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雀鱼原产于南美洲,现作为观赏鱼引入世界各国。在人工培育下,孔雀鱼产生了许多品系,其中蓝尾总系包括浅蓝尾、深蓝尾和紫尾三个品系。科研人员选用深蓝尾和紫尾品系个体做杂交实验(相关基因用B、b表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F2出现不同尾色鱼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F1的基因型为BbB.浅蓝尾鱼测交实验后代表型及比例是浅蓝尾:紫尾=1:1C.紫尾个体与浅蓝尾个体杂交,后代不会出现深蓝尾个体D.F2中浅蓝尾个体互相交配,其子代中紫尾个体所占比例为1/42.玉米植株的雄花着生在植株的顶端,雌花着生在植株的叶腋。玉米植株一般是雌雄同株异花,也出现只开雄花或只开雌花的雄株或雌株。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等位基因(B和b、T和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基因型 B和T同时存在(B_T_) T存在,B不存在(bbT_) T不存在(B_tt或bbtt)性别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A.雄株和雌株两种单性植株的发现,使研究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不再需要去雄和套袋过程B.雌雄同株异花植株最多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雄株或雌株最多产生2种基因型的配子C.雌株与雄株杂交的后代中可能同时存在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异花植株D.相同基因型的雌雄同株异花植株自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植株:雄株:雌株=9:3:4的性别分离比3.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交换。基因型为MmNn的雄性个体(基因位置如图1)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进入减数分裂.若整个分裂过程中只有一个细胞发生一次如图2所示的交换,仅考虑图中的染色体且未发生其他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中,该精原细胞才可产生4种精细胞B.若基因重组型精细胞所占比例为1/4,则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mmNn的细胞,则交换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mmNN的细胞,则交换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4.果蝇作为遗传学经典的模式生物,在各个层次的研究中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对它的遗传背景也有着比其他生物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果蝇某两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cn和基因w为一对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B.如果在分裂后期基因cl和基因w没有出现在细胞同一极,则为有丝分裂后期,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cn所在的常染色体上出现cn的等位基因,原因一定是发生了交叉互换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细胞的一极可能没有出现基因cn、cl、v、w5.已知甲、乙两种病独立遗传,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B/b表示),且相关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为“卵子死亡”,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如图是某家系关于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1与I-2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B.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1-4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也可能为AaBbC.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4,Ⅱ-5生出患乙病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4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66.某科研小组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险中,经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强度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组的沉淀物中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长短无关B.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组的上清液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与搅拌是否充分无关C.上清液中35S的所占比例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搅拌4min后仍有20%左右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D.搅拌4min后,细胞外32P含量为30%左右是因为混合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释放7.如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分别表示核糖、磷酸,二者与碱基T一起构成一个核苷酸B.③是氢键,DNA分子中G/C的含量越高,分子结构越稳定C.图中两条链的碱基排列在内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G+C=28%,则DNA分子中A占22%8.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图)。某一DNA片段中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成了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生物的细胞中DNA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核中B.该片段复制后的所有子代DNA分子中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C.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占总碱基对的比例下降D.发生这种转变后,子代DNA分子中的氢键总数不变9.图1为人类3号染色体部分基因的分布位置图,图2为3号染色体所含DNA中部分基因的分布,基因间区又称基因间隔区,是相邻基因间所间隔的序列。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说明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B.图1染色体中的每个基因都有等位基因存在于另一条染色单体上C.图2中基因1、2、3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生物体的基因不在RNA上D.图2中基因间区往往不具有遗传效应,包含的碱基对数目较多10.如图表示对真核细胞某mRNA分子的一个片段进行翻译的过程,该mRNA分子片段的碱基序列为5'-AUGCACUGGCGUGGUGAGUGGGCAUGCUAG-3'。可能用到的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为: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UGG(色氨酸)、UAG(终止密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mRNA片段在翻译过程中需要10种tRNA参与B.翻译过程中运输甲硫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TACC.图中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从左往右沿mRNA移动依次读取密码子D.tRNA的种类很多,每种tRNA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或多种氨基酸11.下表是某病毒的遗传物质中碱基种类及浓度,下图为中心法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碱基种类 A C G U碱基浓度/% 36 24 18 22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B.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遵循中心法则C.⑤过程的发生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D.该病毒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进行②③④⑤过程12.某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图2~5中的四种配子。下列关于这四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2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该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B.图3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C.图4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原因可能是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非同源染色体上D.图5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时A或a基因缺失13.图甲为某高等动物(2n=6,基因型为AaBb)体内处于某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乙、丙、丁为该动物体内某细胞中染色体的几种存在状态模式图,则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该动物体内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最多可以达到12个B.甲细胞所处的时期才会发生乙图中染色体出现的状态C.甲细胞中A/a基因分布状态产生的原因与丙图中染色体状态产生的原因没有相似之处D.若甲细胞中含有B/b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了丁图中的变化,则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ab或B的配子14.某单基因遗传病通常在30岁以后发病,某家庭中父亲和大女儿均患有该病,母亲和儿子表型正常。研究人员对该家庭中控制该病的等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由4303个氨基酸组成)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遗传病具有连续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特点B.该遗传病的发病与是否含有致病基因有关,与致病基因的表达量无关C.该病致病基因中可能发生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导致基因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若正常表型女性与儿子婚配,他们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可能大于正常的概率15.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研究人员曾在山东发现了五个三叶虫的消化系统化石,时代均属寒武纪苗岭世。这些新标本保存较好,多数属种保存了头部消化系统,为了解三叶虫消化系统尤其是头部消化系统的结构提供了新信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等特征B.三叶虫消化系统的化石的发现能为研究三叶虫的进化历程提供直接的证据C.比较DNA分子和相关蛋白质分子的差异可揭示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D.比较解剖学发现三叶虫和软体动物形态差别大,说明它们没有共同的祖先16.某市为了控制蚊蝇的数量,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喷洒菊酯类杀虫剂。为了预先评估杀虫剂的使用效果,统计三个地区某种蚊蝇抗性个体所占比例及抗性基因(显性)频率,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蚊蝇种群来源 抗性个体所占比例/% 抗性基因(显性)频率/%甲地区 22 12.0乙地区 36 20.0丙地区 16 8.5A.抗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抗性个体的分布受自然选择的影响C.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杂合子所占比例更高D.预测使用杀虫剂后,杀虫效果最好的是丙地区1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发了“从鱼到人”的演化史的舆论热议。朱敏院士团队通过对所发现的鱼类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发现了最早的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我国范围内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结合以上资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最早的有颌类可能是人与众多动物的共同祖先B.从化石中提取的DNA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C.鱼类演化进程中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多种有颌类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18.适应辐射现象表现为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为了探索鼠尾草属部分植物的适应辐射机制,科研小组对传粉者熊蜂的体长与鼠尾草花冠长度的关系进行了4组研究,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以D组为例解释:体长大约为26mm到28mm之间的熊蜂,它们的传粉对象鼠尾草的花冠长度大约为29.8mm到30.7mm之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适应辐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B.传粉者熊蜂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形态表现出多样性,体现了适应辐射现象C.由图可知熊蜂的体长与花冠长度大致呈负相关D.该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熊蜂体长越大,越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从而影响传粉19.如图表示蓝细菌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析题图可知①链应为DNA中的α链B.DNA形成②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C.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UAD.图中②与③配对过程在核糖体上20.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C.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24D.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4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3分)细胞周期中存在一套保证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精确的调节机制,当细胞周期到达检验点时发现异常事件,调节机制就被激活,及时地中断细胞周期的运行,待细胞修复或排除故障后,细胞周期才能恢复运转。但是已经越过该检验点的细胞可以继续分裂,利用此原理可以使细胞周期同步化。下图一为某雄性动物(2N=12)的细胞进行某种分裂时的图像及两种分裂方式的相关曲线,图二为体外培养该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及检验点位置,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一细胞的分裂方式为____,发生的先后顺序为____(按图中番号填写)。(2)图一中曲线BC上升的原因是____,GH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FG段对应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____对。(3)TdR可阻断DNA的复制,细胞将停留在某个时期。用该药物还可以使细胞周期同步,首先对培养的动物细胞添加TdR,细胞将停留在____期以及G1和S期的交界处,随后洗脱TdR,细胞周期将继续运行,若要让所有细胞都停留在G1和S期的交界处,在一个细胞周期时长内第二次添加药物距离洗脱药物的最短时间为____,最长时间为____。22.(12分)某二倍体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位置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开花后,其雄蕊和雌蕊始终被一对花瓣紧紧地包裹着。研究人员用纯合腋生紫花和纯合顶生蓝花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腋生紫花植株。将F1中一部分个体自交,一部分与顶生蓝花植株杂交,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状态下,该种植物传粉的方式为______。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分析,这种传粉方式在______(填“有”或“无”)传粉媒介的环境下,对植物的繁衍较为有利。(2)控制该种植物花的颜色遗传遵循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3)F1与顶生蓝花植株杂交,所得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若让F1连续自交n代,则Fn中控制花位置的显性基因频率为______。(4)该二倍体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繁殖若干代以后,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株果实畸形(种子正常,且数量足够多)的杂合腋生蓝花植株。研究人员对该植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进行分析,发现它比正常植株多了一条染色体。若三体在减数分裂时,任意两条都能联会,另一条随机进入一个子细胞,多一条染色体不影响配子和受精卵的活力。将该植株的种子全部种下,待新长出的植株开花后统计花的位置及比值,______(填“能”或“不一定能”)确定多出的那条染色体是否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理由是______。23.(11分)下面图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甲可看出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2)图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B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7是___________,8是___________。(4)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28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5)若图甲中的亲代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将该DNA分子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则子代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___________。(6)若图甲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三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_______。24.(12分)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为1/4000。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生成Ⅱ-2过程中未发生互换和基因突变)。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1)家系甲Ⅱ-1患病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时发生了基因突变,研究发现约60%~65%的DMD患者是由于DMD基因中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的缺失而致病,结合甲、乙家系基因序列,可知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2)若家系乙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其患两种病一般比患一种病的概率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3)假设DMD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用b表示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根据家系乙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可知,则I-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4)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5)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____________。(6)对Ⅱ-3进行核型分析时,发现其体内14号和21号染色体出现下图所示的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A.Ⅱ-3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但发生了易位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调查人群中DMD的发病率时,应在甲乙家系中对有病和正常个体都作统计C.染色体和中心粒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复制后数目加倍D.家系乙中若Ⅱ-3与正常女性婚配,出现异常胎儿(只考虑14和21号染色体)的概率高25.(12分)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和_______,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达尔文认为,群体中出现_______和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从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存活个体数 178 211 389空壳数 332 279 611合计 510 490 1000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F1浅蓝尾个体相互交配,F2出现不同尾色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由图可知,F1相互交配,产生的F2表型及比例是深蓝尾:浅蓝尾:紫尾=1:2:1,所以F1的基因型为Bb,A正确。浅蓝尾个体的基因型是Bb,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1:1,由于无法确定深蓝尾和紫尾个体的基因型哪个是BB,哪个是bb,所以测交后代表型无法确定,B错误。若紫尾个体基因型为BB,深蓝尾个体基因型为bb,则紫尾个体与浅蓝尾个体(Bb)杂交,后代不会出现深蓝尾个体(bb);同理,若紫尾个体基因型为bb,深蓝尾个体基因型为BB,则紫尾个体与浅蓝尾个体(Bb)杂交,后代也不会出现深蓝尾个体(BB),C正确。F2中浅蓝尾个体基因型为Bb,其相互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其中紫尾个体占1/4,D正确。2.答案:A解析: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作为材料研究相对性状杂交实验,雌花本身不需要去雄过程,但为防止其他花粉干扰杂交结果仍需要套袋过程,A项错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株基因型为B_T_,若基因型为BbTt,经减数分裂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为BT、Bt、bT、bt;雄株(bbT_)或雌株(B_tt或bbtt)分别最多能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B项正确。雌株Bbtt与雄株bbTt杂交,后代可能同时存在雄株(bbTt)、雌株(Bbtt或bbtt),雌雄同株异花植株(BbTt),C项正确。雌雄同株异花的玉米植株的基因型有BBTT.BBTt.BbTT.BbTt四种,所以相同基因型(如BbTt)的雌雄同株异花的植株自交,后代可以出现雌雄同株异花株(B_T_):雌株(B_tt和bbtt):雄株(bbT_)=9:4:3的性别分离比,D项正确。3.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交换,因此,无论交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中,该精原细胞均可产生4种精细胞,A错误;若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则重组型精细胞有2个(Mn、mN),整个分裂过程共产生了8个精细胞,故重组型精细胞占1/4,若交换发生在有丝分裂中,则重组型精细胞有4个(Mn,mN各2个),共产生了8个精细胞,故重组型精细胞占1/2,B正确;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mmNn的细胞,因为mmNn的细胞中有等位基因,则交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mmNN的细胞,因为mmNN的细胞中没有等位基因,则交换只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错误。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等位基因的概念与细胞分裂等相关知识。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不同基因,基因cn与基因w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在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两极,图中的四个基因也会随着染色体移向两极,基因cl和基因w会出现在细胞同极,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cn所在的常染色体上出现cn的等位基因,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C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另一个细胞中含有该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两极可能含有基因cn、cl、v、w的等位基因,D正确。5.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甲病为“卵子死亡”,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可知,男性不会患甲病。分析题图可知,I-1与I-2不患病,女儿Ⅱ-3患甲病,甲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Ⅱ-4、Ⅱ-5不患病,生出患乙病儿子,即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Ⅲ-4为正常男性,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Ⅲ-4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也可能为AaBb,B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非等位基因之间,乙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Ⅱ-4、Ⅱ-5生出患乙病孩子是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作用的结果,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4个体的基因型为XBY,若该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X,Ⅲ-4与其结婚,不会生出患乙病孩子,若该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Ⅲ-4与其结婚,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4,由于不知道正常女性中XBXB和XBXb的占比,不能确定综合概率,D错误。6.答案:D解析: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没有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因此沉淀物中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与保温时间长短无关,A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上清液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或部分噬菌体未及时侵染细菌,与搅拌是否充分无关,B正确;从图中曲线可知,上清液中35S的所占比例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搅拌4min后仍为80%左右,这说明仍有20%左右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C正确;整个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细菌存活率为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因此搅拌4min后,细胞外32P含量为30%左右是因为混合培养时间过短,30%左右的噬菌体未侵染细菌,D错误。7.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该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图中①为脱氧核糖,②为磷酸,③为氢键。图中①为脱氧核糖, A错误;③为氢键,通常所含氢键越多,DNA越稳定,A一T之间有2个氢键,C一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G/C的含量越高,分子结构越稳定,B正确;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错误;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G+C=28%,则整个DNA中G+C=28%,A+T=72%,A=T,则DNA分子中A占36%,D错误。8.答案:C解析:A、高等生物的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DNA,可以发生DNA的复制,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胞嘧啶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其配对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与鸟嘌呤配对变成与腺嘌呤配对,可见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若该DNA片段中的两个发生转变的胞嘧啶分子在同一条链上,则复制的结果是一个子代DNA分子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另一个不变;若两个发生转变的胞嘧啶分子分别位于该DNA片段的两条链上,则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相应部位的碱基序列均发生改变,B错误;C、由于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原来的G—C碱基对变成了A—C碱基对,因此,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占总碱基对的比例下降,C正确;D、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羟化胞嘧啶与碱基A之间形成2个氢键,因此发生这种转变后,子代DNA分子中的氢键总数下降,D错误。故选C。9.答案:D解析:图1说明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同时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A错误;图1染色体中的每个基因都有相同基因存在于另一条染色单体上,B错误;图2中基因1、2、3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生物体的基因也可存在于RNA上,C错误;图2中基因间区往往不具有遗传效应,包含的碱基对数目较多,即DNA中参与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占碱基总数的比例很小,D正确。10.答案:C解析:该mRNA片段中共有10个密码子,由于终止密码子不对应tRNA,且该mRNA片段中有两个UGG,对应一种tRNA,所以翻译过程中不需要10种tRNA参与,A错误;RNA上不含碱基T,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核糖体沿mRNA移动,肽链逐渐延长,因此图中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从左往右沿mRNA移动依次读取密码子,C正确;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11.答案:D解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U,由此可知其遗传物质为RNA;表中A和U的浓度不同,C和G的浓度不同,因此该RNA分子为单链RNA,A正确;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遵循中心法则,B正确;⑤过程为RNA逆转录形成DNA,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C正确;逆转录病毒(如HIV)在宿主细胞内可进行⑤逆转录、②转录和③翻译;不进行逆转录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可进行④RNA复制和③翻译,D错误。12.答案:D解析:图2配子形成过程中,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图3配子形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Ⅱ后期含有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图4配子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原因可能是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图5配子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原因可能是含A或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D错误。13.答案:D解析:该动物体内一个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最多可以达到12个,但细胞质的线粒体中还含有少量DNA,A错误;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图中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时期,B错误;甲细胞中A/a基因分布状态与丙图中染色体状态产生的原因均为易位,C错误;若甲细胞中含有B/b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了交换,则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ab的配子或基因组成为B的配子,D正确。14.答案:D解析:第一步: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电泳图母亲正常,父亲和大女儿患病,分析蛋白质条带可知,母亲含有的蛋白质是正常蛋白质,父亲、大女儿和儿子既含有正常蛋白质也含有异常蛋白质(即含有该病相关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第二步: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父亲和大女儿均为杂合子,父亲与大女儿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父亲含有的致病基因既传给了女儿也传给了儿子,说明该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第三步:判断选项该遗传病具有连续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同的特点,A错误。设该遗传病受等位基因A/a控制,则母亲的基因型为aa,父亲、大女儿和儿子的基因型都是Aa,由电泳图可知父亲和大女儿的基因A表达的异常蛋白质的量高于儿子的,父亲和大女儿患病,说明该遗传病的发病与是否含有致病基因有关,也可能与基因的表达量有关,B错误。分析电泳图可知,该病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个数低于4303,推测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而不是基因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C错误。该遗传病通常在30岁以后发病,儿子的基因型为Aa,表型正常的女性也可能携带该病致病基因,因此他们婚配后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可能大于正常的概率,D正确。15.答案:D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A正确;三叶虫消化系统的化石的发现能为研究三叶虫的进化历程提供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正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C正确;虽然三叶虫和软体动物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D错误。16.答案:C解析:A、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经常发生突变,部分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生理特性,如对杀虫剂的抗性,据此推测抗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B、在不同的地区,抗性个体的分布是不同的,表明抗性个体的分布受自然选择的影响,B正确;C、甲地区杂合子所占比例为0.12×0.88×2=0.2112,乙地区杂合子所占比例为0.2×0.8×2=0.32,C错误;D、据表可知,抗性基因频率较低的是丙地区,说明其抗性个体较少,杀虫效果预期较好,D正确。故选C。17.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颌类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由此推测,最早的有颌类可能是人与众多动物的共同祖先,A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从化石中提取的DNA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自然选择,C错误;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物进化的方向有差异,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的有颌类基因库差异太大,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18.答案:B解析: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B、该现象表现的是二者的协同进化,不符合适应辐射的定义,B错误;C、由图可知,两者呈负相关,C正确;D、随着熊蜂体长值越大,越难以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从而影响传粉,D正确。故选B。19.答案:D解析:A、形成mRNA(②链)与β链的碱基满足互补配对原则,所以①链应为DNA中的β链,A错误;B、DNA形成②的过程为转录,结合题干该生物为蓝细菌,则②转绿发生在细胞质,B错误;C、携带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是AUG和CU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酪氨酸的密码子是UAC,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GAU,C错误;D、图中②与③配对过程即为翻译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D正确。故选D。20.答案:D解析:分析题中遗传图谱,Ⅱ1与Ⅱ2正常,其儿子有甲病,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1有甲病,而儿子没有甲病,说明甲病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即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且Ⅲ3、Ⅲ4正常,他们有儿子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题中遗传图谱可知,Ⅲ3携带乙病基因(其儿子有乙病),Ⅲ2有甲病,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1的基因型为AaXBY,且Ⅲ3的儿子有乙病,则Ⅲ3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B正确。单独考虑甲病,Ⅲ3的基因型是为2/3Aa,Ⅲ4的基因型是Aa,则生出一个患甲病的孩子的概率2/3×1/4=1/6,单独考虑乙病,Ⅲ3的基因型是XBXb,Ⅲ4的基因型是XBY,生出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1/4,对此,二者生出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男孩的概1/6×1/4=1/24,C正确。据题意只要求乙病,则甲病可以不考虑。已知Ⅲ3的基因型是XBXb,Ⅲ4的基因型是XBY,则Ⅳ1的基因型是1/2XBXb。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1)减数分裂(1分);①③②⑤④(1分)(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移向两个子细胞;n(3)S(1分);2;9.5解析:(1)图一中细胞最终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这是减数分裂的过程;①是减数分裂间期,②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⑤④。(2)BC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由n对上升至2n对,染色体数目为4n,这是有丝分裂后期的变化,所以原因是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GH同源染色体由n对下降至0,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移向两个子细胞。FG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n对。(3)TdR可阻断DNA的复制,第一次加入TdR,分裂期细胞不受影响,将进入G1和S期的交界处,而S期的细胞立即停止分裂,洗脱时,要保证S期的细胞都离开这个阶段,而G2期的细胞不能进入S期,所以最短时间是S期,最长时间是G2+M+G1=9.5。2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自花(或闭花)传粉(1分);无(1分)(2)自由组合(1分);F1自交得到F2的花色类型满足9:3:3:1的变式(3)腋生紫花:顶生紫花:腋生蓝花:顶生蓝花=3:3:1:1;50%(4)不一定能(1分);当多出的那条染色体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时,其自交后代中腋生:顶生=3:1或35:1;若不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时,统计结果是腋生:顶生=3:1,故不一定能确定那条染色体是否就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解析:(1)根据题目中“开花后,其雄蕊和雌蕊始终被一对花瓣紧紧地包裹着”可知,花粉难以与外界花粉进行交流,所以自然状态下是自花(或闭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没有传粉媒介的环境下,自身就能完成授粉过程,对植物的繁衍较为有利。(2)判断基因的遗传定律,通常看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已知F1自交得到的F2花色类型满足9:3:3:1的变式(题中给出的比例是其变式情况),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中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特点,所以控制该种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设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F1为双杂合个体(AaBb),与顶生蓝花植株(aabb)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腋生紫花):Aabb(腋生蓝花):aaBb(顶生紫花):aabb(顶生蓝花)=1:1:1: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腋生紫花:顶生紫花:腋生蓝花:顶生蓝花=3:3:1:1。花的位置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自交,不管这对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如何,在没有选择等情况下,基因频率不变,假设控制花位置的基因为D、d,F1为杂合子(Dd),其自交后代中控制花位置的显性基因频率始终为50%。(4)设控制花位置的基因为E、e,若多出的那条染色体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该植株为三体(假设基因型为EEe),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EE:Ee:E:e=1:2:2:1,自交后代中腋生(E-):顶生(ee)=35:1;若不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时,该植株为杂合子(Ee),自交后代腋生(E-):顶生(ee)=3:1。但仅从统计花的位置及比值,当出现腋生:顶生=3:1时,无法确定是正常杂合子自交还是三体(非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三体)自交的结果,所以不一定能确定多出的那条染色体是否是控制花位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23.(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半保留复制(2)解旋酶;DNA聚合酶(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对(4)1/140(2分)(5)100(2分)(6)7(a/2-m)(2分)解析:(1)从图甲可看出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2) B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为DNA聚合酶,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为解旋酶。(3)图乙中,7是由一分子4胸腺嘧啶、一分子5脱氧核糖和一分子6磷酸组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是由碱基G和C形成的碱基对。(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因此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28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只有两个,所占的比例是1/140。(5) 若图甲中的亲代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则含有200个磷酸,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也含有200个磷酸,因此将该DNA分子放在含有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则子代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100×32+100×31-200×31=100。(6)DNA连续复制3次,则形成的DNA分子数为8,即16条DNA单链,除去两条母链,则有14条新合成的链。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m个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则每个DNA分子中A与T的个数均为(a 2m)/2。新形成的14条链,相当于7个DNA分子,共需游离的T的个数为7(a 2m)/2=7(a/2 m)。24.(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母亲产生配子时或Ⅱ-1的早期胚胎发生了)基因突变(1分);随机性(多害少利)(1分)(2)高(1分);色盲基因和DMD基因连锁,交叉互换的概率较低,因此,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高于患一种病的概率(3)XABXab(1分)(4)1/8(5)1/2000(6)ABC解析:(1)根据家系甲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可知,I-2个体基因序列正常,Ⅱ-1个体基因序列异常,将b表示DMD的致病基因,则I-2的基因型为XBXB,Ⅱ-1的基因型为XbY,Ⅱ-1患病的原因可能是其母亲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其特点是随机性(多害少利)。(2)若家系乙I-1XABY和I-2XABXab再生育一个儿子,由于ab基因连锁,交叉互换的概率较低,因此,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高于患一种病的概率。(3)根据上述分析和分析家系乙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可知,DMD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用a表示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则I-2的基因型为XABXab。(4)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的基因型为XBY,家系乙中I-1的基因型为XBY,I-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I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是1/2,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2×1/4=1/8。(5)由于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DMD患者(XbXb)频率远低于男性(XbY),由题干可知,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即Xb=1/4000,则XB=3999/400,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2×1/4000×3999/4000=1/2000。(6)A、分析题图可知,Ⅱ-3体细胞发生了易位,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时有一条染色体会丢失,故Ⅱ-3体细胞中只含有45条染色体,A错误;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庭中调查,B错误;C、中心粒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复制,但是着丝粒不会进行复制,C错误;D、Ⅱ-3体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故家系乙中若Ⅱ-3与正常女性婚配,出现异常胎儿的概率高,D正确。故选ABC。25.(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1)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之后;可遗传有利变异(1分);环境的定向选择(自然选择)(2)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3)49%(2分);65%(2分);无条纹解析:(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观点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后。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蜗牛抗药性是在杀虫剂使用之前已经产生,达尔文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和环境的定向选择(自然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C点开始蜗牛数量开始下降,说明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蜗牛),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青蛙较好地控制了蜗牛数量。(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000=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相对数量更多,因此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