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学生卷+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学生卷+教师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4八上·德惠期中)涡虫和水螅都有口无肛门,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不同的无脊椎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
A.身体呈两侧对称还是辐射对称 B.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
C.身体有无分节 D.体表有无外骨骼
2.(2024八上·德惠期中)节肢动物起保护自己和防止水分蒸发作用的体表结构是(  )
A.外骨骼 B.角质层 C.鳞片 D.外套膜
3.(2024八上·德惠期中)“青、草、鲢、鳙”是我国四大家鱼,下列有关鲢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B.体表覆盖鳞片,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身体呈流线型,减少运动时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
D.鲢鱼在水中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同时张合
4.(2024八上·德惠期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传说龙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下列动物类群中,与上述特征相似度最高的是(  )
A.鱼类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5.(2024八上·德惠期中)蝾螈四肢短小,有时也会爬到陆地上来,人们常常会误以为是蜥蜴。下列不能表现蜥蜴比蝾螈高等的是(  )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B.在陆地上产卵
C.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D.体表裸露且有黏性
6.(2024八上·德惠期中)走进水族馆,可以观赏到形态各异的动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母生活在海水中,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B.海豚用乳汁喂养,但皮肤光滑无毛,不属于哺乳动物
C.海龟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爬行,属于两栖动物
D.企鹅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体温恒定;卵生,属于鸟类
7.(2024八上·德惠期中)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证明了(  )
A.细菌是由肉汤自然产生的
B.细菌是由玻璃瓶自然产生的
C.细菌的生活需要水、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D.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8.(2024八上·德惠期中)“中国的酱”是人类的发酵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延绵数千年间,它不断改变,也有所保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人们利用发酵技术创造了不少美食。下列哪种食物没有用到发酵技术(  )
A.豆浆 B.面包 C.泡菜 D.腐乳
9.(2024八上·德惠期中)病毒、细菌、真菌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
A.线粒体 B.细胞壁 C.遗传物质 D.细胞膜
10.(2024八上·德惠期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该动物体表被毛,据此可推测,麝还应具有的特征是(  )
A.胎生、哺乳 B.体温不恒定 C.体外受精 D.牙齿无分化
11.(2024八上·德惠期中)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行为。下列各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幼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
B.乌鸦扔下坚果让汽车碾碎后取食
C.行人过路口看到红灯就驻足等待
D.马戏团的猴经训练后会骑自行车
12.(2024八上·德惠期中)洋洋洒洒灿若星辰的中华诗词也蕴含着很多生物学元素。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能体现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B.只在人间人不识,秋风又见雁南飞
C.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3.(2024八上·德惠期中)鹿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遇到危险时尾巴马上竖起,露出白色的后盾迅速奔跑,其他的鹿看到后会竖起尾巴相继尾随而逃,鹿是依靠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的(  )
A.气味 B.声音 C.动作 D.分泌物
14.(2024八上·德惠期中)下列食品的保存,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原理的是(  )
A.冷冻牛肉 B.瓶装罐头
C.晒干蘑菇 D.真空包装香肠
15.(2024八上·德惠期中)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
冷水口细菌数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075个/mL
热水口细菌数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6.(2024八上·德惠期中)如图是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立定跳远的示意图。下列关于立定跳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立定跳远过程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
B.立定跳远只需要骨骼肌参与就能完成
C.立定跳远的完成需要能量的供应
D.立定跳远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由多个系统协调完成的
17.(2024八上·德惠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20世纪初,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病毒,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B.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的
C.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D.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18.(2024八上·德惠期中)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中,培养基上细菌(①)和 真菌(②)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就是一个细菌细胞
B.图中②为某种真菌的集合体
C.图中①的表面成绒毛状或絮状
D.图中②表面光滑黏稠,一般无颜色
19.(2024八上·德惠期中)世界三分之一的粮食供给都要依靠蜜蜂来授粉,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下列关于蜜蜂的特点及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的方向
C.蜜蜂灭绝不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D.蜜蜂能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20.(2024八上·德惠期中)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放牧方式对牧草高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放牧对牧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放牧的时间越长,牧草的高度越高
C.动物啃食牧草促进了草场的物质循环
D.确定最佳放牧方式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
21.(2024八上·德惠期中)如图分别是蜗牛、青蛙、蝴蝶、鲤鱼4种动物,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呼吸器官也有所区别。如D所属的类群用   呼吸;B所属于的类群用   呼吸。
(3)蝴蝶是昆虫,所属的类群是   。
(4)请将以上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顺序进行排序   。(用字母表示)
22.(2024八上·德惠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更好地了解并爱护蚯蚓,他们开展了观察蚯蚓的实验。如图是他们观察到的某一条蚯蚓,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他们还一起设计了以下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烧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烧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烧杯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请你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它的身体由很多相似的体节构成,上图中,蚯蚓的   (填图中数字)端为身体的前端。
(2)把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上,观察运动情况,发现蚯蚓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这说明:蚯蚓的运动不仅需要肌肉的收缩,还需要   的协调运动。
(3)有位同学上述实验中,为了观察蚯蚓的运动,特意给蚯蚓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一段时间后蚯蚓可能______。(填字母)(凡士林是一种矿物蜡,能在皮肤表面产生保护膜,透气性较差)
A.运动加快 B.死亡 C.运动减慢
(4)上述甲乙两烧杯的实验中,实验变量为   。如要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两个烧杯中均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若将乙瓶放在明亮处,甲瓶应该放在   处。
23.(2024八上·德惠期中)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酸甜可口的发酵食品。如图是探究酸奶制作条件的过程图,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   。
(3)请你推测甲、乙两组实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的条件下放置6~8小时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   (填“甲”或“乙”),因为该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
(4)在酸奶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该生物主要通过   的方式大量繁殖。
(5)为了延长酸奶的保质期,可以选择   的方法进行保存。
24.(2024八上·德惠期中)综艺类节目《奔跑吧兄弟》火爆荧幕,给观众带来激情和欢乐,相互“撕名牌”,离不开发达的运动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跳绳环节,跑男们双手快转齐摇,运动中关节起着重要作用,如图甲所示关节结构示意图。②   (填名称)及其内外坚韧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①和④表面覆盖着⑤   (填名称)。
(2)由图乙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______(填字母)
A.一块骨上 B.两块骨上 C.多块骨上 D.不能确定
(3)跑男们的灵活运动使他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任务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此行为属于   行为。
(4)运动不是仅靠   系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的调节与配合。
25.(2024八上·德惠期中)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下图是五种微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   (填字母)。
(2)B的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   。
(3)图E属于大型的真菌,细胞中没有   ,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图C可以使橘子长毛发霉,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   。
(5)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在酿酒、做面包时离不开上图中的   (填字母),该类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26.(2024八上·德惠期中)鸟类有多种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鸟类相关内容时,用吸管、皮筋、大气球、小气球、红/蓝细线等材料制作了一个鸟类的呼吸模型。下图1到图3分别是家鸽的外形、肌肉以及呼吸模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家鸽身体呈   ,可以减少飞行的阻力。
(2)如图2,附着在胸骨上发达的[①]   ,可驱动双翼上下扇动,利于飞行。
(3)图3模拟鸟类呼吸的模型中,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小气球模拟的是   ,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向吸管中鼓入新鲜空气,发现大小气球均鼓起,松开后发现小气球中的气体通过大气球进入吸管并排出,这一过程模拟了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4)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起   作用的卵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即身体可以被一条中线分为两个镜像对称的部分;而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即身体可以被多条通过中心的线分为多个相似的部分。这是区分这两类动物的关键特征之一,符合题意。B. 涡虫和水螅都是多细胞生物,因此这个特征不能用来区分它们,不符合题意。
C. 涡虫和水螅的身体都没有明显的分节,因此这个特征也不能用来区分它们,不符合题意。
D. 涡虫和水螅的体表都没有外骨骼,因此这个特征也不能用来区分它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2.【答案】A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外骨骼是节肢动物体表的一层坚硬结构,由几丁质等坚硬的物质组成。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节肢动物的内部器官,防止外界环境的伤害,还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使节肢动物能够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中生存,A正确。
B、角质层通常存在于动物体表的皮肤或黏膜上,但它并不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结构,也不是节肢动物用来保护自己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主要结构,B错误。
C、鳞片主要存在于鱼类、爬行动物等动物的体表,用于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蒸发。然而,在节肢动物中,鳞片并不是其体表的主要结构,也不是用来保护自己和防止水分蒸发的关键结构,C错误。
D、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如贝类)特有的结构,用于包裹和保护其柔软的身体。它与节肢动物的体表结构无关,D错误。
故选A。
【分析】节肢动物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有分节。
3.【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鲢鱼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则属于脊椎动物,A不符合题意;
B、鲢鱼的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黏液,能保护身体和减小游动时的阻力;鲢鱼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不符合题意;
C、鲢鱼的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C不符合题意;
D、鲢鱼在水中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而不是同时张合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答案】C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传说龙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A、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覆盖鳞片,卵生,但一般不会在陆地上生活,与龙的特征不完全吻合,A错误。
B、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皮肤裸露,不能覆盖角质鳞片,且不是卵生,与龙的特征差异较大,B错误。
C、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卵生,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与龙的特征相似度最高,C正确。
D、哺乳动物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与龙的特征差异显著,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
5.【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D、蝾螈 的体表裸露,没有角质鳞片,皮肤湿润,保水能力较差;蜥蜴的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这能表现蜥蜴比蝾螈高等,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C、蝾螈 是体外受精,受精卵通常产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区域;蜥螴 是体内受精,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这能表现蜥蜴比蝾螈高等,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6.【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7.【答案】D
【知识点】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如图是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的装置图,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
故选:D
【分析】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
8.【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豆浆 没有用到发酵技术。豆浆是用豆子加水研磨、煮沸而成的,与微生物的发酵无关 ,A符合题意;
B、制馒头或面包 要用到酵母菌 ,B不符合题意;
C、制酸奶和泡菜 要用到乳酸菌 ,C不符合题意;
D、制腐乳要用到霉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发酵一般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产品的过程。由微生物、有机物、培养基等在一定的温度和pH等条件下进行。
9.【答案】C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
10.【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麝的体表被毛,结合题文可知,属于哺乳动物。因此麋的生殖方式胎生、哺乳,体温恒定,体内受精,牙齿具有分化,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
11.【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幼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A符合题意。
BCD.乌鸦扔下坚果让汽车碾碎后取食、行人过路口看到红灯就驻足等待、马戏团的猴经训练后会骑自行车均属于学习行为,这些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行为,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2.【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穿花蛱蝶深深见,描述的是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描述的是繁殖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秋风又见雁南飞,描述的是节律行为和社会行为,B符合题意;
C、留连戏蝶时时舞,描述的是取食行为;自在娇莺恰恰啼,描述的是繁殖行为,C不符合题意;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繁殖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13.【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语言有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鹿遇到危险时,会把尾巴崛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属于依靠动作传递信息。C符合题意。
【分析】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14.【答案】C
【知识点】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A、冷冻牛肉 是利用低温环境减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A不符合题意;
B、瓶装罐头 是通过高温灭菌后密封,隔绝空气防止细菌和真菌进入 ,B不符合题意;
C、晒干蘑菇是通过人工方法脱水,减少蘑菇内的水分,从而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延长保质期 ,C符合题意;
D、真空包装香肠 是通过隔绝空气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15.【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
①相同单位内,热水口细菌数量较少,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说法正确。
②冷水口的细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说法正确。
③本实验实验变量是水口温度,没有提及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区别,不能得出该结论,说法错误。
可见,①②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具备从实验现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解析】【解答】A.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骨起杠杆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所以在立定跳远过程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A说法正确。
B.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因此,立定跳远不仅仅需要骨骼肌参与就能完成,B说法错误。
C.立定跳远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C说法正确。
D.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多组肌群相互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所以,立定跳远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由多个系统协调共同完成完成的,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关节是主要的骨连结形式;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产生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多组肌群相互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
17.【答案】D
【知识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百万分之一毫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A不符合题意;
B、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将患烟草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发现过滤后的汁液也能使正常的烟叶患病,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生物称为病毒,B不符合题意;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增殖方式,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在感染病毒后,会通过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从而清除或控制病毒,防止疾病的发生。此外,病毒的种类和个体的免疫状态也会影响是否患病,因此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并不一定会使人患病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18.【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菌落;真菌的菌落
【解析】【解答】A、①是细菌菌落,由多个细菌组成,A不符合题意;
B、②是真菌菌落,为某种真菌的集合体,B符合题意;
C、①细菌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没有呈绒毛状或絮状,C不符合题意;
D、②真菌菌落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白、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基上的细菌和真菌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19.【答案】C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在生态平衡中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所以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也会帮助植物传粉,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正确。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所在方向,是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正确。
C.根据生态平衡的概念可知: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错误。
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确。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0.【答案】B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从柱形图可以看出,长期禁牧牧草生长的更慢,而禁牧后放牧,牧草生长的更快,高度更高,故放牧对牧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从柱形图可以看出,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的生长受到抑制,牧草的高度会下降,B符合题意。
C.动物啃食牧草,牧草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不符合题意。
D.确定最佳放牧方式不仅需从牧草的高度来研究,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在仿生和生物防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1.【答案】(1)软体
(2)鳃;皮肤和肺
(3)节肢动物
(4)ACD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A蜗牛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结合分析可知,属于软体动物。
(2)D鲤鱼属于鱼类动物,用鳃呼吸。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成体用皮肤和鳃呼吸。
(3)蝴蝶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则属于节肢动物。
(4)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经过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阶段,最终发展到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则从鱼类开始,逐渐演化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结合题图可知,将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顺序进行排序是:A(软体动物)→C(节肢动物)→D(鱼类动物)→B(两栖动物)。
【分析】(1)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3)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观察图A,可以看到其身体柔软,且具有贝壳,这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因此A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
(2)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其呼吸器官也有所区别。图D是鲤鱼,属于鱼类,它们生活在水中,因此用鳃进行呼吸。图B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它们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主要用肺进行呼吸,同时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呼吸功能。
(3)蝴蝶的身体结构特殊,具有头、胸、腹三部分,以及两对翅和三对足,这是昆虫的主要特征,因此蝴蝶所属的类群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4)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虫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将以上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顺序进行排序是:ACDB。
22.【答案】(1)2
(2)刚毛
(3)B
(4)水分;黑暗(或者阴暗)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蚯蚓的身体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图中蚯蚓的2端为身体的前端。
(2)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
(3)蚯蚓的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给蚯蚓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一段时间后蚯蚓可能死亡,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在甲烧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烧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变量是水分。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则实验变量为光。若将乙瓶放在明亮处,则甲瓶应该放在黑暗处。
【分析】图中:1是后端,2是前端,3是环带。
(1) 蚯蚓身体前端有环带,上图中,靠近2端有环带,所以2端为身体的前端。
(2) 把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上,观察运动情况,发现蚯蚓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这说明:蚯蚓的运动不仅需要肌肉的收缩,还需要刚毛的协调运动。刚毛可以固定身体,协助运动。
(3)有位同学在上述实验中,为了观察蚯蚓的运动,特意给蚯蚓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一段时间后蚯蚓可能死亡。因为凡士林是一种矿物蜡,能在皮肤表面产生保护膜,透气性较差,会阻碍蚯蚓的呼吸,导致蚯蚓死亡,AC错误,B正确。
故选B。
(4)上述甲乙两烧杯的实验中,甲烧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乙烧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实验变量为土壤中的水分。如要探究 “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两个烧杯中均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若将乙瓶放在明亮处,甲瓶应该放在黑暗处,这样就形成了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3.【答案】(1)形成对照
(2)杀死原有的杂菌,避免干扰
(3)甲
(4)分裂
(5)低温(冷藏)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制作酸奶
【解析】【解答】(1)通过设置实验乙,可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是形成对照。
(2)实验过程中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灭菌,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状态,从而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性 。
(3)甲组实验中的玻璃瓶在30℃条件下放置6~8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 。这是因为酸奶的制作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而甲组实验中的玻璃瓶是封口的,提供了无氧的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 。
(4)酸奶主要起作用的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
(5)将酸奶储存在冰箱中,可以保持低温环境,从而减缓酸奶的变质速度,延长其保质期 。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利用乳酸菌可以使牛奶变为酸奶,将蔬菜制成泡菜。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形成对照,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2)实验过程中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杀死原有的杂菌,避免干扰,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由题干图知,该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加入乳酸菌后的试剂瓶是否密封。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环境,甲中的玻璃瓶密封,乳酸菌可以快速繁殖发酵,乙没有密封,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故两组试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的条件下放置4~6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甲,因为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更好地生存。
(4)在酸奶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该生物主要通过分裂的方式大量繁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
(5)由于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故为了延长酸奶的保质期,可以选择冷藏的方法进行保存。
24.【答案】(1)关节囊;关节软骨
(2)B
(3)学习
(4)运动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使关节运动灵活性的结构是关节面(包括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上覆盖的⑤关节软骨和③关节腔的滑液;使关节具有牢固性的结构是②关节囊及关节囊内外的韧带。
(2)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图中的⑦是肱二头肌,根据图乙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两块骨上,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跑男们的灵活运动使他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任务时,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学习行为。
(4)动物的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分析】图中:①是关节头,②是关节囊,③是关节腔,④是关节窝,⑤是关节软骨,⑥是肱三头肌,⑦是肱二头肌。
(1)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滑液存在关节腔中,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因此,②关节囊及其内外坚韧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表面覆盖着⑤关节软骨。
(2)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由图乙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两块骨上,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跑男们的灵活运动使他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任务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此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才能提供。
25.【答案】(1)A
(2)细胞核
(3)叶绿体
(4)孢子
(5)D
【知识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真菌的营养方式
26.【答案】(1)流线型
(2)胸肌
(3)肺;气囊
(4)保护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家鸽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中遇到的阻力。
(2)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作龙骨突;发达的①胸肌一端附着在龙骨突上,另一端附着在前肢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家鸽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吸气时,吸进肺的空气小部分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大部分则进入气囊;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小气球模拟的是气囊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
(4)爬行动物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体。可见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卵壳。
【分析】鸟的主要特征是:体温恒定;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1)如图1,家鸽身体呈流线型,这种身体形状可以使空气在其周围流动时更加顺畅,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这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2)如图2,附着在胸骨上发达的 [①] 胸肌可驱动双翼上下扇动,利于飞行。鸟类的胸肌非常发达,占体重的比例较大,这为它们的飞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图3模拟鸟类呼吸的模型中,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肺,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小气球模拟的是气囊,气囊可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向吸管中鼓入新鲜空气,发现大小气球均鼓起,松开后发现小气球中的气体通过大气球进入吸管并排出,这一过程模拟了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双重呼吸可以让鸟类在飞行时获得更多的氧气,提高飞行效率。
(4)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卵壳。卵壳可以保护卵内的胚胎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和细菌的侵入。
1 / 1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4八上·德惠期中)涡虫和水螅都有口无肛门,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不同的无脊椎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
A.身体呈两侧对称还是辐射对称 B.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
C.身体有无分节 D.体表有无外骨骼
【答案】A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即身体可以被一条中线分为两个镜像对称的部分;而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即身体可以被多条通过中心的线分为多个相似的部分。这是区分这两类动物的关键特征之一,符合题意。B. 涡虫和水螅都是多细胞生物,因此这个特征不能用来区分它们,不符合题意。
C. 涡虫和水螅的身体都没有明显的分节,因此这个特征也不能用来区分它们,不符合题意。
D. 涡虫和水螅的体表都没有外骨骼,因此这个特征也不能用来区分它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2.(2024八上·德惠期中)节肢动物起保护自己和防止水分蒸发作用的体表结构是(  )
A.外骨骼 B.角质层 C.鳞片 D.外套膜
【答案】A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外骨骼是节肢动物体表的一层坚硬结构,由几丁质等坚硬的物质组成。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节肢动物的内部器官,防止外界环境的伤害,还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使节肢动物能够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中生存,A正确。
B、角质层通常存在于动物体表的皮肤或黏膜上,但它并不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结构,也不是节肢动物用来保护自己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主要结构,B错误。
C、鳞片主要存在于鱼类、爬行动物等动物的体表,用于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蒸发。然而,在节肢动物中,鳞片并不是其体表的主要结构,也不是用来保护自己和防止水分蒸发的关键结构,C错误。
D、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如贝类)特有的结构,用于包裹和保护其柔软的身体。它与节肢动物的体表结构无关,D错误。
故选A。
【分析】节肢动物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有分节。
3.(2024八上·德惠期中)“青、草、鲢、鳙”是我国四大家鱼,下列有关鲢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B.体表覆盖鳞片,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身体呈流线型,减少运动时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
D.鲢鱼在水中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同时张合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鲢鱼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则属于脊椎动物,A不符合题意;
B、鲢鱼的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黏液,能保护身体和减小游动时的阻力;鲢鱼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不符合题意;
C、鲢鱼的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C不符合题意;
D、鲢鱼在水中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而不是同时张合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2024八上·德惠期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传说龙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下列动物类群中,与上述特征相似度最高的是(  )
A.鱼类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答案】C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传说龙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A、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覆盖鳞片,卵生,但一般不会在陆地上生活,与龙的特征不完全吻合,A错误。
B、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皮肤裸露,不能覆盖角质鳞片,且不是卵生,与龙的特征差异较大,B错误。
C、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卵生,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与龙的特征相似度最高,C正确。
D、哺乳动物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与龙的特征差异显著,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
5.(2024八上·德惠期中)蝾螈四肢短小,有时也会爬到陆地上来,人们常常会误以为是蜥蜴。下列不能表现蜥蜴比蝾螈高等的是(  )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B.在陆地上产卵
C.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D.体表裸露且有黏性
【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D、蝾螈 的体表裸露,没有角质鳞片,皮肤湿润,保水能力较差;蜥蜴的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这能表现蜥蜴比蝾螈高等,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C、蝾螈 是体外受精,受精卵通常产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区域;蜥螴 是体内受精,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这能表现蜥蜴比蝾螈高等,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6.(2024八上·德惠期中)走进水族馆,可以观赏到形态各异的动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母生活在海水中,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B.海豚用乳汁喂养,但皮肤光滑无毛,不属于哺乳动物
C.海龟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爬行,属于两栖动物
D.企鹅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体温恒定;卵生,属于鸟类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7.(2024八上·德惠期中)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证明了(  )
A.细菌是由肉汤自然产生的
B.细菌是由玻璃瓶自然产生的
C.细菌的生活需要水、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D.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如图是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的装置图,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
故选:D
【分析】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
8.(2024八上·德惠期中)“中国的酱”是人类的发酵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延绵数千年间,它不断改变,也有所保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人们利用发酵技术创造了不少美食。下列哪种食物没有用到发酵技术(  )
A.豆浆 B.面包 C.泡菜 D.腐乳
【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豆浆 没有用到发酵技术。豆浆是用豆子加水研磨、煮沸而成的,与微生物的发酵无关 ,A符合题意;
B、制馒头或面包 要用到酵母菌 ,B不符合题意;
C、制酸奶和泡菜 要用到乳酸菌 ,C不符合题意;
D、制腐乳要用到霉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发酵一般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产品的过程。由微生物、有机物、培养基等在一定的温度和pH等条件下进行。
9.(2024八上·德惠期中)病毒、细菌、真菌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
A.线粒体 B.细胞壁 C.遗传物质 D.细胞膜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
10.(2024八上·德惠期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该动物体表被毛,据此可推测,麝还应具有的特征是(  )
A.胎生、哺乳 B.体温不恒定 C.体外受精 D.牙齿无分化
【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麝的体表被毛,结合题文可知,属于哺乳动物。因此麋的生殖方式胎生、哺乳,体温恒定,体内受精,牙齿具有分化,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
11.(2024八上·德惠期中)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行为。下列各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幼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
B.乌鸦扔下坚果让汽车碾碎后取食
C.行人过路口看到红灯就驻足等待
D.马戏团的猴经训练后会骑自行车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幼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A符合题意。
BCD.乌鸦扔下坚果让汽车碾碎后取食、行人过路口看到红灯就驻足等待、马戏团的猴经训练后会骑自行车均属于学习行为,这些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行为,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2.(2024八上·德惠期中)洋洋洒洒灿若星辰的中华诗词也蕴含着很多生物学元素。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能体现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B.只在人间人不识,秋风又见雁南飞
C.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穿花蛱蝶深深见,描述的是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描述的是繁殖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秋风又见雁南飞,描述的是节律行为和社会行为,B符合题意;
C、留连戏蝶时时舞,描述的是取食行为;自在娇莺恰恰啼,描述的是繁殖行为,C不符合题意;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繁殖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13.(2024八上·德惠期中)鹿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遇到危险时尾巴马上竖起,露出白色的后盾迅速奔跑,其他的鹿看到后会竖起尾巴相继尾随而逃,鹿是依靠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的(  )
A.气味 B.声音 C.动作 D.分泌物
【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语言有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鹿遇到危险时,会把尾巴崛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属于依靠动作传递信息。C符合题意。
【分析】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14.(2024八上·德惠期中)下列食品的保存,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原理的是(  )
A.冷冻牛肉 B.瓶装罐头
C.晒干蘑菇 D.真空包装香肠
【答案】C
【知识点】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A、冷冻牛肉 是利用低温环境减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A不符合题意;
B、瓶装罐头 是通过高温灭菌后密封,隔绝空气防止细菌和真菌进入 ,B不符合题意;
C、晒干蘑菇是通过人工方法脱水,减少蘑菇内的水分,从而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延长保质期 ,C符合题意;
D、真空包装香肠 是通过隔绝空气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15.(2024八上·德惠期中)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
冷水口细菌数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075个/mL
热水口细菌数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
①相同单位内,热水口细菌数量较少,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说法正确。
②冷水口的细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说法正确。
③本实验实验变量是水口温度,没有提及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区别,不能得出该结论,说法错误。
可见,①②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具备从实验现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6.(2024八上·德惠期中)如图是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立定跳远的示意图。下列关于立定跳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立定跳远过程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
B.立定跳远只需要骨骼肌参与就能完成
C.立定跳远的完成需要能量的供应
D.立定跳远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由多个系统协调完成的
【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解析】【解答】A.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骨起杠杆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所以在立定跳远过程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A说法正确。
B.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因此,立定跳远不仅仅需要骨骼肌参与就能完成,B说法错误。
C.立定跳远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C说法正确。
D.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多组肌群相互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所以,立定跳远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由多个系统协调共同完成完成的,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关节是主要的骨连结形式;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产生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多组肌群相互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
17.(2024八上·德惠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20世纪初,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病毒,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B.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的
C.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D.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答案】D
【知识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百万分之一毫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A不符合题意;
B、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将患烟草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发现过滤后的汁液也能使正常的烟叶患病,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生物称为病毒,B不符合题意;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增殖方式,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在感染病毒后,会通过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从而清除或控制病毒,防止疾病的发生。此外,病毒的种类和个体的免疫状态也会影响是否患病,因此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并不一定会使人患病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18.(2024八上·德惠期中)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中,培养基上细菌(①)和 真菌(②)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就是一个细菌细胞
B.图中②为某种真菌的集合体
C.图中①的表面成绒毛状或絮状
D.图中②表面光滑黏稠,一般无颜色
【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菌落;真菌的菌落
【解析】【解答】A、①是细菌菌落,由多个细菌组成,A不符合题意;
B、②是真菌菌落,为某种真菌的集合体,B符合题意;
C、①细菌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没有呈绒毛状或絮状,C不符合题意;
D、②真菌菌落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白、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基上的细菌和真菌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19.(2024八上·德惠期中)世界三分之一的粮食供给都要依靠蜜蜂来授粉,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下列关于蜜蜂的特点及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的方向
C.蜜蜂灭绝不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D.蜜蜂能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答案】C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在生态平衡中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所以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也会帮助植物传粉,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正确。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所在方向,是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正确。
C.根据生态平衡的概念可知: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错误。
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确。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0.(2024八上·德惠期中)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放牧方式对牧草高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放牧对牧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放牧的时间越长,牧草的高度越高
C.动物啃食牧草促进了草场的物质循环
D.确定最佳放牧方式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
【答案】B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从柱形图可以看出,长期禁牧牧草生长的更慢,而禁牧后放牧,牧草生长的更快,高度更高,故放牧对牧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从柱形图可以看出,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的生长受到抑制,牧草的高度会下降,B符合题意。
C.动物啃食牧草,牧草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不符合题意。
D.确定最佳放牧方式不仅需从牧草的高度来研究,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在仿生和生物防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1.(2024八上·德惠期中)如图分别是蜗牛、青蛙、蝴蝶、鲤鱼4种动物,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
(2)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呼吸器官也有所区别。如D所属的类群用   呼吸;B所属于的类群用   呼吸。
(3)蝴蝶是昆虫,所属的类群是   。
(4)请将以上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顺序进行排序   。(用字母表示)
【答案】(1)软体
(2)鳃;皮肤和肺
(3)节肢动物
(4)ACD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A蜗牛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结合分析可知,属于软体动物。
(2)D鲤鱼属于鱼类动物,用鳃呼吸。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成体用皮肤和鳃呼吸。
(3)蝴蝶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则属于节肢动物。
(4)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经过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阶段,最终发展到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则从鱼类开始,逐渐演化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结合题图可知,将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顺序进行排序是:A(软体动物)→C(节肢动物)→D(鱼类动物)→B(两栖动物)。
【分析】(1)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3)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观察图A,可以看到其身体柔软,且具有贝壳,这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因此A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
(2)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其呼吸器官也有所区别。图D是鲤鱼,属于鱼类,它们生活在水中,因此用鳃进行呼吸。图B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它们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主要用肺进行呼吸,同时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呼吸功能。
(3)蝴蝶的身体结构特殊,具有头、胸、腹三部分,以及两对翅和三对足,这是昆虫的主要特征,因此蝴蝶所属的类群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4)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虫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将以上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顺序进行排序是:ACDB。
22.(2024八上·德惠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更好地了解并爱护蚯蚓,他们开展了观察蚯蚓的实验。如图是他们观察到的某一条蚯蚓,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他们还一起设计了以下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烧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烧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烧杯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请你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它的身体由很多相似的体节构成,上图中,蚯蚓的   (填图中数字)端为身体的前端。
(2)把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上,观察运动情况,发现蚯蚓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这说明:蚯蚓的运动不仅需要肌肉的收缩,还需要   的协调运动。
(3)有位同学上述实验中,为了观察蚯蚓的运动,特意给蚯蚓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一段时间后蚯蚓可能______。(填字母)(凡士林是一种矿物蜡,能在皮肤表面产生保护膜,透气性较差)
A.运动加快 B.死亡 C.运动减慢
(4)上述甲乙两烧杯的实验中,实验变量为   。如要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两个烧杯中均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若将乙瓶放在明亮处,甲瓶应该放在   处。
【答案】(1)2
(2)刚毛
(3)B
(4)水分;黑暗(或者阴暗)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蚯蚓的身体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图中蚯蚓的2端为身体的前端。
(2)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
(3)蚯蚓的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给蚯蚓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一段时间后蚯蚓可能死亡,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在甲烧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烧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变量是水分。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则实验变量为光。若将乙瓶放在明亮处,则甲瓶应该放在黑暗处。
【分析】图中:1是后端,2是前端,3是环带。
(1) 蚯蚓身体前端有环带,上图中,靠近2端有环带,所以2端为身体的前端。
(2) 把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上,观察运动情况,发现蚯蚓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这说明:蚯蚓的运动不仅需要肌肉的收缩,还需要刚毛的协调运动。刚毛可以固定身体,协助运动。
(3)有位同学在上述实验中,为了观察蚯蚓的运动,特意给蚯蚓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一段时间后蚯蚓可能死亡。因为凡士林是一种矿物蜡,能在皮肤表面产生保护膜,透气性较差,会阻碍蚯蚓的呼吸,导致蚯蚓死亡,AC错误,B正确。
故选B。
(4)上述甲乙两烧杯的实验中,甲烧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乙烧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实验变量为土壤中的水分。如要探究 “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两个烧杯中均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若将乙瓶放在明亮处,甲瓶应该放在黑暗处,这样就形成了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3.(2024八上·德惠期中)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酸甜可口的发酵食品。如图是探究酸奶制作条件的过程图,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   。
(3)请你推测甲、乙两组实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的条件下放置6~8小时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   (填“甲”或“乙”),因为该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
(4)在酸奶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该生物主要通过   的方式大量繁殖。
(5)为了延长酸奶的保质期,可以选择   的方法进行保存。
【答案】(1)形成对照
(2)杀死原有的杂菌,避免干扰
(3)甲
(4)分裂
(5)低温(冷藏)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制作酸奶
【解析】【解答】(1)通过设置实验乙,可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是形成对照。
(2)实验过程中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灭菌,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状态,从而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性 。
(3)甲组实验中的玻璃瓶在30℃条件下放置6~8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 。这是因为酸奶的制作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而甲组实验中的玻璃瓶是封口的,提供了无氧的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 。
(4)酸奶主要起作用的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
(5)将酸奶储存在冰箱中,可以保持低温环境,从而减缓酸奶的变质速度,延长其保质期 。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利用乳酸菌可以使牛奶变为酸奶,将蔬菜制成泡菜。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形成对照,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2)实验过程中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杀死原有的杂菌,避免干扰,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由题干图知,该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加入乳酸菌后的试剂瓶是否密封。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环境,甲中的玻璃瓶密封,乳酸菌可以快速繁殖发酵,乙没有密封,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故两组试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的条件下放置4~6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甲,因为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更好地生存。
(4)在酸奶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该生物主要通过分裂的方式大量繁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
(5)由于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故为了延长酸奶的保质期,可以选择冷藏的方法进行保存。
24.(2024八上·德惠期中)综艺类节目《奔跑吧兄弟》火爆荧幕,给观众带来激情和欢乐,相互“撕名牌”,离不开发达的运动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跳绳环节,跑男们双手快转齐摇,运动中关节起着重要作用,如图甲所示关节结构示意图。②   (填名称)及其内外坚韧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①和④表面覆盖着⑤   (填名称)。
(2)由图乙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______(填字母)
A.一块骨上 B.两块骨上 C.多块骨上 D.不能确定
(3)跑男们的灵活运动使他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任务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此行为属于   行为。
(4)运动不是仅靠   系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的调节与配合。
【答案】(1)关节囊;关节软骨
(2)B
(3)学习
(4)运动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使关节运动灵活性的结构是关节面(包括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上覆盖的⑤关节软骨和③关节腔的滑液;使关节具有牢固性的结构是②关节囊及关节囊内外的韧带。
(2)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图中的⑦是肱二头肌,根据图乙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两块骨上,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跑男们的灵活运动使他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任务时,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学习行为。
(4)动物的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分析】图中:①是关节头,②是关节囊,③是关节腔,④是关节窝,⑤是关节软骨,⑥是肱三头肌,⑦是肱二头肌。
(1)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滑液存在关节腔中,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因此,②关节囊及其内外坚韧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表面覆盖着⑤关节软骨。
(2)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由图乙可知,肱二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两块骨上,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跑男们的灵活运动使他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任务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此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才能提供。
25.(2024八上·德惠期中)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下图是五种微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   (填字母)。
(2)B的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   。
(3)图E属于大型的真菌,细胞中没有   ,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图C可以使橘子长毛发霉,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   。
(5)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在酿酒、做面包时离不开上图中的   (填字母),该类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答案】(1)A
(2)细胞核
(3)叶绿体
(4)孢子
(5)D
【知识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真菌的营养方式
26.(2024八上·德惠期中)鸟类有多种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鸟类相关内容时,用吸管、皮筋、大气球、小气球、红/蓝细线等材料制作了一个鸟类的呼吸模型。下图1到图3分别是家鸽的外形、肌肉以及呼吸模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家鸽身体呈   ,可以减少飞行的阻力。
(2)如图2,附着在胸骨上发达的[①]   ,可驱动双翼上下扇动,利于飞行。
(3)图3模拟鸟类呼吸的模型中,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小气球模拟的是   ,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向吸管中鼓入新鲜空气,发现大小气球均鼓起,松开后发现小气球中的气体通过大气球进入吸管并排出,这一过程模拟了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4)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起   作用的卵壳。
【答案】(1)流线型
(2)胸肌
(3)肺;气囊
(4)保护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家鸽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中遇到的阻力。
(2)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作龙骨突;发达的①胸肌一端附着在龙骨突上,另一端附着在前肢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家鸽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吸气时,吸进肺的空气小部分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大部分则进入气囊;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小气球模拟的是气囊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
(4)爬行动物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体。可见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卵壳。
【分析】鸟的主要特征是:体温恒定;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1)如图1,家鸽身体呈流线型,这种身体形状可以使空气在其周围流动时更加顺畅,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这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2)如图2,附着在胸骨上发达的 [①] 胸肌可驱动双翼上下扇动,利于飞行。鸟类的胸肌非常发达,占体重的比例较大,这为它们的飞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图3模拟鸟类呼吸的模型中,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肺,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小气球模拟的是气囊,气囊可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向吸管中鼓入新鲜空气,发现大小气球均鼓起,松开后发现小气球中的气体通过大气球进入吸管并排出,这一过程模拟了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双重呼吸可以让鸟类在飞行时获得更多的氧气,提高飞行效率。
(4)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卵壳。卵壳可以保护卵内的胚胎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和细菌的侵入。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