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测评高中一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2.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A.阶级斗争的推动 B.生活水平的提高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农业的不断发展3.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农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劳动。这段材料说明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C.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D.庄园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4. 中古时期的惯例是,如果一个农奴逃到城市,在那里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为自由人。正如当时的俗话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能使人自由。”这表明中古时期的城市A.孕育着自由平等的思想 B.追求自由平等是当时的主流C.奴隶制已经开始被废除 D.逃离庄园的农奴是其主要居民5.15—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A.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C.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D.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6.2020年6月以来,在美国民众发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运动中,多处哥伦布塑像被捣毁(见图3)这是因为哥伦布图3A.开启了西欧人的殖民时代 B.是西方种族歧视的代言人C.开辟新航路造成物种灭绝 D.最早从事罪恶的黑奴贸易7. 1657年,护国主克伦威尔(1599~1658年)颁布特许状,宣布东印度公司成为永久股份公司,这一改制“使各个股东资本家减少了由于经营不可靠的殖民地事业可能发生的危险……保证了参加这些公司的人们享有特权地位和本国的特别保护”。这一改制A.带来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为早期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C.开启了英国的殖民争霸之路 D.助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8.下图是英国理财法院收藏的16、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单位:起)市场违法行为类型 ;时间 1566年 1605年 1608年 1613年囤积谷物 17 58 205 401其他囤积 3 57 30 29在市场和集市售卖 9 16 4 18抢先批购 5 12 4 3居中转售 0 0 1 3总计 34 143 244 454这反映出当时A.商业革命扩大市场贸易范围 B.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价格革命加剧市场秩序紊乱 D.国家立法化解了贸易纠纷9.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的欧洲,比中国落后的不是一点半点,不仅生活水平差,技术水平也很差,他们开辟新航路所用的航海技术全部来自于中国。比如指南针、火药、风帆和造船技术。没有指南针,在大海中就无法辨别方向。没有火药,欧洲人一登陆就被印第安人灭了,估计现在占着美洲的还是印第安人。没有风帆,光靠人力划船,十年半载也到不了印度。这一观点意在表达A.中国发明推动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B.围绕中国的贸易网络已走向衰落C.科技进步是欧洲迈向近代的前提 D.明朝的远洋航海经验比欧洲丰富10. 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但当时受政府的冷遇。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引起轰动,受到学术界的赞颂,销售一空。两者不同的际遇说明A.中国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无能 B.《天工开物》不能满足人民需要C.英国工业革命使人们重视科技 D.科技发展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11. 近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它们的价值并没有都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而基本体现在认知层面,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合理性解释。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而且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在17世纪,科学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主要表现为A.促进启蒙运动的发生 B.突破经典,提出相对论C.推动人文主义的产生 D.否定权威,证明地圆说12.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到1792年去世之前,他陆续开办了6家工厂,被誉为工厂制度之父。工厂制度吹响了工业时代的号角,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诞生了,英格兰纺纱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这表明英国当时A.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进步 B.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C.城市化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D.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发展13.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14. 1878年,德国颁布了《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反映了德国A.通过抑制市场竞争来加速发展 B.通过垄断组织来促进海外扩张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最大 D.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突出15.国家间一般以天然地理特征为国界线,导致下图中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的原因是A.列强瓜分非洲时进行“地图上作业” B.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C.非洲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D.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忧患意识增强,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B.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 D.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 11分,20题 14分,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材料二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8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简述政府当时在对外贸易中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8分)1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等多重身份。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资本家的积极行动和一个发展最为迅速的体制即具有强大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能力、保护私人产权并与其合作的国家统合起来,正是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成功转型的秘诀。材料二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期,欧洲国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获得了非西方国家的土地、劳动力和市场资源,并在法治环境中,用野蛮的方式将工业生产节奏和生活需要传播和强加于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用西方棉纺资本和技术强行取代全球南方国家传统手工业生产,这对全球南方国家原有经济体系和商业网络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全球性的劳工队伍被工业资本主义的新秩序组织起来,欧洲国家制定了新的世界经济分工,在世界经济的“大分流”中成为拥有特权的发达国家。美国1787年制宪使得奴隶制在宪法的保护下合理生长,联邦军队强行迁移印第安人部落,为白人定居者腾出兴建棉花种植园的空间,单一经济作物发展模式更是将无数美国奴隶的后代投入到“第二次奴役”的深渊。国家则通过官僚机器和法治体制,强制实施低工资制,并对劳工阶级的反拉进行暴力镇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西方国家“转型”的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没有描绘一幅社会主义的蓝图,这不是他的目标。他想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变革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他想要确定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就像以前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一样。他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常见现象。——摘编自【美】布鲁、格兰特《经济思想史》材料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并简要分析《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12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测评高中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D C A B A B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A B C D A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 11分,20题 14分,共52分。 )17. (14分)【参考答案】(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6分)(2)共同特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6分)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分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分)18.(13分)【参考答案】(1)职能: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2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每点1分,答对3点得3分)(2)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影响: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19. (11分)【参考答案】(1)表现: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发展工业化;确立以私有制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每点1分,任意3点3分)积极影响: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高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观念广泛传播。(4分,每点2分,任意2点4分。)消极影响: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剥削压迫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还大力进行殖民扩张,阻断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独立发展的道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其人民长期遭受奴役和迫害;打破多元平衡的世界格局,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长期主导世界的局面。(4分,每点2分,任意2点4分。)20.(14分)【参考答案】(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从而破坏生产力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2分)(2)主要思想:明确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6分)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第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