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C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考一模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1.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历史文物图片按照时间顺序应排列为(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 ②秦半两钱 ③铁制农具 ④“汉并天下”瓦当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2.下面的历史时间轴是根据著名史学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断代制作而成。在“中国的中国”时期,统治者为有效统治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3.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还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此次远航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 )A.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B.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波斯湾沿岸和美洲新大陆4.报刊具有时代性。如图中国近代报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 ② ③ ④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近代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资政新篇》 B.“明定国是”诏书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7.下列对于我国目前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B.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8.对下表所列史实与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影响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C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掀起了七十年代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D 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9.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下列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分别是( )A.古埃及、古巴比伦 B.古印度、古巴比伦C.古埃及、古罗马 D.古印度、古希腊10.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进步趋势是( )A.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反抗外来殖民压迫C.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1.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有现实背景,就是( )1904年《沙岸之谜》:一位英国水手挫败了德国人利用驳船入侵英国的预谋。 1906年《1910入侵英伦》:德国将驳船改装为舰队,成功侵入英国。 1906年《海星》:英国特工潜入德国,对德国的新战舰实行先发制人。A.工业化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B.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C.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1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下图是经济全球化的漫画,其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不平等的“赌局”①发达国家致力维护全球经济发展平衡②导致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③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④反全球化浪潮兴起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③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计36分)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A 西汉形势图 图B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图C 查理大帝(742—814)(1)西汉强盛后,汉武帝组建骑兵队伍大举反击位于图A①处的_________(少数民族),(1分)从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与图B中②_________政权最高统治者和亲,(1分)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为各族的“_________”;(1分)图C人物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_________”。(1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民族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综合上述材料,试举一例说明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注入了活力。(2分)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建国的时刻,第一个在1776年,第二个在1787—1788年。《独立宣言》是第一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宪法是第二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前者非常激进,将主权确立在个体之中,将政府描述为与此抵触的力量,反抗政府则是自然的行为。后者是一个保守的文件,将主权确立于“人民”这个集体当中,将政府定位为自由的重要保护者而非敌人,认为社会平衡比个人自由更具价值。——摘编自约瑟夫·J.埃利斯《美国创世记》图A 《拿破仑法典》(1)依据材料一,归纳两个文件的“开创性”体现在哪里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A文件的历史意义。(2分)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1929年美国股票价格暴跌,随后开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事年表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1分)并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性事件。(1分)(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历史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观点: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相互借鉴 ②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走不同道路 我选择的观点: 选择史事:(2分) 阐述或说明:(4分) 15.(15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之路。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走向新革命】材料一 图A 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上海各业工人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罢工斗争显示的强大威力突出表现了成熟的政治觉悟。上海是近代中国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最为集中的窗口……马克思主义传播热潮萌发于上海,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频繁活动于上海。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促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的历史缘分,也造成了中国革命演进以上海为新起点的历史逻辑。 ——摘编自齐卫平《党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建党精神:上海历史内涵》(1)指出图A纪念章中出现“救国雪耻”的国际背景。(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革命演进以上海为新起点”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1分),【开辟新道路】材料二 图B 八七会议会址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上册)》(2) 图B会议中确定了怎样的方针?(1分)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革命发生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2分)【迎来新纪元】材料三 图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3)指出与图C印章启用相关的历史事件。(1分)依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工业化与图C相关事件的联系。(1分)【 ① 】材料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12日《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4)请你为材料四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1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综合上述,分析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带领人民走向民族复兴?(2分)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B C C D A C B A D B D13.(1)匈奴;(1分)吐蕃;(1分)天可汗;(1分)查理曼帝国。(1分)(2)特点:具有双向性;具有主动性;形式多样,程度深,在长期交往中自然形成。(任意两点2分)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意两点2分)(3)示例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讲汉语,易汉服,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示例二: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后,效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实力迅速壮大。(2分)14.(1)体现:《独立宣言》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个体权利,赋予民众反抗政府的正当性;1787年美国宪法强调国家的集体概念,肯定政府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任意一点1分)历史意义:《拿破仑法典》整理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成为很多国家的民法的参照蓝本。(2分)(2)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或“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标志性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示例一】我选择的观点:①选择史事: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实行“新政”。(2分)阐述或说明:1921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等,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要素,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33年,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通过制定法令对市场秩序进行控制,对生产销售进行宏观调控,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部分理念,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因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促进自身的发展。(4分)【示例二】我选择的观点:②选择史事:苏联颁布新宪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分)阐述或说明: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该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苏联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道路,中国则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因此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各国在制定政策时要依据本国国情,寻求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4分)15.(1)国际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1分)原因:上海工人阶级数量庞大,且有成熟的政治觉悟;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具有思想传播的优势;上海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热潮萌发地;上海汇集了众多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2)方针: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1分)变化: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1分)说明: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贺龙等人也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在敌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史论结合方可得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分)特点: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侧重内地工业发展,注重改善工业布局;建设速度快。(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4)标题:奋进新时代。(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得1分)原因: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