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30天)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杭州宇树科技携旗下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献上了结合传统文化与机器人技术的创意舞蹈。如图为某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内部的温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模块与大量神经元相连,通过处理输入信息进而控制电加热管,实现机器人体温恒定。则电加热管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2.中国选手邓雅文在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比赛中夺得金牌。该项目是用自行车和辅助地形完成腾空和地面花式动作的新兴运动。下列关于该运动的分析错误的是( )A.邓雅文在腾空时不受重力的作用B.小轮车车胎凹凸的花纹有利于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C.小轮车紧急刹车时,邓雅文的身体会因惯性而向前倾D.小轮车在地面上加速运动,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如图是工业上合成氨气的微观示意图。若“”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图中甲的微观模型是( )A. B. C. D.4.如图为正在运输货物的无人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人机上升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一定增大B.无人机水平匀速飞行时,货物的动能保持不变C.无人机在某一高度悬停时,货物的机械能一定为零D.无人机下降过程中,货物的势能可能不变5.学习完“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相关内容后,小明记了如图所示的笔记,其中有错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图甲是可发光的磁悬浮地球仪,上面的球体中有一个磁铁,下面的环形底座内有一金属线圈,其电路原理图如图乙,下列对比地球仪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仪工作时,球体悬浮于空中,球体受到重力和浮力,且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停止工作时,应先取下球体再切断电源C.地球仪利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D.地球仪上面的球体中的发光灯和线圈应该串联连接7.如图所示为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试管中金属丝和空气被加热,金属丝表面逐渐变黑,堵住或松开塑料管上不同的孔能发出不同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丝加热后变黑是因为其中含碳B.金属丝加热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琴声是由金属丝振动产生的D.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8.某学习小组做完铁与稀硫酸反应实验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M全部倒入盛有一小块铜锌合金的烧杯中,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他们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M中一定不含铁单质B.滤液中可能含有两种金属离子C.滤液中一定含有ZnSO4D.滤渣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单质9.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奶牛的受精卵中,最终培育出的转基因奶牛,能产出含人乳铁蛋白的牛奶,具体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胚胎B.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母牛的输卵管C.后代奶牛遗传物质和母牛一致D.此技术与动物的克隆技术相同10.将一个质量为275g的土豆放入容器内的水中,土豆下沉后静止在容器底部,如图1。小明设法在土豆上插入几个轻质的粗吸管后做成了一个“吸管土豆”,再次放回水中后“吸管土豆”浮了起来,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如图2(忽略吸管重力,取g=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静止的土豆所受浮力等于2.75NB.土豆上插入吸管后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所受的浮力C.图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比在图1中时大D.“吸管土豆”漂浮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二.填空题(共8小题)11.清晨,小明发现:个别植物的叶片边缘有水珠,大颗大颗的水珠晶莹剔透,特别有趣。如图所示。(1)很多人认为这些水珠是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2)小明分析:当土壤溶液质量分数 植物的根毛细胞液质量分数时(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根毛细胞会吸水,水会沿着导管向上运输……他猪测:植物“吐出的水”来自土壤。(3)这些植物“吐水”现象不是偶然,是长期的 的结果。12.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a、b、c三点中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写出一条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措施: 。13.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1)“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建造使用了大量的钛合金,钛合金的硬度 金属钛的硬度(选填“大于”或“小于”)。(2)装置X中在通电的条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早前的“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将一片泡腾片放入一悬浮的水球中,只见泡腾片在水球里不断冒泡,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气泡球”,并且产生阵阵香气。航天员能闻到香气是因为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14.如图所示,A、B、C代表健康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Ⅰ、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淀粉主要经过A中的 (填器官名称)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Ⅰ进入血液;物质Ⅰ随着血液循环经C时,血液物质的Ⅰ的量将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变化,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Ⅰ的 作用。(2)经过结构C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 。 (选填序号)15.如图,某同学体重45千克,拿着5千克铅球静止站立在水平地面上,双脚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4m2。(1)投掷前,他双脚静止站立对地面的压强为 Pa。(2)投掷时,该同学将铅球举高了0.8米,这个过程中,他对铅球做功 焦。(3)投掷后,铅球1.5秒后落地,成绩是6米,则铅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是 米/秒。16.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后,小金用铝片和硫酸铜溶液进行实验。(1)配制硫酸铜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2)将去除表面氧化膜后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如图所示,观察到 现象,可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3)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前溶液质量相比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7.夏天人们常被蚊虫叮咬问题困扰,蚊子的触角和下颚须存在着嗅觉器官,通过检测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产物定位吸血目标。小塘同学自制一款家用CO2蚊虫诱捕器(如图所示),采用二氧化碳等化学因子做“诱蚊剂”诱蚊靠近,搭配“捕蚊装置”实现抓捕灭蚊。(1)小塘手臂被蚊子叮咬之后,叮咬部位出现瘙痒、红肿症状,“瘙痒”的感觉是在 形成的。(2)小塘利用食醋和鸡蛋壳制备“诱蚊剂”,结果闻到气体中混杂酸味,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酸味”的原因: 。(3)小塘在装置中增加了紫光灯诱捕蚊子,因为查阅资料发现蚊子的复眼对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识别物体轮廓,定位吸血目标,这体现了 相适应的观念。(4)伊蚊是多种重要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实现病原体传播,诱捕器灭蚊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环节。18.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覆盖有一薄层铜的绝缘板,制成印刷电路板。为了从废腐蚀液(含有CuCl2、FeCl2和FeCl3)中回收金属铜,并重新得到FeCl3溶液,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已知:①2FeCl3+Fe═3FeCl2,②Cl2能将Fe2+氧化成Fe3+)(1)反应①②后都要进行的分离操作名称是: 。(2)试剂A的名称是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三.计算题(共2小题)19.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为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金取了40 g食用碱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中滴入CaCl2溶液的质量及生成沉淀的质量见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分析回答: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食用碱的质量/g 10 10 10 10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 20 40 60 80生成沉淀的质量/g 3 6 8 m(1)表格中m的值应为 ;(2)Na2CO3在实验 (填数字)中是反应完全的;(3)计算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20.桔槔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图所示,硬杆用细绳悬挂在树上,杆可绕O点自由旋转且与树之间无作用力,用细绳将重力为20N、容积为2.8×10﹣2m3的桶悬挂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辅助下,人可轻松将一桶水从井中提,OA:OB=3:2;悬挂桶的绳子始终保持在竖直方向上,忽略杆和绳的重力。(1)桶装满水时,求水的质量。(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求桶排开水的体积。(3)某人用桔槔将装满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将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共用时10秒。求水桶离开水面后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30天)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B B B D D A B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解答】解: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所以温度控制模块与大量人工神经元相连,通过不断处理输入信息进而控制电加热管,来实现机器人体温恒定,这个控制模块相当于神经中枢,电加热管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正确,ABC错误。故选:D。2.【分析】(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解答】解:A、邓雅文腾空时,仍然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错误;B、车胎的凹凸不平的花纹主要是应用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来增大摩擦,故B正确;C、小轮车紧急刹车时,邓雅文的身体会因惯性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而下身受摩擦力而静止,因此身体向前倾,故C正确;D、小轮车在地面上加速运动,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故选:A。3.【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解答】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后有2个氮原子,而反应前氢气中不含氮原子,所以甲中应含有2个氮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一个氮气分子,其微观模型是由2个黑球(氮原子)构成的整体。故选:C。4.【分析】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机械能=动能+势能。【解答】解:A.无人机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但速度可能减小,导致动能减小,因此,机械能不一定增大,故A错误;B.无人机水平匀速飞行,质量和速度都不变,动能不变,故B正确;C.无人机悬停时,速度为零,动能为零,但悬停的高度不确定,无法确定势能为零,因此,机械能不一定为零,故C错误;D.无人机下降时,高度降低,势能一定减小,故D错误。故选:B。5.【分析】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解答】解:受精完成后,子房的发育如图所示:所以,②胚珠发育成④种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分析】(1)静止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的力平衡;(2)如果先切断电源,电磁铁失去磁性,地球仪在重力作用下会落下来,没有保护措施会把地球仪摔坏;(3)地球仪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4)根据电路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解答】解:A、地球仪工作时,球体悬浮于空中,此时球体受到的重力和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B、当磁悬浮地球仪停止工作时,应先“拿 开球体”再“切断电源”,防止地球仪在重力作用下会落下来而摔坏,故B正确;C、地球仪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故C错误;D、地球仪上面的球体中的发光灯与线圈分别为独立电路,因此没有任何关系,故D错误。故选:B。7.【分析】A.金属丝加热后变黑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据此分析;B.化学变化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据此分析;C.火焰琴是加热后管内空气振动发出声音,据此分析;D.按压不同的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音调,据此分析。【解答】解:A.金属丝加热后变黑通常是因为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金属氧化物,而不是因为含碳,故错误;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丝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与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仍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C.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金属丝振动产生的,故错误;D.堵住或松开塑料管上不同的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故正确。故选:D。8.【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解答】解:将反应后的混合物M全部倒入盛有一小块铜锌合金的烧杯中,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是因为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说明稀硫酸和铁反应后过量。A、稀硫酸过量,M中一定不含铁单质,该选项正确。B、滤液中可能含有两种金属离子,即亚铁离子和锌离子,该选项正确。C、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锌,该选项正确。D、滤渣中至少含有1种金属单质,即铜,该选项不正确。故选:D。9.【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解答】解:A、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会经历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最终形成早期胚胎,A正确。B、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母牛的子宫,而不是输卵管,B错误。C、后代奶牛的遗传物质来自重组DNA,而不是代孕的母牛。因此后代奶牛的遗传物质和母牛不一致,C错误。D、此技术是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不同。克隆技术是复制个体,而转基因技术是改变基因,D错误。故选:A。10.【分析】(1)根据G=mg算出土豆的重力,由浮沉情况判断出此时的浮力;(2)根据F浮=ρ液gV排分析所受的浮力的变化;(3)根据p=ρgh判断出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的变化,由F=pS判断出下表面受水压力的变化;(4)根据浮沉条件分析解答“吸管土豆”漂浮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答】解:A、土豆的重力为:G=mg=275×10﹣3kg×10N/kg=2.75N,由图1知土豆在水中沉底,则浮力小于重力,所以图1中静止的土豆所受浮力小于2.75N,故A错误;B、土豆上插入吸管后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根据F浮=ρ液gV排知所受的浮力增大,故B正确;C、图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减小,根据p=ρgh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减小,由F=pS知下表面受水的压力减小,所以图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比在图1中时小,故C错误;D、“吸管土豆”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重力,故D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1)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特点来分析;(2)根据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来分析;(3)根据自然选择的学说来分析。【解答】解:(1)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这种物态变化是液化;(2)根据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当土壤溶液质量分数小于植物的根毛细胞液质量分数时,根毛细胞会吸水,水会沿着导管向上运输;(3)这些植物“吐水”现象不是偶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这种“吐水”特征的植物可能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繁衍,经过长期的进化,这种特征得以保留下来。故答案为:(1)液化;(2)小于;(3)自然选择。12.【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解答】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a、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点表示一天中光合作用强度最强的时间点。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旺盛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因此,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措施有: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时间等。故答案为: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或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时间等)。13.【分析】(1)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其组成纯金属的硬度。(2)结合“天宫课堂”和电解水的实验背景,可知装置X是电解水的装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3)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解答】解:(1)钛合金是由钛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组成的合金,所以钛合金的硬度大于金属钛的硬度;故答案为:大于。(2)观察可知,装置X中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原则,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答案为:2H2O2H2↑+O2↑。(3)泡腾片在水球中反应产生有香气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分子会不断运动,扩散到周围的空间中,从而使航天员能够闻到香气;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运动。14.【分析】1、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是在胃中在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彻底消化成氨基酸,因此参与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胰液。2、血液循环图。据图分析,图甲中A小肠、B肺、C肾、Ⅰ葡萄糖、Ⅱ二氧化碳、Ⅲ氧气;图乙中①右心房、②左心房、③右心室、④左心室;图丙中结构1肾小球、结构2肾小管、ab段是血液经肾小球时葡萄糖被过滤到肾小囊腔、bc段是血液经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时,肾小管将原尿中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解答】解:(1)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肾小管对物质Ⅰ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2)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经过结构C肾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右心房。故答案为:(1)小肠;重吸收(2)①。15.【分析】(1)双脚静止站立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该同学和铅球的总重力。利用F=G总=(G人+G铅球)=(m人+m铅球)g求出,然后利用p计算压强。(2)利用W=Fs=G铅球h=m铅球gh计算他对铅球做功。(3)利用v计算铅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解答】解:(1)该同学双脚静止站立对地面的压力:F=G总=(G人+G铅球)=(m人+m铅球)g=(45kg+5kg)×10N/kg=500N,双脚静止站立对地面的压强:p1.25×104Pa。(2)投掷时,该同学将铅球举高了0.8m,这个过程中,他对铅球做功:W=Fs=G铅球h=m铅球gh=5kg×10N/kg×0.8m=40J。(3)投掷后,铅球1.5s后落地,成绩是6m,则铅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v4m/s。故答案为:(1)1.25×104;(2)40;(3)4。16.【分析】(1)根据配制硫酸铜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配制硫酸铜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2)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浅(或蓝色逐渐消失),可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3)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每54份质量的铝可置换出192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会变小。故答案为:(1)搅拌,加快溶解;(2)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浅(或蓝色逐渐消失);(3)变小。17.【分析】(1)根据人体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来分析;(2)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3)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来分析;(4)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来分析。【解答】解:(1)人体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瘙痒”作为一种感觉,也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2)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食醋中的醋酸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的鼻腔,从而使人闻到酸味。(3)蚊子的复眼对紫光最敏感,利用紫光灯诱捕蚊子,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复眼结构对紫光敏感)与功能(通过对紫光敏感来识别物体轮廓、定位吸血标)相适应的观念。(4)伊蚊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诱捕器灭蚊是对传播途径进行控制,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环节。故答案为:(1)大脑皮层;(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4)切断传播途径。18.【分析】(1)操作①、②都是将液体和固体分离,该操作是过滤,据此解答;(2)铁与稀盐酸能反应,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据此解答;(3)氯气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据此解答。【解答】解:(1)操作①、②都是将液体和固体分离,故名称是过滤; (2)步骤①是加入过量的铁粉将CuCl2 中铜置换出来,铁和FeCl3反应转化为FeCl2,由于所加的铁是过量的,故滤渣中所含的物质是:除了生成的铜,还有过量的铁;步骤②很明显是将滤渣中过量的铁除去,故所加的适量的试剂A是稀盐酸;(3)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气,化学方程式为2FeCl2+Cl2=2FeCl3;故该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故答案为:(1)过滤;(2)稀盐酸;(3)化合反应。三.计算题(共1小题)19.【分析】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每加入20g氯化钙溶液得到3g沉淀,而加入60g氯化钙溶液得到8g沉淀,说明碳酸钠已完全反应,据此分析m的值;根据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解答】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每加入20g氯化钙溶液得到3g沉淀,而加入60g氯化钙溶液得到8g沉淀,说明碳酸钠已完全反应,则加入80g氯化钙溶液也得到8g沉淀,则m=8。(2)由上述分析可知,碳酸钠在实验三、四中是完全反应。(3)设10g食用碱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x。CaCl2+Na2CO3=CaCO3↓+2NaCl106 10010gx 8g解得:x=84.8%答: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84.8%。故答案为:(1)8;(2)三、四;(3)84.8%。四.解答题(共1小题)20.【分析】(1)已知水桶的容积,由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F浮=ρ水gV排公式变形可求得桶排开水的体积;(3)根据G=mg求得水的重力,由杠杆平衡条件可求得B端绳子的拉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得手对绳子的拉力,根据W=Fs得到拉力做功,根据P得到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解答】解:(1)由ρ可得,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m水=ρ水V=1.0×103kg/m3×2.8×10﹣2m3=28kg;(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F浮=G桶=20N,由F浮=ρ水gV排可得,桶排开水的体积:V排2×10﹣3m3;(3)水的重力G水=m水g=28kg×10N/kg=280N,桶和水的总重力G总=G桶+G水=20N+280N=300N,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拗石×OA=(G总﹣F)×OB,即:120N×3=(300N﹣F)×2,解得作用在此人手上的拉力F=120N,拉力做功W=Fs=120N×1.5m=180J,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P18W。答:(1)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为28kg;(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桶排开水的体积为2×10﹣3m3;(3)人对地面的压强为18W。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