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三)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山东临沂模拟)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2.(2024·河南新乡三模)公元前2千纪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除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外,还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以及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世界市场逐渐形成B.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拓展C.海上丝绸之路繁荣D.印欧人控制了欧亚间商路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4.(2024·福建福州模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除原住居民外共有232 443户、1 901 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闽粤移民入台( )A.增进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B.冲击了闭关自守政策C.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全面开发D.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5.(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下表反映了是北匈奴西迁后的北方民族迁徙。这些活动都( )丁零各部 从漠北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向西迁徙,一部分进入东汉障塞内,还有一部分进入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乌桓 从乌桓山经上谷、渔阳等郡,又进一步迁入雁门、太原等障塞内鲜卑 从乌桓东部南下、西进,占据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拓跋鲜卑 从大鲜卑山迁到阴山北麓的“匈奴故地”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互动C.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D.拉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6.(2024·江苏苏州模拟)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7.(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8.(2024·福建泉州模拟)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9.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们,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10.(2024·福建泉州三模)1948—1962年,美国安置的难民中,享受优先入境权的是:掌握美国急需技术的人才或经济条件优越的资本家和商人等;美国公民和合法外侨的外籍双亲、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这一难民政策( )A.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B.提高了美国的科技水平C.改变了美国外交策略D.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11.(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12.(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难民是指以种族、宗教、国籍、社会或政治原因不能或不愿受本国保护而留在本国之外的人;或不具有国籍而由于上述原因不能或不愿返回其常住国的人”。因此,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这表明,当时( )A.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B.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C.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不断加剧二、非选择题:共14分。13.(2024·湖北荆门模拟)【中国古代岭南移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三)1.C 2.B 3.C4.A [根据材料可知,闽粤移民与台湾原住居民共同建设台湾,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拉近了闽粤移民与台湾原住居民的心理距离,逐渐形成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材料与闭关自守政策无关,排除B项;“全面开发”绝对化,入台的闽粤移民并非各阶层都有,无法推动台湾全面开发,排除C项;“有效缓解了”不符合逻辑,清朝人口增长迅猛,闽粤移民入台只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建、广东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5.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北方民族的迁徙活动使得不同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必然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如生活习俗、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材料中北方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相对于农业生产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中的北方民族迁徙并非都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情况,排除D项。]6.C [英国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且海外迁移到17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这正是英国早期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的时期,所以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故选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并未提到殖民地的相关变化,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英国人口的外迁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转型的结论,排除B项;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是出于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的需要,与宗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量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根据表格数据可知,B项人口比例下降最多,与非洲特征相符,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非洲特征,排除。]8.C [根据材料“西半球……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可知,美洲现居住人口的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这说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反映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半球移民的影响,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最近两个世纪”不符,排除A项;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材料只提及最近两个世纪大规模人口迁徙对西半球的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关于西半球文化特征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B [由“外国殖民者……把这些受骗者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可知,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填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短缺,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故选B项;揭帖的作者是绅商群体,与官府无关,排除A项;“以华制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殖民者掠夺人口,而不是中国对外交流,排除D项。]10.A 11.B 12.B13.(1)特点:政府主导;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来自周边地区的移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4分)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5/5第5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知识点一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的迁徙(1)史实方向 形成新族群 相关文明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城邦公民政治、古典文化小亚细亚 ________ 大量铸造和使用________,建立赫梯帝国伊朗高原 波斯人 波斯帝国,西亚、北非、希腊文明交流印度河流域 ________ ________、佛教(2)影响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②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并形成新的区域文化。③推动农耕文明的扩展,并形成了范围广大的帝国,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1)史实①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②3—6世纪欧洲 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中国 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③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影响①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点二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背景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________和掠夺表现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大量黑人和欧洲人来到美洲影响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大洋洲的变化与华工的贡献(1)大洋洲的变化: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2)华工的贡献:华工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知识点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原因 ________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表现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________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③20世纪90年代,________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中的“________”发挥了重要作用。(3)“难民”救助: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等文件。2.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美国的移民文化①特点:以________文化为主流。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________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________问题。(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1.观察教材P34“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思考:早期印欧人的迁徙有何特点? 印欧人的主要迁徙区域多元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存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各种文化之间的简单并置,而是指这些文化在相互作用、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各自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文化整体。2.观察教材P41插图“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思考:图片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 3.观察教材P43导读部分“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思考:跨国公司对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有何作用? 美洲族群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之间联系 由于生存需要及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古代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改变了世界广大地区的民族分布,开辟了新的交往路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拓展了文明的疆域;同时,也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影响材料 从公元7世纪到17世纪,整整十个世纪,欧亚大陆的霸主,并不是农耕民族,而是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优质的骏马和彪悍的骑兵,谁就左右了战场……来自草原的蛮族元气一旦来到黄河流域,与中原的轴心文明结合,就不是流亡到南方的中原王室与贵族所能对抗的。南方之强,在于精致的文化与开放的经济,而北方之强,在于来自草原的组织力与行动力。隋朝与唐朝的开国者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又经历了几代人的封建化,胡汉两族血脉与文化的相融,造就了北方在军事实力、政治组织力都形成了远远高于南方的强势。——摘编自许纪霖《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视野中的南北文化》迁移知识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1)政治格局的变化: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例如,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对今天的法、德、意三国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2)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文化方面,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碰撞、交往和交融。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匈奴人在征服地区摧毁佛教和印度教建筑,同时鼓励改宗伊斯兰教,这种文化交流和冲突对当地的文化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3)民族融合:大迁徙导致了亚欧大陆的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的变化。例如,日耳曼人广泛分布在西欧各国,斯拉夫人则广泛分布于东欧和东南欧各国。在中国,回鹘人西迁到新疆地区,与当地吐火罗人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群体。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及世界联系的加强,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也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并驱动亚洲劳动力的大量迁移。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同时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也是导致规模日益扩大的难民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近现代社会的移民,既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近代中国移民的贡献材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迁移知识 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对中国的影响。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历史上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内人口压力大;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生活困窘;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考情微观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2024·湖北卷·T10)中国当代的人口迁移[示例] (2024·湖北卷·T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价值引领:本题以《公民证》制度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迁移。通过此题,学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逻辑思维:[尝试解答] ________命题点: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的影响(2023·海南卷·T5)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一、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34:“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1.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迁徙。这次大迁徙( )A.促进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B.使欧洲文化优势地位逐渐确立C.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D.导致罗马帝国的统治受到冲击二、迁移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41插图“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及文字说明。2.1869年5月10日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开创性时刻,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曾经要耗时数月的危险旅程现在可以在一周内完成,这给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该铁路( )A.见证了英国的殖民扩张B.使美国南北部终于连成一体C.体现了华工的巨大贡献D.由美国总统华盛顿批准修建【学什么】 自主诊断知识点一 1.(1)赫梯人 铁器 雅利安人 种姓制度知识点二 1.殖民扩张知识点三 1.(1)国际分工 日本 东欧 (2)知识精英 2.(1)欧洲 多样性 文化认同第5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学什么深挖教材1.提示:迁徙方向:向北、向西、向南三个主要方向;持续时间: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2.提示:英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形成了苦力贸易;大量华工为近代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来的华工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3.提示:加速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方向。研什么共研主题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导读:材料阐述了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对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迁移知识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提示: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战斗力袭扰农耕民族,甚至改变了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版图。如匈奴人灭亡西晋,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冲突中融合,促进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的转型,如隋朝与唐朝时期,经历长时间胡汉两族血脉与文化的相融,北方文化融合了游牧文化的长处,造就了北方在军事实力、政治组织力方面都形成了远远高于南方的强势。共研主题2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导读: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海外移民的概况及特点。迁移知识 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提示: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移民潮;移民规模扩大,主要移往东南亚;移民心系祖国,推动中国近代化。影响: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华工的灾难和血泪史;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练什么深研高考 D真题体验 B再研教材1.C 2.C1/9(共75张PPT)选择性必修3第十五单元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知识点一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的迁徙(1)史实方向 形成新族群 相关文明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城邦公民政治、古典文化小亚细亚 ______ 大量铸造和使用____,建立赫梯帝国伊朗高原 波斯人 波斯帝国,西亚、北非、希腊文明交流印度河流域 ________ ________、佛教赫梯人铁器雅利安人种姓制度(2)影响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②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并形成新的区域文化。③推动农耕文明的扩展,并形成了范围广大的帝国,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1)史实①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②3—6世纪欧洲 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中国 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③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影响①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点二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背景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________和掠夺表现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大量黑人和欧洲人来到美洲影响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殖民扩张2.大洋洲的变化与华工的贡献(1)大洋洲的变化: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2)华工的贡献:华工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知识点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原因 ________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表现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____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③20世纪90年代,____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国际分工日本东欧(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中的“________”发挥了重要作用。(3)“难民”救助: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等文件。知识精英2.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美国的移民文化①特点:以____文化为主流。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______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________问题。(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欧洲多样性文化认同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1.观察教材P34“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思考:早期印欧人的迁徙有何特点?提示:迁徙方向:向北、向西、向南三个主要方向;持续时间: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印欧人的主要迁徙区域多元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存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各种文化之间的简单并置,而是指这些文化在相互作用、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各自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文化整体。2.观察教材P41插图“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思考:图片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提示:英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形成了苦力贸易;大量华工为近代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来的华工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3.观察教材P43导读部分“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思考:跨国公司对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有何作用?提示:加速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方向。美洲族群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之间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生存需要及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古代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改变了世界广大地区的民族分布,开辟了新的交往路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拓展了文明的疆域;同时,也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影响材料 从公元7世纪到17世纪,整整十个世纪,欧亚大陆的霸主,并不是农耕民族,而是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优质的骏马和彪悍的骑兵,谁就左右了战场……来自草原的蛮族元气一旦来到黄河流域,与中原的轴心文明结合,就不是流亡到南方的中原王室与贵族所能对抗的。南方之强,在于精致的文化与开放的经济,而北方之强,在于来自草原的组织力与行动力。隋朝与唐朝的开国者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又经历了几代人的封建化,胡汉两族血脉与文化的相融,造就了北方在军事实力、政治组织力都形成了远远高于南方的强势。——摘编自许纪霖《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视野中的南北文化》迁移知识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导读:材料阐述了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对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战斗力袭扰农耕民族,甚至改变了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版图。如匈奴人灭亡西晋,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冲突中融合,促进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的转型。如隋朝与唐朝时期,经历长时间胡汉两族血脉与文化的相融,北方文化融合了游牧文化的长处,造就了北方在军事实力、政治组织力方面都形成了远远高于南方的强势。史论形成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1)政治格局的变化: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例如,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对今天的法、德、意三国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2)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文化方面,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碰撞、交往和交融。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匈奴人在征服地区摧毁佛教和印度教建筑,同时鼓励改宗伊斯兰教,这种文化交流和冲突对当地的文化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3)民族融合:大迁徙导致了亚欧大陆的人口结构和民族组成的变化。例如,日耳曼人广泛分布在西欧各国,斯拉夫人则广泛分布于东欧和东南欧各国。在中国,回鹘人西迁到新疆地区,与当地吐火罗人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群体。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及世界联系的加强,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也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并驱动亚洲劳动力的大量迁移。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同时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也是导致规模日益扩大的难民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近现代社会的移民,既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近代中国移民的贡献材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迁移知识 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读: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海外移民的概况及特点。[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对中国的影响。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移民潮;移民规模扩大,主要移往东南亚;移民心系祖国,推动中国近代化。影响: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华工的灾难和血泪史;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论形成 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历史上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内人口压力大;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生活困窘;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考情微观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2024·湖北卷·T10)中国当代的人口迁移[示例] (2024·湖北卷·T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价值引领:本题以《公民证》制度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迁移。通过此题,学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逻辑思维:命题点: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的影响(2023·海南卷·T5)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B [根据材料可知,琼剧在融合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后又“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而这些现象的形成都离不开人口迁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琼剧的故土情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商路畅通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显示琼剧的文化魅力在于其“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而不是艺术形态,排除D项。]一、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34:“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1.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迁徙。这次大迁徙( )A.促进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B.使欧洲文化优势地位逐渐确立C.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D.导致罗马帝国的统治受到冲击√C [根据材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迁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印欧人的文明传播到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等亚洲地区,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排除A项;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二、迁移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41插图“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及文字说明。2.1869年5月10日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开创性时刻,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曾经要耗时数月的危险旅程现在可以在一周内完成,这给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该铁路( )A.见证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B.使美国南北部终于连成一体C.体现了华工的巨大贡献 D.由美国总统华盛顿批准修建√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后有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离不开华工的巨大贡献,C项正确;美国早在18世纪就已经摆脱英国而独立,排除A项;材料明确提及铁路走向是横贯,显然是东西走向,它使美国东西部终于连成一体,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86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不是华盛顿,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三)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山东临沂模拟)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题号13524687910111213C [根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故选C项;印欧人的文明并不完全为游牧文明,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并没有统一欧亚非主要文明,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2.(2024·河南新乡三模)公元前2千纪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除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外,还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以及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拓展C.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D.印欧人控制了欧亚间商路√题号13524687910111213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2千纪游牧民族入侵浪潮后,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将亚洲和欧洲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加强了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交流;形成了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促进了东方各国的文明交流。综上,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才逐渐形成,排除A项;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还称不上繁荣,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控制”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题号13524687910111213C [根据材料“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游牧民族入袭农耕世界的过程中,农耕文明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通过某种方式吸收了游牧文明,并使得自身的范围扩大,而游牧文明的范围则相对缩小,这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能够吸引并融合其他文明,故选C项;材料“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强调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发动的入袭造成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范围发生变化,而不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排除A项;材料“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农耕世界随之扩大”强调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促进了农耕世界扩大,而不是区域文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范围变化,而不是人口迁徙,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4.(2024·福建福州模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除原住居民外共有232 443户、1 901 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闽粤移民入台( )A.增进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B.冲击了闭关自守政策C.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全面开发D.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题号13524687910111213A [根据材料可知,闽粤移民与台湾原住居民共同建设台湾,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拉近了闽粤移民与台湾原住居民的心理距离,逐渐形成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材料与闭关自守政策无关,排除B项;“全面开发”绝对化,入台的闽粤移民并非各阶层都有,无法推动台湾全面开发,排除C项;“有效缓解了”不符合逻辑,清朝人口增长迅猛,闽粤移民入台只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建、广东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5.(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下表反映了是北匈奴西迁后的北方民族迁徙。这些活动都( )丁零各部 从漠北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向西迁徙,一部分进入东汉障塞内,还有一部分进入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乌桓 从乌桓山经上谷、渔阳等郡,又进一步迁入雁门、太原等障塞内鲜卑 从乌桓东部南下、西进,占据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拓跋鲜卑 从大鲜卑山迁到阴山北麓的“匈奴故地”题号13524687910111213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互动C.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D.拉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题号13524687910111213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北方民族的迁徙活动使得不同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必然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如生活习俗、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材料中北方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相对于农业生产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中的北方民族迁徙并非都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情况,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6.(2024·江苏苏州模拟)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题号13524687910111213C [英国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且海外迁移到17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这正是英国早期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的时期,所以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故选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并未提到殖民地的相关变化,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英国人口的外迁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转型的结论,排除B项;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是出于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的需要,与宗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7.(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量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根据表格数据可知,B项人口比例下降最多,与非洲特征相符,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非洲特征,排除。]题号135246879101112138.(2024·福建泉州模拟)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题号13524687910111213C [根据材料“西半球……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可知,美洲现居住人口的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这说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反映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半球移民的影响,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最近两个世纪”不符,排除A项;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材料只提及最近两个世纪大规模人口迁徙对西半球的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关于西半球文化特征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号135246879101112139.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们,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题号13524687910111213B [由“外国殖民者……把这些受骗者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可知,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填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短缺,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故选B项;揭帖的作者是绅商群体,与官府无关,排除A项;“以华制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殖民者掠夺人口,而不是中国对外交流,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0.(2024·福建泉州三模)1948—1962年,美国安置的难民中,享受优先入境权的是:掌握美国急需技术的人才或经济条件优越的资本家和商人等;美国公民和合法外侨的外籍双亲、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这一难民政策( )A.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B.提高了美国的科技水平C.改变了美国外交策略 D.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题号13524687910111213A [根据材料“掌握美国急需技术的人才……未成年子女”可知,1948—1962年美国安置的难民中科技人才、富人和与美国人有关系的人享有优先入境权,体现了美国出于国家利益考虑选择性接收难民,这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故选A项;“美国急需技术的人才”进入美国有助于提高美国的科技水平,但该说法只表达了材料部分信息,且材料并未体现美国难民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1948—1962年处于冷战时期,难民政策并未改变美国的外交策略,排除C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于21世纪,且美国的难民政策违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1.(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题号13524687910111213B [根据材料“二战后……本国国民返回国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荷兰、英国等都属于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等都属于被殖民国家,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国家多数获得独立,殖民国家的人返回国内,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对移民的影响,故选B项;二战后,美苏冷战日益加剧,但冷战与殖民国家的国民返回国内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化冲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尚在形成中,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有助于新秩序的形成,但“形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2.(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难民是指以种族、宗教、国籍、社会或政治原因不能或不愿受本国保护而留在本国之外的人;或不具有国籍而由于上述原因不能或不愿返回其常住国的人”。因此,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这表明,当时( )A.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 B.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C.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不断加剧√题号13524687910111213B [材料“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表明了这一时期对难民身份认定的相关标准。再结合材料“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对难民问题处理的影响。东欧等国家正经历冷战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符合材料中关于难民的定义,因此容易被授予难民身份,这显示了国际局势对难民问题解决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是反映了对难民定义的应用,排除A项;虽然联合国通过了相关公约,但材料强调的是国际局势对难民问题的影响,而不是联合国作用的加强,排除C项;“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受到两极对峙的影响,但不能据此得出“不断加剧”的结论,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二、非选择题:共14分。13.(2024·湖北荆门模拟)【中国古代岭南移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题号13524687910111213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题号13524687910111213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以适遣戍”可知政府组织的军事战争和遣戍行动是影响秦汉时期岭南移民的主要动力,说明政府是岭南移民的主导力量;根据材料一“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以适遣戍”“发配到岭南”可知驻军、发配和遣戍都是秦汉移民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可知秦军士兵、中原地区的女性和各地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都成为岭南移民的来源,说明移民来源地域广泛。题号13524687910111213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有自福建来者”“也有自江西来者”可知明代岭南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周边县市,秦汉时期的岭南移民主要来自中原地区;根据材料二“山谷中多良田”可知秦汉时期的岭南移民大多是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属于被迫移民,但是明代社会局势相对稳定,移民更多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属于主动移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可知不同族群的人口流动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从生产影响来看,大量人口涌入岭南地区为当地社会生产积累了大量劳动力,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但同时也会加剧迁入地的人地矛盾,形成对岭南地区的过度开发,引发环境问题;从迁出地来说,人口流出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题号13524687910111213[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来自周边地区的移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4分)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数智作业53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docx 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五单元 第5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docx 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五单元 第53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