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网络文艺中,算法能够决定用户所看到的内容,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
术类型,影响用户的选择,而过度沉迷和“信息茧房”等负面作用也随之产生。批评者将这些后
果归因于算法。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算法本身是中立的,既没有积极地
塑造审美品位的作用,也未必导致受人诟病的负面效果,人们所见到的利弊完全来自对算法的
不同使用。
“算法”一词,本身指数学上的操作,与数值、函数等其他数学概念具有同等的中立性。作为
一种人为设计的产物,“算法”之所以被采纳并获得意义和价值,有赖于一系列在设计之前和设
计之外做出的规制,限定了“算法”的特定使用情境。就此而言,对“算法”并非中立的批评,实际
上针对的不是作为计算方法的算法本身,而是在计算方法之外的人为设定。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更关心的往往不是作为数学过程的算法本身,而是运用算法来满足
外部特定要求的技术。平台将数学意义上的算法同他们的技术产品结合以赋予后者“中立性”,
企图以此逃避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批评者则将他们从技术中发现的非中立性当作“算法”的
性质,最终围绕算法的批评和争论,无形中落入了技术是否中立的话语图套。
当代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认为,技术包含审美、伦理和文化等领域中的“共识”。对
于当下许多争论而言,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大众的“共识”是否通过那些技术手段得以自动
发挥强制性作用。作为一种计算方法,算法显然难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如果我们还是将所有负
面效应笼统地归因到“算法”,反倒遮蔽了那些针对算法的人为设计。因此,需要一种更具概括
性的话语,显性地揭示技术独立于数学过程并受制于“共识”的现象。
当下,构成更加多样、内涵更为复合的“模型”被广泛应用在人工智能语境中,为“算法”提供
了一种替代性方案。如果说算法至多只是将与应用相关的信息隐含在对计算过程的描述之中,
模型则清晰定义了算法所需求解的问题本身。同时,模型还是研究者的一种人为规定,体现了
【高二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卷第1页(共8页)】
543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