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2(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语文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2(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中考语文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2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19分)
班级举行“走进博物馆”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1~5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历时4年多的升级改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新开馆,吸引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了解悠远瑰丽的壮乡史诗。
【历史中流淌的文明】
大约80万年前,广西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①史前先民开创的手斧文化、贝丘文化、大石铲文化等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广西历史发轫的人文坐标上熠熠生辉。春秋战国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西瓯、骆越等族群在此劳作,他们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zī(  )态开启了与周边和中原地区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②秦汉时期,灵渠连通南北,合浦港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共放光彩。隋唐两宋时期,广西海陆交通优势显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广西”之名确立。
【文物中承载的愿景】
③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广西出土的铜鼓不论是精美程度,还是数量、种类,都在全国________。翔鹭纹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它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器身保存完好,是同类型铜鼓断代的标准器。鼓面中心为太阳纹,④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画面中龙舟竞渡、热闹非凡,装扮成鹭鸟的人翩翩起舞,颇具民族风情。
1.阅读短文,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zī(姿)态   (2)交融(róng)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瑰丽:异常美丽。
(2)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3.填入短文中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
A.首屈一指 B.鹤立鸡群 C.数一数二 D.名列前茅
4.语段中标序号的四个句子有一个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② 修改:把“掀起”改为“扬起”
5.请根据以下资料夹的信息,为翔鹭纹铜鼓作现场介绍。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3分)
示例:翔鹭纹铜鼓的鼓身所刻图案纹式内容丰富、活泼生动,鼓底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弥足珍贵。整器品相完好、铸造精良。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鼓腰饰有8组羽人舞蹈纹,每组2至3人,头戴羽饰,下系羽裙,随风起舞,蹁跹多姿。
6.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8分)
文物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风姿,诗词展现的则是中华文明的风骨。
“风骨”是万里疆场以身报国的忠心。“浊酒一杯家万里,①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对国家的一片赤诚;“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豪气;“③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是夏完淳誓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风骨”是人生困境铮铮挺立的脊梁。“④俗子胸襟谁识我?⑤英雄末路当磨折”是秋瑾即使遭遇挫折和磨难仍以英雄自勉的豪气;“以中有足乐者,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⑦宋濂(人名)身处逆旅,一身粗布破袍却毫不羡慕他人的淡然自若。
“风骨”是大爱无疆心怀苍生的使命。张养浩通过⑧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抒发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①睡眠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不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②一般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③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电活动,脑电活动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出现在夜晚,睡眠时间长,程度深;而午休多属于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时间短,程度浅。
【材料二】
①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②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人只有进入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研究人员给164名健康的成年人先戴上健康追踪腕带,然后让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析发现,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得感冒的几率高三倍。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被试者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相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活动。下面是两项调查统计结果:
 
【材料四】
研究者对1 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12 ~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材料一第③段运用了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了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区别。
B.材料一以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说明顺序,说明了什么是睡眠,整篇文章语言简明平实,用到了许多专业术语。
C.睡眠能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的原因在于大脑中“类淋巴系统”的工作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脑脊液会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体不停交换,排出脑外。
D.材料三中国中学生睡眠不够的人数比例最低,韩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最低。
【解析】C.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中“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可知,“类淋巴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并不表示全部在睡眠中完成的,选项说法太绝对。
8.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有对影响学生睡眠因素的说明,请分析材料三扇形统计图说明和材料四文字说明的优势和劣势各在哪里?(4分)
①扇形统计图说明。优势:在于能够非常直观、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各种睡眠情况所占的比例。劣势:不够详细具体,只能呈现出数据比例,无法深入解释原因和具体情况。②文字说明。优势:如材料四能对要说明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使我们能快速感知“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的这样综合性的深入结论。劣势:不能像统计图那样一眼就能获取关键信息,需要逐字逐句去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字内容。
9.学校提倡学生进行午休,但班里学习最勤奋的小刚同学却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学习,请你用材料的相关知识劝说他午休。(3分)
示例:小刚你好,你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这种珍惜时间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午休时间最好用来午休。因为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在人进入睡眠状态时,人体组织可以通过合成抗氧化酶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其次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以此来排除大脑代谢废物;同时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睡眠还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引起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午休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要午休。你说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老根的手机
黎 筠
①老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在京城,一个在省城,一个女儿在县城。老根和妻子住在乡下。老根爱三个孩子,但老根更爱的好像是自己的妻子。可他的妻子去年和地里成熟的麦子一起被大地收割了,成为大地上一颗最饱满的麦子,被泥土、日月星辰安置了。
②妻子是在老根的怀里闭的眼,老根连喊三声:“孩儿他娘——”可他的妻子再也听不见了。喊完三声“孩儿他娘”,老根心头一急,一瞬间失去了听力,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老根的一双耳朵好像被妻子带走了。
③半个月后的一个早上,老根清早起来甩两把清水鼻涕,然后朝着天空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喷嚏,耳朵突然就开窍了。老根又听到树上小鸟的叫声了,也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老根高兴得像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逢人就说:“通了,我的耳朵通了,一个喷嚏把我的耳朵打通了!”
④老根的耳朵打通后再次听到了手机铃声。妻子在世时接听电话的权利基本归妻子,现在妻子不在了,老根就没有任何悬念地拥有了手机掌控权。女儿打来了电话,在电话里说,父亲一个人在家,她实在不放心,周末她说啥也得回去把父亲接到县城。
⑤其实,老根的妻子安葬后,老根的女儿就要老根和她去县城同住。可老根摇着一头稀疏的白发就是不肯,说啥也不想给女儿一家添麻烦。老根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我都八十多了,哪能在外边过夜?”
⑥老的拗不过小的。老根看着妻子走后的家,冷冷清清,最终来到了县城。
⑦在县城里,除了家人,老根一个人也不认识。老根又不爱看电视,只能在屋里闷着,眼见得瘦了一圈儿。女儿让他出去到附近的公园转转,结交些新朋友,可女儿忘了老根已经是八十出头儿的人了。老根年轻时脚步轻盈,走路带风,现在走一步一拖拉,老蜗牛似的。再说,老根认为,自己是个乡下人,咋能轻易结交上城里的朋友呢?
⑧老根在女儿家,一天到晚握着他的手机,像紧紧抓着牛缰绳。老根过去养牛时很喜欢听牛的叫声。牛饿了,向老根呼叫;牛生理上或者心理上有问题了,也向老根发出叫声。有时牛的叫声纯粹是一种娇小姐似的撒娇,用叫声让老根宠爱自己一点儿,再宠爱一点儿。
⑨现在,老根最喜欢听的是手机的铃声了。老根觉得手机铃声比牛叫声好听得多。老根这样想着的时候撇撇嘴,觉得自己老了老了有点儿忘恩负义了,进了小县城就把过去的老伙伴忘了。
⑩住到女儿家的老根一直在等待儿子们的电话,可老根的儿子们很少打来电话。老根的女儿为两个哥哥帮腔说城市越大,人越忙。老根焦躁的心暂时得到了安抚。
有一天,老根生气地对女儿说:“怪不得我接不到电话呢,原来手机没电了。”为这,老根几天没给女儿好脸色。
从这以后,老根每天都检查手机,亲自给手机充电。只有手机充满电,老根才吃得香,才睡得踏实。可一天天过去,充满电的手机还是没有响起,老根又睡不踏实了。老根的女儿给两个哥哥打电话,说:“你们抽空给老爹打个电话吧,求求你们了。老爹现在天天就一件事——等你们的电话。”
城市越大,人越忙。老根的手机铃声还是很少响起,像老根的头发,越来越稀少。偶尔接到一个骚扰电话,老根也激动得跟人家讲上一通。
每天,老根把手机攥得紧紧的,生怕它长翅膀飞了。老根现在没啥要求,就是隔几天手机能响一次,他能和远方的儿子说说话。当然老根也有贪心,巴不得他的手机铃声一天响一次,或者一天响几次。
有一段时间,老根的手机一直“哑巴”着。老根急得都不好好吃饭了,老根的女儿也急得上了火。老根的女儿最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在办公室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爹,您在家好吗?您可要听话啊……爹……”电话那头儿,老根每次都激动得颤抖:“我好啊,我可好啦,你啥时候回来啊?我可想你了。”
一次,老根做梦听见妻子从遥远的地方打电话过来,问他:“吃饭了没有?夜里起几次夜?脑子是不是越来越糊涂了?戒了烟,咳嗽是不是轻点儿了?”老根接听妻子的电话时呼吸急促,心跳声蹦到了黑夜的墙上。老根在黑夜里竟然看到了一片光,比太阳还亮的光,这光一直照着他。老根醒来时一身大汗,好像儿时刚从河里游泳出来,满身的水珠。老根用手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定了定神,意识到刚才是一场梦,梦见了妻子给他打电话。但哪里是梦啊?分明是真的。电话铃声真真切切的,妻子的声音也真真切切的。“是真的。”老根自言自语地说。老根翻了个身儿,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老根的手机也在他的怀里睡着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3月7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本篇小说的选材源于现实,客观反映出像老根这样丧偶老人处境的无奈。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第⑦段中的老根脚步变化,突出其如今年老体衰。
C.从第⑩和 段可知儿子们不联系老根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越大,人越忙”。
D.从妻子离世到家中冷清、从农村独居到与女儿同住,老根情感随之变化。
【解析】C.根据第 段中的“老根的女儿给两个哥哥打电话,说:‘你们抽空给老爹打个电话吧,求求你们了。老爹现在天天就一件事——等你们的电话。’”可知,“城市越大,人越忙”只是儿子们不联系老根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对老人生活和情感的忽略。所以老根的女儿才会求他们给父亲打电话。
11.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可他的妻子去年和地里成熟的麦子一起被大地收割了,成为大地上一颗最饱满的麦子,被泥土、日月星辰安置了。(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根的妻子比喻成最饱满的麦子/赋予泥土和日月星辰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根妻子过世的事实,表达了老根对妻子的浓浓爱意和妻子逝去的惋惜、怀念。
(2)老根这样想着的时候撇撇嘴,觉得自己老了老了有点儿忘恩负义了,进了小县城就把过去的老伙伴忘了。(从描写的角度)
运用神态/心理描写,“撇撇嘴”写出了老根现今喜欢手机铃声胜过以往喜欢牛叫声的细微心理,表达出老根对往日生活的怀念/思念/追忆和对老牛的愧疚与自责,为下文写老根期待儿子们给他打电话做铺垫。
12.文章为何以“老根的手机”为题,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4分)
内容:老根的手机从妻子手里得来,是老根对妻子的情感寄托,也是联系子女的通讯工具和与儿女们联系的纽带,通过手机表达出老根对妻子的爱与思念,以及对儿女们打来电话交流的期待。结构: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标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13.“每个人老了,都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①老根的战争是对新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老根妻子过世后,选择跟女儿进入县城,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动荡,如同战争一般冲击和破坏原有的生活状态与节奏,猛烈而持续。②老根的战争是与儿女交流而不得的矛盾对抗。文中老根年老所引发的家庭成员和关系的变化,老根对儿女打来电话的强烈期待与儿女不能满足形成矛盾,集中爆发如同血雨腥风的战争一样疯狂激烈。③老根的战争是自己心态调和的艰难过程。人老因缺少陪伴和交流而产生的精神空虚和寂寞,会如战争般打破人自己内心的平衡,以致难以和自己达成和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场面盛大的“太守出猎图”。
B.“卷平冈”极言速度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
C.下阕借用“遣冯唐”的典故来表达情感和志向。
D.最终词人如愿挽弓劲射、战场杀敌、气概非凡。
【解析】D.上战场杀敌不是实指,是作者的想象。
15.苏轼称此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请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为例,分析苏词的风格特点。(3分)
示例:苏词风格豪放乐观、旷达洒脱(1分)。“酒酣胸胆尚开张”,描写出猎后开怀畅饮,胆气更为豪壮的景象,充满洒脱豪迈之气(1分);“鬓微霜,又何妨”写诗人年事虽高却不在意,甚至还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反问语气表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1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是日剧饮而归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以纸画字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解析】A.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B.代词,这;C.动词,作为/介词,对,向;D.介词,用/连词,因为。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甲文按照发现小潭——小潭水源和潭上景物——潭中游鱼——记录同游者的顺序来写的。
B.甲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溪水的曲折蜿蜒。
C.乙文“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
D.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和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后的记游之作。
【解析】A.甲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水、石、树蔓)——小潭游鱼——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2分)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
19.古诗文中有很多是运用感官来描写景物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从视觉来写的;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从①触觉来写的;乙文中的“水极甘”是从②味觉来写的。(2分)
20.柳宗元、苏轼两人同样遭遇贬谪,心境却不相同。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写。(4分)
示例: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惟吾德馨”。(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山水为友,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他孤凄悲凉的心境始终没有改变;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随笔小品《游沙湖》,则鲜明地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乙文参考译文】黄州往东南方向三十里的地方是沙湖,也叫作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因此前去察看田地的好坏,结果得了病。(我)听说麻桥人庞安常擅长医术但耳朵聋,于是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聋,但聪明过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字,(他)就完全懂得我的心思了。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门外大约二里路的地方,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极其甘美,泉水下面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淌。我作了一首诗说:“山脚下的兰草嫩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潇潇,布谷声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一天,我们畅饮后,才尽兴而归。
三、综合(10分)
21.学校组织“读经典名著,话天下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阅读一本好书,邂逅一位英雄,我们便有无穷的精神力量。在读书会上,你分享了“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技巧——归类法”。请根据阅读积累,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3分)
归类 人物 篇目 相关情节
抗争精神 孙悟空 《西游记》 ①大闹天宫
②林冲 《水浒传》 风雪山神庙
保尔·柯察金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与寒冷的自然环境、病魔作斗争
(2)英雄既有坚强不屈的一面,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请你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下列英雄人物流泪的原因,并说说写流泪是否影响英雄的形象,为什么?(3分)
①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②“您可以说,”船长对我说,“这人不懂得法语。”我最后看一下伤员,然后回答:“这人在两小时内就要死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吗?”“没有。”尼摩船长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
(选自《海底两万里》)
孙悟空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冤枉滥杀无辜而不得不回花果山,流下了委屈和不舍的眼泪;尼摩船长听说船员即将死去,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流泪表现了人物的有情有义、感情丰富,非但不影响英雄的形象,反而将英雄形象刻画得更为饱满立体。
(3)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请你就“逆境”与“成长”的关系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四、写作(50分)
22.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学习和生活中许多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选择题。做对一道选择题,真的不容易,因为选择需要站位和勇气,做对需要智慧和毅力。选择并做对了,心智就会成长一大步。
要求:①把题目“我做对了这道选择题”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中考语文5月模拟押题卷(广西卷)02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19分)
班级举行“走进博物馆”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1~5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历时4年多的升级改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新开馆,吸引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了解悠远瑰丽的壮乡史诗。
【历史中流淌的文明】
大约80万年前,广西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①史前先民开创的手斧文化、贝丘文化、大石铲文化等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广西历史发轫的人文坐标上熠熠生辉。春秋战国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西瓯、骆越等族群在此劳作,他们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zī(  )态开启了与周边和中原地区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②秦汉时期,灵渠连通南北,合浦港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共放光彩。隋唐两宋时期,广西海陆交通优势显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广西”之名确立。
【文物中承载的愿景】
③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广西出土的铜鼓不论是精美程度,还是数量、种类,都在全国________。翔鹭纹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它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器身保存完好,是同类型铜鼓断代的标准器。鼓面中心为太阳纹,④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画面中龙舟竞渡、热闹非凡,装扮成鹭鸟的人翩翩起舞,颇具民族风情。
1.阅读短文,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zī(姿)态   (2)交融(róng)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瑰丽:异常美丽。
(2)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3.填入短文中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
A.首屈一指 B.鹤立鸡群 C.数一数二 D.名列前茅
4.语段中标序号的四个句子有一个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② 修改:把“掀起”改为“扬起”
5.请根据以下资料夹的信息,为翔鹭纹铜鼓作现场介绍。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3分)
示例:翔鹭纹铜鼓的鼓身所刻图案纹式内容丰富、活泼生动,鼓底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弥足珍贵。整器品相完好、铸造精良。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鼓腰饰有8组羽人舞蹈纹,每组2至3人,头戴羽饰,下系羽裙,随风起舞,蹁跹多姿。
6.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8分)
文物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风姿,诗词展现的则是中华文明的风骨。
“风骨”是万里疆场以身报国的忠心。“浊酒一杯家万里,①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对国家的一片赤诚;“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豪气;“③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是夏完淳誓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风骨”是人生困境铮铮挺立的脊梁。“④俗子胸襟谁识我?⑤英雄末路当磨折”是秋瑾即使遭遇挫折和磨难仍以英雄自勉的豪气;“以中有足乐者,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⑦宋濂(人名)身处逆旅,一身粗布破袍却毫不羡慕他人的淡然自若。
“风骨”是大爱无疆心怀苍生的使命。张养浩通过⑧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抒发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①睡眠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不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②一般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③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电活动,脑电活动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出现在夜晚,睡眠时间长,程度深;而午休多属于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时间短,程度浅。
【材料二】
①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②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人只有进入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研究人员给164名健康的成年人先戴上健康追踪腕带,然后让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析发现,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得感冒的几率高三倍。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被试者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相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活动。下面是两项调查统计结果:
 
【材料四】
研究者对1 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12 ~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材料一第③段运用了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了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区别。
B.材料一以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说明顺序,说明了什么是睡眠,整篇文章语言简明平实,用到了许多专业术语。
C.睡眠能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的原因在于大脑中“类淋巴系统”的工作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脑脊液会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体不停交换,排出脑外。
D.材料三中国中学生睡眠不够的人数比例最低,韩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最低。
【解析】C.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中“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可知,“类淋巴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并不表示全部在睡眠中完成的,选项说法太绝对。
8.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有对影响学生睡眠因素的说明,请分析材料三扇形统计图说明和材料四文字说明的优势和劣势各在哪里?(4分)
①扇形统计图说明。优势:在于能够非常直观、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各种睡眠情况所占的比例。劣势:不够详细具体,只能呈现出数据比例,无法深入解释原因和具体情况。②文字说明。优势:如材料四能对要说明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使我们能快速感知“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的这样综合性的深入结论。劣势:不能像统计图那样一眼就能获取关键信息,需要逐字逐句去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字内容。
9.学校提倡学生进行午休,但班里学习最勤奋的小刚同学却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学习,请你用材料的相关知识劝说他午休。(3分)
示例:小刚你好,你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这种珍惜时间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午休时间最好用来午休。因为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在人进入睡眠状态时,人体组织可以通过合成抗氧化酶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其次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以此来排除大脑代谢废物;同时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睡眠还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引起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午休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要午休。你说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老根的手机
黎 筠
①老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在京城,一个在省城,一个女儿在县城。老根和妻子住在乡下。老根爱三个孩子,但老根更爱的好像是自己的妻子。可他的妻子去年和地里成熟的麦子一起被大地收割了,成为大地上一颗最饱满的麦子,被泥土、日月星辰安置了。
②妻子是在老根的怀里闭的眼,老根连喊三声:“孩儿他娘——”可他的妻子再也听不见了。喊完三声“孩儿他娘”,老根心头一急,一瞬间失去了听力,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老根的一双耳朵好像被妻子带走了。
③半个月后的一个早上,老根清早起来甩两把清水鼻涕,然后朝着天空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喷嚏,耳朵突然就开窍了。老根又听到树上小鸟的叫声了,也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老根高兴得像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逢人就说:“通了,我的耳朵通了,一个喷嚏把我的耳朵打通了!”
④老根的耳朵打通后再次听到了手机铃声。妻子在世时接听电话的权利基本归妻子,现在妻子不在了,老根就没有任何悬念地拥有了手机掌控权。女儿打来了电话,在电话里说,父亲一个人在家,她实在不放心,周末她说啥也得回去把父亲接到县城。
⑤其实,老根的妻子安葬后,老根的女儿就要老根和她去县城同住。可老根摇着一头稀疏的白发就是不肯,说啥也不想给女儿一家添麻烦。老根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我都八十多了,哪能在外边过夜?”
⑥老的拗不过小的。老根看着妻子走后的家,冷冷清清,最终来到了县城。
⑦在县城里,除了家人,老根一个人也不认识。老根又不爱看电视,只能在屋里闷着,眼见得瘦了一圈儿。女儿让他出去到附近的公园转转,结交些新朋友,可女儿忘了老根已经是八十出头儿的人了。老根年轻时脚步轻盈,走路带风,现在走一步一拖拉,老蜗牛似的。再说,老根认为,自己是个乡下人,咋能轻易结交上城里的朋友呢?
⑧老根在女儿家,一天到晚握着他的手机,像紧紧抓着牛缰绳。老根过去养牛时很喜欢听牛的叫声。牛饿了,向老根呼叫;牛生理上或者心理上有问题了,也向老根发出叫声。有时牛的叫声纯粹是一种娇小姐似的撒娇,用叫声让老根宠爱自己一点儿,再宠爱一点儿。
⑨现在,老根最喜欢听的是手机的铃声了。老根觉得手机铃声比牛叫声好听得多。老根这样想着的时候撇撇嘴,觉得自己老了老了有点儿忘恩负义了,进了小县城就把过去的老伙伴忘了。
⑩住到女儿家的老根一直在等待儿子们的电话,可老根的儿子们很少打来电话。老根的女儿为两个哥哥帮腔说城市越大,人越忙。老根焦躁的心暂时得到了安抚。
有一天,老根生气地对女儿说:“怪不得我接不到电话呢,原来手机没电了。”为这,老根几天没给女儿好脸色。
从这以后,老根每天都检查手机,亲自给手机充电。只有手机充满电,老根才吃得香,才睡得踏实。可一天天过去,充满电的手机还是没有响起,老根又睡不踏实了。老根的女儿给两个哥哥打电话,说:“你们抽空给老爹打个电话吧,求求你们了。老爹现在天天就一件事——等你们的电话。”
城市越大,人越忙。老根的手机铃声还是很少响起,像老根的头发,越来越稀少。偶尔接到一个骚扰电话,老根也激动得跟人家讲上一通。
每天,老根把手机攥得紧紧的,生怕它长翅膀飞了。老根现在没啥要求,就是隔几天手机能响一次,他能和远方的儿子说说话。当然老根也有贪心,巴不得他的手机铃声一天响一次,或者一天响几次。
有一段时间,老根的手机一直“哑巴”着。老根急得都不好好吃饭了,老根的女儿也急得上了火。老根的女儿最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在办公室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爹,您在家好吗?您可要听话啊……爹……”电话那头儿,老根每次都激动得颤抖:“我好啊,我可好啦,你啥时候回来啊?我可想你了。”
一次,老根做梦听见妻子从遥远的地方打电话过来,问他:“吃饭了没有?夜里起几次夜?脑子是不是越来越糊涂了?戒了烟,咳嗽是不是轻点儿了?”老根接听妻子的电话时呼吸急促,心跳声蹦到了黑夜的墙上。老根在黑夜里竟然看到了一片光,比太阳还亮的光,这光一直照着他。老根醒来时一身大汗,好像儿时刚从河里游泳出来,满身的水珠。老根用手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定了定神,意识到刚才是一场梦,梦见了妻子给他打电话。但哪里是梦啊?分明是真的。电话铃声真真切切的,妻子的声音也真真切切的。“是真的。”老根自言自语地说。老根翻了个身儿,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老根的手机也在他的怀里睡着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3月7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本篇小说的选材源于现实,客观反映出像老根这样丧偶老人处境的无奈。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第⑦段中的老根脚步变化,突出其如今年老体衰。
C.从第⑩和 段可知儿子们不联系老根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越大,人越忙”。
D.从妻子离世到家中冷清、从农村独居到与女儿同住,老根情感随之变化。
【解析】C.根据第 段中的“老根的女儿给两个哥哥打电话,说:‘你们抽空给老爹打个电话吧,求求你们了。老爹现在天天就一件事——等你们的电话。’”可知,“城市越大,人越忙”只是儿子们不联系老根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对老人生活和情感的忽略。所以老根的女儿才会求他们给父亲打电话。
11.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可他的妻子去年和地里成熟的麦子一起被大地收割了,成为大地上一颗最饱满的麦子,被泥土、日月星辰安置了。(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根的妻子比喻成最饱满的麦子/赋予泥土和日月星辰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根妻子过世的事实,表达了老根对妻子的浓浓爱意和妻子逝去的惋惜、怀念。
(2)老根这样想着的时候撇撇嘴,觉得自己老了老了有点儿忘恩负义了,进了小县城就把过去的老伙伴忘了。(从描写的角度)
运用神态/心理描写,“撇撇嘴”写出了老根现今喜欢手机铃声胜过以往喜欢牛叫声的细微心理,表达出老根对往日生活的怀念/思念/追忆和对老牛的愧疚与自责,为下文写老根期待儿子们给他打电话做铺垫。
12.文章为何以“老根的手机”为题,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4分)
内容:老根的手机从妻子手里得来,是老根对妻子的情感寄托,也是联系子女的通讯工具和与儿女们联系的纽带,通过手机表达出老根对妻子的爱与思念,以及对儿女们打来电话交流的期待。结构: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标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13.“每个人老了,都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①老根的战争是对新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老根妻子过世后,选择跟女儿进入县城,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动荡,如同战争一般冲击和破坏原有的生活状态与节奏,猛烈而持续。②老根的战争是与儿女交流而不得的矛盾对抗。文中老根年老所引发的家庭成员和关系的变化,老根对儿女打来电话的强烈期待与儿女不能满足形成矛盾,集中爆发如同血雨腥风的战争一样疯狂激烈。③老根的战争是自己心态调和的艰难过程。人老因缺少陪伴和交流而产生的精神空虚和寂寞,会如战争般打破人自己内心的平衡,以致难以和自己达成和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场面盛大的“太守出猎图”。
B.“卷平冈”极言速度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
C.下阕借用“遣冯唐”的典故来表达情感和志向。
D.最终词人如愿挽弓劲射、战场杀敌、气概非凡。
【解析】D.上战场杀敌不是实指,是作者的想象。
15.苏轼称此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请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为例,分析苏词的风格特点。(3分)
示例:苏词风格豪放乐观、旷达洒脱(1分)。“酒酣胸胆尚开张”,描写出猎后开怀畅饮,胆气更为豪壮的景象,充满洒脱豪迈之气(1分);“鬓微霜,又何妨”写诗人年事虽高却不在意,甚至还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反问语气表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1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是日剧饮而归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以纸画字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解析】A.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B.代词,这;C.动词,作为/介词,对,向;D.介词,用/连词,因为。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甲文按照发现小潭——小潭水源和潭上景物——潭中游鱼——记录同游者的顺序来写的。
B.甲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溪水的曲折蜿蜒。
C.乙文“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
D.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和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后的记游之作。
【解析】A.甲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水、石、树蔓)——小潭游鱼——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2分)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
19.古诗文中有很多是运用感官来描写景物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从视觉来写的;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从①触觉来写的;乙文中的“水极甘”是从②味觉来写的。(2分)
20.柳宗元、苏轼两人同样遭遇贬谪,心境却不相同。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写。(4分)
示例: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惟吾德馨”。(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山水为友,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他孤凄悲凉的心境始终没有改变;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随笔小品《游沙湖》,则鲜明地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乙文参考译文】黄州往东南方向三十里的地方是沙湖,也叫作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因此前去察看田地的好坏,结果得了病。(我)听说麻桥人庞安常擅长医术但耳朵聋,于是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聋,但聪明过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字,(他)就完全懂得我的心思了。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门外大约二里路的地方,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极其甘美,泉水下面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淌。我作了一首诗说:“山脚下的兰草嫩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潇潇,布谷声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一天,我们畅饮后,才尽兴而归。
三、综合(10分)
21.学校组织“读经典名著,话天下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阅读一本好书,邂逅一位英雄,我们便有无穷的精神力量。在读书会上,你分享了“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技巧——归类法”。请根据阅读积累,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3分)
归类 人物 篇目 相关情节
抗争精神 孙悟空 《西游记》 ①大闹天宫
②林冲 《水浒传》 风雪山神庙
保尔·柯察金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与寒冷的自然环境、病魔作斗争
(2)英雄既有坚强不屈的一面,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请你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下列英雄人物流泪的原因,并说说写流泪是否影响英雄的形象,为什么?(3分)
①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②“您可以说,”船长对我说,“这人不懂得法语。”我最后看一下伤员,然后回答:“这人在两小时内就要死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吗?”“没有。”尼摩船长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
(选自《海底两万里》)
孙悟空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冤枉滥杀无辜而不得不回花果山,流下了委屈和不舍的眼泪;尼摩船长听说船员即将死去,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流泪表现了人物的有情有义、感情丰富,非但不影响英雄的形象,反而将英雄形象刻画得更为饱满立体。
(3)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请你就“逆境”与“成长”的关系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四、写作(50分)
22.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学习和生活中许多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选择题。做对一道选择题,真的不容易,因为选择需要站位和勇气,做对需要智慧和毅力。选择并做对了,心智就会成长一大步。
要求:①把题目“我做对了这道选择题”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