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4课时 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考情 分析 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2024·河北·T12 2024·广东·T13 2024·山东·T24 2024·安徽·T5 2023·北京·T18 2023·海南·T19 2023·海南·T6 2022·全国乙·T5 2022·山东·T11 2022·广东·T20 2022·重庆·T222.种间关系的分析 2024·广东·T12 2023·湖南·T4 2023·海南·T6 2022·湖南·T8 2022·湖南·T20 2022·海南·T53.生态位 2024·江西·T14 2024·甘肃·T19 2024·河北·T10 2024·新课标·T4 2023·海南·T6 2023·江苏·T14 2023·新课标·T33 2023·天津·T13 2022·山东·T24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群落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聚集在______________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提醒] 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3.群落的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2)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种间竞争 数量上可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如图a所示;若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提醒] ①区分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②区分捕食与寄生:捕食者以被捕食者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器官、肢体等)为食,捕食后其依附部位不复存在;寄生者仅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其直接获取的是物质而非某一部分或整个个体。③竞争分为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教材隐性知识] 选择性必修2 P29“练习与应用”3:试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醒]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呈现的“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比如,“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指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比如,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属于四个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农田生物群落中即使农作物长得很整齐,但是该群落仍然有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仍然有苔藓、小草和农作物等分层现象。(3)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4)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5.群落的季节性(1)原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随季节而变化。(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____________的变化。例如:动物的迁徙、夏眠、冬眠现象。6.生态位(1)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小,种间竞争更小(2024·广东,13B)( )(2)白马鸡与血雉在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024·安徽,5B)( )(3)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2024·新课标,4B)(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2021·福建,8B)( )(5)某种植物单作转为与其他植物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2021·河北,13C)( )(6)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2021·江苏,9B)( )理解生态位和种间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1)如果两种鱼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完全一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群落角度分析,四大家鱼混养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几种鱼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它们的发展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以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证实竞争排斥原理,请你写出实验的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 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1.(2024·河北,12)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2.(2022·全国乙,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考向二 种间关系3.(2024·广东,12)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4.(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考向三 生态位5.(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6.(2024·甘肃,19)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回答下列问题: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S2 0.36 1S3 0.40 0.02 1S4 0.37 0.00 0.93 1S5 0.73 0.39 0.38 0.36 1S6 0.70 0.47 0.48 0.46 0.71 1(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______。(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 估计物种种类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统计方法2.实验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________________(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____________(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将土壤小动物吸走。[提醒] ①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②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考向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7.(2024·湖南,13改编)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2022·广东,20)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表。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A 523 103 278 36.67 14.10B 568 104 118 40.86 20.40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过教材1.以下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林中的所有动物、植物种群形成了一个群落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C.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种群个体数量即为物种丰富度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最多,该物种是优势种E.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F.稻田中的河蟹与底栖动物螺类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G.海葵和寄居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均是互利共生关系,离开后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H.种间竞争双方会因有限资源和空间争夺,导致一方被淘汰2.以下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者均表现出分层现象B.人工草坪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不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竹林中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E.垂直结构上,位于不同层次的两种生物也存在竞争关系F.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G.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这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的能力H.植物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I.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这两个物种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3.以下关于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季节性现象与温度、水分等有关B.草原鸟类冬季向南迁移,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特点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占用资源情况是该物种的生态位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E.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研究内容为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F.四大家鱼混养利用了群落垂直结构、生态位分化等生物学原理4.以下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原因是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C.常用统计方法包括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前者适合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D.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趋光、趋湿的特性E.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吸虫器采集,采集后的小动物可以放入无水乙醇中保存F.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二、过高考1.(2022·全国甲,31节选)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2.(2023·海南,19节选)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3.(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入侵前植物类型主要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其中龙须眼子菜等多种为优势种,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入侵后,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3·湖南,4改编)种间关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5.(2023·新课标,33节选)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某湖区的一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精析考点一 整合1.(1)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2)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范围2.物种 大3.(1)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e-Ⅴ⑤-a-Ⅱ教材隐性知识 既有利于维持物种丰富度,又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4.分层 镶嵌 光照 食物条件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自身生长5.(1)阳光 温度 水分 (2)有规律6.地位或作用 空间位置 食物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种群密度 植物高度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判断正误(1)× [种间竞争与空间资源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等有关,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但无法确定两者的个体数量,故无法确定两者的种间竞争的大小。](2)×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水稻属于生产者,螃蟹属于消费者,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4)× [存在捕食关系。](5)√(6)×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提升(1)不一定 生态位不仅要看它们的栖息地,还要看它们的主要食物种类、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利用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它们可能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留存下来(3)将相等数目、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其存活情况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评价1.C [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属于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群落的结构也不相同,C错误。]2.A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3.B [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若符合该假说,则应有利于幼苗生长,但此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会导致幼苗死亡,故该现象不能用该假说解释,B符合题意;水旱轮作可避免长时间种植同种作物,减少母株周围同种病原菌和昆虫的积累,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D不符合题意。]4.A [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5.D [a越大,说明大豆获取养分的范围越大,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A错误;b越小,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重叠越大,表明二者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环境发生改变,大豆、杂草R生态位都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均发生改变,C错误;当c为0时,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没有竞争,表明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6.(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2)大 S5 S6(3)物种S3和物种S4时间生态位的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的相似度更高 (4)S3 S4 S2与S3、S4的时间生态位的重叠指数最小,说明S2与S3、S4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解析 (2)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考点二 整合1.(2)较大 有限 多度等级2.取样器 70% 体视显微镜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3.(1)诱虫器 趋暗、趋湿、避高温 (2)吸虫器 防止评价7.C [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增加,但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B错误;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8.(1)趋光 (2)较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较少 杀虫剂杀除害虫,同时也杀伤天敌 (4)种植方案:荔枝林下种植豆科草本植物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设计依据: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氮含量,可不用氮肥;豆科植物覆盖竞争排除杂草,可不用除草剂;豆科植物为节肢动物提供生存条件,天敌比例也会增加,可少用杀虫剂查落实固基础一、1.BEF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仅包括动物群落、植物群落,A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C错误;优势种不仅在群落中的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D错误;海葵和寄居蟹是原始合作关系,离开后双方各自能独立生活,G错误;如果种间竞争双方竞争力相差不大,不会出现一方淘汰,而是各自缩小或错开资源空间范围,H错误。]2.EFGH [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不表现分层现象,A错误;人工草坪只是分层现象不明显,但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分层现象,而竹林中尾竹高低是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差异,C错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能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也可能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I错误。]3.ABDF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E错误。]4.CF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原因是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A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错误;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D错误;采集后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E错误。]二、1.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2.水平3.垂直 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4.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原始合作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6.甲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甲的种群密度、甲的植株高度、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共106张PPT)群落的结构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课时课标要求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考情分析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2024·河北·T12 2024·广东·T13 2024·山东·T24 2024·安徽·T52023·北京·T18 2023·海南·T19 2023·海南·T6 2022·全国乙·T52022·山东·T11 2022·广东·T20 2022·重庆·T222.种间关系的分析 2024·广东·T12 2023·湖南·T4 2023·海南·T6 2022·湖南·T8 2022·湖南·T20 2022·海南·T53.生态位 2024·江西·T14 2024·甘肃·T19 2024·河北·T10 2024·新课标·T42023·海南·T6 2023·江苏·T14 2023·新课标·T33 2023·天津·T132022·山东·T24内容索引课时精练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群落的结构< 考点一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相同时间一定地域种群物种必备知识整合种间空间演替范围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大3.群落的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2)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种间竞争 数量上可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如图a所示;若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①区分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②区分捕食与寄生:捕食者以被捕食者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器官、肢体等)为食,捕食后其依附部位不复存在;寄生者仅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其直接获取的是物质而非某一部分或整个个体。③竞争分为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选择性必修2 P29“练习与应用”3:试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隐性知识既有利于维持物种丰富度,又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4.群落的空间结构分层镶嵌光照食物条件土壤湿度和盐碱度自身生长(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呈现的“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比如,“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指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比如,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属于四个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农田生物群落中即使农作物长得很整齐,但是该群落仍然有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仍然有苔藓、小草和农作物等分层现象。(3)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4)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5.群落的季节性(1)原因: 、 和 等随季节而变化。(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 的变化。例如:动物的迁徙、夏眠、冬眠现象。阳光温度水分有规律6.生态位地位或作用空间位置食物与其他物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种的关系(1)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小,种间竞争更小(2024·广东,13B)( )提示 种间竞争与空间资源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等有关,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但无法确定两者的个体数量,故无法确定两者的种间竞争的大小。×判断正误(2)白马鸡与血雉在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024·安徽,5B)( )提示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2024·新课标,4B)( )提示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水稻属于生产者,螃蟹属于消费者,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判断正误(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2021·福建,8B)( )提示 存在捕食关系。×(5)某种植物单作转为与其他植物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2021·河北,13C)( )(6)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2021·江苏,9B)( )√判断正误提示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理解生态位和种间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关键能力提升(1)如果两种鱼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 (填“一定”或“不一定”)完全一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一定生态位不仅要看它们的栖息地,还要看它们的主要食物种类、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从群落角度分析,四大家鱼混养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几种鱼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它们的发展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它们可能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留存下来(3)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以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证实竞争排斥原理,请你写出实验的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相等数目、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其存活情况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考向一 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1.(2024·河北,12)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迁移应用评价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属于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群落的结构也不相同,C错误。2.(2022·全国乙,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考向二 种间关系3.(2024·广东,12)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若符合该假说,则应有利于幼苗生长,但此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会导致幼苗死亡,故该现象不能用该假说解释,B符合题意;水旱轮作可避免长时间种植同种作物,减少母株周围同种病原菌和昆虫的积累,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D不符合题意。4.(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考向三 生态位5.(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a越大,说明大豆获取养分的范围越大,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A错误;b越小,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重叠越大,表明二者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环境发生改变,大豆、杂草R生态位都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均发生改变,C错误;当c为0时,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没有竞争,表明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6.(2024·甘肃,19)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回答下列问题: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他物种的关系与其红外触发相机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大S5S6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S3和物种S4时间生态位的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的相似度更高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3S4数最小,说明S2与S3、S4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S2与S3、S4的时间生态位的重叠指返回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点二 >壤动物的物种数目。必备知识整合1.实验原理(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估计物种种类(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统计方法较大有限多度等级2.实验步骤取样器70%体视显微镜记名计算目测估计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 (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 (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 将土壤小动物吸走。诱虫器趋暗、趋湿、避高温吸虫器防止①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②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考向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7.(2024·湖南,13改编)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迁移应用评价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增加,但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B错误;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8.(2022·广东,20)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表。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A 523 103 278 36.67 14.10B 568 104 118 40.86 20.40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A 523 103 278 36.67 14.10B 568 104 118 40.86 20.40趋光较高食物和栖息空间较少杀虫剂杀除害虫,同时也杀伤天敌(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荔枝林下种植豆科草本植物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设计依据: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氮含量,可不用氮肥;豆科植物覆盖竞争排除杂草,可不用除草剂;豆科植物为节肢动物提供生存条件,天敌比例也会增加,可少用杀虫剂种植方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A 523 103 278 36.67 14.10B 568 104 118 40.86 20.40一、过教材1.以下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林中的所有动物、植物种群形成了一个群落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C.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种群个体数量即为物种丰富度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最多,该物种是优势种E.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F.稻田中的河蟹与底栖动物螺类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G.海葵和寄居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均是互利共生关系,离开后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H.种间竞争双方会因有限资源和空间争夺,导致一方被淘汰√√√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仅包括动物群落、植物群落,A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C错误;优势种不仅在群落中的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D错误;海葵和寄居蟹是原始合作关系,离开后双方各自能独立生活,G错误;如果种间竞争双方竞争力相差不大,不会出现一方淘汰,而是各自缩小或错开资源空间范围,H错误。2.以下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者均表现出分层现象B.人工草坪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不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竹林中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E.垂直结构上,位于不同层次的两种生物也存在竞争关系F.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G.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这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的能力H.植物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I.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这两个物种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不表现分层现象,A错误;人工草坪只是分层现象不明显,但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分层现象,而竹林中尾竹高低是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差异,C错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能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也可能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I错误。3.以下关于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季节性现象与温度、水分等有关B.草原鸟类冬季向南迁移,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特点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占用资源情况是该物种的生态位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E.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研究内容为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F.四大家鱼混养利用了群落垂直结构、生态位分化等生物学原理√√√√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E错误。4.以下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原因是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C.常用统计方法包括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前者适合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D.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趋光、趋湿的特性E.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吸虫器采集,采集后的小动物可以放入无水乙醇中保存F.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原因是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A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错误;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D错误;采集后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E错误。二、过高考1.(2022·全国甲,31节选)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2.(2023·海南,19节选)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水平3.(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入侵前植物类型主要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其中龙须眼子菜等多种为优势种,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入侵后,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3·湖南,4改编)种间关系主要有 、 、 、和 等。“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是 。垂直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原始合作5.(2023·新课标,33节选)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某湖区的一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该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6.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返回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甲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甲的种群密度、甲的植株高度、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课时精练对一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D C D C B C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B B D A B(1)不能 水平结构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之间、冷杉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达到稳定状态 (2)45 (3)丙和丁 群落丙和丁之间的共有物种数少,两群落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维系物种多样性16.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一、选择题1.(2024·河北,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过度放牧可能使原来的优势种更多地被捕食,其他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从而改变优势种,A错误;群落并非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群落的多种生物不仅适应该空间的非生物环境,还与其他生物形成相对稳定的种间关系,B错误;林冠层的郁闭度大小会影响林下的光照强度,进而对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C错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有较大变化,故分布在该地区的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答案2.(2024·郑州模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除与物种丰富度有关外,还与物种个体的数目或分布相关。具有相同物种丰富度的两个群落物种分布越均匀,物种多样性越高。甲、乙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两个群落的土壤条件可能存在差异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两个群落的植物类群丰富度C.甲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乙群落D.甲、乙两个群落的优势种均为物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乙群落的优势种为物种“△”,但甲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没有明显优势,D错误。3.(2024·湖北武汉高三模拟)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如图为某景区南坡和北坡几种植物的频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且样方数量和样方面积要合理B.马尾松是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但不一定是南坡群落的优势种C.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说明小叶栎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D.同种植物在南北坡的频度不同,说明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与环境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该植物的分布范围较广,并不代表其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C错误。4.(2024·四川一模)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研究人员对某湿地公园7个区域内的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过程中应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B.该公园内的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该公园群落的水平结构C.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D.该公园乔木层和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均为果园区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据图可知,该公园乔木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果园区,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人工湿地区,D错误。5.(2021·重庆,19)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6.(2024·丹东一模)某市实施“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蟹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河蟹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河蟹的爬行还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使得水稻产量增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稻田群落中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及所占用的资源就是其生态位C.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属于群落的演替D.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水分和无机盐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是其生态位,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7.(2022·辽宁,19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一部分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图示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得出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8.(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9.(2024·河北,10)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 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下雨后种谷,体现了水分对作物的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田里的杂草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大豆和麻子之间相互遮光,说明它们的生态位有重叠,C错误;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分解者将其分解后可以肥田,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土壤中小动物既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10.(2024·保定模拟)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统计群落物种数目时,如果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可采用记名计算法C.土壤中小动物均属于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无 15 0.85 8 472轻度 23 1.10 9 693中度 15 0.70 9 388重度 6 0.45 7 81511.(2023·重庆,4)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如表为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无 15 0.85 8 472轻度 23 1.10 9 693中度 15 0.70 9 388重度 6 0.45 7 815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C.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D.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无 15 0.85 8 472轻度 23 1.10 9 693中度 15 0.70 9 388重度 6 0.45 7 815由表格数据可知,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放牧强度下形成的物种组成不同,A正确;重度放牧下物种数显著减少,生产力下降,造成草原荒漠化,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无 15 0.85 8 472轻度 23 1.10 9 693中度 15 0.70 9 388重度 6 0.45 7 815表格数据是在高寒草原测定,放牧使牲畜喜欢吃的草数目降低,引起群落演替,发生优势物种的改变,而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草原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因此优势种更加耐旱,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2021·海南,18)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B.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D.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13.(2023·海南,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如表。项目 分布潮带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草种类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项目 分布潮带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草种类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项目 分布潮带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草种类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D错误。14.(2024·潍坊模拟)所谓频度,就是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研究发现,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级越高,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越均衡B.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C.调查发现,在E级中的植物甲不是优势种,则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D.若植物乙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则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由图可知,C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9%,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B正确;A级是频度在1%~20%的植物物种,A级越高,则群落中不同样方中的物种种类数越不同,群落内各物种数量越不均衡,E级越高,则不同样方内出现的物种越相同,此时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越均衡,A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方中可能均能找到,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D正确。在E级中的植物分布范围广,出现频度高,但植物甲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C正确;优势种的密度大,范围广,在每个样15.(2024·重庆渝中区一模)生态位重叠反映了不同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其中营养生态位重叠反映了不同物种食物组成的相似程度,而空间生态位重叠则反映的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程度。生态小组调查了某湖泊生态系统中三种鱼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种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 空间生态位宽度 皮氏叫姑鱼 小黄鱼 棘头鱼皮氏叫姑鱼 2.59 2.58 0.24 0.46小黄鱼 2.69 2.78 0.19 0.25棘头鱼 2.67 2.42 0.21 0.3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注:主对角线以下为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主对角线以上为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A.三种鱼群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小黄鱼和棘头鱼之间主要通过空间分布的差异降低种间竞争C.三种鱼中小黄鱼对该湖泊环境的适应性最强D.不同鱼类在湖泊底层、中下层等的不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 空间生态位宽度 皮氏叫姑鱼 小黄鱼 棘头鱼皮氏叫姑鱼 2.59 2.58 0.24 0.46小黄鱼 2.69 2.78 0.19 0.25棘头鱼 2.67 2.42 0.21 0.3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小黄鱼和棘头鱼之间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因此两者之间主要通过食物差异降低种间竞争,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小黄鱼的营养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都最大,对空间和食物资源的利用范围最广,且小黄鱼跟其他两种生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也相对较小,故小黄鱼对该湖泊环境的适应性最强,C正确;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鱼类在底层、中下层等的不同分布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种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 空间生态位宽度 皮氏叫姑鱼 小黄鱼 棘头鱼皮氏叫姑鱼 2.59 2.58 0.24 0.46小黄鱼 2.69 2.78 0.19 0.25棘头鱼 2.67 2.42 0.21 0.30 二、非选择题16.(2024·山东,24)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冷杉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达到稳定状态不能水平结构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判断冷杉是否占据优势,不能只根据数量多少,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冷杉在群落中的生态作用、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冷杉在群落甲中,经长期协同进化,与环境、其他物种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假设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x,根据题干信息列出[(70-x)+(80-x)]÷150=0.4,可得到共有物种数为45。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填数字)。45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和丁群落丙和丁之间的共有物种数少,两群落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维系物种多样性返回第九单元 课时练44 群落的结构选择题1~2题,每小题5分,3~15题,每小题6分,共88分。一、选择题1.(2024·河北,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2.(2024·郑州模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除与物种丰富度有关外,还与物种个体的数目或分布相关。具有相同物种丰富度的两个群落物种分布越均匀,物种多样性越高。甲、乙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两个群落的土壤条件可能存在差异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两个群落的植物类群丰富度C.甲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乙群落D.甲、乙两个群落的优势种均为物种“△”3.(2024·湖北武汉高三模拟)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如图为某景区南坡和北坡几种植物的频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且样方数量和样方面积要合理B.马尾松是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但不一定是南坡群落的优势种C.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说明小叶栎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D.同种植物在南北坡的频度不同,说明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与环境有关4.(2024·四川一模)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研究人员对某湿地公园7个区域内的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B.该公园内的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该公园群落的水平结构C.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D.该公园乔木层和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均为果园区5.(2021·重庆,19)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6.(2024·丹东一模)某市实施“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蟹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河蟹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河蟹的爬行还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使得水稻产量增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稻田群落中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及所占用的资源就是其生态位C.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属于群落的演替D.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水分和无机盐等7.(2022·辽宁,19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一部分8.(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9.(2024·河北,10)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10.(2024·保定模拟)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统计群落物种数目时,如果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可采用记名计算法C.土壤中小动物均属于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特征11.(2023·重庆,4)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如表为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无 15 0.85 8 472轻度 23 1.10 9 693中度 15 0.70 9 388重度 6 0.45 7 815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C.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D.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12.(2021·海南,18)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B.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D.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13.(2023·海南,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如表。项目 分布潮带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草种类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14.(2024·潍坊模拟)所谓频度,就是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研究发现,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级越高,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越均衡B.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C.调查发现,在E级中的植物甲不是优势种,则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D.若植物乙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则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15.(2024·重庆渝中区一模)生态位重叠反映了不同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其中营养生态位重叠反映了不同物种食物组成的相似程度,而空间生态位重叠则反映的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程度。生态小组调查了某湖泊生态系统中三种鱼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种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 空间生态位宽度 皮氏叫姑鱼 小黄鱼 棘头鱼皮氏叫姑鱼 2.59 2.58 0.24 0.46小黄鱼 2.69 2.78 0.19 0.25棘头鱼 2.67 2.42 0.21 0.30注:主对角线以下为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主对角线以上为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A.三种鱼群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小黄鱼和棘头鱼之间主要通过空间分布的差异降低种间竞争C.三种鱼中小黄鱼对该湖泊环境的适应性最强D.不同鱼类在湖泊底层、中下层等的不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二、非选择题16.(12分)(2024·山东,24)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1.D [过度放牧可能使原来的优势种更多地被捕食,其他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从而改变优势种,A错误;群落并非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群落的多种生物不仅适应该空间的非生物环境,还与其他生物形成相对稳定的种间关系,B错误;林冠层的郁闭度大小会影响林下的光照强度,进而对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C错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有较大变化,故分布在该地区的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2.D [乙群落的优势种为物种“△”,但甲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没有明显优势,D错误。]3.C [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该植物的分布范围较广,并不代表其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C错误。]4.D [据图可知,该公园乔木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果园区,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人工湿地区,D错误。]5.C [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6.B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是其生态位,B错误。]7.C [图示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得出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8.A [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9.C [下雨后种谷,体现了水分对作物的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田里的杂草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大豆和麻子之间相互遮光,说明它们的生态位有重叠,C错误;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分解者将其分解后可以肥田,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正确。]10.C [土壤中小动物既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 ]11.B [由表格数据可知,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放牧强度下形成的物种组成不同,A正确;重度放牧下物种数显著减少,生产力下降,造成草原荒漠化,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B错误;表格数据是在高寒草原测定,放牧使牲畜喜欢吃的草数目降低,引起群落演替,发生优势物种的改变,而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草原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因此优势种更加耐旱,C正确。]12.B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13.D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D错误。]14.A [A级是频度在1%~20%的植物物种,A级越高,则群落中不同样方中的物种种类数越不同,群落内各物种数量越不均衡,E级越高,则不同样方内出现的物种越相同,此时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越均衡,A错误;由图可知,C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9%,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B正确;在E级中的植物分布范围广,出现频度高,但植物甲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C正确;优势种的密度大,范围广,在每个样方中可能均能找到,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D正确。]15.B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小黄鱼和棘头鱼之间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因此两者之间主要通过食物差异降低种间竞争,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小黄鱼的营养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都最大,对空间和食物资源的利用范围最广,且小黄鱼跟其他两种生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也相对较小,故小黄鱼对该湖泊环境的适应性最强,C正确;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鱼类在底层、中下层等的不同分布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16.(1)不能 水平结构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之间、冷杉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达到稳定状态 (2)45 (3)丙和丁 群落丙和丁之间的共有物种数少,两群落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维系物种多样性解析 (1)判断冷杉是否占据优势,不能只根据数量多少,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冷杉在群落中的生态作用、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冷杉在群落甲中,经长期协同进化,与环境、其他物种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2)假设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x,根据题干信息列出[(70-x)+(80-x)]÷150=0.4,可得到共有物种数为45。(3)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单元 第44课时 群落的结构.docx 第九单元 第44课时 群落的结构.pptx 第九单元 课时练44 群落的结构.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