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双目突出,与中原商周青铜器风格迥异。这一差异最能说明()A.古蜀文明完全独立于中原文明发展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商周礼乐制度对周边地区的强制同化D.古代巴蜀地区冶铁技术领先中原2.秦始皇在巡行过程中,在泰山、碣石等处竖立石碑,并刻上“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地法天,下象上”等语句,屡屡提及“义”“理”“德”“仁”与“礼”。这表明秦始皇()A.重视社会教化B.宣扬皇权至上C.贯彻礼法结合D.推崇儒家德治3.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A.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B.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C.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4.明初,琉球三王之一的中山王不断选派留学生赴明朝学习。此后,中山王实行“德政仁治,尊贤纳谏”,实力逐渐增强,相继灭山北王国、山南王国。明朝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琉球群岛完成统一。琉球的统一()A.反映出文化传播对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B.助推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C.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宗藩关系体系的范围D.说明朝贡贸易以政治效益为主5.7世纪时,日本大规模地从中国引进佛教,并按照中国京城的样式建造了新的奈良城;天皇还采用了使节从中国学来的官职、品阶和律令,但是日本并没有复制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此推知,日本文化()A.体现了独立发展特点B.融入了儒家文化圈C.借鉴了中西文化精髓D.维护了贵族的利益6.希罗多德通过描述希腊与波斯的冲突,将历史从神话中独立出来,强调事实的真实性,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典范。而在修昔底德笔下,神谕、预兆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因素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人类活动动机的详尽记录和深入分析。这表明古希腊史学()A.渗透了一定的理性精神B.蕴含着普世主义的情怀C.注重史书编纂体裁创新D.恪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7.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8.哥白尼的行星模型与9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沙提尔的模型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伽利略自制了天文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他的观测结果能够被验证正确,离不开先前阿拉伯天文学家积累的大量观测数据。由此可知()A.欧洲近代发展受到阿拉伯文明影响B.阿拉伯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C.科学革命有力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D.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9.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因此汉族文化也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地涌向中原地区并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这主要说明该时期移民()A.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理解与接纳B.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C.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D.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10.1920年5月1日,李大钊等一批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有500多名工人参加。会上,李大钊赞扬了俄国苏维埃政府取得的成就,倡导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并提出把五一节纪念活动视为“引路的一盏明灯”。这些举措()A.助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B.意在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明确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D.展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力11.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己具有的机动性,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A.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B.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C.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D.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12.1814年至1830年间,法国的64位高级外交官大多因贵族身份而被国王任命。到了1853年,法国颁布一项法令,规定外交官应征者必须持有相应的许可证。从1860年开始,没有许可证的法国年轻人可通过参加国际法、语言等科目的考试来获得外交官职位。这一转变()A.适应了国际关系近代化的要求B.推动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出现C.反映出维也纳体系的逐渐瓦解D.实现了事务官和政务官的分离13.1851年,约有2.5万名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开矿,到1862年,当地矿山上超半数是华工。1890年,中国人在加利福尼亚总农业劳动力中占75%。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工作,即由加利福尼亚州到奥格登一段,有4/5的劳动是由中国人担任的。据此可知,华工()A.成为美国主要的劳动力来源B.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原始积累C.弱化了种族偏见和排外情绪D.为美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14.19世纪,法国的男子服饰不再色彩缤纷,去掉了以往在贵族中流行的蕾丝花边、褶边、珠宝等装饰,转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谦虚、勤勉、中规中矩等道德观。此时纺织业与成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一服饰风尚的流行。这一服饰风尚的变化反映了()A.共和政体确立促使服饰观念变革B.社会结构变化影响服饰文化风尚C.启蒙运动冲击了社会的等级秩序D.法国的小农经济使服饰趋于保守15.近些年来,意大利的城市规划都主张让历史街区维持原本的样子。如佛罗伦萨政府严格限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并采取措施保证古迹能得到有效修护,以此保证历史建筑能被看到且保持完整。这些做法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意大利的这些做法A.确保了文化遗产完整性B.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C.提供了古迹保护的范例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6.2021年9月,苏州博物馆西馆开馆便以“罗马:城市与帝国”作为国际合作厅首展(海报如图2所示),展出来华的267件(套)原保存在英国的古罗马文物;2022年,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也联合欧洲两家博物馆,推出全面展现伊特鲁里亚人生活状态的特展。由此可见,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包括图2A.传播先进文明B.服务国民教育C.展示学术成果D.助推文化交流二、材料题17.(本题10分)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视角一: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迳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材料二: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6分)(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4分)。18.(本题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史料二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材料二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则史料的史料类型,并对其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的史料价值做出合理推断。(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表3历史上人口迁徙的部分大事记时间 大事记公元前2千纪初起 印欧人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 中国北方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日耳曼人南迁3-6世纪 匈奴人内迁,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五胡”内迁黄 河流域;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7-8世纪中期 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殖民者移民美洲、大洋洲;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工业革命后 近代华工移民美洲、大洋洲,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发展欧洲移民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二战后 北非、东南亚、拉美等地大量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20世纪70、80年代以后 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亚非劳动力移民至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信息,围绕“人口迁徙的影响”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0.博物馆是传承与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托勒密王朝统治者自视为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博学园,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德米特利乌斯、芝诺德图斯、埃拉托色尼这三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都来自于希腊,网罗的学者翻译了荷马、欧几里得等学者的著作......雅典衰落了,而希腊古典学术的薪火被亚历山大城接了过来。-摘编自何立波《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与托勒密王朝的世界意识》材料二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议会对博物馆开始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摘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1)根据材料一,概括托勒密王朝传承希腊文化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10分)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A D A C A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B C D17.(1)现象:中国,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萌芽。原因:中国,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6分)(2)说明: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18.(14分)17.(1)史料价值:史料一是实物史料;史料二、三是文献史料;都可以视为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一手资料(任意2点4分)推断:史料一可用于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可用于研究汉代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可用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情况。(任意1点)史料二可用于研究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史料三可用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情况。(若整体进行推断。史料揭示了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铜镜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铜镜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说明两则3分,三则4分)(2)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体现;有利于中外贸易往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3点即可,6分)19.【答案】(12分)示例1论题: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2分)论述: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的游牧民族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凭借武力上的优势,通过征服与融合,陆续建立了赫梯、波斯等新的帝国,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区域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在欧洲,日耳曼人不断南迁。3-6世纪,在中国,匈奴人、鲜卑等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与东晋政权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在欧洲,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7-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8分)古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2分)示例2论题: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和区域文化的发展(2分)论述:印欧人的迁徙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促进了区域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与传播。印欧人南迁至伊朗高原后,形成波斯人。波斯通过对外扩张征服了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发起的冲击。迁徙过程中,游牧文明学会了先进文明的经济和文化,推动了欧亚大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物种、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北魏孝文帝进行的封建化改革;日耳曼各国形成的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阿拉伯文化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等。(8分)游牧民族大迁徙加剧了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相互学习,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和区域文化的发展。(2分)示例3论题:人口迁移推动迁入地经济的发展(2分)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屠杀、奴役以及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作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促进美洲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来,大量华工运往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为迁入国修建铁路、开垦西部土地、开采矿山,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促进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亚非移民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8分)总之,人口迁移,为迁入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2分)示例4论题:人口迁移促进多元文化形成示例5论题: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20.【答案】(16分)(1)表现:兴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博学园);收藏大量文化典籍;引进希腊学者(人才);翻译并出版希腊学者著作。(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只抄材料不给分)(2)新发展:管理水平逐渐提升;馆藏规模与种类逐渐扩充;逐渐为公众服务。(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原因:国家及相关人士的大力推动;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议会改革后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掠夺。(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注意史论结合,例如只写工业革命不给分,必须突出历史事件与大英博物馆发展至鼎盛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