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下列关于鉴定一株结白色果实的南瓜植株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与结黄色果实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B.可通过与结白色果实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C.不能通过该结白色果实植株自交来鉴定
D.不能通过与结白色果实杂合子杂交来鉴定
2.基因A/a、B/b分别控制山核桃的一对相对性状,现用山核桃甲(AABB)、乙(aabb)两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父本 母本 测交后代不同基因型所占比例
AaBb Aabb aaBb aabb
F1 乙 1/7 2/7 2/7 2/7
乙 F1 1/4 1/4 1/4 1/4
A.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
C.F1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有9种
D.F1自交得F2,F2的表型有4种
3.如图表示细胞分裂某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包括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B.图示两条染色体通常出现在同一次级精(卵)母细胞中
C.图示3和4互为姐妹染色单体,1和3互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D.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增加了配子多样性
4.如图表示某果蝇X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果蝇的眼色不一定为白眼
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有等位基因
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
5.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缺G、g中的某个基因时果蝇会致死。用一对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型。据此可推测( )
A.基因G、g位于常染色体上,缺G基因时果蝇致死
B.基因G、g位于常染色体上,缺g基因时果蝇致死
C.基因G、g位于X染色体上,缺g基因时果蝇致死
D.基因G、g位于X染色体上,缺G基因时果蝇致死
6.格里菲斯在研究中选择肺炎链球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在获得实验结果后,分析结果并得出了结论。下列结论和格里菲斯的结论不相符的是( )
A.S型活细菌可以使小鼠患病而死亡
B.R型活细菌对小鼠生活没有明显影响
C.只有将S型细菌加热灭活,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其性状是可遗传的
7.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B.双链DNA中T占比越高,DNA热变性温度越高
C.两条链之间的氢键形成由DNA聚合酶催化
D.若一条链的G+C占47%,则另一条链的A+T也占47%
8.图表示DNA分子复制的片段,图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d链是复制的模板链
B.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
C.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D.b、c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9.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B.一个DNA分子中可以包含多个遗传信息互不相同的基因
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
D.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10.下列关于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翻译过程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C.翻译过程中tRNA沿着mRNA移动
D.遇到终止密码子,翻译自行停止
11.蜂群中的蜂王与工蜂均由基因型相同的雌蜂幼虫发育而来,但是两者在体型、寿命、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据研究,蜂王的分化发育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A.雌蜂幼虫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B.蜂王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C.蜂王的活动使得性状改变,并影响到后代相应的性状
D.DNA甲基化影响其中的遗传信息表达
12.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控制
B.基因与性状之间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进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3.原癌基因是与细胞癌变有关的一类正常基因,如图表示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3种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途径中基因内一定发生了碱基的增添或替换
B.b途径中多拷贝的基因是基因重组造成的
C.染色体易位可能是c途径发生的原因
D.三种途径一定能导致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和无限增殖
14.下图是蝗虫细胞中同源染色体(A1和A2)的配对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此种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B.此种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观察材料可能取自昆虫的肌细胞
D.若A2正常,则A1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颠倒
15.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双亲均患有某种显性遗传病,子代不一定出现患病个体
B.若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同一个体中不会存在其等位基因
C.双胞胎对同一遗传病的患病情况可用于探究环境因素对该病的影响
D.产前的羊水检测中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6.考古学家从岩土沉积物中提取古生物遗骸DNA或蛋白质分子并和现代生物的分子信息库进行比对,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的DNA单链形成的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亲缘关系越近
B.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比较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作为证据是因为进化过程中其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D.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相同的两个生物个体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
17.青藏高原的拟南芥有较多变异类型。其中一类拟南芥中F基因突变使其开花早,夏秋之交即产生种子,以适应青藏高原冬季长、气候恶劣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拟南芥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B.青藏高原冬季的恶劣气候导致F基因定向变异
C.青藏高原拟南芥种群F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平原
D.拟南芥可适应不同生存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8.某种蛾的褐色(A)与白色(a)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一年,基因型a的比例为40%,褐色个体中杂合子占60%。第二年,由于环境变化,天敌对褐色个体捕食较多,褐色个体较前一年减少10%,白色个体增加10%,褐色个体中基因型比例不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年A基因的频率为42%
B.环境变化引起蛾的白色突变增多
C.第二年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种群数量少
D.第二年a基因的频率大于58%
19.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中物种甲的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后,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种群都在发生进化,最终三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和当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B、C地区的两个种群经过了突变、隔离两个环节进化出新物种
D.乙和丙两个种群虽然属于两个物种,但两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可能相同
20.猕猴桃果实美味可口,蕴含丰富的营养价值,自古广受大家喜爱。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其形态、色泽有详尽描绘:“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但由于生境碎片化等原因,野生猕猴桃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我国经长期培育,现有多个著名的猕猴桃栽培品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境碎片化为野生猕猴桃种群基因的多样性增加提供了条件
B.人工长期培育逐渐形成多个品种过程中选择的直接对象是个体的优良基因
C.比较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两个不同地区野生猕猴桃种群的基因频率可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
D.增大野生猕猴桃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1分)图甲、乙分别表示某基因组成为AaBbdd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和配子形成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乙,写出该种生物细胞减数分裂时,核DNA数目的变化规律:_____(用数字及箭头表示)。
(2)图甲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该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分别为_____对;若1号染色体表示X染色体,则2号和4号染色体分别叫作_____。
(3)孟德尔遗传规律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_____来实现的。
(4)图乙中,_____时间段表示基因b与b的分开时期。
(5)请绘出与图甲细胞相对应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细胞图像。
22.(10分)某种植物的叶片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填“黄肉”或“白肉”)。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是_____。
23.(10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生物的性状可以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细胞核中的DNA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的确有这样的物质——RNA。根据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为_____过程,图1过程发生的碱基配对有_____。
(2)图2过程进行的场所的形成与_____(填结构)有关,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指_____。
(3)图2中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
24.(15分)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抗病能力会逐渐下降,因此不断选育新的抗条锈病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小麦品种红农1号的抗条锈病基因被命名为yrHn-1,所在染色体及位置未知。科研人员利用红农1号与易感病品种高原448进行杂交F1自交得F2,结果如表所示。
亲本 F1 F2
父本 母本 抗病株数 易感病株数 抗病株数 易感病株数
红农1号 高原448 7 219 73
(1)抗条锈病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种植过程中,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病能力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F2抗病植株中抗病基因频率为______;让F2植株随机授粉,抗病植株所结种子中不含抗病基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斯卑尔脱小麦的4号染色体上存在抗条锈病显性基因Yr5。现让纯合红农1号与纯合斯卑尔脱小麦杂交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若子二代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yrHn-1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
(4)已知小麦有21对同源染色体,且其着丝粒均不位于染色体顶端。通过技术手段使染色体断裂、丢失,筛选后获得小麦单端体(如图),利用单端体自交能确定抗病基因的位置。
①单端体的制备过程中涉及的染色体变异类型有____________。按照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分类,小麦的单端体理论上有______种。
②单端体会产生(n-1+顶端着丝粒染色体)和(n-1)两种配子。利用红农1号的2号染色体单端体植株进行自交,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YrHn-1位于2号染色体上。
25.(14分)图甲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过程,X、Y、Z表示蜥蜴新种产生的基本环节。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甲中X、Y分别是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
(3)小岛上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种群的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乙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③图乙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的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图乙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多样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可通过与结黄色果实纯合子(ww)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白色,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白色也有黄色,则是杂合子,A正确;B、与白色果实纯合子(WW)杂交后代都是白色,所以不能通过与白色果实纯合子杂交来鉴定,B错误;C、能通过该结白色果实植株自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白色果实,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白色果实也有黄色果实,则是杂合子,C错误;D、能通过与结白色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白色果实,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白色果实也有黄色果实,则是杂合子,D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由思路导引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正反交结果不同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有50%致死造成的,A错误,B正确;F1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有9种,表型有4种,C、D正确。
3.答案:B
解析: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后期会分离,图示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通常不会出现在同一次级精(卵)母细胞中,B错误。
4.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果蝇的X染色体上有多个控制不同眼色的基因,故该果蝇的眼色不一定为白眼,A正确;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绘制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错误;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故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5.答案:C
解析:一对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代果蝇中雌:雄=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故可判断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错误;假如缺g基因时果蝇致死,且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子代雌蝇有两种表型,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应为XGXg、XgY,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GXg:XgXg:XgY:XGY(致死)=1:1:1:1,符合题意,C正确;假如缺G基因时果蝇致死,且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雄果蝇表型相同,均为显性性状,无法满足“一对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的情况,不符合题意,D错误。
6.答案:C
解析:只要有S型细菌DNA的存在,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都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7.答案:A
解析:A、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A正确;B、双链DNA中GC碱基对占比越高,DNA热变性温度越高,B错误;C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的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D、互补的碱基在单链上所占的比例相等,若一条链的G+C占47%,则另一条链的G+C也占47%,A+T占1-47%=53%,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A、a、d是复制的模板链,A正确;B、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C、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C正确;D、a和c都与d互补,因此a和c的碱基序列相同;a和b的碱基序列互补,则b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D错误。故选D。
9.答案:A
解析: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A错误;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可以包含多个遗传信息互不相同的基因,B正确;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NA片段,因此不管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均小于DNA分子,D正确。故选A。
10.答案:C
解析: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
11.答案:D
12.答案:B
解析:A、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B、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有些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B错误;C、基因可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途径中超活性蛋白与正常蛋白不同,由基因突变导致,基因内可能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错误;b途径中基因多拷贝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B错误;c途径中基因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若移动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变异属于染色体易位,C正确;细胞癌变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有关,故癌变细胞的特征不一定仅由原癌基因突变造成,D错误。
14.答案:B
解析:若A2正常,则A1染色体增加某个片段,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可以随着成熟生殖细胞遗传给子代,A、D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B正确。肌细胞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错误。
15.答案:A
解析:A.若患病亲本为杂合体且后代数量少,则后代中可能出现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即后代有可能不会出现患病个体,正确。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同一个体中也会存在其等位基因,如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含有正常和色盲基因,错误。
C.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前者两个孩子的遗传物质相同,同卵双胞胎对同一遗传病的患病情况可用于探究环境因素对该病的影响,后者不可以,错误。
D.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数量异常,不能仅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脸儿是否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还要看染色体的数量,错误。
16.答案:B
解析:A、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由此可知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亲缘关系越近,A正确;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错误;C、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其细胞色素C的结构越相似,反之差异越大。虽然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但是细胞色素C的很多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是非常保守的,故可以根据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推测这些生物的亲缘关系,C正确;D、由于细胞色素C的很多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是非常保守的,进化过程中其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即使两个生物个体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相同也不能证明这两个生物体一定是同一个物种,D正确。故选:B。
17.答案:D
解析:A、青藏高原的拟南芥仍然属于拟南芥这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恶劣气候只是对变异进行选择,而不是导致基因定向变异,B错误;
C、因为F基因能使拟南芥开花早,适应青藏高原环境,在青藏高原这种环境下,F基因是有利基因,会被保留下来,所以F基因频率应该是明显高于平原地区,C错误;
D、拟南芥可适应不同生存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然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性状,D正确。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A、第一年,aa=0.4,Aa=0.6×0.6=0.36,AA=0.6×0.4=0.24,A基因频率为0.24+0.36×1/2=0.42,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因此引起蛾的白色突变增多不是环境变化引起的,B错误;
C、由于第一年白色个体数量少,褐色个体数量多,二者对应增加或者减少10%,导致第二年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种群数量少,C正确;
D、由A选项的计算可知,第一年a基因的频率为:1-0.42=0.58,由于自然选择导致a基因频率增加,因此第二年a基因的频率大于58%,D正确。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A、甲、乙、丙为三个不同的物种,显然三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A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显然,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和当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
C、B、C地区的两个种群原来都是物种甲,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了生殖隔离,分别进化成了两个新物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错误;
D、乙和丙两个种群虽然属于两个物种,但由于都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的,两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生境碎片化导致野生猕猴桃数量急剧减少,会使野生猕猴桃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降低,A错误;人工选择的直接对象是个体的表型,B错误;判断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没有生殖隔离,而基因频率改变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减少生境碎片化,有利于增大野生猕猴桃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6→12→6→3
(2)(第一)极体(1分);0、0;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1分)
(4)8→9(1分)
(5)
解析:(1)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与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及图像分析。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据此可确定核DNA数目变化规律为6→12→6→3。(2)图甲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由于该生物为雌性,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该细胞内无等位基因。1号和4号染色体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若1号染色体表示X染色体,则2号和4号染色体分别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3)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来实现的。(4)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乙中8→9时期。(5)细胞图像见答案。
2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有毛(1分);黄肉(1分)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解析:(1)实验1中亲本有毛×无毛,子代全为有毛,所以有毛对无毛为显性,且A、B的相应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实验3中亲本白肉×黄肉,子代全为黄肉,所以黄肉对白肉为显性,且C的相应基因型为FF,A的相应基因型为ff。
(2)实验1中白肉A(ff)×黄肉B→黄肉:白肉=1:1,说明B的相应基因型为Ff,B、C均无毛,相应基因型均为dd,所以A、B、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
(3)若B(ddFf)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实验3中DDff(A)×ddFF(C)→F1:DdFf。F1自交,则F2: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实验2中:ddFf(B)×ddFF(C)→ddFF、ddFf。
23.(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转录、翻译;T—A、A—U、G—C、C—G
(2)核仁;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3)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解析:(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图1为转录过程,图2为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发生的碱基配对有T—A、A—U、G—C、C—G。
(2)图2为翻译的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rRNA的合成与核仁有关;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
(3)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效率。
24.(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1)基因突变(1分);条锈病病原体发生进化,原抗条锈病基因失效
(2)2/3;1/6
(3)出现易感病植株(或抗病与易感病植株比例为15:1)
(4)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42;一种单端体的后代出现抗病个体,另外一种单端体的后代均为易感病个体
解析:(1)抗条锈病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长期种植过程中,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病能力逐渐下降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病原体可能发生变异,使得原本抗病的品种不再具有优势,从而抗病能力逐渐下降。
(2)F2中抗病株数为219,易感病株数为73,抗病株占总数的比例为219/(219+73)=0.75。假设抗病基因用A表示,易感病基因用a表示,F2中AA:Aa:aa=1:2:1,所以抗病植株中抗病基因频率为1/3+2/3×1/2=2/3;F2植株随机授粉,产生的配子中A的频率为0.5,a的频率为0.5。抗病植株(AA和Aa)所结种子是抗病植株作为母本、F2植株作为父本杂交所得,不含抗病基因(aa)的比例为1/3×1/2=1/6。
(3)斯卑尔脱小麦的4号染色体上存在抗条锈病显性基因Yr5,纯合红农1号(YrHn-1/YrHn-1)与纯合斯卑尔脱小麦(Yr5/Yr5)杂交,子一代自交,若YrHn-1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子二代出现易感病植株(或抗病与易感病植株比例为15:1)。
(4)①单端体的制备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断裂和丢失,这涉及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小麦有21对同源染色体,且其着丝粒均不位于染色体顶端,每对染色体可能发生缺失形成两种单端体(丢失着丝粒两端不同的部分),按照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分类,所以理论上小麦的单端体有42种。
②利用红农1号的2号染色体单端体植株进行自交,如果一种单端体的后代出现抗病个体,另外一种单端体的后代均为易感病个体,说明YrHn-1位于2号染色体上。
25.(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1分)
(2)种群(1分);基本单位(1分)
(3)基因库(1分)
(4)①生存斗争(或种内竞争);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③基因频率
(5)遗传
解析:(1)题图甲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过程,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这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Y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乙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该小岛上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3)该小岛上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种群的基因库。
(4)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而小岛上的资源空间有限,导致生存斗争(种内竞争)加剧,在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性状成为适应食物短缺的有利性状,原因可能是联趾型个体趾间有璞,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从而使得联趾蜥蜴个体获得了更多生存的机会。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性状成为适应食物短缺的有利性状,原因可能是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从而使得联趾蜥蜴个体获得了更多生存的机会,故其比例逐渐上升。
③题图乙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进而与原有物种之间的基因库差别越来越大。
(5)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