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五月联考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有人评价“其为利也博哉”。从唯物史观的的度出发,对这一事件正确全面的评价是 ( )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虽劳民伤财,但功在千秋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使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2.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
唐初 200
贞观十三年 304
高宗永徽元年 380
武周神龙元年 615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841
天宝十三年 906.9
A.经济繁荣昌盛 B.民族交融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风气开放
3.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唐太宗赞许。戴胄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理由,反对唐太宗有时以私情断狱,唐太宗予以嘉纳。这说明唐太宗 ( )
A.以民为本 B.勤于政事 C.虚心纳谏 D.注重节俭
4.下列场景中,生活在唐朝的百姓可能会看到的是 ( )
A.农民用筒车灌溉田地 B.人们用纸币进行交易
C.餐桌上出现玉米和甘薯 D.家里摆放景德镇的瓷器
(
……令礼部尚书、江夏
郡王道
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
赞率其部兵次
柏海,亲迎于河源。
见道宗
,持子婿之礼甚恭。”
)5.右侧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的 ( )
A.政治制度创新
B.民族关系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军事实力增强
6.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段话描述的是 ( )
A.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B.安史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
C.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D.唐末形成武将专权局面
7.下面是通过时间轴建构的中国古代史时空图,其中阶段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③——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宋与辽在边界开设榷场,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粮食。这说明 ( )
A.边界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逐渐衰落
C.辽国在军事上对北宋取得优势 D.中原地区畜牧业发达
9.岳飞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陆游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宋之交,文学作品反映出时代最强音是 ( )
A.北伐中原,结束三国鼎立 B.仗义执言,揭露统治腐朽
C.忧国忧民,同情民间疾苦 D.收复河山,渴望国家统一
10.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 封等地。这说明了 (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11.1333 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 50 名,有 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 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抗衡),不敢相压。”该朝是 (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繁荣盛世】(9分)
材料一 : 从政治上看,隋代开运河是想通过运河直达江淮,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从经济上看,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不是最好的办法。……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隋朝时期南北地区政治、经济的交流,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了隋朝的时代印记。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3分)
材料二 :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绢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肉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2)依据材料二,归纳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3分)
材料三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杜甫《忆昔》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经济的繁荣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有哪些启示?(1分)
14.【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9分)
材料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自言人比黄花瘦,可似黄花奈晚秋! ——明·张娴婧
(1)材料一中对联和诗中所写的诗人、词人分别是谁?写出图片人物最著名代表作的名称。(3分)
材料二:
(2)中国古代的科技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分别说出图 一、 图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作用。(2分)
材料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李朴)
(3)以上诗词分别描绘了古代哪些传统节日?(4分)
15.【中华文明的鼎盛】(8分)
【制度篇】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请说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创立两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经济篇】
材料三: 唐宋时期南方上交国家粮食赋税比例
时间 南方占比
805年(唐) 45.62%
1076年(北宋) 55.93%
1231年(南宋) 86.88%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2)依据材料三,指出唐宋时期南方上交国家粮食赋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外交篇】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说出A、B、C的内容。(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的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2分)
16.【创新与发展】(10分)
阶段 表现
隋唐 隋朝开创科举制,使一些本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得以通过科考晋升官僚、贵族之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塑的书籍;隋唐的石窟艺术,佛塔守院建筑样式,也吸收了天竺的风格;天竺的熬糖法传入我国,改进了中国的制糖技术;新罗物产居唐期进口首位
宋元 宋代时,新农具出现、耕作技术提高、新品种占城稻引入,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使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出现了“苏潮熟,天下足”的局面
北宋时,广州、泉州等对外贸易口岸每年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 1/60;南宋时,仅广州、泉州两处每年市舶之利就达到200万缗。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
阅读材料,请从“制度创新”“技术革新”“对外交往”中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国家发展” 提出观点, 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五月联考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5 B A C A B 6—10 A D A D B 11—12 D D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3.(9分)
(1)目的: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转运南方的物资,降低运输成本。(一点2分两点3分)
(2)特点:商业活动集中在东、西两市,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店铺众多,商品种类繁多;有专门的外国商人经营场所。(一点2分两点3分)
(3)原因: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人口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答出2点即可得2分)
(4)启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交流;重视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答出任意1点即可得1分,意相近也可)
14.(9分)
(1) 杜甫 李清照 《窦娥冤》(3分)
(2)图一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图二: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分)
(3) 春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4分)
15.(8分)
(1)目的:巩固统治。(1分)
(2)变化:南方上交国家粮食赋税比例逐渐增加。原因:经济重心南移。(2分)
(3)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市舶司。(3分)
(4)原因: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2分)
16.(10分)
评分细则
标 题(2分) 材料运用与论述 (8分) 水平等级 总 分 (10分)
明确 观点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紧扣自己的观点,运用材料中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9—10分
观点明确,能够围绕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基本做到史论结合,条理基本清楚。 3 7—8分
观点不够明确,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 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2 5—6分
没有凝练出观点,或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 1 2—4分
空白卷 0分
示例一: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隋朝开创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元朝开创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
结论:制度创新为国家治理提供新方案、新思路,改变了国家治理模式,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观点:技术革新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唐朝时,设计精妙的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宋代时,新农具出现、耕作技术提高、新品种占城稻引入,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结论: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示例三:观点:对外交往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唐朝时,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丰富了我国文化知识;天竺的熬糖法传入 我国,改进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两宋时,对外交往促进了对外贸易增长,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
结论:对外交往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我们要积极对外交往、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