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地区2025届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黄山地区2025届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开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史记》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一材料可用于探究
A.夏朝的建立 B.武王伐纣 C.分封制 D.东周灭亡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3.某条约的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
A.增加了中国劳动人民沉重的负担 B.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C.使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从公共知识界到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运动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一员,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改革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6.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出现这种现象式因为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
7.读下列两张图片,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颁布《十二铜表法》想象图
A.都是成文法典 B.均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
C.都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D.刻在完全相同的材质上
8.“他们证实了美洲和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的多……
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百多天。”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A.打通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商路 B.首次发现了非洲的好望角
C.找到了到达印度的航路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9.“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
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这则材料用来说明工业革命的
A.背景 B.影响 C.经过 D.特征
10.明治时代,奈良帝室博物馆的设计饱受批评,理由是纯洋风建筑和奈良根本不搭调。大
正时代建立的庭园,其红砖墙的西洋风建筑风格和东洋式的石灯笼等传统风格相搭配,“和洋折中”的思想溢于景中。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日本
A.日本明治时代缺乏设计创新 B.文明开化政策遭遇民众抵触
C.民众观念落后制约建筑创新 D.外来文化与本土风格逐渐融合
11.某历史小组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地图:《非洲独立进程图》 视频:《巴拿马运河主权交接仪式》 文章:《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再次扩张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2.1930年美国政府通过法案,对890种进口商品提高关税,平均税率提升约40%,其他国家也纷纷提高关税。这导致了
A.新政实施受挫 B.经济危机开始
C.世界局势缓和 D.经济危机加剧
13.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美两国政府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都挽救了经济危机 B.都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C.都缓解了就业压力 D.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范畴
14.1946年,国际学生联盟成立,号召全世界学生维护战后和平。1948年,美国等西方国
家的学生组织,以该联盟受苏联控制为由纷纷退出,转而成立国际学生大会。此后,两
大国际学生组织相互指责与控诉。这反映了
A.军事冲突出现于学生运动 B.冷战影响国际教育交流
C.朝鲜战争加剧了两极对抗 D.欧洲一体化影响世界格局
15.在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努力下,1982年,联合国颁布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但在1994年,该公约正式生效。材料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 D.联合国职能不断扩大
二、辨析改错(8分)
16.辨析下列事实的正误,在(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匈奴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交融。
改正:
(2)( )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成《新法典》。
改正:
(3)(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
改正:
(4)( )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九年级(2)班以“近代报刊与历史演进”为主题开展活动,现邀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报纸,大多创办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摘编自卞冬磊《“可见的”共同体:报纸与民族国家的另一种叙述》等
材料二
1896年 1905年 1915年 1920年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报纸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劳动界》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青年杂志》创办的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阅读报刊的重要性。(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是战胜的协约国大国根据一战后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利益相互讨价还价的结果。它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的,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陈世阳、夏欢《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在两极格局下,两极之外的任何其他大国更换门庭均不影响格局的正常运转;在多极格局下,任何两极的结盟势必打破原有力量均势;而在单极格局下,任何可能的国家联盟都无法同唯一的一极相匹敌,各大国往往既无实力也无意愿同唯一的一极进行对抗。无论在哪种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不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局部战争),那么,该格局就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格局。
——摘编自周绍雪《美国的实力与单极世界》
材料三 关于国际秩序演变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使国际秩序发生转型……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新的国际制度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武岑《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综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凡尔赛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具体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共同影响。(4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以“大变局下的风险和挑战考验国家智慧”为主题进行活动与探究:
(
就一国范围来说,“大变革(局)”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出现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深刻影响的大发展。变局和危机共同生存,如何应对“大变局”下的风险和挑战考验国家智慧。这一智慧可以作用于制度、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领域,无论是17世纪英国人的“妥协智慧”、19世纪日本人的“拿来智慧”,还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设智慧都为国家应对变局提供了战略谋划,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摘编自路一齐《大变革及其启示》
)
(1)材料中“英国人的‘妥协智慧’”和“日本人的‘拿来智慧’”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美国是如何在20世纪30年代应对“大变局”下的风险和挑战考验国家智慧的?(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上不同方面或领域的史实,谈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设智慧,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的理解。(要求:根据材料任选三个领域或方面,结合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6分)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5: CDDCB 6-10: AADBD 11-15:CDBBA
二、辨析改错(8分)
16.
(1)× 把 “匈奴”改为“鲜卑” (2)√
(3)× 把“地中海”改为“大西洋” (4)× 把“文艺复兴”改为“启蒙运动”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2分)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分)
(2)意义: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2分)
共同作用:从《时务报》到《劳动界》的创办与宣传,传播了新思想,促进了救国理念的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演进。近代报刊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思相近即可,2分)
(3)重要性:及时了解要闻(紧跟时代步伐);开阔人们眼界;丰富人们生活。(2分,答出2点即可)
18.
(1)特点:妥协性、掠夺性、分赃性、不稳定性。(2分,答出2点即可)
表现: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分,答出2点即可)
(2)观点:任何格局只要能够大体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就是一个有效运转的格局。(2分)
(3)因素: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2分,答出2点即可)
共同影响:都暂时维护了和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分)
(2)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大危机。(2分)
(3)经济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变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或者设立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经验,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特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制度领域: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外交领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或者: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选择科技领域也可以,答出其中3个领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