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考最后一卷》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东三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考最后一卷》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东三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码生活方式,似乎就意味着“同时做几件事”,也就是所谓的“多任务处理”。事实上,大脑具备同时“运行多个程序”的惊人能力。但有一个部分却受到了我们“心智带宽”的严格限制,那就是注意力。我们只能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我们尽管相信自己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只是在各个事情之间来回穿梭而已。
也许你会认为,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会在规律的奔跑或运动中得到发展,变得更为结实。换言之,信息情报的泛滥反而可以锻炼注意力,在数码产品的影响下,尽管精力被分散了,但最终我们都会适应、克服这一切。然而大脑却恰恰与此相反,受到的阻碍越多,注意力越是会变得散漫。
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体验。一旦注意力下降,那么即使面对的是并不那么容易让人分神的状况,我们也很难保持集中,总是东张西望的。在现今这个数码社会,注意力已然成了稀缺的能力。人们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比如教室)可能更加难以抵挡电子产品的诱惑。说起来,教室正是我们可以测试注意力、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最好的地方。实际上在手机或电脑面前,我们的学习能力是十分低下的。这就需要说到注意力和长时记忆之间的关系了。
我们在学习新事物,即形成新的记忆时,脑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改变。为了形成短时记忆,大脑只需要强化不同细胞间既存的连接即可。而那些能够储存数月、数年,甚至一生的长时记忆的形成,则需要依靠更为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脑细胞之间形成全新的连接。为了让记忆可以持久地储存下来,必须利用新的蛋白质来打造新的连接。
但仅仅依靠新的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大脑还需要通过新的连接多次发送信号,来强化记忆的储存。为此大脑需要倾注大量的努力,这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所谓的“巩固”,即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大脑能量消耗最大的活动之一。它主要在睡眠过程中实现,因此我们总说睡眠是十分重要的。
再来看看长时记忆是如何得到巩固的。首先,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处时,就会向大脑发送信号——“这个很重要,得多倾注能量”。这样便形成了长时记忆。如果此时我们不能集中精力,那么长时记忆的转化就难以实现。大家都有过下班回到家发现想不起把钥匙放在哪儿了的经历吧。这就是因为放钥匙时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没有收到相关信号,无法记住究竟把钥匙放在了哪里,因此不得不到处寻找。
在吵闹的地方学习备考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大脑无法接收到“这个很重要”的信号,自然也就记不住读过看过的内容。简单说来,此时我们更可能想起那些已经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要想令新的记忆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行。
下一步则是将获取的信息储存到工作记忆中。只有这样做,大脑才可以通过“巩固”将长时记忆储存下来。当我们在网站、短信、邮件、微信等之间来回穿梭时,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量过大,内容过于复杂,很难将它们都转换成记忆保存下来。在形成记忆的过程中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妨碍。
当新的信息不断涌入时,大脑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过于短暂,这当然不利于记忆的形成。同时,信息量爆炸也会导致大脑超过负荷。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是有边界的。例如,在开着电视的状态下边玩手机边学习,大脑就会手忙脚乱地投入能量处理这些事务,它没有时间创造新的长时记忆,你也就没有学到你所读的东西。
我们有时会欺骗自己,认为只要避开各种电子产品,就能够有效地获取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舔“西瓜皮”,甚至没有给予自己将信息转换为记忆的机会,而让我们继续前进的“引擎”是我们从中获得的快乐——毕竟它能引起多巴胺的释放。
研究人员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节奏阅读一本书中的一章,然后针对文章内容向他们提问,实验中有一部分学生需要跟研究人员互传短信。由于发短信占用了时间,这些学生阅读完这一章所花的时间自然也就更长。最终结果表明,学生们对于文章理解的程度不相上下,但传送短信的那部分学生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内容。即使除去传送短信的时间,他们读书所花的时间也更长。
这是因为他们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回到传送短信前正在阅读的部分中去。换句话说,在工作或学习中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其实是在两头骗自己——不仅理解能力下降,还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因此,与其不断分神去确认是否有新邮件和新短信,还不如专门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事情。
(节选自安德斯·汉森《手机大脑:让人睡眠好、心情好、脑力好的戒手机指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然大脑可以同时处理多任务,但都只是在任务之间穿梭,并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
B.大脑的注意力不仅不能像肌肉一样通过奔跑等运动来变得结实,甚至会因此而散漫。
C.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要依靠脑细胞间的连接发生改变来形成。
D.“这个很重要”的信号接收靠的是注意力集中,它能清除已储存的记忆来排除干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长时记忆比短时记忆消耗的能量更多,因为相比之下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更为复杂。
B.文章举“下班找不到钥匙”,是为了证明集中注意力是长时记忆巩固的条件之一。
C.文章用“舔西瓜皮”形容各类电子产品中的大量信息使得大脑超负荷却难获新知。
D.就文中进行的实验,如果让两批学生读书时长一样,不发短信的小组理解可能会更好。
3.为了说明“注意力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关系”,以下生活事例最恰当的是(3分) ( )
A.小陈去超市购物,列了详细的购物清单,到超市后对照清单逐一选购,回家后发现所有物品都买齐了,没有遗漏。
B.小周参加一场重要的面试,总感觉面试房间空旷得让人很不自在,面试结束后,他还记得面试官问的最后一个问题。
C.小郑在旅游时喜欢边走边拍照,为的是要记录沿途风景,回来后翻看照片,很多景点的美好记忆在被瞬间激活。
D.小吴每天背单词专门抽半小时,把手机放在客厅,躲在相对安静的卧室,发现记得很快,几天过去后还有印象。
4.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在数码时代,信息过量对大脑形成记忆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5.下面文段的主要观点与原文是是矛盾?请结合文段及原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人在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时常感到心情愉悦。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为了快速应对那些可能隐藏在身边的危险,需要时刻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稍微走神都有可能令人丧命,因此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在从前有一半人都活不到10岁,发散的注意力和快速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是决定人们生死的关键因素。大脑的进化也与此相匹配,因而会在我们处理多项任务、注意力涣散时分泌出多巴胺给予奖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烟雨沧浪亭 申琳
隔一弯清澈的葑溪向南望,一带曲廊蜿蜒临水,园内林木青翠欲滴,假山在望、有亭翼然……山、水、林、亭相依相映,果然是一处得自然真趣的园林胜景。
跨过门前的葑溪,进沧浪亭大门折向左,是临水的一带复廊,沿廊两侧正是沧浪亭园林的精华之处:廊北是古葑溪的一弯清流,廊南是叠石堆土的假山,飞檐凌空的沧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围苔痕青青、古树参天。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已历近千年的历史烟雨,园林建筑屡毁屡建,唯一不变的,是这复廊两侧的一水一山。
北宋庆历四年,作为新政改革派,又是诗文革新运动健将的苏舜钦被人构陷而免职,黯然离京扁舟南游,于次年四月寓居苏州。懊恼于江南炎热潮湿的天气,又或许难以纾解内心壮志未酬的愤懑,苏舜钦欲寻“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于是就在苏州府学之东发现了这块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三向皆水的吴越池馆废地,遂以四万钱买下,临水构亭,取名“沧浪”。诗人流寓之际的偶然之举,给姑苏城留下一处最具光彩的文化地标。
沧浪亭的修建,让正值盛年政治失意的苏舜钦暂时找到心灵的归宿,他时常泛舟来去,留下众多有关沧浪亭的文章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沧浪亭记》:“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苏舜钦觉得自己在沧浪亭找到了人生“真趣”。
对于为何将此亭取名“沧浪”,苏舜钦在文章中只是一笔带过。也许是因为他认为沧浪的意思不言自明;也许是因为此中隐匿着他扁舟南游的复杂情感。然而,从他在苏州的其他诗文,以及与好友欧阳修等人的唱和中,人们不难知道,“沧浪”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中的隐逸和顺应之意。
苏舜钦还留下许多有关沧浪亭的诗句:“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相对他一贯奔放的诗风,这些诗句则显得平静从容、清幽真挚。看得出,离开扰攘的政争复归自然,苏舜钦有了俯仰皆自得的惬意。
沧浪亭成就了心境逐渐平和、通透的苏舜钦,苏舜钦则成就了一座水清水浊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园。中国历代,像北宋那样文人纷争复杂而激烈的扰攘虽不多见,但在那些险恶的政事人事面前,传统士人总有和光同尘与洁身自持的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在经历了太多内心纠结之后,能够体悟“水清水浊取舍自然”,也就庶几臻于至高境界了。
烟雨三月,拙政园里游人如织,而清幽古朴的沧浪亭犹如一位淡泊处士,从容面对着三三两两的游人。徜徉园林之中,人们不能不赞赏重修沧浪亭主事者的严谨眼光,是他,没有让沧浪亭泯然于其他园林人工精巧,而尽量保持了苏舜钦当年所崇尚的自然之趣与文化之美。
园以亭名,亭以文盛,历经宋元,沧浪亭在明嘉靖年间以又一篇《沧浪亭记》而大放光彩。彼时,已改建为佛寺两百余年的沧浪亭在僧人文瑛推动下得以重修,散文大家归有光欣然命笔写下此记。抚今追昔,归有光思索宫馆苑囿荒残灭没,感慨园林池馆兴废之道,认为沧浪亭最可珍贵的还是子美”遗风,是遗泽后人的文化力量。两篇《沧浪亭记》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学的历史佳话,也让沧浪亭自此成为堪与岳阳楼、醉翁亭相媲美的知名文化景观。
及至清代,苏州当地文人沈复居于沧浪亭西隔壁,其临水一轩,名为“我取”,亦取“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之意。此时,沧浪亭已由水边迁到了如今的假山之上,沈复与新婚妻子芸娘于中秋之夜偕游沧浪,看到景致依然幽雅清旷,“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于是,在《浮生六记》中,沈复继续写下了属于沧浪亭的一段文学传奇。
园林有兴废,文脉贯古今,名园名楼能够为后人不断复建、重建,多着眼于它文化意义的丰赡,而与其曾经的壮观或精美往往并无多少直接关联。这在金谷园、姑苏台等的湮灭,岳阳楼、黄鹤楼等的屡毁屡建中不难看出端倪。
从沧浪亭拾级而下,沿长廊向南行,是一座竹树掩映、翠色盈门的仿古建筑——五百名贤祠。
清道光年间,苏州藏书家顾沅据其所藏吴中名贤三百余幅画像,与当地文人发起兴建名贤祠以崇祀苏州先贤。其时恰逢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即购得沧浪亭旁房屋,修筑五百名贤祠。顾沅又多方搜集名贤画像,最终积至逾五百幅,据以勒石刻像,终成此祠。
五百名贤的选择,上自春秋,下至晚清,除建造沧浪亭“沧浪一曲、风流常在”的苏舜钦外,还有姑苏古城的缔造者伍子胥;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也有“何似姑苏诗太守”的韦应物等盛唐诗人;既有文学家欧阳修、苏轼,书画家文徵明,也有政治家文天祥、林则徐……五百名贤并不局限苏州本地籍贯郡望,而是将与苏州有过渊源、对苏州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悉数囊括在内。五百名贤祠建成后,苏州人每年春秋两季献祭不辍,以示不忘先贤造福与教化之功德恩典。
沧浪亭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垂传后世的精神浸润。以文化之美特出于苏州诸园林之间,沧浪亭,注定是不朽的。
(选自《散文》,2023年第7期,有删改)
【注】苏舜钦,字子美。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沧浪亭选址在山水之间,并且兼具植物繁盛等特征,体现苏舜钦对园林“自然真趣”的追求。
B.作者认为“沧浪亭”的命名真意不用解释太多,因为其中隐藏着苏舜钦政治失意的复杂情感。
C.归有光在《沧浪亭记》中强调“子美遗风”的重要性,认为园林的文化价值要高于其物质形态。
D.沈复《浮生六记》中“俗虑尘怀,爽然顿释”的文学延续,印证了园林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在“沧浪亭”前冠以“烟雨”,既营造出江南园林的朦胧意境,又暗示了历史变迁的沧桑感。
B.文章沧浪亭与拙政园的喧闹对比,突出了沧浪亭的清幽,凸显了它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
C.文章引用相关古诗文,使得语言典雅而有意蕴,既增强了写作内容的客观性,也深化了人物精神品格。
D.文章采用典型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以游踪为线全面展现园林各处的自然景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水清水浊取舍自然”一句的含义。(4分)
9.有人认为,文中最后“五百名贤祠”与沧浪亭关系不大,可以删除这部分内容,使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更集中,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也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阀门之外,不敢当命。”文候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A不肖B君也C得中山D也不以封君之弟E而以封君F之子G是以知H君之不肖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则材料中“趋”都译作“快步走”,与《六国论》中“以趋于亡”的“趋”意思相同。
B.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相同。
C.“阙”,原是指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材料中的“阀门”代指魏文侯的王宫。
D.负,比不上,与《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宴会上,魏文侯对诸大夫的夸赞恭维很是高兴,等听了任座的话,心里转而不悦,但他没有表现出来,任座这时赶紧识趣地出了门。
B.翟黄根据臣子说话的直率与否来判定君王的贤明,这样既能够肯定任座作为人臣的正直品格,也能够点明魏文侯作为君王的贤明。
C.李克并没有直接告诉魏文侯应该在魏成子和翟黄之间选谁为相国,而是引导魏文侯通过一个人面对不同状况的做法来考察决定。
D.翟黄听说魏成子将要成为魏国的相国时,心里很是不服气,但听了李克阐明的缘由,翟黄感到了惭愧,并且承认了自己的不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
(2)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14.两则材料中有关翟黄的内容,体现了他不同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同石守游 周敦颐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
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认为他同友人石守游玩的快乐,是一种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超然于世外的快乐。
B.诗人认为俗世争名夺利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束缚,纵情山水方能摆脱人世间的烦恼。
C.“野鸟”“白云”既是诗人和友人深厚友情的见证者,也是他们洒脱自如的写照。
D.诗中的“莫笑”与“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莫笑”一样,理解时并不止于字面义。
16.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宋诗“以议论为诗”,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的开始,先说“ ▲ ”,再说“ ▲ ”,从而为后面的解辩作了必要的情感铺垫。
(2)李密在《陈情表》中,指明朝廷以孝治天下,接着反复陈述自己受朝廷厚爱,转而以祖母刘氏时日不长为对照,从而道出母、孙二人“ ▲ , ▲ ”的决心。
(3)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对桃李梨杏等常见花的捕写比比皆是,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技术进步向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回首往昔,诸多曾被少数精英、专家垄断的“高精尖”技术,随着时光推移逐渐走向大众,摇身一变,成了普罗大众(A)轻而易举可以获得的日常技能,此类转变在历史进程中层出不穷。当下,我们正置身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全新浪潮之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曾几何时,(1) 。如今借助网络与AI技术,这些资源得以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海量在线课程、教育应用及个性化学习平台应运而生(B),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新知识,畅享优质教育服务,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艺术创作往昔是天才艺术家的专属领地,如今数字艺术工具与AI创作软件让艺术创作的门槛一降再降,使得(2) 。当下,AI绘画、音乐创作软件不仅能助力人们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还能助力拓展技艺,让人充分展现个人的艺术风采。
这一连串变革都昭示着技术社会化乃大势所趋。技术进步必然促使应用技术化作解决问题的利刃,令曾经被少数人独揽的技术走向社会、趋于普及,普惠大众。
对于曾手握“技术特权”之人,其优势地位会在技术社会化进程中大打折扣;而那些无缘“技术特权”者,则将分得技术社会化带来的一杯羹。如今,AI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C),于精英、大众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开天辟地(D)的变革,更是一场惠及全民的饕餮盛宴!
18.文中加点的四个成语分别用下面成语替换,意义改变最小的一项是(3分) ( )
A.市井小民 B.乘势而起 C.等量齐观 D.惊天动地
19.请在文中(1)(2)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4分)
20.有人认为,熟语“近水楼台先得月”用在此处并不恰当,请简单分析理由。(5分)
21.文中两处引号的情感表达作用略有不同,请简单分析。(4分)
22.假设你是一位社区科普宣讲员,将为社区举办的一场主题为“科技——生活”的讲座制作宣传海报,请根据文段内容,撰写两句宣传语,要求:句式对仗工整,20字左右。(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用材料中说“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我们每个人又怎能缺失自己的“关键驱动力”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关键驱动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A项,原文说“我们尽管相信自己可以……,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只是……”,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结实”是针对肌肉而言,原文以此来比喻大脑的变化,而选项主语是“大脑的注意力”,错误;C项,“发生改变”既可以指短时记忆的强化既存连接,也可以指长时记忆形成全新连接,正确;D项,文中未提及“这个很重要”的信号能清除已储存记忆,无中生有。
2.(3分)C
【解析】C项,文中“舔西瓜皮”是对其上一句“只要避开各种电子产品,就能够有效地获取新的信息”的否定,指的是对信息的浅层获取,而非说法错误;D项,原文说“即使除去传送短信的时间,他们读书所花的时间也更长。”此时他们的理解程度不相上下,由此可以判断该项推理正确。
3.(3分)D
【解析】A项,小陈列清单购物买齐物品,体现的是做事有条理,与长时记忆形成无关,该项错误;B项,小周的感觉是面试因紧张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太多问题,侧重于说明紧张对记忆的影响,该项错误;C项,小郑旅游拍照后其实忘记了很多景点,是因为拍照分散注意力,该项错误;D项,小吴专注背单词,直接体现注意力集中利于长时记忆形成,该项正确。
4.(4分)①过多信息导致大脑的注意力变得散漫,无法集中处理;②面对过多信息,大脑负荷超载,无法将有用信息储存到工作记忆中。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6分)不矛盾。①原文强调数码时代的多任务下,注意力分散会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长时记忆;②文段是从人类进化角度看,注意力分散能快速察觉危险,大脑分泌多巴胺给予奖赏;③文段观点也可以作为原文“注意力不易集中”的一个原因。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3分)B
【解析】原文是作者猜测苏舜钦的意图,且与后句也非因果关系。
7.(3分)D
【解析】文章重点采用时空交织的结构(如时间上是按照“北宋-明代-清代”的顺序),并非严格的移步换景写法,且“全面展示各处的自然景观”也说法错误。
8.(4分)含义:①水清水浊皆可用于洗涤,体现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②象征文人在污浊现实中保持精神独立,如苏舜钦的隐逸选择;③暗含“和光同尘”与“洁身自好”的辩证统一。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2点即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不同意。①五百名贤祠开始就是建造在沧浪亭旁;②五百名贤祠中的先贤中包括沧浪亭的建造者苏舜钦;③与沧浪亭同样,五百名贤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之美,是苏州地标不可分割的部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或有其他观点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3分)CEG
评分标准: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此题不给分。
11.(3分)A
【解析】《六国论》“以趋于亡”中的。趋”是指事物发展到或走向一种状态。
12.(3分)A
【解析】原文“知于颜色”,魏文侯的不高兴明显地表现在脸上了。
13.(8分)(1)我听说忠臣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获得死罪也不敢躲避,任座恐怕还在门口。
评分标准:“毕”“远”“殆”各1分,句意1分。
(2)况且您是说把我推荐给您的君主,难道要结党营私来谋求大官吗?
评分标准:“且”“于”“比周”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材料一翟黄委婉建议,正直而兼有智慧;②材料二翟黄能自服不配相位,谦虚而不失大度。
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宴饮,让大夫们评论自己。有的人说君主很仁爱,有的人说君主很重义气,有的人说君主很英明。轮到任座,任座说:“您是个不贤明的君主。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给您的儿子,因此知道您不贤明。”文侯听了很不高兴,脸色上表现了出来。任座快步走了出去。按次序轮到翟黄,翟黄说:“您是个贤君。我听说君主贤明的,他的臣子言语就直率。现在任座的言语直率,因此我知道您贤明。”文侯很高兴,说:“还能让他回来吗?”翟黄回答说:“怎么不能?我听说忠臣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获得死罪也不敢躲避,任座恐怕还在门口。”翟黄出去一看,任座当真还在门口。翟黄就以君主的命令叫他进去。任座进来了,文侯走下台阶来迎接他,此后终生都把任座待为上宾。文侯如果没有翟黄,就差点儿失掉了忠臣。对上能够顺应君主心意来尊显贤者的,大概说的正是翟黄吧!
材料二: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庭贫苦就要优秀的妻子来操持,国家混乱就要优秀的相国来管理’。现在任用相国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怎么样呢?”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参与位尊的人的事情,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亲近的人的事情。我身处宫门以外的官职,不敢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文侯说:“先生遇上事情不要推让。”李克说:“您是因为没有注意对人的考察。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的时候看他所推举的人,穷困时看他不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不索取什么,这五点足以确定相国的人选了,哪里用得着我说话呢!”文侯说:“先生回府吧,我的相国人选已经确定了。”李克快步走出宫,经过翟璜的家。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是询问相国人选的事情,到底决定谁做相国了呢?”李克说:“魏成子做相国了。”翟璜愤怒地变了脸色说:“凭借耳目所看到的听到的,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西河的太守,是我推荐的。国君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域,我举荐西门豹。国君计划要前伐中山,我推荐乐羊。中山攻克以后,找不到合适镇守的人选,我推举先生。国君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屈侯鲋。我哪一点比不过魏成子!”李克说:“况且您是说把我推荐给您的君主,难道要结党营私来谋求大官吗?君主问选用相国‘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二人怎么样’?我回答说:‘您是没有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荐的人,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所不索取的是什么,这五点就足以确定相国的人选了,何用等我说话呢!’因此知道魏成子做相国了。再说您怎么能和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俸禄千钟,十分之九用在外面,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得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君主都把他们当作师傅。您所推荐的五人,君主都用作臣子。您怎么能和魏成子相比呢?”翟璜惭愧地迟疑一下,然后拜了又拜说:“翟璜是个鄙陋的人,回答得不好,愿意终身做您的弟子。”
15.(3分)C
【解析】“深厚友情的见证者”理解有误。
16.(6分)①直陈议论,表达对世俗与世外的理性思考。诗人以“朝市”与“世外”、“争名逐利”与“度水登山”对比,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②借自然意象进行间接的议论。“杉松”“野鸟”“白云”等自然意象,看似描写幽静景象,其实是寄托着诗人的隐逸思想。
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2)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示例二: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示例三:桃之天天 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天》)
示例四:桃李忽成阴 荞麦秀已繁(苏轼《新渠诗》)
示例五: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有所思》)
示例六: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示例七: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错别字或者字迹潦草以至无法辨认,此处不给分。第(3)
题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以给分。
18.(3分)B
【解析】“普罗大众”指社会中普通的、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市井小民”泛指普通民众,但带有历史或文学色彩,不如前者更现代;“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影响深远(强调震撼力),“开天辟地”比喻开创前所未有之事业(强调开创性),二者不可替换;“一视同仁”指对人同等对待,不分厚薄,“等量齐观”指对不同事物同样看待,不区分差异,所指对象不同,不可替换;“应运而生”指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强调被动适应环境),与“顺时而生”意义相同,可以替换。
19.(4分)(1)优质教育资源凤毛麟角; (2)更多人能够涉足其间
评分标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0.(5分)①该俗语侧重因靠近某种便利条件而首先受益,②放在此处形容每个人都能享受教育资源不恰当。
评分标准:每点2分。解释俗语的用意2分,指出不恰当的理由3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①前者感彩趋向中性,仅指技术特征;②后者略有批判性,隐含对不平等的否定。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示例一:昔日精英专属,今朝全民共享;
示例二:技术打破壁垒,智慧点亮生活
评分标准:句式对仗工整2分,内容与“科技——生活”相关2分。意思对即可。
23.(60分)【解析】核心立意提示:
由物及人的类比思维:材料通过“技术进步→文明发展”的关系,类比推导“个人成长→内在驱动力”的命题,暗示个人发展需要找到类似“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立意可聚焦个体生命价值与内在驱动力的关系。
双重关键词的辩证性:“关键驱动力”既包含客观要素(如时代机遇),又强调主观能动性(个人追求)。最佳立意需兼顾二者,避免单方面强调外部条件或空谈意志力。
时代语境下的特殊要求:在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保持持续成长动力,具有现实针对性。可结合“躺平”“内卷”等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可选择的立意方向
立意方向 论证重点 适用素材 风险提示
内生性动力 兴趣/信念/使命感对个人的驱动作用 张桂梅的教育坚守、袁隆平的科研热忱 易流于口号化
困境转化动力 压力与挫折如何催生成长动能 褚时健二次创业、苏轼贬谪创作 需区分消极承受与主动转化
时代协同驱动 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相互成就 钱伟长弃文从理、北斗团队协作 需避免主次不分
动力迭代意识 不同人生阶段需更新驱动系统 张艺谋导演转型、诺奖得主跨领域研究 需体现连续性而非断裂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3)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
⑦完全空白、泄露个人信息的,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