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43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第43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43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要求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情 分析 1.“S”形和“J”形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 2024·贵州·T14 2024·山东·T18 2024·黑吉辽·T22 2024·新课标·T6 2023·山东·T19 2022·全国甲·T5 2022·山东·T19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 2024·安徽·T17 2023·广东·T6 2022·广东·T20 2021·湖北·T14 2021·天津·T13 2021·海南·T18 2021·海南·T24
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2·江苏·T9 2021·江苏·T19 2021·湖南·T2
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方法和实例
(3)表达形式
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数量的增长
(1)种群的“J”形增长
[提醒] ①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λ-1)×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时间=(Nt-N0)(有单位,如个/年)。
②“J”形曲线中λ≠增长率
a.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b.增长率=[(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2)种群的“S”形增长
[提醒] ①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②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阻力,所以K值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图,由于环境阻力变大,K值由K2变为K1。
③“J”形增长曲线中不存在K值,“S”形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为0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__________。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___。
(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提醒] 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数量增多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数量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1)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2022·辽宁,11C)(  )
(2)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2022·湖南,20)(  )
(3)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2021·湖北,14B)(  )
(4)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2021·河北,18C)(  )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
1.用“数量稳定法”快速识别不同数学模型中的K值
K值为图甲________、图乙________、图丙________、图丁________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此外,K/2为图甲________、图乙________、图丙________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总结]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不一定是种群所达到的最大数量;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用“作辅助线法”快速解决有关“λ”问题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____形增长。
(2)b段:λ>1,在变化,种群数量呈____形增长。
(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
(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
(5)e段: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
(6)λ<1时,曲线的最低点,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
考向一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
1.(2024·沈阳三模)科研人员通过对某地区松墨天牛(一种松树害虫)的长期监测,发现其在林间活动期主要是4—11月,2023年的部分监测结果如图。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会增大
B.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
C.7月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D.8—11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2024·山东,18改编)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考向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
3.(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4.(2024·重庆模拟)某农户承包池塘养殖螃蟹致富,螃蟹的y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B.y值越大时,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
C.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D.螃蟹数量的增加会增加池塘生物群落的丰富度
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2.血细胞计数板及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血细胞计数板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 1 mm,深度为 0.1 mm,容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2所示。
计算公式: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3.实验流程
4.结果分析
(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________形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________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________个酵母细胞为宜。
(4)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若先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会使计数结果________,因为液滴表面张力的存在,使计数实际体积大于计数室体积。
考向三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分析
5.(2024·新课标,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6.(2024·荆州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取10 mL加入90 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胞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胞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则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4.48×108 B.2.24×108
C.1.02×108 D.0.7×108
一、过教材
1.以下关于种群“J”形和“S”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为物理模型
B.当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C.“J”形增长的λ值会不断变大,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也不断变大
D.“S”形增长曲线中,增长率不断变小,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
E.当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会呈“S”形增长,最终数量保持不变
F.“S”形增长与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作用有关
G.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H.K值的大小取决于食物、生存空间等环境因素,因此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I.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J.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即能控制鼠害的种群数量
2.以下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B.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都越小
C.干旱缺水会导致所有的种群数量下降
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E.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F.食物、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传染病病原体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G.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3.以下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B.吸取培养液之前需要将试管静置片刻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D.本实验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并重复计数操作
E.一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 mm3,包含400个小格
F.若一个小方格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处理
G.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直呈“S”形增长
二、过高考
1.(2020·海南,24节选)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海南,24节选)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________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3·全国甲,31节选)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4.(2024·黑吉辽,22节选)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如图)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考点一 整合
1.(1)数学形式 (2)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2.(1)食物和空间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2)资源、空间条件 种群密度 种内竞争 出生率 死亡率 K/2 环境容纳量 降低 提升 K/2 K/2 K/2
3.(1)爆发 (2)下降 (3)衰退、消亡
4.林冠层 光照强度 气温降低 气候干旱 种内竞争
判断正误
(1)× [入侵初期,由于环境条件类似于理想条件,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2)×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防治福寿螺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
(3)√
(4)×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越少,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种内竞争并非最小。]
提升
1.t2 t2 t2 t2 t1 t1 t1
2.(1)“J” (2)“S” (3)稳定 (4)衰退 (5)仍在下降
评价
1.C [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不会增大,因为环境容纳量由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决定,A错误;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之前,且越早越好,B错误;8—11月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而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2.C [种群密度由a增加至b的过程中,乙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甲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由b至c,种群密度相同时,乙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甲种群的,而题干中强调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因此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A错误;由a至b,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在此期间乙种群的数量增加;由b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仍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增加;种群密度为c时,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因此,乙种群符合“S”形增长的特点。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B错误,C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的增长率一直大于0,该时期甲种群数量增加,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3.C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选项解释合理。]
4.A [种群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A正确;(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数量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B错误;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捕捞后的数量处于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螃蟹数量的增加使占用的环境资源过多,会减少生物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二 整合
1.液体培养基 J S 抽样检测法
3.液体 无菌 均匀 计数板上盖玻片边缘 计数室底部 7 曲线
4.(1)“S” (2)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5.(1)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估算误差 (2)自身对照 尽量减小误差 平均值 (3)稀释 4~5
(6)偏大
评价
5.C [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6.A [由“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胞总数为56”可知,每个小格内的平均酵母菌数为56÷80=0.7(个),则计数室中的细胞数为400×0.7=280(个)。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能被台盼蓝染液染成深色,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说明活菌数占80%,因此活菌数为280×0.8=224(个),又因为观察之前取10 mL酵母菌培养液加入90 mL无菌水中,相当于稀释10倍,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进行等体积混合,这相当于将培养液进行了二等分,因此混合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活菌数为224×2=448(个),每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 mm3,经换算可以得到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约为448÷0.1×1 000×10×10=4.48×108(个),A正确。]
查落实固基础
一、
1.DFHI [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为数学模型,A错误;新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的理想条件时,该生物才会出现“J”形增长,B错误;“J”形增长的λ值恒定且>1,增长率=λ-1,因此“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恒定不变的,C错误;当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会呈“S”形增长,但最终数量不一定保持不变,可以波动,若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最终种群数量可能爆发增长或急剧下降,E错误;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G错误;要控制鼠害的种群数量,还需要通过减少其获取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才能有效防治鼠害,J错误。]
2.DEG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阳光越弱,对某些阴生植物来说,种群密度不一定会减小,B错误;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传染病病原体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是相关的,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F错误。]
3.AEF [吸取培养液之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错误;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C错误;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实验前后已形成对照,D错误;因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最终会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G错误。]
二、
1.20 ℃是酵母最适合繁殖的温度
2.213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3.环境条件、天敌和竞争者
4.10 30 若捕捞量超过30只,种群数量降为5只以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最终走向消亡(共95张PPT)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





第43课时
课标要求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情分析
1.“S”形和“J”形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 2024·贵州·T14 2024·山东·T18 2024·黑吉辽·T22 2024·新课标·T6
2023·山东·T19 2022·全国甲·T5 2022·山东·T19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 2024·安徽·T17 2023·广东·T6 2022·广东·T20 2021·湖北·T14 
2021·天津·T13 2021·海南·T18 2021·海南·T24
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2·江苏·T9 2021·江苏·T19 2021·湖南·T2
内容索引
课时精练
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考点一 >
必备知识
整合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
(2)建构方法和实例
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数学形式
(3)表达形式
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数量的增长
(1)种群的“J”形增长
食物和空间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
群数量的倍数
①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λ-1)×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时间=(Nt-N0)(有单位,如个/年)。
②“J”形曲线中λ≠增长率
a.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b.增长率=[(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2)种群的“S”形增长
资源、空间条件
种群密度
种内竞争
出生率
死亡率
K/2
环境容纳量
降低
提升
K/2
K/2
K/2
①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②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阻力,所以K值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图,由于环境阻力变大,K值由K2变为K1。
③“J”形增长曲线中不存在K值,“S”形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为0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 。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 。
(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 。
爆发
下降
衰退、消亡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林冠层
光照强度
气温
降低
气候干旱
种内竞争
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数量增多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数量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教材隐性知识
(1)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022·辽宁,11C)(  )
提示 入侵初期,由于环境条件类似于理想条件,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
判断正误
(2)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2022·湖南,20)(  )
提示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防治福寿螺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
×
(3)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2021·湖北,14B)(  )
(4)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2021·河北,18C)(  )

判断正误
提示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越少,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种内竞争并非最小。
×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
1.用“数量稳定法”快速识别不同数学模型中的K值
K值为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此外,K/2为图甲 、图乙 、图丙 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关键能力
提升
t2
t2
t2
t2
t1
t1
t1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不一定是种群所达到的最大数量;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用“作辅助线法”快速解决有关“λ”问题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2)b段:λ>1,在变化,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 型。
(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年龄结构为 型。
(5)e段:种群数量 。
(6)λ<1时,曲线的最低点,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
“J”
“S”
稳定
衰退
仍在下降
考向一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
1.(2024·沈阳三模)科研人员通过对某地区松墨天牛(一种松树害虫)的长期监测,发现其在林间活动期主要是4—11月,2023年的部分监测结果如图。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会增大
B.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
5月中旬
C.7月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基本相等
D.8—11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
长型

迁移应用
评价
在4月喷洒农药杀死该种群部分个体,其K值不会增大,因为环境容纳量由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决定,A错误;
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时期应在5月中旬之前,且越早越好,B错误;
8—11月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而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2.(2024·山东,18改编)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
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种群密度由a增加至b的过程中,乙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升高,
甲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由b至c,种群密度相同时,乙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甲种群的,而题干中强调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因此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A错误;
由a至b,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在此期间乙种群的数量增加;由b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仍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增加;种群密度为c时,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稳定。因此,乙种群符合“S”形增长的特点。由a至c,乙种群
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B错误,C正确;
a至b阶段甲种群的增长率一直大于0,该时期甲种群数量增加,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考向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
3.(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选项解释合理。
4.(2024·重庆模拟)某农户承包池塘养殖螃蟹致富,螃蟹的y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
增长速率
B.y值越大时,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
C.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 S3点对
应的时刻捕捞
D.螃蟹数量的增加会增加池塘生物群落的丰富度

种群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A正确;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数量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B错误;
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捕捞后的数量处于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螃蟹数量的增加使占用的环境资源过多,会减少生物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返回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考点二 >
必备知识
整合
1.实验原理
液体培养基
J
S
抽样检测法
2.血细胞计数板及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血细胞计数板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 1 mm,深度为 0.1 mm,容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2所示。
3.实验流程
液体
无菌
均匀
计数板上盖玻片边缘
计数室底部
7
曲线
4.结果分析
(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_____
形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营养物质随着
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5.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

(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 ;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 ,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 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 个酵母细胞为宜。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估算误差
自身对照
尽量减小误差
平均值
稀释
4~5
(4)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若先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会使计数结果 ,因为液滴表面张力的存在,使计数实际体积大于计数室体积。
偏大
考向三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分析
5.(2024·新课标,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迁移应用
评价
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6.(2024·荆州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取10 mL加入
90 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胞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胞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则
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A.4.48×108 B.2.24×108
C.1.02×108 D.0.7×108

由“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胞总数为56”可知,每个小格内的平均酵母菌数为56÷80=0.7(个),则计数室中的细胞数为400×0.7=280(个)。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能被台盼蓝染液染成深色,被台盼蓝着色的细胞占20%,说明活菌数占80%,因此活菌数为280×0.8=224(个),又因为观察之前取10 mL酵母菌培养液加入90 mL无菌水中,相当于稀释10倍,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进行等体积混合,这相当于将培养液进行了二等分,因此混合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活菌数为224×2=448(个),每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 mm3,经换算可以得到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约为448÷0.1×1 000×10×10=4.48×108(个),A正确。
一、过教材
1.以下关于种群“J”形和“S”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为物理模型
B.当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
出现“J”形增长
C.“J”形增长的λ值会不断变大,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也不断变大
D.“S”形增长曲线中,增长率不断变小,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
E.当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会呈“S”形增长,最终数量保
持不变

F.“S”形增长与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作用有关
G.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H.K值的大小取决于食物、生存空间等环境因素,因此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I.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J.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即能控制鼠害的种群数量



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为数学模型,A错误;
新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的理想条件时,该生物才会出现“J”形增长,B错误;
“J”形增长的λ值恒定且>1,增长率=λ-1,因此“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恒定不变的,C错误;
当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会呈“S”形增长,但最终数量不一定保持不变,可以波动,若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最终种群数量可能爆发增长或急剧下降,E错误;
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G错误;
要控制鼠害的种群数量,还需要通过减少其获取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才能有效防治鼠害,J错误。
2.以下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B.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都越小
C.干旱缺水会导致所有的种群数量下降
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E.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F.食物、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传染病病原体属于非密度制约
因素
G.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
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阳光越弱,对某些阴生植物来说,种群密度不一定会减小,B错误;
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
传染病病原体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是相关的,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F错误。
3.以下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B.吸取培养液之前需要将试管静置片刻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D.本实验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并重复计数操作
E.一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 mm3,包含400个小格
F.若一个小方格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处理
G.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直呈“S”形增长



吸取培养液之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错误;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C错误;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实验前后已形成对照,D错误;
因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最终会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G错误。
二、过高考
1.(2020·海南,24节选)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 。
2.(2021·海南,24节选)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
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 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_________

3.(2023·全国甲,31节选)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 (答出3点)。
20 ℃是酵母最适合繁殖的温度
213
K/2时,种
群增长速率最快
环境条件、天敌和竞争者
4.(2024·黑吉辽,22节选)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如图)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 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 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30
若捕捞量超过30只,种群
数量降为5只以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最终走向消亡
返回
课时精练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C A B B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C C B B
(1)藻细胞密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 
(2)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 乙 
(3)①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 ②乙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的资源、空间有限,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 
(4)受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CO2浓度较高,藻类大量增殖
1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一、选择题
1.(2024·荆州期末)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B.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不变
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会出现
类似“J”形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A错误;
自然状态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B正确;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在K值(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C错误;
引入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呈类似“J”形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种群数量就会发生锐减,甚至消失,D错误。
答案
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2.(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3.(2025·德州开学考)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J”形曲线的增长率会受到种群数
量变化的影响
B.图像反映出“S”形曲线的K值要低
于“J”形曲线K值
C.Ⅱ可以代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种
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D.阴影面积表示因环境阻力导致“S”形曲线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可以代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C正确;
图中阴影面积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D错误。
种群“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等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其种群增长率不变,不会受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错误;
种群“J”形曲线无K值,B错误;
4.(2025·襄阳检测)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
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
速率越大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为K/2(即100)时最大,B错误;
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种群数量在增加,C错误;
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使捕捞后的数量处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错误。
据题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5.(2024·徐州一中模拟)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图示,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
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在2008—2010年,λ大于1且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
在2010—2015年,λ一直大于1,
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
多,B错误;
由于缺少2015年以后的λ值,且
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6.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至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不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
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种群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说明出现自疏现象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错误。
7.(2024·保定一模)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种群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这种种群的生长动态现象被称为自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自疏现象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自疏现象导致部分植物个体死亡,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C.自疏的结果是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植物自疏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8.(2023·镇江期中)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
计数室
C.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
观察计数
D.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而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用该方法计数,A错误;
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B、C错误。
9.(2024·大庆联考)如图1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如图2为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规格为1 mm×1 mm×0.1 mm)。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培养时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振荡,目的是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图1是通过抽样检测每天
对酵母菌计数绘制而成的
C.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
量呈“S”形增长
D.若样液稀释5倍,据图2测
得样液的细胞密度为7.5×
105个/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量为5×30=15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体积为
1 mm×1 mm×0.1 mm,样液稀释5倍,故酵母菌培养液的细胞密度为150÷(0.1×
10-3)×5=7.5×106(个/mL)。
由图2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取4个角和中央共5个样方,共有酵母菌5+6+6+7+6=30(个),血细胞计数板上酵母菌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0.(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增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
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密度介于a~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密度介于b~c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
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此时b点右移,D正确。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密度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1.(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联考)研究人员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其中直线p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上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B.乙曲线上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F点
C.当Nt小于a时,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D.当Nt大于a时,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一直在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由题意可知,直线p表示Nt+1=Nt,B点在p线上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A正确;
F点在p线上,表示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正确;
Nt小于a时,乙曲线位于p线上方,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甲曲线位于p线下方,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C正确;
当Nt大于a时,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增加,但增加至F点后,数量会下降,D错误。
12.(2024·济南质检)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来的岩石上。科学家统计了某帽贝种群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曲线图(如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
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
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
物量稳定的调控
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
较好的最大捕捞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帽贝生活在狭长海岸,其生长环境决定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A错误;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点之后种群的生物量基本不再变化,而非种群数量,故不能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由曲线可知,密度越大,帽贝个体越小,帽贝以海藻为食,种内竞争激
烈,这也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制约了种群的生物量,起到了调控作用,C正确;
在b点附近进行捕获,可以获得种群较大的生物量,但帽贝个体较小,品质不好,D错误。
13.(2024·武汉期中)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
B.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Ⅰ型,K对策
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Ⅲ型
C.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对
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不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A错误;
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Ⅲ型,
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Ⅰ型,
B错误;
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不稳定,K对策生物种群大
小较稳定,D错误。
14.(2022·山东,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
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
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小于亲体数量,种群数量将下降,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15.(2024·长沙期末)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N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
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
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3
D.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
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图乙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图甲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a;②区域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乙中b;③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应
图乙中c;④区域表示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d,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
图甲模型是对种群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24·安徽,1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人员探究了390 μL·L-1(ρ1,当前空气中的浓度)和1 000 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在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的细胞密度变化,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结果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实验中发现,培养液的pH会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藻细胞密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
(2)与单独培养相比,两种藻混合培养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____(填“甲”或“乙”)的种群增长。
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
混合培养时,两种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分析图1,单独培养时,甲、乙两种藻都呈现“S”形增长,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说明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的K值下降得更多,说明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390 μL·L-1(ρ1)和1 000 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甲的细胞密度差别不大,但乙在CO2浓度为390 μL·L-1(ρ1)时的K值明显低于CO2浓度
为1 000 μL·L-1(ρ2)时的K值,说明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乙的种群增长。
(3)为进一步探究混合培养下两种藻生长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培养过一种藻的过滤液去培养另一种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2。综合图1和图2,分析混合培养引起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别是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
乙代
_______;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长
乙种群数量下
降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的资源、空间有限,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观察图2可知,甲的细胞密度图中,加了乙的过滤液的实验组的细胞密度远远低于相同CO2浓度和培养时间条件下的细胞密度,因此混合培养时,可能是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乙的细胞密度图中,加了甲的过滤液的实验组细胞密度与相同CO2浓度和培养时间条件下的细胞密度差距不大,因此,混合培养时,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而是因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资源、空间有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4)一定条件下,藻类等多种微型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引发赤潮,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CO2浓度较高,藻类大量增殖
返回第九单元 课时练43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选择题1~2题,每小题5分,3~15题,每小题6分,共88分。
一、选择题
1.(2024·荆州期末)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B.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不变
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会出现类似“J”形增长
2.(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3.(2025·德州开学考)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J”形曲线的增长率会受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图像反映出“S”形曲线的K值要低于“J”形曲线K值
C.Ⅱ可以代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D.阴影面积表示因环境阻力导致“S”形曲线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4.(2025·襄阳检测)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5.(2024·徐州一中模拟)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图示,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
6.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至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7.(2024·保定一模)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种群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这种种群的生长动态现象被称为自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现自疏现象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自疏现象导致部分植物个体死亡,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C.自疏的结果是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植物自疏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2023·镇江期中)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
C.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
9.(2024·大庆联考)如图1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如图2为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规格为1 mm×1 mm×0.1 mm)。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培养时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振荡,目的是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图1是通过抽样检测每天对酵母菌计数绘制而成的
C.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S”形增长
D.若样液稀释5倍,据图2测得样液的细胞密度为7.5×105个/mL
10.(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
11.(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联考)研究人员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其中直线p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曲线上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B.乙曲线上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C.当Nt小于a时,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D.当Nt大于a时,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一直在增加
12.(2024·济南质检)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来的岩石上。科学家统计了某帽贝种群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曲线图(如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
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物量稳定的调控
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
13.(2024·武汉期中)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
B.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Ⅰ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Ⅲ型
C.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
14.(2022·山东,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5.(2024·长沙期末)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N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3
D.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二、非选择题
16.(12分)(2024·安徽,1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人员探究了390 μL·L-1(ρ1,当前空气中的浓度)和1 000 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在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的细胞密度变化,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结果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现,培养液的pH会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与单独培养相比,两种藻混合培养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__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种群增长。
(3)为进一步探究混合培养下两种藻生长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培养过一种藻的过滤液去培养另一种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2。综合图1和图2,分析混合培养引起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条件下,藻类等多种微型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引发赤潮,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B [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A错误;自然状态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B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在K值(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C错误;引入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呈类似“J”形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种群数量就会发生锐减,甚至消失,D错误。]
2.B [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3.C [种群“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等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其种群增长率不变,不会受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错误;种群“J”形曲线无K值,B错误;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可以代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C正确;图中阴影面积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D错误。]
4.A [据题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为K/2(即100)时最大,B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种群数量在增加,C错误;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使捕捞后的数量处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错误。]
5.B [在2008—2010年,λ大于1且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在2010—2015年,λ一直大于1,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多,B错误;由于缺少2015年以后的λ值,且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6.B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不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7.A [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种群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说明出现自疏现象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错误。]
8.D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而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用该方法计数,A错误;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B、C错误。]
9.D [由图2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取4个角和中央共5个样方,共有酵母菌5+6+6+7+6=30(个),血细胞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5×30=15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体积为1 mm×1 mm×0.1 mm,样液稀释5倍,故酵母菌培养液的细胞密度为150÷(0.1×10-3)×5=7.5×106(个/mL)。]
10.B [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增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密度介于a~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密度介于b~c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密度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此时b点右移,D正确。]
11.D [由题意可知,直线p表示Nt+1=Nt,B点在p线上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A正确;F点在p线上,表示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正确;Nt小于a时,乙曲线位于p线上方,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甲曲线位于p线下方,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C正确;当Nt大于a时,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增加,但增加至F点后,数量会下降,D错误。]
12.C [帽贝生活在狭长海岸,其生长环境决定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点之后种群的生物量基本不再变化,而非种群数量,故不能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由曲线可知,密度越大,帽贝个体越小,帽贝以海藻为食,种内竞争激烈,这也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制约了种群的生物量,起到了调控作用,C正确;在b点附近进行捕获,可以获得种群较大的生物量,但帽贝个体较小,品质不好,D错误。]
13.C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不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A错误;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Ⅲ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Ⅰ型,B错误;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不稳定,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稳定,D错误。]
14.B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小于亲体数量,种群数量将下降,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15.B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图乙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A错误。图甲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a;②区域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乙中b;③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乙中c;④区域表示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d,B正确。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图甲模型是对种群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D错误。]
16.(1)藻细胞密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 (2)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 乙 (3)①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 ②乙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的资源、空间有限,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 (4)受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CO2浓度较高,藻类大量增殖
解析 (2)分析图1,单独培养时,甲、乙两种藻都呈现“S”形增长,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说明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的K值下降得更多,说明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390 μL·L-1(ρ1)和1 000 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甲的细胞密度差别不大,但乙在CO2浓度为390 μL·L-1(ρ1)时的K值明显低于CO2浓度为1 000 μL·L-1(ρ2)时的K值,说明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乙的种群增长。(3)观察图2可知,甲的细胞密度图中,加了乙的过滤液的实验组的细胞密度远远低于相同CO2浓度和培养时间条件下的细胞密度,因此混合培养时,可能是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乙的细胞密度图中,加了甲的过滤液的实验组细胞密度与相同CO2浓度和培养时间条件下的细胞密度差距不大,因此,混合培养时,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而是因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资源、空间有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