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课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传统节日情境,理解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道德修养:从节日习俗中提炼人文精神内涵,如孝亲敬老、和谐共生等,提升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 健全人格:在节日文化体验中,培养尊重传统、勇于担当的品格,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传承人文精神是青少年的文化责任,主动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教材解析 本框内容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一框,聚焦于“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材通过介绍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对于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但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在将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和感悟,提升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知水平,增强传承意识和能力。教法学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及其主要体现难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1. 播放《最美中国色之中华节日篇》视频,展示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场景。2. 提问引导:“在这些熟悉的节日场景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依然影响我们生活的原因是什么?”3. 引出本节课主题:从传统节日中探寻中华人文精神的奥秘。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课学习营造良好氛围,自然引出教学主题。新课新授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1)展示学生关于中华人文精神讨论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讨论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发。(2)展示《论语》、《道德经》、《韩非子》、《孙子兵法》、《韩非子》的相关资料,讲解古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思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中华人文精神有何价值?二、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①展示管鲍之交材料: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思考:结合故事,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解 ②【视频】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教师总结:(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A内涵A1.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A2.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B作用 B1.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 B2.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B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示小组合作办黑板报、运动会报名等生活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其中 “异” 和 “同” 的表现,强化对这一处世方法的理解。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①展示“岁寒三友”、“四君子”的图片。 提问:分别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 ②展示绘画、诗词书法、典籍著作、校园文化长廊图片,加深学生对教化思想的理解。 教师总结: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①从“千里江山图“中悟美学追求 提问:《千里江山图》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追求? 说说你对这一人文精神的理解②展示书法、春晚服装、舞蹈《喜上枝头》等舞台表演图片,讲解其中如何体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分析其对塑造中华民族审美气质的作用。 教师总结:(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表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 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①展示《朱子家训》、《礼记》、《周易》 提问: 从以上儒学作品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生活理念?说一说对这一生活理念的理解?②知识拓展: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概念 教师总结:(4)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理解古人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观看视频: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分析生活案例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 观看图片,感受中华美学。 分析材料,思考问题。了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借助经典资料讲解,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历史渊源的认识。观看视频,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处世方法的内涵和意义。 结合图片,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介绍《千里江山图》,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通过春晚节目图片,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理念。课堂小结 知识思维导图总结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视频:最美中国色之中华节日篇这些熟悉的节日场景里,藏着哪些 “中国精神密码”?为什么历经千年,这些习俗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从传统节日中探寻中华人文精神的奥秘。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贰壹目录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中华人文精神的体现?(四方面)分议题一探寻中华人文精神之价值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著精神。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鼓励我们继续发扬优秀传统和精神,为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生活观察认识:“中华人文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P58蓝字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中华人文精神有何价值?【笔记】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P58-59+62ABC认识:“中华人文精神”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P59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P58蓝③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P62分议题二:揭秘中华人文精神之体现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管鲍之交思考:结合故事,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解。【视频】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瑰宝一:(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A内涵B作用A1.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A2.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B1.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B2.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B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序号 生活案例 “异” 的表现 “同” 的核心1 小组合作办黑板报:有人擅长画画,有人擅长写稿 分工不同(绘画 / 文字) 共同目标:完成黑板报,为班级争光2 运动会报名:有的同学报跑步,有的报跳绳,有的报拔河 擅长项目、体能特点不同 共同愿望:为班级争取荣誉,享受运动3 值日生分工:有的扫地,有的擦黑板,有的整理讲台 任务分工不同 共同责任:维护教室整洁4 兴趣社团选择:有人参加音乐社,有人参加科技社,有人参加书法社 特长、爱好不同 共同追求:发展兴趣,提升自我5 课堂讨论:对同一道题,不同同学提出不同解法 思维方式、解题思路不同 共同目标: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生活案例中的“异” 和 “同”(1)“岁寒三友”体现了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坚韧不拔:松树在严寒的冬季依然挺立不倒,象征着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品质。坚强而谦逊:竹子即使在严寒中也能保持翠绿,其坚韧有弹性的茎杆象征着坚强和谦逊。勇敢面对困难:梅花在冬天开花,不畏严寒,象征着勇敢和坚强不屈。岁寒三友还象征着永恒的友谊和团结,鼓励人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被文人墨客用来比喻忠贞的友谊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2)“四君子”体现了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梅花:象征着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能在恶劣环境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强、谦虚和高洁的品格,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兰花:象征着高雅的品性和深切的爱国情怀。兰花生长在深山中,花朵色淡香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它还代表着深厚的兄弟情,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瑰宝二:(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瑰宝二:(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绘画诗词书法典籍著作校园文化长廊内涵作用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道法议一议:1.《千里江山图》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追求?2.说说你对这一人文精神的理解。山水画代表作——《千里江山图》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瑰宝三:从“千里江山图“中悟美学追求(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瑰宝三:(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舞蹈服装诗歌书法表现 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作用 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议一议:1.从以上儒学作品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生活理念?2.说一说对这一生活理念的理解?《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此句强调了勤俭和珍惜的重要性。《礼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和”是事物间相互和谐的状态。在“中和”的状态下,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发展,各得其所,繁荣兴旺。《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泰和,是天地万物和谐的最理想状态。对于人来讲,“太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瑰宝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 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 价值观。享乐主义认为快乐和幸福是生活的首要目标。知识拓展(1)节约粮食、水电,自觉践行“光盘行动”,拒绝浪费。(2)自觉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做简约生活方式的先行者。(3)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制定家庭预算,合理规划家庭开支。(4)适度消费,抵制搞攀比、讲排场,在生活中学会克制不必要的消费和欲望,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可以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拓展延申【笔记】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P59-61(1)-(4)环节二:“探寻瑰宝,揭秘中华人文精神之体现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活学活用:“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以下同学的讨论,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人文精神?(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人文精神认识价值精神体现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②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③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课堂小结1.下面图片是为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门、故宫和京剧等元素;“上海福”简直就是一张外滩的艺术照;“重庆福”有重庆特色的火锅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马俑住进了大雁塔……这些“福”字( ) ①设计随意,是对汉字基本知识缺少了解的表现②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③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④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D课堂练习道法2.古诗文内涵丰富、韵味悠长,体现了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下列古语对应的人文精神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B序号 古诗文 感悟①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启示③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国家平衡好自身就一定能万世太平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国与国的交往要求同存异3.《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②该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③该作品体现了画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④该作品体现了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A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pptx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docx f25df2e46151775a3c00d02a5e8cf779.mp4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