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热梗反映了青年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绪体验、情绪表达与情绪需要。热梗燃爆于网络,但其根源在于社会发展与青年心理变化的共同作用。随着中国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心理舒适度的追求变得突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升级的,当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将向着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发展。这也同样反映在网络热梗变迁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较大满足时,心理上的存在价值和体验意义等高层次需要开始备受关注,其强度逐渐上升并超过基本需求。早期的“宫廷玉液酒”“要啥自行车”等耳熟能详的热梗都同物质生活相关,相比之下,现今的网络热梗“想你的风吹到了……”“集美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折射的是人们愈加突出的归属、认同、自我价值实现等心理情绪需要。网络热梗的变化显示情绪价值在人们的需求排序中不断提升。网络热梗的流行也展示了青年对社会竞争压力、负面情绪的释放。现代社会加速发展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社会过度竞争的“内卷”,随之而来的是人的心理压力增加。当社会压力超过正常人能够承受的心理阈值,负面情绪体验将积聚为负面心理能量,而积极情绪体验就成为人们调节心理情绪、释放负面心理能量的必要方式。此时能够使情绪得到放松与纾解的话语表达就会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随着社会文明进步,青年更倾向于追求自我,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文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权利的公平与平等,人们应公平享有并行使个人基本权利,也包括适当输出个人情绪。如“上班恶心穿搭”等网络热梗词句的广泛传播,就体现了年轻人对自由不羁、平等自悦的热切渴望,他们不再委屈服从或刻意取悦于特定的个体、群体、阶层,而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自己是否愉悦、欣慰、满意的积极心理体验上。正因如此,一旦充分关照青年群体情绪价值的话语表达出现,使青年感受到“被关注、被在意、被尊重”,得到积极的心理反馈后,自然会引发青年群体的推崇与追捧。(摘编自薛一飞《网络热梗背后的青年群体社会心态探析》)材料二:早在1996年就有研究者提及情绪价值,认为看似无用的价值可以给人们提供愉快、舒适、优越感、心安、优雅以及怀旧感等情绪,与“有用”的机能价值相比,这种“无用”的价值就是情绪价值。《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在社交关系中,情绪价值成为当代青年结交朋友的重要取向,调查显示,有34.7%的青年在恋爱交友中更看重情绪价值。在工作就业方面,有研究者认为,“今天的青年更为看重个性追求和自我价值,兴趣爱好和个性化追求成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标准”,以此获取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满足感。可见,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消费、社交、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理解青年价值取向的新向度。青年对情绪价值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内卷、焦虑、孤独等现代性问题的不适与无助。而情绪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单方面的,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外物,其中潜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对青年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数字技术是青年获取情绪价值的主要途径,但数字技术营造的沉浸式情绪体验容易使人上瘾,导致情绪价值的异化。因而,提高青年的数字情感素养尤为重要。数字情感素养,是指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感知、理解和管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情感的能力。作为数字媒介主体,青年要强化理解自身情绪的意识和管理自我情绪的意识,在通过数字技术寻求情绪价值的过程中,要控制和约束冲动行为,避免陷入过度依赖技术的情绪陷阱,让技术回归于服务人的最初目的,成为青年实现情绪释放、达到精神愉悦的重要助力。资本与技术的合谋,使青年容易沉溺于情绪价值的追寻,陷入消费主义、情感空虚、情感骗局等陷阱,危害青年的身心健康。应该看到,情绪价值能够给青年带来愉悦与松弛,得到即时放松与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向外寻求的这一系列情绪价值的满足,有时是盲目且短暂的,长此以往,青年自身也会对此产生审美疲劳与倦怠。所以,真正可持续的情绪价值满足需要青年向内的探寻和消化,通过沉静的、独立的甚至是艰苦的自我疗愈,才能完善并完成自身内在的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青年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力量,主动向内寻求情绪价值,实现情绪价值的自给自足。青年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人是社会存在物,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不断强化自身的情绪内核,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体会成长的快乐与幸福,真正实现对情绪价值的期待。(摘编自靳玉军、何攀文《情绪价值: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新向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心理舒适度的追求变得突出,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发展。B.网络热梗“上班恶心穿搭”包含个人情绪的输出,它的广泛传播体现青年追求自我、追求公平享有个人基本权利的心理。C.资本与技术的合谋,使青年们沉溺于对情绪价值的追寻,从而引发了消费主义、情感空虚、情感骗局等现实挑战。D.青年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获取情绪价值,但数字技术营造的沉浸式情绪体验容易使人上瘾,从而导致情绪价值的异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过度竞争的“内卷”,导致人们心理压力增加,是促成网络热梗流行的主要原因。B.话语表达充分关照到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得到积极心理反馈,才会发展为网络热梗。C.当今青年的消费、社交和就业选择发生了新变化,情绪价值是理解这些变化的新向度。D.主动向内寻求优于向外寻求,真正可持续的情绪价值满足需要青年向内探寻和消化。3.下列选项不能论证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搭子”是青年人因共同兴趣临时组建的团体,彼此不问姓名,不必深交,精准陪伴,共享信息。B.喜欢玩剧本杀的年轻人会花大量的金钱购买精致的剧本杀道具,只为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C.国家补贴政策实施后,人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高性价比的产品,因此大学生纷纷更换手机。D.为追求“一半生意、一半生活”的理想工作方式,90后肖彤辞掉工作,回家把四合院改造成了民宿。4.两则材料对“情绪价值”的相关论述侧重点不同,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理性对待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窗花舞张金凤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形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宣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筐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掌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C.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B.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D.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9.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取材于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顾父母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安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人A情莫不贪生B恶死C念顾父母D妻子E至激F于义理者G不然H乃有所不得已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表示被动,与“思垂空文以自见”中的“见”意思不同。B.靡,没有,与《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中的“靡”词义不相同。C.非常,在文中指“突如其来的变故”,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意义相同。D.窃,谦辞,称自己。可译为“私自、私下”等。与“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B.司马迁对屈原极为推崇,读屈原的作品,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到长沙屈原自沉的地方,又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C.司马迁收集大量资料并加以考订写成《史记》,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建立自成一家的言论。D.司马迁希望完成《史记》并传于后世,即使受辱也不后悔。但这些他只能对智者诉说,世俗之人难以理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14.司马迁著《史记》与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有何异同之处?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5.《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B.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C.《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露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纵横。16.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课堂上,王老师讲授屈原的《离骚》时,借用其中的“ , ”两句,勉励同学们一定要内外兼修,保持品性,不断提升自我。(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蜀道高至齐天、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 ”。(3)“春风”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文人笔下的“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在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中与全球华人见面。看到2025年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除了感受到扑面的年味,你有没有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一把?( 甲 ),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①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形,再对称反转拼和,形成“巳巳”并肩之态。设计者大胆运用了方形和圆形的线条,对主标识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以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型设计,将蛇灵动飞舞的元素运用其中,反映出中国文字再创造的审美精神。“巳”字亦字亦纹,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也暗合了如意的形象特征。如此“纹创”,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传统文字与如意纹样演变成的现代标识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精神。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题,蕴含着美好祝福的“谐音梗”。“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②从主标识“巳”到“事事如意”这种巧妙的创意链接,渲染出“欢乐吉祥、喜气洋洋”这一独具中国年味儿的佳节。另外,主标识的线条巧妙地融入了“∞”符号,通过设计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循环,象征着生生不息。在疫情后时代,全球都在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存”。从“个体如意”到“生命循环”“万物共生”,这个主题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祝福,( 乙 ):只有在与自然的 A 中,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与繁荣。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 B ,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国祝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①有两处错别字,句②有一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其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加点的词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表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22.“巳巳如意”表达对新年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谐音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谐音在话剧中也有着妙用,请分析下列句中谐音的表达效果。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六、作文23.选择必修下第一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⑤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2.A 3.C 4.材料一侧重于情绪价值与阿络热梗之间的关联(或“情绪价值是网络热梗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追求情绪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①理解和包容青年的情绪表达,为青年提供更多实现价值的平台和机会;②加强对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监管,警惕资本与技术对情绪价值的扭曲;③培养数字情感素养,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自身情绪的释放;④主动向内寻求情绪价值,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中获得可持续的情绪满足。6.B 7.D 8.(1)“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2)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3)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1)“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生机。(2)“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3)“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10. CEH 11.C 12.A 13.(1)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2)刚开始起草还没有完成,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 14.相同点:屈原作《离骚》与司马迁著《史记》都是在人生遭遇困境、内心充满愤懑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屈原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心忧愁幽思,产生怨愤从而创作《离骚》;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所以著《史记》。不同点:屈原作《离骚》主要是为了抒发个人不被君主信任、遭小人谗害的怨愤,同时借古讽今,批判楚国当时的黑暗现实;司马迁著《史记》除了抒发个人的愤懑,更重要的是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探索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思想体系 。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痛心于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道德端正,使(自己)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衰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材料二: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世道盛衰变迁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15.B 16.①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个人情感:《蜀相》,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③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17.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18.A.和谐共生;B.博大精深。 19.句①中“造形”应改为“造型”,“拼和”应改为“拼合”;句②中“渲染”与“佳节”搭配不当,可将“佳节”改为“氛围”。 20.甲:“巳巳如意”中的“巳”乙: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回应 21.①原文中“一把”是对“惊艳”的补充,表达出中式美学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一把”表达口语化,更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②“一手把”对“纸钱的灰”起修饰限定作用,表示数量之少,表达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寄寓了作者对大堰河深切的同情。 22.①“你是萍”表达出鲁侍萍对周萍出于本能的爱;②“凭”与“萍”谐音,写出鲁侍萍想与儿子相认却不能内心的痛苦;同时也表达出鲁侍萍对于周萍打鲁大海的愤激之情。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