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综合素质评价选择题(共15小题,45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写在后面括号里。1.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和英军谈判。琦善为表和谈诚意,裁撤水军,撤除海防。这( )A.使中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C.避免了战争的扩大和继续 D.体现了清政府武器的落后2.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条约,其内容涉及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完全丧失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纵火烧毁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C.俄国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D.《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4.两次鸦片战争中,“天朝大国”被蕞尔小邦的外夷打败的事实促使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进行沉痛的反思,意识到中国并非居于世界中心。这是( )A.两次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B.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C.洋务运动取得了积极成效D.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5.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基本程序:用提勺从坛子里舀酒,经漏斗倒入壶中),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6.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致力探索国家出路 D.主张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7.在物理学中,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若将图中的小车看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其整体趋势是向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前进,当它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即使紧急制动仍会因惯性继续向前,甚至越过障碍物。这可以用来解释( )INCLUDEPICTURE"8LJ+16.tif"A.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C.宣统帝下诏退位D.北洋军阀混战带来的影响8.五四运动爆发后,有学者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科学精神C.民主法治精神 D.民主革命精神9.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出版通俗易懂的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A.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B.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为国共首次合作奠定基础 D.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0.北伐军每到一地,便和当地中国共产党组织配合,派出政工人员,组织工会、商会、学联等群众团体,留下部分人员参加地方工作,指导民众运动。这说明北伐战争( )A.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B.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C.缓和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D.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1.1929年,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就到底“归谁领导、听谁指挥”这一原则问题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志产生了“革命向何处去”“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危急关头,毛泽东力挽狂澜,确立了(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B.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C.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定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12.红军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100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13.下面是“图说历史——抗日战争”展览活动中的一组图片。这组图片的主题是( )INCLUDEPICTURE"8LJ+17.tif"A.全民族的抗战 B.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C.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 D.海外侨胞的输财助战14.在党史资料、抗战将领的回忆录中,均能找到许多人对阅读《论持久战》后的激动心情的描述,如“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起来”,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D.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15.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三大战役( )时间 战役 结果1948年9—11月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C.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非选择题(共3小题,55分)16.(24分)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维新派)是全变。——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摘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为了推动“全变”而实施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行动。这种全变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继续,请说明理由。(12分)(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0分)(3)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什么特点?(2分)17.(19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部分)政党 诞生历史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的前身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材料二 国共关系史(部分)时间 内容 材料出处1924—1927年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项成就,其一是创办了一所新式军事院校,其二是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927—1936年 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Ⅱ》1937—1945年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946—1949年 (李宗仁)说:“在……抗战之后,继之以三年之内战,不仅将抗战胜利后国家可能复兴之一线生机毁灭无遗,而战祸遍及黄河南北,田园庐舍悉遭摧毁荒废,无辜人民之死伤成千累万,妻离子散啼饥号寒者到处皆是。” 摘自《毛泽东选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10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3分)18.(12分)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材料 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展现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图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政党理论、实践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尝试,在坚持实事求是、进行充分革命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要如何进行、中国共产党要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要以什么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要以什么标准探索正确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民主革命”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指向和战术方针。——摘编自林修能《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答案1.B2.B 解析: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正确。“完全丧失”说法错误,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3.B 解析:据题干可知,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这一表述中的“侵略”一词,表达了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历史评价,故选B。其他三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陈述,不是历史评价,排除A、C、D。4.B5.A 解析:漫画中以提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其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代表外国人的壶中,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该漫画体现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A。6.C 7.B 8.A 9.A 10.A 11.D 12.C 13.A 14.B 15.C16.(1)理解: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政治行动:戊戌变法。理由: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2)重大事件: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逐步深入。17.(1)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2)变化:从合作到对峙,到再合作再对峙。原因:国共两党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有共同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的变化等。(答出三点即可)(3)两党合作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两党对立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18.【示例】题目:毛泽东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持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长征途中,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