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0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0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观看视频,思考朱元璋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背景: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壹·洪武开基启新朝--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阅读材料,说说元末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明朝疆域图(1433年)
明朝建立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都 城:
推翻元朝: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同年秋,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
壹·洪武开基启新朝--明朝的建立
2.明朝的建立
阅读课本,梳理明朝建立的经过。
3.明成祖称帝迁都
①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②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③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观看视频,了解明成祖称帝迁都过程。
壹·洪武开基启新朝--明朝的建立
材料一: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1.原因:
2.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政治上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及目的。
贰·集权举措固君权--强化皇权
中央:①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相关史事: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臀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已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并灭其九族,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贰·集权举措固君权--强化皇权
1.中央措施
阅读相关史事,思考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当时皇帝是如何应对的?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相关史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内阁
政务繁杂
无决策权
文渊阁
贰·集权举措固君权--强化皇权
明代起初为大都督府,至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 ——《明代官制》
(备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1.中央措施
中央:②为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贰·集权举措固君权--强化皇权
影响: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阅读材料思考: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材料: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①明太祖为了监视官民,设立锦衣卫;
②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
“厂卫”
2.设立特务机构
贰·集权举措固君权--强化皇权
思考: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以及彼此间的制约,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皇权。
贰·集权举措固君权--强化皇权
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互不统属
②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3.地方措施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试范围:
答题标准:
答题格式:
阅读88页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八股文
“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叁·八股锁智文途狭--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
2.影响
结合材料,思考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一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材料二 “(八股文)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 ——京剧《范进中举》唱段
叁·八股锁智文途狭--科举考试的变化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僵化
【八股取士】
回顾所学知识将科举制发展历程补充完整。
叁·八股锁智文途狭--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形势图(1433年)
小琉球……………… 今台湾
奴儿干都司………… 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的特林
1.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明朝前期,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纳入有效管理。
肆·恩威并济理夷夏--民族关系
2.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内容:
战: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
和:1571年, 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和议”后主要互市地点分布
说说“隆庆和议”的影响。
影响: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和议也使蒙古各部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大满足,明朝北部边防压力缓解。
肆·恩威并济理夷夏--民族关系
措施 影响
改革官制 在地方
在中央 特务机构 改革科举 民族关系 ①将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王,驻守各地
①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八股取士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①设奴儿干都司
②封蒙古俺答汗为王,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
课堂小结
1.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2.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
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
C
C
课堂练习
3. 如图为《明朝形势图》,据图可知( )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
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D
课堂练习
4.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隆庆和议”。“隆庆和议”的主要作用是(  )
A.割地 B.赔款 C.吞并蒙古 D.通贡和互市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