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卷+教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卷+教师卷)

资源简介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生物试题
1.(2024八上·凤山期中)裁判员判断竞走运动员动作是否犯规的依据是(  )
A.双臂是否前后摆动 B.两脚是否同时离地
C.两脚是否交替运动 D.身体是否平衡
【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奔跑的时候,人的双脚会有同时离开地面的情况,但是竞走时,双脚则不会同时离开,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也是竞走时判断运动员是否犯规的依据。故答案为:B。
【分析】奔跑、竞走等动作都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2.(2024八上·凤山期中)对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象有时可以行走,有时也可以奔跑和爬行
B.羚羊和马都可以跳跃和爬行
C.马陆只能以爬行的方式前进
D.马陆的足比马多,所以马陆的奔跑速度很快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3.(2024八上·凤山期中)在人体的运动中长骨具有杠杆作用,根据如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密质、骨髓
B.①是骨髓,且始终是红骨髓
C.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重要作用的是②中的成骨细胞
D.④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骨干部分,称为骨松质
【答案】C
【知识点】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A、长骨的确由骨膜、骨密质和骨髓等组成。A正确。B、因为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主要负责造血,而黄骨髓则不含造血细胞,主要储存脂肪。成年人的骨髓中,红骨髓主要存在于扁平骨中,而长骨两端的骨髓腔中主要是黄骨髓。B错误。
C、骨膜中的成骨细胞对骨折后的愈合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产生新的骨质,促进骨折端的连接和固定。C正确。
D、④指的是骨密质,它主要分布在骨干部分,而骨松质(③)主要分布在骨的两端。D错误。
故选C。
【分析】观图可知,①是骨髓,②是骨膜,③是骨松质,④是骨密质,⑤是血管,⑥骨质。
4.(2024八上·凤山期中)对于“写字”这一动作的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需要关节参与 B.仅由运动系统完成
C.由骨骼提供动力 D.多组肌肉配合完成
【答案】D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
【解析】【解答】A.完成一个动作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A错误。
B.“写字”不仅由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支持,B错误。
C.骨骼本身并不提供动力,而是作为肌肉附着的结构,肌肉的收缩才是产生动力的来源,C错误。
D.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5.(2024八上·凤山期中)运动是动物主动适应环境的表现,其意义是(  )
①有利于生殖 ②有利于获取足够的食物 ③有利于迁移到适宜的环境 ④有利于逃避敌害
A.①② B.③ C.①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解析】【解答】①有利于生殖:动物通过运动可以寻找配偶,进行繁殖,这对物种的延续至关重要。正确。②有利于获取足够的食物:动物通过运动可以更有效地寻找和捕捉食物,满足生存所需。正确。
③有利于迁移到适宜的环境:动物通过运动可以迁移到更适宜的栖息地,以适应环境变化,如季节性迁徙。正确。
④有利于逃避敌害: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逃避捕食者的追捕,提高生存机会。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动物的运动对其生殖、获取食物、迁移到适宜环境以及逃避敌害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动物通过运动,比较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2024八上·凤山期中)构建模型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策略。下图是某同学利用木板、松紧带、螺丝等材料制作的一个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的结构是(  )
A.骨、关节、肌肉 B.骨、肌肉、关节
C.肌肉、关节、骨 D.骨、神经、关节
【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其它模型的制作
【解析】【解答】在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骨)是坚硬的支撑结构,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而关节则是骨骼之间连接的部位,允许骨骼在肌肉的牵引下进行运动。在题目给出的模型中,木板作为坚硬的支撑结构,最符合骨骼(骨)的特征;松紧带具有弹性,能够模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因此代表肌肉;螺丝作为连接木板的部件,允许木板在松紧带的牵引下进行相对运动,最符合关节的特征。因此,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的结构是骨、肌肉、关节,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7.(2024八上·凤山期中)小刚上小学五年级,但由于常背单肩书包导致双肩发育不平衡,这是因为小刚此时骨的特点(  )
A.有机物含量不到 1/3,硬脆,弹性小
B.有机物约 1/3,无机物约 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C.有机物含量超过 1/3,柔韧, 弹性大
D.骨中的骨胶蛋白成分使骨更坚硬
【答案】C
【知识点】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在儿童少年时期的骨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三分之一,无机物含量小于三分之二,这样骨的弹性大,不容易骨折,但是容易扁形,所以小刚由于常背单肩书包导致双肩发育不平衡,这是因为小刚此时骨的特点是有机物含量超过三分之一,骨柔韧、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骨的长长与长粗。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是长骨两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2、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
8.(2024八上·凤山期中)小华用木棒、海绵、自行车旧轮胎、水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关节模型,有关该模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紧贴木棒的海绵模拟的结构起到加固的作用
B.包裹在木棒周围的自行车旧轮胎模拟的是关节囊
C.上下两根木棒分别模拟关节窝和关节头
D.在两根木棒的间隙加水可起到增加摩擦的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其它模型的制作
9.(2024八上·凤山期中)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这种行为(  )
A.需要学习 B.与环境无关
C.生来就有 D.与遗传因素无关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的行为,是在后天学习获得的,这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属于学习行为,故A正确。
【分析】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0.(2024八上·凤山期中)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有(  )
①竖起耳朵②改变体色③奔跑④发出声音⑤飞行⑥静止不动⑦注目凝视⑧血液在动物体内运输
A.③⑤⑥⑧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D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定义与意义
【解析】【解答】 ①竖起耳朵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①正确;
②改变体色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②正确;
③奔跑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③正确;
④发出声音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④正确;
⑤飞行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⑤正确;
⑥静止不动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⑥正确;
⑦注目凝视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⑦正确;
⑧血液在动物体内运输是体内的生理活动,不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⑧错误。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11.(2024八上·凤山期中)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激烈打斗。这种行为属于(  )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A、防御行为通常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或领地而对外界威胁做出的反应,如对捕食者的反击。这种行为并不是防御行为。A错误。
B、取食行为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的活动。两只雄狮打斗并不是为了获取食物。B错误。
C、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如食物、领地、配偶)而发生的争斗。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打斗,属于攻击行为。C正确。
D、繁殖行为是指与动物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如求偶、交配、抚育后代等。虽然这场打斗与繁殖有关,但它本身并不是繁殖行为,而是攻击行为。D错误。
故选C。
【分析】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而打斗,是同种动物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的攻击(争斗)行为。
12.(2024八上·凤山期中)下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有利于生存与繁殖”是所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旨在提高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因此可以作为共同点。
故答案为:C。【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
13.(2024八上·凤山期中)下列是几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案例,他们中主要是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是(  )
A.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B.弗里施研究蜜蜂色觉
C.廷伯根研究银鸥幼雏求食 D.劳伦兹研究小野雁的学习行为
【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让 亨利 卡西米尔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其主要通过观察来研究昆虫,A符合题意;
B、弗里施是奥地利动物学家,通过实验法证明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多种颜色,B不符合题意;
C、廷伯根,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1907年4月15日生于荷兰海牙。自幼对博物,特别是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B不符合题意;
D、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用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分析】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14.(2024八上·凤山期中)动物行为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提高动物生存和繁殖的机会。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A、这是大熊猫的取食行为。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这种行为与它们的生存直接相关,但并不直接涉及繁殖活动。因此,这不是繁殖行为。A错误。B、筑巢是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中的一个重要行为,它们建造巢穴用于产卵和孵化。这种行为直接与繁殖相关,因为它为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保护卵和幼鸟。因此,这是繁殖行为。B正确。
C、乌贼喷出墨汁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于在遭遇捕食者时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以便自己逃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与繁殖无直接关系。因此,这不是繁殖行为。C错误。
D、狗通过撒尿来标记领地,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宣示自己的领域,警告其他狗不要侵入。这是一种领域行为,与繁殖无直接关系。因此,这不是繁殖行为。D错误。
故选B。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15.(2024八上·凤山期中)八年级一班同学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探究,相关数据记录如下,你认为以下叙述不合理是(  )
小鼠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6分10秒 4分55秒 2分43秒
乙 5分23秒 3分20秒 1分52秒
丙 8分27秒 5分43秒 3分58秒
A.不同个体找到食物的时间有差异
B.同一个体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步减少
C.如果将小鼠换成蜥蜴,那么蜥蜴找到食物用时更少
D.小鼠尝试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从数据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只小鼠在相同条件下找到食物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个体间在学习能力、速度和效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由遗传、经验和环境因素造成。A正确。
B、对于每只小鼠来说,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它们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渐减少,这表明它们通过经验学习,提高了解决迷宫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行为的典型表现,即通过实践改善性能。B正确。
C、首先,蜥蜴和老鼠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它们在生理结构、感官系统和行为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蜥蜴可能依赖视觉、嗅觉或热感应来寻找食物,而迷宫任务主要测试的是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在不同物种间的表现差异很大。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蜥蜴在这种特定任务上会比小鼠表现得更好。C错误。
D、小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逐渐学会了更有效的路径。这种行为的改变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符合学习行为的定义。学习行为使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D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16.(2024八上·凤山期中)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动物,据图回答。
(1)图A所示的这类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该类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是   。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图B所示的运动方式是   ,图D所示的运动方式是   。
(3)图C所示的动物依靠鳍状的   在水中进行划水运动。
(4)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这表现出动物对其生活环境的   。
【答案】(1)飞行;鼓翼飞行
(2)行走;跳跃
(3)足
(4)适应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1) 图A代表的动物是鸟类,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覆盖着羽毛,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这是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
鸟类的飞行方式主要是通过翅膀的快速上下扇动,即鼓翼飞行,来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在空中飞行。
(2)图B所示的动物可能是四足行走的哺乳动物,如牛、羊等,它们通过四肢交替移动来实现行走。
图D所示的动物可能是兔子或袋鼠等,它们后肢发达,能够通过强有力的后肢实现跳跃,这是一种高效的移动方式,尤其是在逃避捕食者时。
(3) 图C所示的动物可能是水生动物,如青蛙或海豹,它们的四肢特化成鳍状,能够在水中划水,推动身体前进。
(4) 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结果。例如,鸟类的飞行适应空中生活,哺乳动物的行走和跳跃适应陆地生活,水生动物的划水适应水下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得动物能够在各自的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
【分析】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1)图A所示的这类动物能够在空中飞行,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靠双翼快速有力地扇击获得较大的升力和冲力;鼓翼飞行此种飞行类型为鸟类中最为常见。滑翔是从高处向前下方的飘行,可以是在鼓翼获得足够的高度和推力后进行,并显示出不同幅度的波浪形飞行路线,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中,B图的棕熊四肢发达,运动方式是行走;D图是袋鼠,其后肢发达,运动方式是跳跃。
(3)C图所示的动物是海龟,属于爬行动物,能依靠鳍状的足,可在水中游泳。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这表现出动物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17.(2024八上·凤山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的乌鸦会从高处把坚果(果皮硬的果实)扔到水泥地面上摔碎(图A),从而轻松地吃到里面的果仁,有些坚果特别硬,不容易摔碎,乌鸦会用更好的方法,它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等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为了安全起见,它不会立刻飞下去吃果仁,而是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去享受美味。
材料二:黑猩猩(图B)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领。雄性首领的地位是社群中至高无上的,首领享有优先交配权,并且决定社群每天的行进路线、取食地点、休息时间等一切事物。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的安排,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完成各自的任务。发现敌害时,黑猩猩会发出一连串的“呼”(hoo)声,传递信息。
材料三:在蚯蚓走迷宫的实验中(图C),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和错误才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没有电极的暗室。在探究公鸡的绕道取食的实验中,公鸡大约经过20次左右的尝试和错误就能够学会直接走向有食物的地方。
(1)根据行为的发生,材料一中乌鸦第一次吃到果仁是   行为,乌鸦能巧妙地吃到果仁是   行为。
(2)据材料二分析:黑猩猩的群体行为属于   行为,黑猩猩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是   (填“动作”、“声音”或“气味”)。
(3)由材料三可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
【答案】(1)先天性;后天学习
(2)社群;声音
(3)强;少
【知识点】社会行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18.(2024八上·凤山期中)生命在于运动。图甲、图乙分别是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和屈肘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从动作的形成过程来看,同一组骨骼肌两端的B   附着在   (填“相同“或“不同”)的骨上。
(2)当你完成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刺激④骨骼肌收缩,请将以上步骤进行正确排序:   。(用箭头和数字表示)。
(3)图乙表示屈肘动作,完或该动作时,上臂两组骨骼肌的状态是①   ,②   ,此动作的顺利完成,除了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还需要   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答案】(1)肌腱;不同
(2)③④①②
(3)收缩;舒张;神经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解析】【解答】(1) 根据图甲中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同一组骨骼肌两端的B1(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样才能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牵引骨骼,产生运动。
(2) 完成一个动作时,首先骨骼肌需要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然后骨骼肌收缩,牵引相应的骨,使骨绕关节转动,从而完成动作。所以正确的步骤排序是:骨骼肌接受刺激(③),骨骼肌收缩(④),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①),骨绕关节转动(②)。
(3) 图乙表示屈肘动作,完成该动作时,上臂的肱二头肌(①)需要收缩以拉动前臂骨靠近上臂骨,而肱三头肌(②)则需要舒张。此动作的顺利完成,除了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图甲中:A是骨、B肌腱;图2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
(1)骨骼肌是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能跨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由肌细胞组成,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受刺激可收缩。可见,图甲中A是骨,B是肌腱,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2)结合分析可知,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故正确排序是:③④①②。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结合题图可知,图乙中,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它还需要能量供应,运动需要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
19.(2024八上·凤山期中)观察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行为的功能来看①属于   行为,④属于   行为。
(2)先天性行为也称为   ,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以上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填序号)。先天性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的   。
【答案】(1)防御;节律
(2)本能行为;遗传物质;①②③④;基础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1) 从行为的功能来看,黄鼬放出臭气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被天敌捕食,这属于防御行为;秋天雁南飞是动物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迁徙行为,这属于节律行为。
(2) 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以上动物的行为中,黄鼬放出臭气、羚羊吃草、黄鹂筑巢、秋天雁南飞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的基础。
【分析】按照行为的功能看,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
(1)从行为的功能来看,①黄鼬放出臭气,这是黄鼬在面临威胁时的一种防御机制,通过放出臭气来驱赶或迷惑敌人,因此属于防御行为。而④秋天雁南飞,这是大雁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在秋季时集体向南迁徙的行为,因此属于节律(迁徙)行为。
(2)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些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天生具备的能力。
①黄鼬放出臭气、②羚羊吃草、③黄鹂筑巢、④秋天雁南飞,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
20.(2024八上·凤山期中)小王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等含糖食物,但从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他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东西,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一小窝蚂蚁,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辣椒汁、清水各一小杯。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两小团大小相同的棉花,分别滴入相同量的辣椒汁和清水,分开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图)。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所取棉花团大小相同,滴入的辣椒汁和清水的量相同,这些做法是为了   。
(3)小王同学还应该注意,实验前蚂蚁应该要   (填“饥饿”或“饱食”)处理。
(4)若加辣椒汁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   。
(5)实验所用的一小窝蚂蚁的数量不能少于10只,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蚂蚁不吃辣的东西(或蚂蚁吃辣的东西)
(2)辣椒汁;控制单一变量
(3)饥饿
(4)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5)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1) 这个实验的假设是关于蚂蚁是否吃辣的东西的。小王同学的观察让他怀疑蚂蚁可能不吃辣椒,因此实验的假设可能是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2) 本实验的变量是辣椒汁。实验中所取棉花团大小相同,滴入的辣椒汁和清水的量相同,这些做法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小王同学还应该注意,实验前蚂蚁应该要饥饿处理。这样可以确保蚂蚁在实验中有进食的动机,从而更准确地测试它们对辣椒的反应。
(4) 若加辣椒汁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吃辣的东西。这个结果支持了小王同学的假设。
(5) 实验所用的一小窝蚂蚁的数量不能少于10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足够的样本量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结合题图可知,这个实验的变量是辣椒汁,根据题干信息“小王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等含糖食物,但从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可作出的假设是: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2)一组探究实验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这就是控制单一变量。可见,取大小相同的棉花团,滴入相同量的辣椒汁和清水,这些做法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3)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一段时间,增加蚂蚁对食物的敏感度,刺激蚂蚁寻找食物,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
(4)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若加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5)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见实验所用的一小窝蚂蚁的数量不能少于10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1 / 1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生物试题
1.(2024八上·凤山期中)裁判员判断竞走运动员动作是否犯规的依据是(  )
A.双臂是否前后摆动 B.两脚是否同时离地
C.两脚是否交替运动 D.身体是否平衡
2.(2024八上·凤山期中)对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象有时可以行走,有时也可以奔跑和爬行
B.羚羊和马都可以跳跃和爬行
C.马陆只能以爬行的方式前进
D.马陆的足比马多,所以马陆的奔跑速度很快
3.(2024八上·凤山期中)在人体的运动中长骨具有杠杆作用,根据如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密质、骨髓
B.①是骨髓,且始终是红骨髓
C.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重要作用的是②中的成骨细胞
D.④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骨干部分,称为骨松质
4.(2024八上·凤山期中)对于“写字”这一动作的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需要关节参与 B.仅由运动系统完成
C.由骨骼提供动力 D.多组肌肉配合完成
5.(2024八上·凤山期中)运动是动物主动适应环境的表现,其意义是(  )
①有利于生殖 ②有利于获取足够的食物 ③有利于迁移到适宜的环境 ④有利于逃避敌害
A.①② B.③ C.① D.①②③④
6.(2024八上·凤山期中)构建模型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策略。下图是某同学利用木板、松紧带、螺丝等材料制作的一个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的结构是(  )
A.骨、关节、肌肉 B.骨、肌肉、关节
C.肌肉、关节、骨 D.骨、神经、关节
7.(2024八上·凤山期中)小刚上小学五年级,但由于常背单肩书包导致双肩发育不平衡,这是因为小刚此时骨的特点(  )
A.有机物含量不到 1/3,硬脆,弹性小
B.有机物约 1/3,无机物约 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C.有机物含量超过 1/3,柔韧, 弹性大
D.骨中的骨胶蛋白成分使骨更坚硬
8.(2024八上·凤山期中)小华用木棒、海绵、自行车旧轮胎、水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关节模型,有关该模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紧贴木棒的海绵模拟的结构起到加固的作用
B.包裹在木棒周围的自行车旧轮胎模拟的是关节囊
C.上下两根木棒分别模拟关节窝和关节头
D.在两根木棒的间隙加水可起到增加摩擦的作用
9.(2024八上·凤山期中)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这种行为(  )
A.需要学习 B.与环境无关
C.生来就有 D.与遗传因素无关
10.(2024八上·凤山期中)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有(  )
①竖起耳朵②改变体色③奔跑④发出声音⑤飞行⑥静止不动⑦注目凝视⑧血液在动物体内运输
A.③⑤⑥⑧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1.(2024八上·凤山期中)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激烈打斗。这种行为属于(  )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
12.(2024八上·凤山期中)下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13.(2024八上·凤山期中)下列是几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案例,他们中主要是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是(  )
A.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B.弗里施研究蜜蜂色觉
C.廷伯根研究银鸥幼雏求食 D.劳伦兹研究小野雁的学习行为
14.(2024八上·凤山期中)动物行为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提高动物生存和繁殖的机会。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
A. B.
C. D.
15.(2024八上·凤山期中)八年级一班同学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探究,相关数据记录如下,你认为以下叙述不合理是(  )
小鼠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6分10秒 4分55秒 2分43秒
乙 5分23秒 3分20秒 1分52秒
丙 8分27秒 5分43秒 3分58秒
A.不同个体找到食物的时间有差异
B.同一个体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步减少
C.如果将小鼠换成蜥蜴,那么蜥蜴找到食物用时更少
D.小鼠尝试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
16.(2024八上·凤山期中)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动物,据图回答。
(1)图A所示的这类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该类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是   。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图B所示的运动方式是   ,图D所示的运动方式是   。
(3)图C所示的动物依靠鳍状的   在水中进行划水运动。
(4)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这表现出动物对其生活环境的   。
17.(2024八上·凤山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的乌鸦会从高处把坚果(果皮硬的果实)扔到水泥地面上摔碎(图A),从而轻松地吃到里面的果仁,有些坚果特别硬,不容易摔碎,乌鸦会用更好的方法,它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等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为了安全起见,它不会立刻飞下去吃果仁,而是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去享受美味。
材料二:黑猩猩(图B)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领。雄性首领的地位是社群中至高无上的,首领享有优先交配权,并且决定社群每天的行进路线、取食地点、休息时间等一切事物。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的安排,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完成各自的任务。发现敌害时,黑猩猩会发出一连串的“呼”(hoo)声,传递信息。
材料三:在蚯蚓走迷宫的实验中(图C),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和错误才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没有电极的暗室。在探究公鸡的绕道取食的实验中,公鸡大约经过20次左右的尝试和错误就能够学会直接走向有食物的地方。
(1)根据行为的发生,材料一中乌鸦第一次吃到果仁是   行为,乌鸦能巧妙地吃到果仁是   行为。
(2)据材料二分析:黑猩猩的群体行为属于   行为,黑猩猩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是   (填“动作”、“声音”或“气味”)。
(3)由材料三可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
18.(2024八上·凤山期中)生命在于运动。图甲、图乙分别是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和屈肘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从动作的形成过程来看,同一组骨骼肌两端的B   附着在   (填“相同“或“不同”)的骨上。
(2)当你完成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刺激④骨骼肌收缩,请将以上步骤进行正确排序:   。(用箭头和数字表示)。
(3)图乙表示屈肘动作,完或该动作时,上臂两组骨骼肌的状态是①   ,②   ,此动作的顺利完成,除了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还需要   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19.(2024八上·凤山期中)观察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行为的功能来看①属于   行为,④属于   行为。
(2)先天性行为也称为   ,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以上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填序号)。先天性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的   。
20.(2024八上·凤山期中)小王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等含糖食物,但从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他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东西,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一小窝蚂蚁,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辣椒汁、清水各一小杯。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两小团大小相同的棉花,分别滴入相同量的辣椒汁和清水,分开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图)。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所取棉花团大小相同,滴入的辣椒汁和清水的量相同,这些做法是为了   。
(3)小王同学还应该注意,实验前蚂蚁应该要   (填“饥饿”或“饱食”)处理。
(4)若加辣椒汁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   。
(5)实验所用的一小窝蚂蚁的数量不能少于10只,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奔跑的时候,人的双脚会有同时离开地面的情况,但是竞走时,双脚则不会同时离开,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也是竞走时判断运动员是否犯规的依据。故答案为:B。
【分析】奔跑、竞走等动作都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2.【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3.【答案】C
【知识点】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A、长骨的确由骨膜、骨密质和骨髓等组成。A正确。B、因为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主要负责造血,而黄骨髓则不含造血细胞,主要储存脂肪。成年人的骨髓中,红骨髓主要存在于扁平骨中,而长骨两端的骨髓腔中主要是黄骨髓。B错误。
C、骨膜中的成骨细胞对骨折后的愈合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产生新的骨质,促进骨折端的连接和固定。C正确。
D、④指的是骨密质,它主要分布在骨干部分,而骨松质(③)主要分布在骨的两端。D错误。
故选C。
【分析】观图可知,①是骨髓,②是骨膜,③是骨松质,④是骨密质,⑤是血管,⑥骨质。
4.【答案】D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
【解析】【解答】A.完成一个动作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A错误。
B.“写字”不仅由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支持,B错误。
C.骨骼本身并不提供动力,而是作为肌肉附着的结构,肌肉的收缩才是产生动力的来源,C错误。
D.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5.【答案】D
【知识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解析】【解答】①有利于生殖:动物通过运动可以寻找配偶,进行繁殖,这对物种的延续至关重要。正确。②有利于获取足够的食物:动物通过运动可以更有效地寻找和捕捉食物,满足生存所需。正确。
③有利于迁移到适宜的环境:动物通过运动可以迁移到更适宜的栖息地,以适应环境变化,如季节性迁徙。正确。
④有利于逃避敌害: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逃避捕食者的追捕,提高生存机会。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动物的运动对其生殖、获取食物、迁移到适宜环境以及逃避敌害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动物通过运动,比较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其它模型的制作
【解析】【解答】在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骨)是坚硬的支撑结构,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而关节则是骨骼之间连接的部位,允许骨骼在肌肉的牵引下进行运动。在题目给出的模型中,木板作为坚硬的支撑结构,最符合骨骼(骨)的特征;松紧带具有弹性,能够模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因此代表肌肉;螺丝作为连接木板的部件,允许木板在松紧带的牵引下进行相对运动,最符合关节的特征。因此,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的结构是骨、肌肉、关节,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7.【答案】C
【知识点】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在儿童少年时期的骨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三分之一,无机物含量小于三分之二,这样骨的弹性大,不容易骨折,但是容易扁形,所以小刚由于常背单肩书包导致双肩发育不平衡,这是因为小刚此时骨的特点是有机物含量超过三分之一,骨柔韧、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骨的长长与长粗。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是长骨两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2、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
8.【答案】B
【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其它模型的制作
9.【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的行为,是在后天学习获得的,这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属于学习行为,故A正确。
【分析】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0.【答案】D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定义与意义
【解析】【解答】 ①竖起耳朵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①正确;
②改变体色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②正确;
③奔跑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③正确;
④发出声音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④正确;
⑤飞行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⑤正确;
⑥静止不动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⑥正确;
⑦注目凝视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⑦正确;
⑧血液在动物体内运输是体内的生理活动,不属于的动物行为,故⑧错误。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11.【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A、防御行为通常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或领地而对外界威胁做出的反应,如对捕食者的反击。这种行为并不是防御行为。A错误。
B、取食行为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的活动。两只雄狮打斗并不是为了获取食物。B错误。
C、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如食物、领地、配偶)而发生的争斗。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打斗,属于攻击行为。C正确。
D、繁殖行为是指与动物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如求偶、交配、抚育后代等。虽然这场打斗与繁殖有关,但它本身并不是繁殖行为,而是攻击行为。D错误。
故选C。
【分析】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而打斗,是同种动物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的攻击(争斗)行为。
12.【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有利于生存与繁殖”是所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旨在提高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因此可以作为共同点。
故答案为:C。【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
13.【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让 亨利 卡西米尔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其主要通过观察来研究昆虫,A符合题意;
B、弗里施是奥地利动物学家,通过实验法证明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多种颜色,B不符合题意;
C、廷伯根,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1907年4月15日生于荷兰海牙。自幼对博物,特别是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B不符合题意;
D、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用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分析】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14.【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A、这是大熊猫的取食行为。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这种行为与它们的生存直接相关,但并不直接涉及繁殖活动。因此,这不是繁殖行为。A错误。B、筑巢是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中的一个重要行为,它们建造巢穴用于产卵和孵化。这种行为直接与繁殖相关,因为它为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保护卵和幼鸟。因此,这是繁殖行为。B正确。
C、乌贼喷出墨汁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于在遭遇捕食者时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以便自己逃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与繁殖无直接关系。因此,这不是繁殖行为。C错误。
D、狗通过撒尿来标记领地,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宣示自己的领域,警告其他狗不要侵入。这是一种领域行为,与繁殖无直接关系。因此,这不是繁殖行为。D错误。
故选B。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15.【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从数据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只小鼠在相同条件下找到食物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个体间在学习能力、速度和效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由遗传、经验和环境因素造成。A正确。
B、对于每只小鼠来说,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它们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渐减少,这表明它们通过经验学习,提高了解决迷宫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行为的典型表现,即通过实践改善性能。B正确。
C、首先,蜥蜴和老鼠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它们在生理结构、感官系统和行为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蜥蜴可能依赖视觉、嗅觉或热感应来寻找食物,而迷宫任务主要测试的是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在不同物种间的表现差异很大。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蜥蜴在这种特定任务上会比小鼠表现得更好。C错误。
D、小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逐渐学会了更有效的路径。这种行为的改变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符合学习行为的定义。学习行为使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D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16.【答案】(1)飞行;鼓翼飞行
(2)行走;跳跃
(3)足
(4)适应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1) 图A代表的动物是鸟类,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覆盖着羽毛,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这是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
鸟类的飞行方式主要是通过翅膀的快速上下扇动,即鼓翼飞行,来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在空中飞行。
(2)图B所示的动物可能是四足行走的哺乳动物,如牛、羊等,它们通过四肢交替移动来实现行走。
图D所示的动物可能是兔子或袋鼠等,它们后肢发达,能够通过强有力的后肢实现跳跃,这是一种高效的移动方式,尤其是在逃避捕食者时。
(3) 图C所示的动物可能是水生动物,如青蛙或海豹,它们的四肢特化成鳍状,能够在水中划水,推动身体前进。
(4) 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结果。例如,鸟类的飞行适应空中生活,哺乳动物的行走和跳跃适应陆地生活,水生动物的划水适应水下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得动物能够在各自的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
【分析】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1)图A所示的这类动物能够在空中飞行,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靠双翼快速有力地扇击获得较大的升力和冲力;鼓翼飞行此种飞行类型为鸟类中最为常见。滑翔是从高处向前下方的飘行,可以是在鼓翼获得足够的高度和推力后进行,并显示出不同幅度的波浪形飞行路线,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中,B图的棕熊四肢发达,运动方式是行走;D图是袋鼠,其后肢发达,运动方式是跳跃。
(3)C图所示的动物是海龟,属于爬行动物,能依靠鳍状的足,可在水中游泳。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这表现出动物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17.【答案】(1)先天性;后天学习
(2)社群;声音
(3)强;少
【知识点】社会行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18.【答案】(1)肌腱;不同
(2)③④①②
(3)收缩;舒张;神经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解析】【解答】(1) 根据图甲中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同一组骨骼肌两端的B1(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样才能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牵引骨骼,产生运动。
(2) 完成一个动作时,首先骨骼肌需要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然后骨骼肌收缩,牵引相应的骨,使骨绕关节转动,从而完成动作。所以正确的步骤排序是:骨骼肌接受刺激(③),骨骼肌收缩(④),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①),骨绕关节转动(②)。
(3) 图乙表示屈肘动作,完成该动作时,上臂的肱二头肌(①)需要收缩以拉动前臂骨靠近上臂骨,而肱三头肌(②)则需要舒张。此动作的顺利完成,除了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图甲中:A是骨、B肌腱;图2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
(1)骨骼肌是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能跨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由肌细胞组成,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受刺激可收缩。可见,图甲中A是骨,B是肌腱,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2)结合分析可知,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故正确排序是:③④①②。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上肢自然下垂时,二者同时舒张;垂提重物时,二者同时收缩。结合题图可知,图乙中,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它还需要能量供应,运动需要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
19.【答案】(1)防御;节律
(2)本能行为;遗传物质;①②③④;基础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1) 从行为的功能来看,黄鼬放出臭气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被天敌捕食,这属于防御行为;秋天雁南飞是动物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迁徙行为,这属于节律行为。
(2) 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以上动物的行为中,黄鼬放出臭气、羚羊吃草、黄鹂筑巢、秋天雁南飞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的基础。
【分析】按照行为的功能看,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
(1)从行为的功能来看,①黄鼬放出臭气,这是黄鼬在面临威胁时的一种防御机制,通过放出臭气来驱赶或迷惑敌人,因此属于防御行为。而④秋天雁南飞,这是大雁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在秋季时集体向南迁徙的行为,因此属于节律(迁徙)行为。
(2)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些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天生具备的能力。
①黄鼬放出臭气、②羚羊吃草、③黄鹂筑巢、④秋天雁南飞,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
20.【答案】(1)蚂蚁不吃辣的东西(或蚂蚁吃辣的东西)
(2)辣椒汁;控制单一变量
(3)饥饿
(4)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5)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1) 这个实验的假设是关于蚂蚁是否吃辣的东西的。小王同学的观察让他怀疑蚂蚁可能不吃辣椒,因此实验的假设可能是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2) 本实验的变量是辣椒汁。实验中所取棉花团大小相同,滴入的辣椒汁和清水的量相同,这些做法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小王同学还应该注意,实验前蚂蚁应该要饥饿处理。这样可以确保蚂蚁在实验中有进食的动机,从而更准确地测试它们对辣椒的反应。
(4) 若加辣椒汁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吃辣的东西。这个结果支持了小王同学的假设。
(5) 实验所用的一小窝蚂蚁的数量不能少于10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足够的样本量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结合题图可知,这个实验的变量是辣椒汁,根据题干信息“小王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等含糖食物,但从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可作出的假设是: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2)一组探究实验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这就是控制单一变量。可见,取大小相同的棉花团,滴入相同量的辣椒汁和清水,这些做法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3)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一段时间,增加蚂蚁对食物的敏感度,刺激蚂蚁寻找食物,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
(4)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若加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5)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见实验所用的一小窝蚂蚁的数量不能少于10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