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42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第42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42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标要求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考情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024·湖北·T19 2023·新课标·T4 2023·山东·T11 2023·湖南·T20 2022·全国乙·T31 2022·全国甲·T31 2022·山东·T12 2022·湖南·T20 2022·辽宁·T11 2022·重庆·T22
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023·天津·T3 2022·海南·T8 2022·河北·T13 2022·河北·T22 2022·重庆·T14
考点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________生物__________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提醒] (1)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一个池塘的所有蝌蚪不是一个种群,因为蝌蚪只包含幼体,且不一定是同种蛙的幼体,不符合“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要求。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提醒] 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2)标记重捕法
调查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初捕M只并全部标记→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重捕n只,记录带标记的m只,再计算种群数量N(种群密度再除以面积或体积)
调查原理及条件 根据均匀分布原理,重捕前后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相同来估计种群数量,再除以面积或体积即为种群密度。即=—→N= 调查期间,调查区域不能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迁入或迁出;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标记物不能太醒目,且不易脱落
误差分析 估算值偏小(m偏大):①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②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 估算值偏大(m偏小):①标记物脱落;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③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④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__________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调查相对种群密度。
(4)抽样检测: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
(1)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
(2)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2023·北京,13)(  )
(3)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2022·湖南,20)(  )
(4)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调查灰鹤种群数量245只,该数据是通过标记重捕法估算获得(2021·辽宁,19)(  )
考向一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2023·新课标,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2.(2021·山东,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3.(2024·湖北联考)为调查内蒙古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 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出图示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密度接近110只/hm2
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
考点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__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能保持稳定。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但与性别比例无关(2023·天津,3D)(  )
(2)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为1∶1,数量达到K值(2022·河北,12A)(  )
(3)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2021·福建,10D)(  )
考向二 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及其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4.(2022·重庆,14)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5.澜沧黄杉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雌雄同株,研究其种群特征可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研究人员根据云南某地不同群落类型(澜沧黄杉林、冷杉林和云南松林)中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数据,绘制了其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生存率和死亡率二者互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龄级按照植株胸径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划分。
A.澜沧黄杉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其种群密度
B.澜沧黄杉种群无性别比例
C.题图数据能预测澜沧黄杉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由题图分析可得出,最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是云南松林群落
一、过教材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公路上某行道树的种群密度是5株/m
C.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D.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E.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的比例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属于衰退型
F.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G.水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H.“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可以影响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I.当雌雄比例相当时,最有利于种群密度增长
2.以下关于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种群密度数值不能舍弃
C.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E.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3.以下关于标记重捕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需要用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
C.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
D.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E.对于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种群可采用目测估计法估算种群密度
二、过高考
1.(2021·山东,24节选)估算海参种群密度采用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湖南,20节选)调查濒危植物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适合的是400 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湖北,19节选)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2·全国乙,31节选)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其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2·河北,22节选)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全国甲,31节选)调查结果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考点一 整合
1.同种 所有 
2.(1)单位面积 单位体积 (2)种群密度 一定时期 变化趋势
3.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 标记重捕法 粪便 声音 (1)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 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 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子叶 随机 适中 总面积 五点 等距 方形地块 狭长地块 全部计数 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 (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趋光性
判断正误
(1)×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的数量除以该草地面积才是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 [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3)√
(4)× [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且集群夜宿,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评价
1.D [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行踪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得到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2.B [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4/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
3.A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并不是所有草本植物都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故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18.72÷0.17≈110(只),调查样方面积为1 hm2,所以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密度接近110只/hm2,B正确;由于老鼠活动迅速,多在夜间活动,又常居地下,难以捕捉和标记,因此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C正确;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取平均值时的结果越准确,D正确。]
考点二 整合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3)不一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4)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更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5)迁入率和迁出率
判断正误
(1)√
(2)× [蜜蜂种群处于稳定型年龄结构时,雄性个体远少于雌性个体。]
(3)√
评价
4.B [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径级,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 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 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成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具有幼年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个体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正确。]
5.C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直接影响其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植物澜沧黄杉未涉及),A正确;澜沧黄杉为雌雄同株,个体无性别差异,因此无性别比例,B正确;题图数据不能够呈现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即各种群的年龄结构未知,故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云南松林群落中澜沧黄杉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在更低的龄级达到平衡,故澜沧黄杉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类型是云南松林,D正确。]
查落实固基础
一、
1.CEH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B错误;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有上升趋势,但也要考虑其他迁入、迁出或环境因素,因此,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多,同理,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D错误;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F错误;水稻为雌雄同株生物,其种群无性别比例这一数量特征,G错误;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最佳性别比例,不一定都是1∶1,因此当雌雄比例相当时,不一定有利于种群密度增长,I错误。]
2.BCD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黑光灯诱捕法是对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E错误。]
3.C [像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活动能力强但身体微小的小动物如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B错误;像东北虎这样的猛兽不能采用标记重捕法,常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D错误;对于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种群可采用记名计算法估算种群密度,E错误。]
二、
1.样方法 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
3.标记重捕法 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4.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5.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6.幼年个体数较多、成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共90张PPT)
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





第42课时
课标要求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考情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024·湖北·T19 2023·新课标·T4 2023·山东·T11 2023·湖南·T20
2022·全国乙·T31 2022·全国甲·T31 2022·山东·T12 2022·湖南·T20 
2022·辽宁·T11 2022·重庆·T22
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023·天津·T3 2022·海南·T8 2022·河北·T13 2022·河北·T22
2022·重庆·T14
内容索引
课时精练
考点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考点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 考点一 >
必备知识
整合
1.种群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生物 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同种
所有
(1)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一个池塘的所有蝌蚪不是一个种群,因为蝌蚪只包含幼体,且不一定是同种蛙的幼体,不符合“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要求。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 或 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
单位体积
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意义: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 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 。
种群密度
一定时期
变化趋势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分布范围较小、个
体较大
标记重捕法
粪便
声音
(1)样方法
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
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
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子叶
随机
适中
总面

五点
等距
方形地块
狭长地块
全部计数
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调查对象 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初捕M只并全部标记→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重捕n只,记录带标记的m只,再计算种群数量N(种群密度再除以面积或体积)
(2)标记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调查原理及条件 根据均匀分布原理,重捕前后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相同来估计种群数量,再除以面积或体积即为种群密度。即
调查期间,调查区域不能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迁入或迁出;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标记物不能太醒目,且不易脱落
误差分析 估算值偏小(m偏大):①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②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
估算值偏大(m偏小):①标记物脱落;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③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④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 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调查相对种群密度。
(4)抽样检测: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
趋光性
(1)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
提示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的数量除以该草地面积才是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
判断正误
(2)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2023·北京,13)(  )
提示 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
(3)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
(2022·湖南,20)(  )
(4)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调查灰鹤种群数量245只,该数据是通过标记重捕法估算获得(2021·辽宁,19)(  )

判断正误
提示 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且集群夜宿,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
考向一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2023·新课标,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迁移应用
评价
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行踪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
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得到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2.(2021·山东,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4/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
3.(2024·湖北联考)为调查内蒙古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 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出图示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A.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密度接近110只/hm2
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
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调查样
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

依据题干信息,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故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18.72÷0.17≈110(只),调查样方面积为1 hm2,所以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密度接近110只/hm2,B正确;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并不是所有草本植物都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由于老鼠活动迅速,多在夜间活动,又常居地下,难以捕捉和标记,因此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C正确;
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取平均值时的结果越准确,D正确。
返回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 考点二 >
必备知识
整合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
,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 (填“一定”或“不一定”)能保持稳定。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不一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更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迁入
率和迁出率
(1)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但与性别比例无关
(2023·天津,3D)(  )
(2)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为1∶1,数量达到K值
(2022·河北,12A)(  )

判断正误
提示 蜜蜂种群处于稳定型年龄结构时,雄性个体远少于雌性个体。
×
(3)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2021·福建,10D)(  )

考向二 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及其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4.(2022·重庆,14)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迁移应用
评价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径级,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
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 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 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
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成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
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具有幼年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个体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正确。
5.澜沧黄杉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雌雄同株,研究其种群特征可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研究人员根据云南某地不同群落类型(澜沧黄杉林、冷杉林和云南松林)中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数据,绘制了其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生存率和死亡率二者互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龄级按照植株胸径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划分。
A.澜沧黄杉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其
种群密度
B.澜沧黄杉种群无性别比例
C.题图数据能预测澜沧黄杉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由题图分析可得出,最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是云南松林群落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直接影响其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植物澜沧黄杉未涉及),A正确;
澜沧黄杉为雌雄同株,个体无性别差异,因此无性别比例,B正确;
题图数据不能够呈现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即各种群的年龄结构未知,故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云南松林群落中澜沧黄杉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在更低的龄级达到平衡,故澜沧黄杉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类型是云南松林,D正确。
一、过教材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公路上某行道树的种群密度是5株/m
C.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D.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E.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的比例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属于衰退型
F.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G.水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H.“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可以影响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I.当雌雄比例相当时,最有利于种群密度增长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B错误;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有上升趋势,但也要考虑其他迁入、迁出或环境因素,因此,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多,同理,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D错误;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F错误;
水稻为雌雄同株生物,其种群无性别比例这一数量特征,G错误;
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最佳性别比例,不一定都是1∶1,因此当雌雄比例相当时,不一定有利于种群密度增长,I错误。
2.以下关于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种群密度数值不能舍弃
C.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E.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
种群密度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
黑光灯诱捕法是对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E错误。
3.以下关于标记重捕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需要用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
C.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
会偏大
D.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E.对于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种群可采用目测估计法估算种群密度

像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
活动能力强但身体微小的小动物如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B错误;
像东北虎这样的猛兽不能采用标记重捕法,常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D错误;
对于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种群可采用记名计算法估算种群密度,E错误。
二、过高考
1.(2021·山东,24节选)估算海参种群密度采用 ,原因是_________

2.(2023·湖南,20节选)调查濒危植物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适合的是400 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湖北,19节选)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原因是 。
样方法
海参活动
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应选
取较大样方面积
标记重捕法
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4.(2022·全国乙,31节选)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其优势有_______

5.(2022·河北,22节选)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 。
6.(2022·全国甲,31节选)调查结果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对野生
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幼年个体数较多、成年个体数适
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课时精练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C C B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A A C D D
(1)①94 ②偏低 
(2)①105 ②需要 偏低
1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一、选择题
1.(2024·武汉月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林中稀有高大乔木的数量时可采用样方法
B.可根据鸟类鸣叫的个体差异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C.估算某种山花种群密度时应舍弃数值最大的样方
D.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调查林中稀有高大乔木的数量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A错误;
估算某种山花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在随机取样的条件下,不得舍弃数值最大的样方,C错误;
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而不是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区域,D错误。
答案
2.在调查种群密度时,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常采用估算法。下列有关估算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分析大熊猫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体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
C.分辨长臂猿的啼叫声音可以实现低干扰的种群数量监测
D.调查东北豹等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往往采用标记重捕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 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故调查东北豹可在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来估算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
华南马尾杉是近危级植物,种群数量较少,可在不同样地逐个计数,C符合题意。
3.(2024·汕头一模)华南马尾杉是一种中型附生蕨类植物,常附生于阴凉的石壁或树干上,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并列为近危级。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华南马尾杉种群数量,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设置固定面积的样方 B.在保护区内随机取样
C.在不同样地逐个计数 D.采标本回实验室统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4.鲢鱼性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对一个体积为25 000 m3的鱼塘中的鲢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天捕获1 000条,第二天捕获800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鲢鱼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
C.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约为30条/100 m3
D.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鲢鱼性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鲢鱼中被标记的个数减少,得到的数值比实际值大,A正确;
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因为可能会有其他地区的动物迁入,B正确;
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可得出1 000/X=800/(X-1 000),可得出X=5 000,则密度为5 000÷250=20(条/100 m3),C错误;
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5.(2024·济南一模)采用标记重捕法对2 km2的长江某支流中刀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首捕时用大网眼渔网捕捞40条并标记,重捕时用小网眼渔网捕捞325条,其中小刀鱼(不能被大网眼渔网捕到)275条,带标记的鱼
5条,则该支流中刀鱼种群密度约是
A.2 200条/km2 B.2 600条/km2
C.1 300条/km2 D.1 100条/k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个体总数=再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总数,推出该范围内个体总数=(40×325)÷5=2 600(条),则该支流中刀鱼种群密度约为2 600÷2=1 300(条/km2),C正确。
答案
6.在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造成估算值小于实际种群密度的原因是
A.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
B.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进行重捕
C.被标记的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
D.被标记个体的警觉性升高而更难再捕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若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进行重捕,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大,导致估算值小于实际种群密度;若被标记的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若被标记个体的警觉性升高而更难再捕获,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7.(2024·武汉考前冲刺)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b、c、d可分别表
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性别比例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
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
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题图中a、b能增大种群密度,可以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能减小种群密度,可表示死亡率,d影响数量变动,可以表示性别比例,A错误。
8.(2022·海南,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
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
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
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
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
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据题图分析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预测的物种数S3;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2>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1,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因此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
动物粪便中的DNA来源除了自身及其所捕食的生物,还有动物体内的肠道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理和健康状况,C错误。
9.(2025·咸宁检测)在野外对动物开展生态研究经常充满挑战,如我国西南山地,那里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很难发现动物的踪迹。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动物的粪便,结合DNA序列分析,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对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获取可靠的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粪便的特征能够初步判断其来自哪种动物,再通过DNA分析加以确认
B.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粪便成分进行分析,可以构建出当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C.从动物粪便中提取的DNA分子全部来源于野生动物自身及其所捕食的生物
D.除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研究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0.(2024·连云港期末)照片重复取样法可推算雪豹种群密度。近日科研团队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还可采用粪便中微卫星DNA分子调查,不适合采
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6只/100 km2
D.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只,因此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 km2有18只雪豹,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1.(2024·衡水模拟)很多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进行“生物学综合野外实习”,实习期间有一项任务是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如图为其中一个样方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样方计数,甲同学记作10株,乙同学记作9株,他
们的数据都是合理的
B.若该草本植物分布不均匀,可以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
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C.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物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就是该草本植物的种
群密度
D.若该样方内的植株数量少于其他样方内的数量,则求平均值时应该舍去这个
样方的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利用样方法计数时,需要统计位于样方内的个体数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统计不同的两边及其夹角会得到不同
的数目,所以10株、9株都是合理的数据,A正确;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B错误;
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物的数量,然后取平
均值,再除以样方的面积,才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估算值,C错误;
随机所选的样方所得的数据应一起取平均值,不应舍去,D错误。
12.(2024·襄阳月考)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横坐标表示杀虫灯的间距)。下列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
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随着诱捕距离加大,标记个体占
释放个体总数的比例下降
C.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杀虫灯的位置可影响杀虫效果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斜纹夜蛾种群的年龄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释放总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记数,即第二次捕获数/回收率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
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A错误;
从图形上看,随着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即回收率是下降的,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从柱形图来看,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高有关,C正确;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13.(2024·福州一模)小麂常栖息在林中,野外很难直接观察,婚配制为一雄多雌。为了解某自然保护区小麂种群资源的现状,科研人员沿着一定线路观察记录两侧足迹和粪便形态确定种群密度,通过采集粪便、分析SSR分子标记(微卫星DNA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设置的样
带宽度(观察两侧的距离)应增加
B.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600~800 m
的区域,夏季有向低海拔迁徙的
趋势
C.结合SSR和Y染色体DNA的分析,
可以调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
D.保持雌雄性别比例为1∶1左右,有利于提高小麂种群的出生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
由柱形图可知,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600~800 m的区域,夏季有向高海拔迁徙的趋势,B错误;
调查小麂种群密度,应选择相同宽度的样带,设置的样带宽度不应随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具有高度特异性,只有雄性个体有Y染色体,因此
根据SSR和Y染色体DNA的分析,可以调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C正确;
小麂的婚配制为一雄多雌,保持雌雄性别比例为1∶1左右,不利于提高小麂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14.小黄花茶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茶花皇后”。通过测量树木高度来划分年龄是确定林木龄级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将样地中的小黄花茶存活个体以0.5 cm高度间隔人为划定Ⅰ~ⅩⅤ龄级,各龄级所占比例如图1(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中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所示。不同播种环境以及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休眠时间)对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小黄花茶种群密度时应在密集处选取样方
B.据图1推测,该小黄花茶种
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分析图2,原生地土壤含水
量较高,小黄花茶种子出
苗率较低
D.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
凋落物并翻土处理,小黄花茶的出苗率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错误;
由图1可知,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远少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分析图2可知,小黄花茶种子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越长,出苗率越高,推测原生地中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原生地土壤含水量较低,C错误。
15.(2023·山东,1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
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
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
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
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
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
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
由图可知,灰松鼠幼体的存活率下降十分明显,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以下方法调查了其种群密度。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次实际调查结果(去除取样法的原理: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减少,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
二、非选择题
16.(2024·恩施期末)青藏高原东部牧区,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此地的有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了监测和预报牧区内高原鼠兔对牛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Y=0时求X,X≈94,则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94只。
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
数量为______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94
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会导致曲线下降更快,估算值会偏低。
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则估算值会__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偏低
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
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2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只。
(2)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图中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图中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05
根据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鼠兔的比例,可以计算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4×35=105(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__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需要
偏低
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需要重新填埋,以保证每天盗开的洞口都是当天的有效洞口。因为幼年高原鼠兔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算的数量只包含了成年高原鼠兔的数量,会比实际值偏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返回第九单元 课时练42 种群的数量特征
选择题1~15题,每小题6分,共90分。
一、选择题
1.(2024·武汉月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林中稀有高大乔木的数量时可采用样方法
B.可根据鸟类鸣叫的个体差异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C.估算某种山花种群密度时应舍弃数值最大的样方
D.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区域
2.在调查种群密度时,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常采用估算法。下列有关估算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分析大熊猫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体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
C.分辨长臂猿的啼叫声音可以实现低干扰的种群数量监测
D.调查东北豹等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往往采用标记重捕法
3.(2024·汕头一模)华南马尾杉是一种中型附生蕨类植物,常附生于阴凉的石壁或树干上,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并列为近危级。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华南马尾杉种群数量,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设置固定面积的样方
B.在保护区内随机取样
C.在不同样地逐个计数
D.采标本回实验室统计
4.鲢鱼性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对一个体积为25 000 m3的鱼塘中的鲢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天捕获1 000条,第二天捕获800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鲢鱼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
C.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约为30条/100 m3
D.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5.(2024·济南一模)采用标记重捕法对2 km2的长江某支流中刀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首捕时用大网眼渔网捕捞40条并标记,重捕时用小网眼渔网捕捞325条,其中小刀鱼(不能被大网眼渔网捕到)275条,带标记的鱼5条,则该支流中刀鱼种群密度约是(  )
A.2 200条/km2 B.2 600条/km2
C.1 300条/km2 D.1 100条/km2
6.在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造成估算值小于实际种群密度的原因是(  )
A.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
B.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进行重捕
C.被标记的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
D.被标记个体的警觉性升高而更难再捕获
7.(2024·武汉考前冲刺)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b、c、d可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性别比例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
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8.(2022·海南,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9.(2025·咸宁检测)在野外对动物开展生态研究经常充满挑战,如我国西南山地,那里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很难发现动物的踪迹。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动物的粪便,结合DNA序列分析,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对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获取可靠的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粪便的特征能够初步判断其来自哪种动物,再通过DNA分析加以确认
B.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粪便成分进行分析,可以构建出当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C.从动物粪便中提取的DNA分子全部来源于野生动物自身及其所捕食的生物
D.除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研究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10.(2024·连云港期末)照片重复取样法可推算雪豹种群密度。近日科研团队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还可采用粪便中微卫星DNA分子调查,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6只/100 km2
D.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11.(2024·衡水模拟)很多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进行“生物学综合野外实习”,实习期间有一项任务是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如图为其中一个样方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样方计数,甲同学记作10株,乙同学记作9株,他们的数据都是合理的
B.若该草本植物分布不均匀,可以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C.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物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就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D.若该样方内的植株数量少于其他样方内的数量,则求平均值时应该舍去这个样方的数量
12.(2024·襄阳月考)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横坐标表示杀虫灯的间距)。下列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随着诱捕距离加大,标记个体占释放个体总数的比例下降
C.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杀虫灯的位置可影响杀虫效果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斜纹夜蛾种群的年龄结构
13.(2024·福州一模)小麂常栖息在林中,野外很难直接观察,婚配制为一雄多雌。为了解某自然保护区小麂种群资源的现状,科研人员沿着一定线路观察记录两侧足迹和粪便形态确定种群密度,通过采集粪便、分析SSR分子标记(微卫星DNA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设置的样带宽度(观察两侧的距离)应增加
B.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600~800 m的区域,夏季有向低海拔迁徙的趋势
C.结合SSR和Y染色体DNA的分析,可以调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
D.保持雌雄性别比例为1∶1左右,有利于提高小麂种群的出生率
14.小黄花茶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茶花皇后”。通过测量树木高度来划分年龄是确定林木龄级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将样地中的小黄花茶存活个体以0.5 cm高度间隔人为划定 Ⅰ~ⅩⅤ龄级,各龄级所占比例如图1(其中 Ⅰ 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所示。不同播种环境以及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休眠时间)对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小黄花茶种群密度时应在密集处选取样方
B.据图1推测,该小黄花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分析图2,原生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
D.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凋落物并翻土处理,小黄花茶的出苗率较高
15.(2023·山东,1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二、非选择题
16.(10分)(2024·恩施期末)青藏高原东部牧区,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此地的有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了监测和预报牧区内高原鼠兔对牛羊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以下方法调查了其种群密度。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次实际调查结果(去除取样法的原理: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减少,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
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只。
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则估算值会________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2)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图中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图中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
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2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______只。
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____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答案精析
1.B [调查林中稀有高大乔木的数量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A错误;估算某种山花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在随机取样的条件下,不得舍弃数值最大的样方,C错误;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而不是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区域,D错误。]
2.D [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 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故调查东北豹可在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来估算种群密度,D错误。]
3.C [华南马尾杉是近危级植物,种群数量较少,可在不同样地逐个计数,C符合题意。]
4.C [鲢鱼性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鲢鱼中被标记的个数减少,得到的数值比实际值大,A正确;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因为可能会有其他地区的动物迁入,B正确;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可得出1 000/X=800/(X-1 000),可得出X=5 000,则密度为5 000÷250=20(条/100 m3),C错误;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D正确。]
5.C [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个体总数=再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总数,推出该范围内个体总数=(40×325)÷5=2 600(条),则该支流中刀鱼种群密度约为2 600÷2=1 300(条/km2),C正确。]
6.B [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若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进行重捕,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大,导致估算值小于实际种群密度;若被标记的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若被标记个体的警觉性升高而更难再捕获,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7.A [题图中a、b能增大种群密度,可以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能减小种群密度,可表示死亡率,d影响数量变动,可以表示性别比例,A错误。]
8.A [据题图分析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预测的物种数S3;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2>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1,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误;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因此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
9.C [动物粪便中的DNA来源除了自身及其所捕食的生物,还有动物体内的肠道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理和健康状况,C错误。]
10.C [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只,因此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 km2有18只雪豹,C错误。]
11.A [利用样方法计数时,需要统计位于样方内的个体数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统计不同的两边及其夹角会得到不同的数目,所以10株、9株都是合理的数据,A正确;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B错误;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物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再除以样方的面积,才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估算值,C错误;随机所选的样方所得的数据应一起取平均值,不应舍去,D错误。]
12.A [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释放总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记数,即第二次捕获数/回收率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A错误;从图形上看,随着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即回收率是下降的,B正确;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从柱形图来看,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高有关,C正确;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13.C [调查小麂种群密度,应选择相同宽度的样带,设置的样带宽度不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由柱形图可知,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600~800 m的区域,夏季有向高海拔迁徙的趋势,B错误;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具有高度特异性,只有雄性个体有Y染色体,因此根据SSR和Y染色体DNA的分析,可以调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C正确;小麂的婚配制为一雄多雌,保持雌雄性别比例为1∶1左右,不利于提高小麂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14.D [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错误;由图1可知,Ⅰ 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远少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分析图2可知,小黄花茶种子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越长,出苗率越高,推测原生地中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原生地土壤含水量较低,C错误。]
15.D [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由图可知,灰松鼠幼体的存活率下降十分明显,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16.(1)①94 ②偏低 (2)①105 ②需要 偏低
解析 (1)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Y=0时求X,X≈94,则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94只。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会导致曲线下降更快,估算值会偏低。(2)①根据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鼠兔的比例,可以计算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4×35=105(只)。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需要重新填埋,以保证每天盗开的洞口都是当天的有效洞口。因为幼年高原鼠兔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算的数量只包含了成年高原鼠兔的数量,会比实际值偏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