历史意义?(1分)(3)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1分)26.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9分)【交通创新】材料一: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代诗人胡曾《汴水》(1)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制度创新】材料二: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扬《中国人史纲》(2)材料二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完善这一制度的?(3分)【工具创新】材料三:(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2分)27.义务教育阶段的你,要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了“话说元朝”的史料研习活动,请你参与。(5分)材料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指:都比不上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摘编自《元史 地理志》闭(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关于元朝的两点历史信息。(照抄原文不得分)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意义何在?(2分)材料二:(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摘编自《元史 食货志》(2)材料二体现出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思想?(照抄原文不得分)(1分)材料三:史实 结论(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史学研究强调历史结论等都应该从史料中总结出来。请指出这一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史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2分)28.阅读下列材料(5分)材料一:辽宋夏金之间的经济联系,虽因政权对峙而时有阻隔,但通过榷场、走私和使节贸易,南北物资得以互补。宋以茶叶、丝绸、瓷器换取辽的马羊、西夏的青盐、金的毛皮,形成“茶马互市”“绢盐交易”等固定模式。……与此同时,佛教经典、医药典籍随商队传播,西夏效仿宋制铸币,金人吸收中原农耕技术,皆可见经济交流对文化的深远影响。——《宋代经济史》材料二:元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政府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元朝时期,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元代民族经济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绘制南宋、金、西夏政权并立局面的简要示意图。这一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归纳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政府为“改善交通条件”采取的措施。元朝在东南地区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据材料指出元朝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的特点,并概括“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带来的影响。(2分)(3)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1分)参考答案1-10 DCDDA DBCBB11-20 DAACC DBCBD21-24 CCDC25.(1)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2)历史意义:①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②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③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的灭亡。(3)“这一制度”:科举制度。影响:①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②扩大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4)根本原因:隋朝的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26.(1)对象:大运河。材料:A。依据: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2)制度:科举制。变化:根据考试成绩和才能,选拔官吏。措施: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用途: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27.(1)信息: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疆域非常辽阔,超过了以往的朝代。制度:行省制度。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2)民本思想。(或强调统治者重视百姓和农业)(3)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28.(1)示意图:结束标志:1279年元朝统一。交流领域:经济、文化领域。(2)改善交通措施: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交往特点:内地与边疆地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影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