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图文、分析史料,了解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感受中国先贤们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天文学发展、理学以及宋词、元曲和史学成就。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播放视频)视频中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仿佛穿越千年,让无数人为之震撼。从视觉震撼中,我们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和科技创新的魅力。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学习第14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的优缺点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雕版印刷术的优缺点。 材料一: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耗时十二年、雕版十三万块,印刷完成后,堆积如山的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材料二:一个工人当时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材料三:一个版200个字,刻工已经成功的刻制了199个字模,即将大功告成,刻工很兴奋,结果最后一个字刻坏了,导致前功尽弃。 【学生回答】优点:图文并茂、便于大量印刷等。缺点:①费工费时,成本高、利用率低。②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③不易修改;木质版不易保存等。 【教师总结】基于这么多的缺点,所以必须改进。在雕版印刷术暴露出刻版耗时、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的背景下,活字印刷术以创新之姿登场 ,开启印刷新纪元。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行为】(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76页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教师提问】说说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提示) 【教师提问】你认为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新”在哪里?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省工省时省料、可重复使用、利用率高、效率高。 3.印刷术的发展 【教师提问】北宋以后活字印刷术有何发展?(提示) 4.活字印刷术的外传 【教师行为】(出示地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路线图”。 【学生回答】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5.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材料: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学生回答】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渡语】同学们,刚刚我们领略了活字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它让知识得以更广泛地流传。而在科技的另一维度,指南针和火药同样改变了世界。前者助力人类征服海洋,后者重塑战争格局。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 目标导学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指南针的发展过程。 【学生回答】①先秦以来文献中记载的司南,可能是天然磁石制成的指南工具。②宋代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罗盘。③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教师提问】指南针是怎样外传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地图) 【学生回答】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指南针的发展影响。 材料:没有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等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飞猛进。——盛静《浅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②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火药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归纳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 【学生行为】按照提醒阅读教材78页内容,归纳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并填写表格。 【教师提问】火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学生回答】火药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结合材料,思考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下。” ——德克·海德 【学生回答】 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在哪些领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英]培根《新工具》 【学生回答】①文化领域②航海领域③军事领域。 【教师总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过渡语】指南针帮助人类跨越海洋,火药改变了世界格局。当目光从大地、战场转移到浩瀚夜空,天文学的发展同样令人惊叹。古人为了解读星辰运行规律,做出诸多努力。接下来,一起揭开天文学发展的神秘面纱。 目标导学三:天文学的发展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79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行为】按照提醒阅读教材78-79页内容,归纳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并填写表格。 【过渡语】同学们,刚刚我们探索了天文学发展历程,古人对浩瀚星空的不懈追问,展现出惊人智慧。与此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理学应运而生。它如同精神坐标,引导人们思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下面,咱们一同走进理学世界。 目标导学四:理学 1.形成: 【教师讲解】同学们,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使其成显学。秦朝遭焚书打压,西汉则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道新发展,隋唐三教合一,儒学面临挑战。晚唐发起复兴运动,至宋代,儒学融合各方,形成理学 。 代表: 【教师讲解】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因此理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教师行为】结合教材80页内容,指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产生的影响。 【学生行为】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指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程颢和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影响: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朱熹的思想还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乃至欧洲;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过渡语】同学们,刚刚我们剖析了理学构建起的思想大厦,它以思辨的光芒启迪后人。与此同时,文学领域也在蓬勃发展。宋词、元曲作为时代的独特音符,用优美韵律描绘世间万象,承载人们丰富情感。下面,咱们一同聆听这跨越时空的乐章。 目标导学五:宋词和元曲 1.宋词: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教材80页内容,总结宋词的发展过程。 【学生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教材80页内容,总结宋词的发展过程。 【学生回答】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词在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主要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表格归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生活的时代、派别、词的风格情怀。 【教师行为】(出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引导学生深情读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提示: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气势豪迈、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 【教师提问】刚刚我们一起感受了宋词的风韵,那么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元曲。 【教师行为】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元朝在前代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曲,形式有散曲和杂剧。 【教师提问】元曲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 【教师提问】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其代表作是什么?与其齐名的杂剧家还有谁? 【学生回答】最优秀的杂剧家:关汉卿。代表作:悲剧《窦娥冤》。 【教师提问】想一想:为什么《窦娥冤》流传这么久,影响这么大 【学生回答】因为《窦娥冤》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同时对备受凌辱的妇女寄予深切的同情。 【过渡语】从婉约绮丽的宋词,到质朴率真的元曲,我们沉浸式体验了宋元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史学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资治通鉴》,这部书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下面,一起领略这部史学经典的魅力。 目标导学五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师行为】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行为】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资治通鉴》是谁主持编写的? 【学生回答】司马光。 【教师提问】《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 【学生回答】编年体通史巨著。 【教师提问】请你们简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学生回答】这部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教师总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学双壁”。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华录·序》 材料二: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摘自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学生回答】①社会相对安定②经济发展,城市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③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 【教师提问】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我们要不断钻研探索,坚持科技创新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三、课后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辽宋夏金元时期,活字印刷术革新文化传播,指南针领航航海征程,火药改写战争格局,尽显科技实力。宋词、元曲承载多元情感,《资治通鉴》以史为鉴。这些科技与文化成就,不仅丰富国人生活,更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 四、练测促学 1.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 C ) A.推动了雕版印刷的普及 B.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C.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D.促进了科举制度的产生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发明是( B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3.李华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选择题,他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假如他打电话向你求助,你应建议他选择( D ) A.“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B.唐朝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C.活字印刷术是由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 D.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4.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作者称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D ) A.司马迁的《史记》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板 书 设 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