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48课时 人与环境(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第48课时 人与环境(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48课时 人与环境
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情分析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024·北京·T15 2024·广东·T1 2024·湖北·T3 2024·黑吉辽·T4 2022·辽宁·T2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024·贵州·T12 2024·北京·T10 2024·河北·T17 2024·湖北·T2 2024·新课标·T33 2024·全国甲·T31 2023·江苏·T4 2023·湖北·T19 2023· 广东·T21 2022·河北·T22 2022·广东·T1 2022·湖北·T2 2022·辽宁·T13 2022·海南·T19 2022·北京·T15
3.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2024·湖南·T3 2024·甘肃·T14 2024·黑吉辽·T5 2023·北京·T11 2023·湖南·T13 2023· 广东·T21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生态足迹:节水节能、____________、提倡素食、垃圾回收再利用等。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__________,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提醒]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分析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试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2024·北京,15)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2.(2024·黑吉辽,4)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概述及价值
[提醒] (1)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物种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根本的表现;(3)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提醒] (1)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3)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但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1)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2021·海南,3)(  )
(2)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2021·辽宁,15)(  )
(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2020·山东,10)(  )
(4)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2021·河北,18)(  )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丧失原因及其保护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霸王岭、鹦哥岭、五指山等片区。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为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如固碳供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在霸王岭片区的海南长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种群的生存环境变的恶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增加,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________________。针对栖息地的丧失,应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考向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024·仙桃一模)经过十多年的综合治理,八百里巢湖水清鱼跃,180公里环湖大道绿意盎然,湿地植物种类增至657种,鸟类增至358种,巢湖正在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巢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B.输入巢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全部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C.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有利于提高巢湖湿地的恢复力稳定性
D.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出现丰富了巢湖湿地的物种多样性
4.(2024·湖北,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考点三 生态工程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提醒]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3.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考向三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5.(2024·甘肃,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6.(2024·湖南,3)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一、过教材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水和其中的绿色植物均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对环境影响就越大
C.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时表现为生态盈余
D.自驾旅游、垃圾分类、推广节能新技术等均会减小生态足迹
E.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F.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量
G.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H.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杜鹃花竞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E.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往往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F.栖息地总量减少、碎片化及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G.将濒危物种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H.引进当地没有的生物种类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I.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严格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资源
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零消耗、高收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这遵循自生原理
C.“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运用了能量可循环再生原理
D.设计桑基鱼塘时,考虑合适的陆地和水面的配比,考虑栽种作物与养殖动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E.在发展畜牧养殖业时要合理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协调原理
F.林业工程建设时,若违反整体原理就会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
G.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H.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并直接栽种能在该环境生活的植物
二、过高考
1.(2022·河北,22节选)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________价值。
2.(2023·湖北,19节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3.(2020·全国Ⅱ,38节选)“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答案精析
考点一 整合
1.(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生活方式
(2)①低碳出行 ②生态赤字
2.化石燃料燃烧 紫外线 下降 富营养化
提升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生态足迹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2)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3)住房面积适宜,不住过大的房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食物;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评价
1.C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绝大部分情况下处于上升状态,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1.0个地球)的1.4倍,B正确;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减少生态足迹,C错误。]
2.B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B错误。]
考点二 整合
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生物技术
判断正误
(1)× [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2)×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3)×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4)×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不属于就地保护。]
提升
(1)直接 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
(2)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3)食物和栖息空间减少 死亡率升高 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态廊道
评价
3.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A错误;输入巢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细菌等生物,B错误;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有利于提高巢湖湿地的抵抗力稳定性,而不是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4.B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考点三 整合
1.生态学和系统学 已破坏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持续
2.生物组分 迁移与转化 转化率 生物 环境 协调 适应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和社会
3.(1)多级循环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沼气工程 (2)排水和围垦 环境污染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工程学和生态学 缓冲带 自然演替 (3)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 植被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群落
评价
5.C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由题干可知,“草方格”内保留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6.D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因此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正确;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时会导致水华,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气温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D错误。]
查落实固基础
一、
1.ADEF [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会导致臭氧层遭到破坏,E错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F错误。]
2.F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B错误;杜鹃花竞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往往小于它的间接价值,E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有效措施,G错误;引进当地没有的生物种类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H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I错误。]
3.ACGH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A错误;“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但能量不能循环再生,C错误;青贮是指在玉米等作物没有完全成熟时,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切碎,通过压氧发酵成为牛羊的青饲料,G错误;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H错误。]
二、
1.直接
2.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共89张PPT)
人与环境
生物





第48课时
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情分析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024·北京·T15 2024·广东·T1 2024·湖北·T3 2024·黑吉辽·T4 2022·辽宁·T2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024·贵州·T12 2024·北京·T10 2024·河北·T17 2024·湖北·T2
2024·新课标·T33 2024·全国甲·T31 2023·江苏·T4 2023·湖北·T19
2023· 广东·T21 2022·河北·T22 2022·广东·T1 2022·湖北·T2 2022·辽宁·T13
2022·海南·T19 2022·北京·T15
3.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2024·湖南·T3 2024·甘肃·T14 2024·黑吉辽·T5 2023·北京·T11
2023·湖南·T13 2023· 广东·T21
考点三 生态工程
内容索引
课时精练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考点一 >
必备知识
整合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生态足迹:节水节能、 、提倡素食、垃圾回收再利用等。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 ,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低碳出行
生态赤字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化石
燃料燃烧
紫外线
下降
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分析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
关键能力
提升
提示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生态足迹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提示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3)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试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提示 住房面积适宜,不住过大的房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食物;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考向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2024·北京,15)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
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
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迁移应用
评价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绝大部分情况下处于上升状态,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
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
迹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
量(1.0个地球)的1.4倍,B正确;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减少生态足迹,C错误。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B错误。
2.(2024·黑吉辽,4)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返回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考点二 >
必备知识
整合
1.生物多样性的概述及价值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
系统
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1)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物种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根本的表现;(3)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生物技术
(1)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3)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但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1)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2021·海南,3)(  )
提示 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
判断正误
(2)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2021·辽宁,15)(  )
提示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
(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2020·山东,10)(  )
提示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
判断正误
(4)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2021·河北,18)(  )
提示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不属于就地保护。
×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丧失原因及其保护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霸王岭、鹦哥岭、五指山等片区。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为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如固碳供氧、 、 。
关键能力
提升
直接
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
(2)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生活在霸王岭片区的海南长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种群的生存环境变的恶劣, ,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增加,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
。针对栖息地的丧失,应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
,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
,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食物和栖息空间减少
死亡率升高
建立自然保
护区
生态廊道
考向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024·仙桃一模)经过十多年的综合治理,八百里巢湖水清鱼跃,180公里环湖大道绿意盎然,湿地植物种类增至657种,鸟类增至358种,巢湖正在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巢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B.输入巢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全部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C.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有利于提高巢湖湿地的恢复力稳定性
D.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出现丰富了巢湖湿地的物种多样性

迁移应用
评价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A错误;
输入巢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细菌等生物,B错误;
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有利于提高巢湖湿地的抵抗力稳定性,而不是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4.(2024·湖北,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
措施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
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
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返回
生态工程
< 考点三 >
必备知识
整合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学和系统学
已破坏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和
生态效益
可持续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物组分
迁移与
转化

化率
生物
环境
协调
适应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和社会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3.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多级循环
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
沼气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排水和
围垦
环境污染
生物
资源的过度利用
工程学和生态学
缓冲带
自然演替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山体、土壤和植被,
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
植被
重金属
土壤微
生物群落
考向三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5.(2024·甘肃,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迁移应用
评价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
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
由题干可知,“草方格”内保留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6.(2024·湖南,3)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因此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正确;
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时会导致水华,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
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
气温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D错误。
一、过教材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海水和其中的绿色植物均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 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对环境影响就越大
C.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时表现为生态盈余
D.自驾旅游、垃圾分类、 推广节能新技术等均会减小生态足迹
E.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F.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量
G.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H.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
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会导致臭氧层遭到破坏,E错误;
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F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杜鹃花竞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E.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往往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F.栖息地总量减少、碎片化及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G.将濒危物种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H.引进当地没有的生物种类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I.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严格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资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B错误;
杜鹃花竞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往往小于它的间接价值,E错误;
就地保护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有效措施,G错误;
引进当地没有的生物种类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H错误;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I错误。
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A.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零消耗、高收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
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这遵循自生原理
C.“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运用了能量可循环再生原理
D.设计桑基鱼塘时,考虑合适的陆地和水面的配比,考虑栽种作物与养殖动物的关
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E.在发展畜牧养殖业时要合理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协调原理
F.林业工程建设时,若违反整体原理就会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
G.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
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H.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并直接栽种能在该环境生活的植物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A错误;
“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但能量不能循环再生,C错误;
青贮是指在玉米等作物没有完全成熟时,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切碎,通过压氧发酵成为牛羊的青饲料,G错误;
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H错误。
二、过高考
1.(2022·河北,22节选)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
价值。
2.(2023·湖北,19节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直接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2020·全国Ⅱ,38节选)“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3点即可)。
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
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返回
课时精练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D B D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C B
(1)生物(或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1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1)自组织、自我调节 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①自生、整体 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②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③厌氧池中微生物能把禽畜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利于植物直接吸收 ④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定期合理投放鲢、鳙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鱼、鳙鱼的捕食者等 
(3)直接、间接
1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丰台区一模)如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
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
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若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
载力均呈上升趋势,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错误;
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故若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均可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错误。
2.(2024·湖北,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则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
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
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答案
3.(2024·大庆三模)以下是对常见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①可腐烂垃圾,如剩菜剩饭等,直接运往堆肥池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②不可腐烂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如废弃电子产品等,由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收集,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理;③不可腐烂垃圾中的不可回收垃圾,如塑料袋、建筑垃圾等,用专用车辆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腐烂垃圾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废弃电子产品除了资源化利用处理外,也可以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深埋处理
C.对塑料袋垃圾直接进行地下掩埋处理,不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D.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可减少吸纳废物的土地面积,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可腐烂垃圾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有利于分解者快速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废弃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有害有毒的物质,如果随意丢弃、焚烧、掩埋,则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B错误;
需要对塑料袋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地下掩埋处理,否则仍然会污染环境,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错误。
4.(2024·仙桃三模)核污水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下列关于核污水排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具有全球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是保护植被,禁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和利用,D错误。
5.(2024·葫芦岛模拟)下列关于治理环境采取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治理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保护环境
B.针对臭氧层破坏的措施是对氟氯烃和哈龙等的生产和使用做出相应规定
C.防治酸雨的措施有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减少
二氧化硫排放等
D.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通过多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
益再综合治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栖息地碎片化使得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下降,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
6.(2024·长春一模)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使某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的繁衍,而生态廊道的建设可连通碎片化的栖息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某些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B.栖息地碎片化使野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栖息地碎片化增加了野生动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助于野生动物种群基因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7.(2024·锦州一模)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形成了新的种植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成功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B.“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口粮,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水稻上山”形成的旱地水稻生态系统虽参与了物质循环,但仍要补
充一定量的氮肥
D.“水稻上山”可能需要通过毁林开荒、退林还耕来实现,该过程中物
种丰富度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与原先还是同一物种,丰富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
“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口粮,直接为农民提供了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水稻上山”形成的旱地水稻生态系统虽参与了物质循环,但原有的氮肥不能满足水稻增产的需求,且氮肥会随着水稻种子的输出而减少,因此仍要补充一定量的氮肥,C正确。
答案
8.(2024·北京,10)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种群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
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朱鹮数量还没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
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9.(2025·安庆检测)安徽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是多种水鸟的越冬栖息地。湖区水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易地保护可实现对菜子湖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菜子湖生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C.枯水期间滩地及草本沼泽的露出为越冬水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觅食地
D.菜子湖在蓄洪防旱的同时,兼具旅游观赏的用途,体现了该湿地的间
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对菜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无法实现易地处理,对其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就地保护,A错误;
菜子湖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其水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继而影响植被的分布,且越冬水鸟在春夏会迁徙回北方,因此该群落在夏季和冬季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都会发生改变,B错误;
枯水期间滩地的露出可为越冬水鸟提供栖息环境,草本沼泽的露出可为越冬水鸟提供丰富的食物,C正确;
菜子湖具有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其间接价值,而旅游观赏体现了其直接价值,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建设森林公园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错误。
10.(2024·恩施一模)广东大雁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8.4%,有维管植物124科347属493种,有陆生脊椎动物16目45科105种,是一处集生态观光、自然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郊型森林公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森林公园中有维管植物493种、陆生脊椎动物105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和人工林和次生林相比,自然森林公园的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
D.建设森林公园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不符合生态建设的协调原理,A符合题意。
11.位于张家口市的燕川矿山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过度开采,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下列关于该矿区生态修复的举措,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是
A.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
B.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合理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
C.清理废弃矿渣,地表覆土,修建给水和排水的管道
D.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2.(2024·广州一模)构建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需考虑以下问题:蟹和水稻的品种和数量、投入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的数量、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选择等。实践证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能明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综合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
原理
B.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生物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蟹的同化量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
D.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
业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投入的生物组分之间要合理布设并形成共存关系,对数量也要严格把控,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A正确;
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蟹的同化量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减去蟹的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
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13.(2024·黑吉辽,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4.(2024·河北,21)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生物(或密度制约)
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减少
间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根据题意可知,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会进一步影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变化,人和家畜对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同时,
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流入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的同化量,由于采矿和旅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和草地,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减少,消费者的摄入量减少,从而使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生物多样
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例如,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
且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分析题图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扩大了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使得食物资源增多,
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人类活动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增长受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增加出生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将大熊猫
15.(2024·肇庆一模)2023年广东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持续推动各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截至2023年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4.7%,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为基础建立的,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它具有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自组织、自我调节
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实现能量的
(2)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污染物处理系统,治理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问题,具体程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在创建该污染物处理系统时,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经济类植物,这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同时应尽量选择本地的优良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自生、整体
②在污水处理时,需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厌氧池中的残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比直接施用禽畜粪的肥效更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厌氧池中微生物能把禽畜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利于植物直接吸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当地村民计划在氧化塘中投放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鲢鱼、鳙鱼,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请为这一计划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定期合理投放鲢、鳙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鱼、鳙鱼的捕食者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3)农村综合发展型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还为当地区域增添了旅游观光资源,吸引、调动了周边村民主动加入生态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直接、间接
返回第九单元 课时练48 人与环境
选择题1~3题,每小题4分,4~13题,每小题5分,共62分。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丰台区一模)如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若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2.(2024·湖北,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3.(2024·大庆三模)以下是对常见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①可腐烂垃圾,如剩菜剩饭等,直接运往堆肥池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②不可腐烂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如废弃电子产品等,由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收集,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理;③不可腐烂垃圾中的不可回收垃圾,如塑料袋、建筑垃圾等,用专用车辆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腐烂垃圾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废弃电子产品除了资源化利用处理外,也可以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深埋处理
C.对塑料袋垃圾直接进行地下掩埋处理,不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D.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可减少吸纳废物的土地面积,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4.(2024·仙桃三模)核污水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下列关于核污水排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5.(2024·葫芦岛模拟)下列关于治理环境采取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保护环境
B.针对臭氧层破坏的措施是对氟氯烃和哈龙等的生产和使用做出相应规定
C.防治酸雨的措施有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等
D.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通过多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再综合治理
6.(2024·长春一模)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使某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的繁衍,而生态廊道的建设可连通碎片化的栖息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某些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B.栖息地碎片化使野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栖息地碎片化增加了野生动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助于野生动物种群基因交流
7.(2024·锦州一模)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形成了新的种植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成功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B.“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口粮,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水稻上山”形成的旱地水稻生态系统虽参与了物质循环,但仍要补充一定量的氮肥
D.“水稻上山”可能需要通过毁林开荒、退林还耕来实现,该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减少
8.(2024·北京,10)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9.(2025·安庆检测)安徽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是多种水鸟的越冬栖息地。湖区水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易地保护可实现对菜子湖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菜子湖生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C.枯水期间滩地及草本沼泽的露出为越冬水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觅食地
D.菜子湖在蓄洪防旱的同时,兼具旅游观赏的用途,体现了该湿地的间接价值
10.(2024·恩施一模)广东大雁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8.4%,有维管植物124科347属493种,有陆生脊椎动物16目45科105种,是一处集生态观光、自然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郊型森林公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森林公园中有维管植物493种、陆生脊椎动物105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和人工林和次生林相比,自然森林公园的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
D.建设森林公园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1.位于张家口市的燕川矿山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过度开采,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下列关于该矿区生态修复的举措,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是(  )
A.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
B.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合理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
C.清理废弃矿渣,地表覆土,修建给水和排水的管道
D.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
12.(2024·广州一模)构建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需考虑以下问题:蟹和水稻的品种和数量、投入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的数量、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选择等。实践证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能明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综合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
B.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生物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蟹的同化量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
D.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13.(2024·黑吉辽,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二、非选择题
14.(20分)(2024·河北,21)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_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4分)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8分)(2024·肇庆一模)2023年广东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持续推动各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截至2023年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4.7%,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6分)农业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为基础建立的,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它具有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2)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污染物处理系统,治理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问题,具体程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在创建该污染物处理系统时,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经济类植物,这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同时应尽量选择本地的优良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②在污水处理时,需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厌氧池中的残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比直接施用禽畜粪的肥效更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当地村民计划在氧化塘中投放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鲢鱼、鳙鱼,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请为这一计划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村综合发展型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还为当地区域增添了旅游观光资源,吸引、调动了周边村民主动加入生态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精析
1.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错误;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B正确;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故若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均可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错误。]
2.B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则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3.D [可腐烂垃圾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有利于分解者快速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废弃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有害有毒的物质,如果随意丢弃、焚烧、掩埋,则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B错误;需要对塑料袋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地下掩埋处理,否则仍然会污染环境,C错误。]
4.B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错误。]
5.D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是保护植被,禁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和利用,D错误。]
6.C [栖息地碎片化使得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下降,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
7.A [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与原先还是同一物种,丰富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口粮,直接为农民提供了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水稻上山”形成的旱地水稻生态系统虽参与了物质循环,但原有的氮肥不能满足水稻增产的需求,且氮肥会随着水稻种子的输出而减少,因此仍要补充一定量的氮肥,C正确。]
8.B [种群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朱鹮数量还没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9.C [对菜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无法实现易地处理,对其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就地保护,A错误;菜子湖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其水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继而影响植被的分布,且越冬水鸟在春夏会迁徙回北方,因此该群落在夏季和冬季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都会发生改变,B错误;枯水期间滩地的露出可为越冬水鸟提供栖息环境,草本沼泽的露出可为越冬水鸟提供丰富的食物,C正确;菜子湖具有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其间接价值,而旅游观赏体现了其直接价值,D错误。]
10.D [建设森林公园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错误。]
11.A [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不符合生态建设的协调原理,A符合题意。]
12.C [投入的生物组分之间要合理布设并形成共存关系,对数量也要严格把控,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A正确;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蟹的同化量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减去蟹的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
13.B [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14.(1)生物(或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会进一步影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变化,人和家畜对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同时,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流入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的同化量,由于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和草地,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减少,消费者的摄入量减少,从而使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例如,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2)分析题图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扩大了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使得食物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人类活动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增长受限。
15.(1)自组织、自我调节 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①自生、整体 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②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③厌氧池中微生物能把禽畜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利于植物直接吸收 ④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定期合理投放鲢、鳙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鱼、鳙鱼的捕食者等 (3)直接、间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